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从2022年统计公报看中国未来
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从2022年统计公报看中国未来
文:任泽平团队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主要经济结构看,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这是新时代、新周期,GDP总量快速缩小与第一大经济体的差距,人均GDP接近高收进国家门槛,经济结构中新基建、新能源占比大幅提升,创新研发投进不断提高,房地产大开发时代落幕、新模式待破题,城镇化率超过65%并开始放缓,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追求美好生活和自我价值实现,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经济增长从人口红利和投资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驱动,受益于全球化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仍需要一定经济增速,新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在5%左右,德日韩的中速增长期为10-20年、平均增速为4.5%,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以时间换空间。未来宏看政策长短结合,短期稳增长,长期挖掘潜在动能,激发民营经济和市场主体活力,最终靠推动新一轮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
从2022年统计公告,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十二大转变:
第一,2022年中国GDP规模121万亿元(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约71%,占全球GDP比重约18%,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实际增速3.0%。
第二,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85698元(1.27万美元),人均国民总收进(GNI)为84804元。接近高收进国家门槛,距离人均GDP 3万美元以上的发达经济体门槛仍有空间。
第三, 2022年投资对GDP奉献50.1%,逆周期调剂下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在9%以上。消费对GDP奉献32.8%,社零总额同比下降0.2%,今年有看显著恢复,重点是提高居民收进和就业。
第四,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产业对GDP奉献上升(47.1%),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奉献下降(41.8%),当前已逐步恢复。新基建、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增速远高于总体。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25.9%。研发经费增长10.4%,占比2.55%,超过OECD平均水平。
展开全文
第五,房地产困境反转,小阳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题。2022年房地产市场面临长周期人口拐点、短周期金融政策偏紧以及疫情冲击的挑战。2022年底迎来政策拐点,当前房地产市场显现点状复苏,商品房成交量在边际修复。走出困境最终还要靠市场信心恢复、给予出清和销售回款。
第六,2022年财政货币政策积极,扩内需、服务实体经济、防风险。
第七,2022年 就业形势较上年略承压,结构性问题突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6.7%,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民营经济信心需提振,需要实质有力政策落地。
第八,城镇化率提升。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22%,较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中高收进经济体(65.2%)水平,较高收进经济体(81.3%)仍有15.0个百分点的空间。
第九,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0‰。
第十,中国进出口规模6.3万亿美元,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3%。利用外资陆续保持较快增长,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第十一、社会保障力度加强,教诲、文化、医疗、体育服务不断改良。
第十二,2023年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重新引领全球。
作者2010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时候参与研究“增速换挡”,2014年下海提出“新5%比旧8%好”,2017年提出“新周期”,2020年倡导“新基建、新能源”。
1 2022年中国GDP规模121万亿元,人均GDP8.6万元,接近高收进国家门槛
2022年中国GDP规模达121万亿元,相当于18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美国GDP规模25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约71%,受美国高通胀和美元升值的影响,中美差距略有扩展。依据IMF的推测,2022年全球GDP将达到101.6万亿美元,中国和美国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18%和25%。
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85698元,实际同比增长3.0%;人均国民总收进(GNI)为84804元;中国接近高收进国家门槛。以美元计价,我国2022年人均GDP 1.27万美元,人均GNI 1.26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进5483.6美元。按世界银行准则,高收进国家人均GNI门槛为1.27万美元;但距离人均GDP 3万美元以上的发达经济体门槛仍有很大差距。
2022年中国实际GDP增长3.0%,同期,美国GDP同比2.1%、德国1.8%、英国4.1%、日本1.1%、越南8.0%。IMF推测2022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速3.2%。
估量2023年中国经济将重新引领全球,假如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全力拼经济。
2 基建和制造业高增,提振消费需提高居民收进和就业
2022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奉献率分别为32.8%、50.1%和17.1%,分别拉动GDP1.0、1.5和0.5个百分点。
三驾马车看,1)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4.9%,较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政策逆周期调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高增,2022年全年基建(不含水电燃气)投资同比9.4%,较2021年提升9.0个百分点。2022年全年制造业投资同比9.1%,较2021年下滑4.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保护高增。2)房地产投资乏力,2022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同比-10.0%。3)消费低迷,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实际同比下降2.8%。4)出口前高后低,2022年全年货物出口同比7.7%。
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但2022年我国消费跌幅较大,扩内需必要性增加。
从消费类型看,食品烟酒、居住等必需类消费占比高且保持韧性,而教诲、文化和娱乐、交通等可选类消费占比下滑。2022年全年食品烟酒,居住,教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占比分别为30.4%、23.7%、10.0%、8.9%和13.1%,较往年占比分别转变0.6、0.4、-0.8、-0.1和0.1个百分点。
消费受限于收进,2022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进增速放缓。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进36883元,同比增长5.0%,较往年下降4.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较往年下降5.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进中位数31370元,同比增长4.7%,较往年下降4.1个百分点。
