从大字不识到自主阅读,我这两年的体会与走过的弯路
看点 识字、认字是孩子开启学习之旅的初始,但从口语转为书面文字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仍有一定的挑战。家长可以相应制定怎样的目的和学习节奏呢?下文妈妈在女儿从五岁到七岁的两年间,让她从大字不识的小文盲,变成了能自己读字书的小书虫。这期间有不少成功体会,也走过一些弯路,一起来看看她们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妈妈的红豆粥 (ID: mmdhdz)
文丨红豆和小y 编丨May
作为一个经常写文章教别人如何带娃识字读书、在教诲圈混了好多年、比较了解孩子的学习进程的妈妈,在自家娃认字这件事上,我自认已然胸有成竹。
识字要遵从学习法则、阅读要顺应理解发展、写字需要先会掌握肌肉,至于自主阅读,顺应孩子兴致水到渠成啊,就该这么干,没啥好说的。
不过,理论经常正确的,因为它是建立在无数案例之上的抽象,但具体的实践复杂而琐碎,困难和沮丧都要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逐一化解。
从五岁到七岁,红豆小朋友从大字不识的小文盲,变成了能自己读字书的小书虫,这一路上,我有不少成功体会,也走过一些弯路,期看能给你借鉴,成功避坑。
5岁半的红豆正在沉迷《神探狗狗》,
给自己展了个窝看书,让我不要打搅她
识字,
如何才能不招娃烦地重复练习?
红豆读书很早,五岁之前几千本绘本的阅读量肯定是有的(当然跟真正的牛娃不能比),但识字很晚,正式识字就是五岁多。因为在我看来,识字并不难,它本质上不过是音形义的一一对应,所有受过小学教诲的人大体都能完成这一过程。
但识字不是开始得越早越好。
展开全文
首先,学前阶段的孩子更熟悉的是口语,听和说的能力很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身体验出发的探索式学习;
其次,文字虽然依托于口语,但实际上是另一套抽象符号,不能直接靠体会习得,需要通过学习和记忆不断重复,这是一个有难度的学习过程,很多人会困惑为啥孩子爱读绘本但是不识字,就是因为识字需要主动学习,没那么轻易自然发生;
再次,汉字是一套意音文字系统,它跟字母文字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口语跟文字是脱节的,而字母文字相对而言,口语与书面语联系更亲昵,过了拼读阶段之后,会说就可以会读(不一定能懂),但汉字不一样,它的一一对应的学习量更大。
所以, 学前阶段孩子的口语理解能力要远远超过对抽象符号的认读能力,在还不理解为啥要主动学习的时候,太早识字效率不高,不如加大听的输进,提升理解能力,先厚积再薄发,这也是主流看点都意见孩子不要太早识字的原因。
红豆识字的契机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当时全国的孩子都停课,我在家里又要带娃又要工作,实在是没空给她读书,于是很想当然地找了识字的app,自己认字了就不用我读了对不对?!
