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一蔬一饭,躲着应对人生难题的能量和聪明 | 年生活

一蔬一饭,躲着应对人生难题的能量和聪明 | 年生活

misa2 03-13 4次浏览 0条评论

华夏对“食”的追求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也孕育了特殊的饮食文化。“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对中国人来讲,饮食不仅是食一口饭那么简单,还特殊讲究滋味和营养,更注重文化与内涵。科学给了我们“以营养价值为本”的营养学理念,传统则教会了我们如何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顺应四季的流变来抉择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

怎样食才是平衡的饮食之道,才能真正有益于现代中国人的身心呢?

饮食有节制

节制,指的是克制、治理,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以饮食健康为第一原则。苏东坡有言:“宽胃以养气”;嵇康《养生论》说:“饮食不节,以生百病”;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说:“饮食不节,杀人顷刻”......都在讲述“饮食节制”的道理。

放纵自我,暴饮暴食,不仅给肠胃造成不可逆转的侵害,也会带来一系列疾病。如食太多肥甜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易助湿生热,足底生疮;饱食过当,不仅损伤筋脉,还会使肠壁超薄,形成痔疮。

《黄帝内经》论述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往”,它说人要法于自然,遵循天地阴阳及自然转变法则,饮食有节制,作息有法则,注重精神调养,劳逸结合,自然长命百岁。

饮食有节制,可尝试“四少一多”:四少,即少油、少盐、少糖、少辣;一多,即食物种类尽可能丰盛。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唤吁中国民众培植清淡饮食的习惯,少盐少油,少食高盐和油炸食物,如熏制肉、薯条。成年人天天摄进食盐应不超过5g,烹饪油为25-30g。

展开全文

一日三餐均衡搭配,定时定量、饥饱适中。每道菜尝一两口,蜻蜓点水般食,一饱口福即可。新春佳节,聚餐聚的是人情世故,多和亲友谈天叙旧,照顾老人和小孩用餐,不仅做了“热心人”,还能减少用餐时间,无形中就少食了。

饮料的抉择要谨慎,鲜榨果汁、五谷杂粮虽健康,但糖分、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无糖豆浆、白开水和淡茶水为宜。当然,白开水也要克制,孙思邈说“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饮水每次宜少,慢慢咽下,切不可大口吞饮,总量亦不可过多,否则将“中满不消,而脾胃大伤矣”。

三餐有节律

《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其本意是要大家遵循节气和法则,多食用“应季”食物之意。“应季”的食物符合自然生长的法则,蕴含天地生化之气。

往日本旅游,常会看到蔬菜店和水果店出现“旬の果物”、“旬の野菜”、“旬の食材”等字句,日语中的“旬”表达“时令”。日本人重视种植品行,不时不食,重视食材是否“当下之造”。

中国古人也特别注重饮食节律。《千金要方》明言“饮食以时”,配合人夙兴夜寐的起居法则,才能“起居有常”和“饮食有节”。比如早餐在7-8点之间,晚餐在5-7点之间。早上5-7点是大肠经当令,此时空腹饮温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顺应节律还包括“节冷热”。食物过于生冷易败脾胃之阳,过于热烫则灼伤口咽、食道、胃肠道,均不可取。尽量食“熟食”“热食”,少食“生食”“冷食”。中医认为,火可以化热,热可以化气,所化之气就是阳气。食熟食就是弥补阳气,受益脾胃。

健康饮水温度宜40℃左右,略高于口腔温度,便于脾胃吸取;坚持不饥不食,进食之前最好有一些饥饿感,也不要等大饿才食饭,还要讲究“未饱先止”。

顺时而食,人就活得不累,从饮食中窥见四季养生之道。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温、热、凉、冷,随着气温转变,人体对季节的适应性也在改变,因此有了“春食芽,夏食叶,秋食果,冬食根”的说法。

春天应 多食嫩芽绿叶,鼓励生发之气,少食肉,少食酸。《黄帝内经》说:“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违反它,人体生发的阳气就会被压抑。

夏天人体轻易流失盐分,口味可以偏咸一点儿,弥补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胃肠轻易冷,要食温性食物,切忌食大量冰镇食物。