分收进群体看,中低收进群体的消费倾向高但收进增幅慢。202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分别为61.7% 和82.6%(消费倾向=人均可支配支出/人均可支配收进)。 2022年我国低收进户和中等偏下收进户增速缓慢,低收进户、中等偏下进户、中等收进户、中等偏上户、高收进户同比分别为3.2%、4.7%、5.3%、5.5%和5.0%。
习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强调,“把恢复和扩展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进,特殊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进居民的消费能力”,“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良、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孕育大量投资机会。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进群体的浩大市场和规模效应(欧洲约7.4亿人,美国约3.3亿人,日本约1.3亿,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的品行美好生活;三四线互联网红利促进新一轮在线购物热潮;新国潮成为年轻人的潮流抉择;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
3产业结构优化,新基建、新能源占比提升,创新研发投进不断加大
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奉献率上升,服务业受疫情反复的影响较大,当前已逐步恢复。2022年全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9%和52.8%,GDP增长的奉献率分别为10.5%、 47.7%和41.8%,较上年转变4.1、 8.8和-1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上升且对GDP奉献率高;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为0.3%、1.4%和1.3%,较上年转变-0.2、-1.8和-3.3个百分点。
新产业保护快速增长。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4%、5.6%,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转变3.8和2.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和31.8%。其中,与新基建、新能源相关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和7.6%。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90.5%、46.8%。2022年全年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9%和22.2%,分别快于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9.8和13.1个百分点。 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为42.6%和 18.8%。
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占比提高、污染物减排、环境改良,生态环境继续优化。全国万元GDP能耗较上年下降0.1%,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0.8%,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7%,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4%,每千瓦时火力发电准则煤耗下降0.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较2021年上升0.4个百分点;发电量295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
《扩展内需战术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深进推进国家战术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国家级战术性新兴产业基地。 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集成电路、新型展示、先进计算等技术创新和使用。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技术使用服务等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
中国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进,在部分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2022年全年成功完成62次宇航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神船十四号、十五号等任务相继实施,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嫦娥五号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句芒号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运行。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实现一箭22星发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国产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并交付首架。投进商业运行的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2022年RD经费支出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速收窄至3.8个百分点;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6%,已超过经济协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5%的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截至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25家;全年授予专利权432.3万件,比上年下降6.0%;有效专利1787.9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328.0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4件;全年商标注册617.7万件,比上年下降20.2%;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7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
4 房地产困境反转,小阳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题
2022年房地产市场面临长周期人口拐点、短周期金融政策偏紧以及疫情冲击的挑战,房地产市场遇冷。2022年底迎来政策拐点,当前房地产市场显现点状复苏,商品房成交量在边际修复,走出困境最终还要靠市场信心恢复、给予出清和销售回款。
从区域看,核心一、二线城市楼市小阳春或将来临,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楼市率先回热。春节后的三周,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实现同比正增长,房子往化周期短、库存消化块。
二手房市场和改良型住房需求市场率先回热。春节后的三周,20城二手房累计成交面积同比2022年增长56%、较2019年增长31.5%,我们统计的44城新房累计成交面积同比2022年下降31%;依据中指院数据,1月70%的代表城市90平以下刚需产品成交占比下降、60%的代表城市120平以上的改良产品成交占比提升。
政策上,给予端从保交楼、地产“三支箭”保优质房企到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盘错存量资产、促进不动产转型发展。需求端政策通过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调整限售政策等促进房地产销售。
长期应推进以城市群战术、人地挂钩、金融稳定、房地产税、租购并举为五大支柱的住房制度改革。