现实当然是来打脸的。
认字不难,只要往认肯定能学会,但难点就在于,认字再强调趣味,再寓教于乐,再激励奖励,它本质上还是需要重复练习,而且,只有重复练习还不够,还需要对抗遗忘,不断复习。
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所有的技能学习都要经历的过程,我是有预期的,但对自尊心强的孩子来说,就是很轻易感到挫败,很不巧,我家娃就是这款。
于是现实经常是我正忙着开线上会,她玩着玩着开始发脾气,嘴里嚷着“不学了不学了”,把书或者ipad远远的推开,恨不得踩上两脚。
艰难地走过大半年,尝试了很多方法,红豆终于刷完了1200个常用字,算是走完了识字的第一阶段,有几个体会可以分享下:
1. 非正式识字体验,对正式学习有正向的影响
我之前很强调生活识字,也即学界说的培植孩子的汉字意识,让他意识到汉字是有用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而且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
这一构思在启蒙阶段依然是有效的,公交站名、商店招牌、菜单和书目,都是非常好的非正式识字素材,这对于增强孩子的汉字意识很有扶助,对正式识字也很有助益。这有点像给孩子的识字之旅预先埋上了彩蛋,再次碰到熟悉的字会非常惊喜,连带着对认字这一过程都会有正向的情感体验。
有少部分对汉字敏锐的孩子,可以通过非正式识字积存足够的识字量,直接通关,但大部分孩子都做不到,所以,它不能代替正式、系统的识字,只是很好的启蒙手段。
2. 识字类的app可刷,但不能只刷,真的识字要熟悉各种场景中的字
红豆五岁左右沉迷《西游记》的故事,各种版本都听了五六遍,所以我们上手的第一款识字app就是 悟空识字。
它用西游记的故事包了一套识字练习,产品内核还是很传统的,以图像的方式识字,熟悉字形+字义,然后以重复的方式认字,增强记忆力,再调动主动认读,然后拓展练习,选字组词什么的,基本上各家的设计逻辑都差不多。
我们用过三款,简单对比一下:
悟空识字,西游记的背景,学习练习都比较中规中矩,推举给西游控的孩子,同时,它家的进度比较快,游戏也不太花哨;
2kid学汉字,有个勇猛徽章的大故事架构,每一节都是一个小故事,练习和故事的搭配更好一些,它家可以一点一点买字包,适合挑挑拣拣的孩子;
洪恩识字,画面和游戏非常精美,特别是游戏,没有孩子不爱玩的,但识字的进度比较慢,因为游戏时间长嘛,适合对汉字不感兴致的孩子进门;
识字app很方便,排好了顺序,做好了释义,设计好了练习和激励,连游戏都做得挺好玩的,孩子大都很喜欢,但是不意见大家把识字外包给app,因为真的识字,还需要在多场景中不断复现才行。
人的记忆是很新奇的,当孩子认字的时候,他记住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字的样子和结构,还有它的位置、颜色、大小、外形,甚至跳动的小动画,后面这些能辅助孩子记住这个字,也可以作为无关的线索,影响他再次提取这个字。
所以大家肯定也都发现了,在app中能选对的字,换到书上孩子就不熟悉了,这就是其他线索的提示,他不是真的熟悉这个字了,而是知道在这种场景之下应该选什么字了。
所以要对抗这种识字过程中的思维惯性,意见大家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识字场景,字卡也好,汉字游戏也好,认字的教材也好,多换些素材不仅能减少重复练习带来的无聊感,还能让孩子在不同的场景中不断识别汉字,并最终在记忆中快速提取。
阅读,
怎样在千变万化的兴致中带娃升级?
在说阅读之前,要先破解一个迷思,识字确实是文字阅读的基础,但认了字,并不等于就会阅读了。
因为阅读还有一个基础,理解能力,也即连贯的解码词义句义,将获得的意义在头脑中加工,生成理解世界的模式。
识字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分别独立发展,在阅读这里汇合。
要识字,需要解决兴致、重复练习和复现巩固的问题,而要阅读,还需要理解能力的提升。
认字不是孤立的认,真实场景中的字都是以词和句的形式出现的,词义和上下文语境中的意义,才是孩子真正要把握的。熟悉汉字的读音和外形,只是进门的进门。只有与阅读结合起来,真正理解字和词的意义,才能从字的意义出发,构建一个理解的宇宙。
其次,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从识字到阅读,有个大量积存语义块(chunks)的过程。
要学会一个字,除了熟悉这个字本身,还要熟悉这个字出现的不同语境,这种喊做语块的能力,类似于跟这个字相关的各种打包组合,学会的组合越多,越能够理解跟这个字相关的意义,之后的阅读也会越顺畅。
所以在识字的同时,阅读必须同步跟上,除了单纯地熟悉不同场景中的同一个字的字形,也需要学习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个词的不赞同义,这就是传统的从字到词、从句到篇的能力发展,背后正是理解能力。
现在的10后小孩,都很早就开始了绘本阅读,平时父母也很重视对话、交谈,一开始,口语能力和理解能力远远走在认读符号之前。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文字能力反过来会推动理解能力进一步发展。因为文字虽然依托于口语,但它其实是思维的延申,可以大大地扩展人了解和探求的领域,这也是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当然,跟识字一样,阅读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发展非常缓慢。对于不熟悉几个字的小孩来说,从哪里开始,如何往推进,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探索过程,我有一些原则和体会可供大家借鉴。
1. 重视背景知识的积存
就像在识字篇说过的,非正式的识字体验是正式学习之路上的彩蛋,可以带来正向的情感体验,背景知识也是阅读之路上的助力,对于引领兴致、增进理解都是非常有扶助的。
很多人很早就跟孩子一起亲子共读,但到了要识字、学习的阶段又觉得挫败,觉得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孩子小文盲,这不白读了吗?