5 财政货币政策积极,扩内需、服务实体经济、防风险
2022年财政政策积极,注重提效能、稳经济,整体以减收、增支、盘活为特征。在减收方面,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2022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达4.2万亿元,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在减轻企业负担、激活市场活力方面发扬了重要作用。 在增支方面,广义财政接续推动基建投资高增,8000亿政策性银行信贷、6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专项债限额,助力稳经济大盘。 在盘活存量资金方面,非税收进表现亮眼,2022年非税收进共计37089亿元,较上年增长24.4%。
2023年财政将延续积极基调,注重提升效能。《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顿”,“拟安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2022年货币政策延续灵巧适度。回忆2022年货币政策:1-3月,央行在年初下调OMO与MLF两大政策利率,助力财政前置、信贷开门红,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实体经济逐步企稳,社融超预期增长;4-8月,疫情影响加剧,央行果敢实施全面降准和政策利率降息,同时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助力企业从疫情冲击中恢复;9-12月,受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实体经济表现继续偏弱,社融增速逐步走低,央行于12月初再次实施全面降准,12月中下旬提高逆回购规模,展现对跨年流动性的呵护态度。
2023年货币政策将保护适度宽松基调,重点发力结构性政策工具,宽信用,存在降准空间。政策未来发力点在扩展内需(基建、房地产和消费)、支持实体经济、提防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方面发扬积极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重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给予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6 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提振民营经济信心需实质有力政策落地
202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351万人,较上年减少130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593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2.6%,较上年下滑0.1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比上年少增63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
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0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17190.0万人,增长0.1%,与上年基本持平;本地农民工12372.0万人,增长2.4%。
2022年12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6.7%,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2022年高校应届生人数超1000万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在。
市场主体数量略有上升,2022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908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近1.7亿户。
助企纾困政策不断落地。财政政策减税降费降成本、激活企业活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美融资环境。
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提到,“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完美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
7城镇化率提升迅速,进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22%,较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较高收进经济体的81.3%仍有16.0个百分点的空间。过往四十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快速增至9.2亿,净增加7.5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65.2%,提高47.3个百分点,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格局,成就了过往中国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飞速发展。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高于55.3%的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中高收进经济体的65.2%,但明显低于高收进经济体的81.3%,中国城镇化还有约16.0个百分点的空间。
未来二十多年中国将新增约1.9亿城镇人口,主要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中国城镇化已进进中后期,虽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但速度逐渐放缓。依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发展展看2018》,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70.6%,2050年达约80%。结合我们依据当前生育趋势对未来中国人口的推测,中国城镇人口峰值将在2042年左右达到约10.4亿人的峰值,将比2021年再增加1.3亿,其中80%将集聚在19大城市群,其中多数又将集聚在大都市圈。新增城镇人口将带来基础设施、地产、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8 人口负增长,鼓励生育刻不容缓
2022年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总和生育率跌破1.1、全球倒数,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年末全国人口14.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 自然增长率为-0.6‰。
生育率继续下降,“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酷。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2021年仅1.15,2022年或不到1.1,仅为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世界人口展看2022》估量,在2050年我国人口将下滑至13.2亿。
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进人口负担期。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9%,进进深度老龄化社会。2001-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11-2022年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估量在2030年左右进进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自放开三孩政策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健全生育配套服务,从生育补贴、生育保险、个税减免、延长育儿假、提供托育服务、住房优先保障等方面降低生育培育教诲成本,但目前看补贴力度仍低于大部分欧洲国家。