真相是,亲子共读对认字扶助不大,但对积存背景知识和增强理解能力很有助益,待完成了认字开始自己阅读的时候,这两部分的能力会融进孩子的口语能力和自身体会,在理解能力上体现出来。
而理解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孩子熟悉和理解不同语境的词的微妙差异,它使的劲儿在后面。
人更倾向于知道更多已经知道的东西,而不是开启一个全新的挑战,丰盛的背景知识就像在孩子的知识网络上打下一个又一个的小节点,等着他自己进一步往扩展。
而背景知识的积存,并不会局限于阅读,生活体会、旅行游历、电影动画、同伴玩耍,都是孩子理解世界的媒介。成年之后重读年少时囫囵吞枣的书,会看出小时候看不懂的意味,这也是背景知识的积存给我们带来的馈赠。
2. 顺着兴致出发逐步升级,大量积存语义块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阅读,更多的是与识字有关的阅读,而不是成熟读者的自由阅读。
这一类阅读除了读兴致、读知识、读趣味,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偏功利的任务,那就是在语境中巩固认字,需要顺着孩子的兴致逐步升级阅读素材。
红豆在识字积存的阶段主要用的是迪士尼的《我会自己读》系列,我们是从第一级到第八级,一本一本读上往的。
展了一地的《我会自己读》
这套书进阶性做得还不错,一开始句子非常短,但借助迪士尼强大的动画素材库,也还是能讲完全的故事,实现了把字放到语境中往理解,这样能足够利用小朋友已有的理解能力往识字。低级别的字数很少,可以天天读一本,高级别的字数很多了,就分好几天读,要害是天天都要读一点。
平心而论这套书文字一般,语言的韵律节奏也不是很在意,假如更在意语言本身的美感的话,亲近母语的“日有所诵”系列会更好一些,但那个就不算是识字的读本了。红豆刚好从三四岁开始一点一点看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对这些内容很熟悉,所以读书识字的时候从她熟悉的内容进手,她兴致更大一些。
我陪着读到第六级,可能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有的书读完了还会再陪着看电影,对于加深理解有扶助,后面的第七、第八级就是她自己读的了,我没再过问。
不过,就在上周,我们在电影之夜选片的时候,她要求看《无敌破坏王》,并强烈意见我认真看,说她看过书,特殊好看!我挺开心,她已经通过文字,把握了我不曾知道的信息量,构建她自己的理解库了。
在从亲子共读逐步过渡到自己读的过程中,我还顺着她的兴致,给她选了搞笑漫画《神探狗狗》,她非常喜欢;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兴奋》和《小锡兵》,很贴合小孩的口味,语言也生动;《西游记》的一大套,搭配着听来的西游故事读的,语言和用词很古典,超出了她当时的能力,但是因为对故事的熟悉,还是一本本啃下来了。
《神探狗狗》插图
可能啃了这么几套,红豆基本上能自己读家里的绘本了,更重要的是,改变和进取是一点点发生的,她也情愿自己读。
3. 早期阅读不仅要阅,还要读出声来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老派的意见,就像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说,一定要朗读,要晨读,要熟读成诵,听起来一点都不高级。
但这是一个有依据的意见,对于孩子来说,识字和阅读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口语理解能力,读这个动作,其实是在调动孩子既有的能力,打通口语与文字之间的关联,更有助于理解的。
事实上,对成熟读者的研究也发现, 即使是不出声的默读,大部分人也会存在一个内部声音(innervoice),假如碰到比较难的素材,读出声来能更好地理解,这正是借助口语的理解能力扶助书面语的理解。
这里还可以再讨论一下指读的问题,很多家长会用指读的方式教小孩认字,很多小孩初读的时候也会用指读。
我不意见在亲子共读的时候指读认字,因为共读过程中,“口语-故事-画面”已经构成了一个完全的理解语义场,享受其中就可以了。而小朋友在不熟悉的时候的指读,是借助动作和手势扶助自己集中注重力,是阶段性的,等他们对阅读素材更熟悉了,眼睛和大脑一次可以处理多个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了,指读的阶段也就过往了。
所以说,指读是个扶助孩子集中注重力的方法,看需求使用,而“读出声来”是个借助口语能力增进理解的方法,在识字阅读阶段可以多多使用,待积存了足够多的语义块之后,嘴巴跟不上眼睛的速度了,孩子自然就情愿默读了。
兄妹历险记儿童绘本 |婕小西
最后再提供一个让人恐惧的小看察, 当孩子可以轻松读出你的微信消息的时候,他就基本完成识字了。
写字,
这件有困难的事,如何才能坚持下往?
我自己是学语言学出身,也一直在教诲行业兜兜转转,对识字和阅读这两件事有一种“一切尽在把握”的盲目自信,自认为实践的结果也还行,也很乐意跟朋友们介绍自己的“成功体会”,但到了写字这里,感觉这题超纲了……
阅读确实有助于识字,理解能力也确实是更宏看的能力,但是,识字和写字是两件事,写字也会需要一些对字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精美运动,对线条的掌握,对结构的把握,还有不断地肌肉记忆的练习。
它更像是技能的学习,不那么轻易得到知识的快乐,所以对小孩对大人来说,坚持都很难。
红豆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家有大龄孩子的父母就给我意见,说学前一定要让孩子练字,否则你到了小学就会发现,写得好的孩子真的写得跟印刷体一样,差距特殊大。
我对此不以为然,一方面是红豆不喜欢枯燥的练习(当然,也没人喜欢),另一方面,我觉得精美动作发展有个过程,现在还不行,那我就等等呗,反正孩子还小。
但结果是,写 字这件事影响到了红豆的自我评判。最近在陪她写学生评判手册的时候,她说,我跆拳道打得很好,总是得到教练的夸奖,我写字写得不太好,但我在家里也会练习。她也会觉得自己语文学的不好,因为写字不好,她确实注重到这件事了。
最近半年,我们确实在写字上花了一些功夫,也看到了不少进展,所以这一部分,我会讲讲我的反思和体会。
1. 在前写字阶段,做一些线条掌握的练习是必要的
精美动作的发展确实是渐进的,但也是可以练习的。
红豆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好,跟我不重视也有关系,我自己就是一个更擅长抽象探求、不情愿动手的人,所以对红豆也是更情愿买书,懒得买操作类的玩具。当然不能说玩操作类的玩具少导致了红豆小肌肉掌握不好,这不是个因果关系,但是练习得少让她对线条的掌握没那么娴熟,也是很可能的。