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人口因素影响重大深远,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给予侧结构性改革之一。我们意见,1)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回家庭;2)从税收优惠、托育服务、教诲投进、女性就业权益、辅助生育等方面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3)从社保支持、延迟退休政策、养老金融产业等方面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我们这几年唤吁“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开始逐渐看到曙光,生育政策在逐渐松动。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过往长期影响生育政策走向的保守派也开始改弦易辙,也开始唤吁放开并鼓励生育。
9利用外资陆续保持较快增长,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逆全球化、欧美高通胀、海外制造业放缓的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规模陆续扩展,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3万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4%;其中出口3.6万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7.0%;进口2.7万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1.1%。
一是利用外资陆续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7亿元人民币(1891亿美元),同比增长6.3%;分行业看,制造业引资增长46.1%,占比达26.3%;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28.3%,占比36.1%。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38497家,比上年下降19.2%。
二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作继续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金额891亿元,增长17.2%,折137亿美元,增长18.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增长7.7%,占全国对外投资17.9%;分行业来看,制造业领域投资增长22.4%,占比为18.5%;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投资分别增长24.6%和19.8%;绿色、数字等领域投资协作成为新增长点。对外承包工程稳定发展,完成营业额1万亿元,增长4.3%,新签合同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数比2021年增加59个。
三是继续推进自贸区建设,2022年举办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经贸部长会议;推动世贸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引领投资便利化谈判实质性结束;正式启动中国加进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谈判;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联合可研并启动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质量实施。其中,2022年对RCEP其他成员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9.6亿美元,增长18.9%,吸取直接投资235.3亿美元,增长23.1%。
四是未来有看在扩展市场准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023年商务部将陆续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进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此外,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完美各级外资企业投诉跨部门协调机制,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等;行业导向看,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10 民生、社保、教诲、文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社会保障力度加强。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较上年末增加2275万人、155万人。参与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570万人,其中参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242万人,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328万人。
教诲、文化、医疗、体育服务不断改良。2022年,九年义务教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进学率分别较上年提高0.1和0.2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达到3303个、3503个;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进比上年增长0.9%。2022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气构、医疗卫生气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103.3万个、975万张、115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0.2万个、18万张、32万人。2022年末全国体育场地422.7万个,较2021年末增加25.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2平方米。
11 2023: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重新引领全球
第一,海外环境: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部分资本已回流中国。但美国通胀回落速度放缓,加息终点上调,2023年上半年全球或将保护高利率,将引发外需回落与短期人民币承压。假如中国经济基本面继续向好,或下半年迎来长期资本稳定回流中国。
第二,中国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经济活动放开红利释放,社融回升。服务业和工业生产率先恢复,房地产销售已经出现边际转变,出口订单下行,扩内需箭在弦上。2月制造业PMI为52.6%,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6%,均大幅回升至景气扩大区间;春节后第四面(2月18-24日),热点城市二手房销售套数环比22.6%,农历同比63.5%,30大中城市新房销售套数环比12.6%,农历同比9.1%;1月金融机构口径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为11.3%,M2同比增速12.6%,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信贷、M2均回升反映经济和煦回热。
第三,《政府工作报告》定调2023年宏看经济总基调: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扩展内需”、“有效提防化解重大风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是重要挠手。
第四,2023年是二十大开局之年,二十大报告提出一个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八大重要支撑包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共同充裕,完美分配制度、促进机会公平、规范财富积存机制;建立多主体给予、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共生,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第五,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仍需要一定经济增速,新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应在5%左右,德 日韩的中速增长期为10-20年、平均增速为4.5%,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以时间换空间。未来宏看政策长短结合,短期稳增长,长期挖掘潜在动能,最终靠推动新一轮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