我还是不意见学前阶段就临帖,除非孩子自己喜欢,否则枯燥的练习确实很伤兴致,但小肌肉的掌握有很多别的练习方法,比如做手工、画画、折纸、拼乐高,这种活动可以多安顿一些。
前写字阶段对线条的掌握练习不会自动的让孩子写字好看,但是控笔、画线的能力能很快的迁移到写字上,此外,绘画、搭建等也能让孩子对结构比较敏锐,对于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扶助。
下面这张图是红豆写累了,要求我用左手帮她写,上面是我写的,下面是她缓过来之后自己写的。
我和红豆一起写的评判手册
看察可看出,大人左手写的字不好看,是因为对线条的掌握比较陌生,但小朋友右手写得字不好看,主要跟空间排布有关,他们对于字的间架结构还不熟,不能很好的安顿线条的位置,这需要练习。
所以我会意见在前写字阶段,多让小朋友画画和搭建,培植对线条的掌握能力和对空间结构的敏锐度。
2. 有针对性的练习,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
写字零基础上小学的红豆经常感到挫败,进而拒绝写字(敏锐娃就是比较难搞),但她肯定是想进取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过程中的挫败感,她需要扶助。
我一方面抚慰她写好字是个过程,需要慢慢练习,一方面也找来一些字帖让她做针对性的练习。把字写得好看需要实实在在的投进,而我们要处理和调剂的,是过程中的挫败感。
我买了跟课内同步的字帖,跟她说,这些字你都熟悉,练习的目的是让字写得好看一些,所以你要看察这些字的结构,注重它们的笔顺,按照要求写出来就可以了,我不要求你写很多,你可以自己把握,每个字能有两个写得漂亮就好了。
因为学校老师也会安顿课内的练习,假如在家里还让她大量练习,她会觉得“不公平”,所以我把决定权给她,写把握的不太好的就行,也减了量,写两个就行。
红豆很开心,说,你跟我们老师不一样,假如我在学校写错了,老师会罚我把整个词都写五遍。
我说,写错的原因有很多,到底是不是因为不会而犯错的,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我说你可以自己把握,目的是写会、写好看就行,不用写很多遍。
在这种低压力的环境下,她坚持练了一段时间,自己也看到了进取,一段时间之后主动说,我们这样吧,写得好的你在下面画圈,写得不好的你在下面画三角,我再改。我借着评判打分,也趁机跟她讲讲笔画的走势、结构的平衡,她一面挫败着,一面还都听了进往。
从被动练习,到主动邀请外部监控,她真的每个字都写得比一开始好了很多,笔画的外形好了很多,但字的间架结构还有很大的进取空间,但我已经很称心了,敏锐娃没有掀桌,是很大的进取。
3. 有意义的练习,让孩子情愿主动写字
要把字写得好看,最主要的是练习,这是谁也绕不开的,但要让孩子情愿写字,情愿用文字交流、探求,还需要让写字这一行为有意义。
这个方法是红豆想到的,她自从开始会写字以后,就主动说,妈妈,我们来写信吧,我给你写信,你给我写回信。她还找了个盒子,在里面画上格子,分成四份,分别是给妈妈、爸爸、自己和其他的信。她交代说,给谁的信就放到谁的格子里,看到以后要写回信。
后来,我还真的收到了好几封她写的信,有表达愿看的,有讲故事的,也有抄书的、出题的,但看得出来,她很爱写,而且,借助siri的扶助,她还能写自己熟悉但不会写的字,这实在是很好的练习。
红豆的“信”,可以带我往环球影城吗?
其实在学前阶段,识字启蒙也很倡议在生活中使用汉字,写菜单,写小条,写信,写攻略(包括画),这些活动在学龄阶段依然适用。使用的过程中总会有会的和不会的,而不会的字孩子会很有意愿主动学习,把学习融进生活,才是有血有肉的学习啊。
自主阅读,
拿起书自己读,只是第一步
一般我们说语言能力,会分为阅读(包括文字认读、理解句义文义等)、倾听、回纳、分析、推理和表达等来讨论,是综合能力。
阅读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识字加上理解,就可能实现自主阅读,但自主阅读的目的,是广义的语言能力,而不仅仅是能读和知道,所以孩子情愿拿起书、能够自己读,只是第一步。
识字是基础,只有认了字,才能丢开大人这个手杖,迈出自主阅读的第一步,理解是助力,广泛的体会能够映射到阅读之中,与阅读所得的间接体会结合起来,识别更多元的情境模式,建构更大的理解,这是一条漫长且没有确定终点的求知之路。
在这条路上,有很多确定的困难,日积月累的琐碎,练习不见成效的挫败,进展反复还会破坏亲子关系,但好消息是,困难都能征服。
走上了“自主阅读”之路以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什么,最简单的答案是,开卷有益,孩子想读什么读什么。
但具体说来,阅读也是有层次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身体会出发,往建构对世界的理解,阅读也是这样,有一个从自身兴致慢慢往外扩的过程。每个人的兴致不同,扩展的路径和进程也不一样,所谓意见,所谓书单,都是参考,每个人的阅读进阶之路,都是很个人的。
这一点我在红豆上小学之后深有体会,在可以自己读书之后,她把小时候看过的绘本又一本本翻出来重读,而这些绘本,我都已经处理过好几批了,好多是因为我推断“她超龄了”,于是送给了更小龄的孩子。
但对红豆来说,读图是一种体验,亲子共读是一种体验,自己看字看图往读,又是另一种体验,每一种体验中的收成都是不同的。我信赖她在自己读的过程中的收成,要比我告诉她的来得真切与深刻。
所以孩子在读简单的书的时候,不要着急升级,她情愿往读,一定是看到了值得读的地方,信赖她的推断。
所以,没有简单的书和轻易的书,只有孩子想读的书。
此外,家长都期看孩子能读好的书,难的书,不喜欢口水书、小漫画。
红豆最近一年沉迷米小圈,一口气读到了米小圈上五年级,她说,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在读米小圈,我喜欢这种有小插图的书,好玩。
红豆把自己常读的书放到一起
不同的书提供的是不同的趣味,口水书有口水书的价值,这个价值也是阅读的一部分,给人带来愉悦感。能够让人觉得好笑并不轻易,它需要很强的同理心,对“别人会对什么笑点感兴致”有很深的洞察。
大人会觉得这些笑点很低级,很老套,但是小朋友很买帐,这阐明在他们这个理解阶段,确实会喜欢这样的东西,而这些所谓低级的笑点看腻了以后,自然会想找点更新的东西来看。
熟悉是一点一点升级的,就像年少的时候都爱过校园文学,而要到了三四十岁才能深刻领略到名著的好,人的熟悉就是这样慢慢升级的。
再举个不那么妥当的例子,我在书店看到了植物大战僵尸的大套系的书,真的是能“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历史地理无所不包。
它们是好故事吗?肯定算不上一流,但它架构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不管是植物也好僵尸也好假装不是人的人也好,都是现实世界的映射,都有人的影子,在这种书里也依然能熟悉世界、学到知识、理解人在不同处境下的抉择。可以说,这些能力是从哪个大ip那里得到的,并不是很重要。
六神磊磊靠读金庸就能洞看全世界呢,是不是?
但是只有这些当然不够,要知道一本书好还是不好,只是看它肯定是不够的,只是靠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当然也不够,我们需要他人的看点,需要他人的体验,需要更多元的视角,这个时候,阅读的路径就拓宽了。
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信赖人的求知欲,总是想走更远、想知道更多,孩子自会慢慢拓展自己阅读的领域。
期看每个人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丰盛体验。
红豆妈(吕丽莹),行走书社创始人,专注于儿童阅读与行走,《给父母的未来之书》合著作者,主理公号【妈妈的红豆粥】,在教诲行业摸爬滚打,与女儿小红豆一起成长。
关注外滩教诲
发现优质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