秋天要食点水果,饮点果汁,滋阴润燥。很多人在春天喜欢饮果汁,其实春天是没有应季水果的,有也是带着邪气的。

冬天食实——松鼠食什么我们就食什么,要食一些须根的东西,比如土豆、红薯、萝卜等。其实从秋天开始,可以晒点儿干菜,葫芦干儿、豆角丝儿、茄子干儿、蘑菇干儿……到了冬天用来炖肉,特殊香。这样的食物和反季节食物是有本质区别的。

按节律而食,顺时而食,我们食的不是物质,而是能量,是那种生、长、收、躲的能量和气息。

粗细有搭配

日子要过得简单精致,饮食要粗细懂得搭配。正如健康、家庭、事业的平衡,正如基础教诲倡议“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切不可偏重其一,懂得平衡之道,方能迎来五谷丰登,精神富足。

饮食如何搭配?《黄帝内经》给出了一个古老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可以看成是我们中医先贤对人类饮食结构的纲领性原则。

“五谷为养”。健康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一碗小米饭或白米饭,有块儿咸菜,就行了,再加块儿肉。假如刚好有几把青菜,这就更好了。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拜谒好友卫八处士。条件简单,好友只能用春韭菜和掺有黄粱糙米的热饭招待,杜甫却食得津津有味,写诗赞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五畜为益”。益,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它能活,有了它会活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食肉是需要挑部位的,道家对饮食的研究深进到气和神的状态。比如食猪蹄儿这件事,道家认为几百斤的猪全身重量都压在四个蹄子上,猪蹄儿的力道和劲道无可比拟。炖肉时,为什么要慢炖?因为最好的取液方法是文火慢炖,一个字,“渗”,让食物精华渗到汤里,这样慢炖渗出来的东西,也轻易渗到身体里。

“五果为助”。水果,是扶助消化的,只作为点缀,不宜当主食。实在忍不住了想食,食完后赶紧食点儿姜来平衡。

“五菜为充”,五菜仅供充饥,不当主食。绿叶菜冷性大,要焯熟或炒熟。蔬菜里的纤维素很难化掉,而人体化纤维的主要器官是胃,靠的是胃酸。食物是无穷尽的,我们的元气却是有限的。懂得了节能减排,才能食得营养。

烹饪有策略

健康饮食,也对我们日常的烹饪习惯提出了要求。

美学家蒋勋先生,他每周都会抽出身来,在家里做一道菜。他切好很薄的蒜片,加上橄榄油爆得香香的,感觉它已经熟透了,再放进切碎的洋葱,炒到金黄色,洋葱的香味加上蒜爆香的香味出来后,最后把揉碎的月桂叶放进往。而拿起月桂叶,他就联想起“古代希腊为诗人戴在头上的桂冠……”

北京中医药大学李辛教授认为:食物可以用厚、薄、清、浊几种特质来划分——

“清、薄:大多数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简单不油腻的烹调方法;厚、浊:大部分肉食、煎炸烤熏、味道重、复杂的烹调方法。在重视感官刺激的现代烹调习惯里,注进清、薄、淡、少的特质,避免厚、浊、重、多、杂的取向,对健康更有益。”

这种“清、薄、淡、少”的烹饪习惯也为古人所好。史书记载,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饮食看与其哲学看、美学看相契合。他主张儒雅,像“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主张自然,“三冬荠菜偏饶味,九熟樱桃最有名”;主张鲜活,“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青菜萝卜,粗茶淡饭,是其饮食上的养生之道。

饮食养生也要避免一些误区。

多食一些健康食物就能改良健康吗?不是。一曲交响乐,需要多种乐器的完美配合,小提琴手和长笛手再优异也不能替代整个乐队。

少食就能让人长寿吗?调查数据展示,靠长期过午不食、饥饿节食、减食25%之类获得长寿的极少,长寿老人通常牙口好,胃口好,能食又能干。

多食植物、素食就能防癌防病?不是。食植物性食品的益处并不是不食肉蛋奶带来的,而是食够蔬菜水果和杂粮豆类带来的。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讲,上古之人为什么能长寿?其中提到民众过日子的方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即以所食的物为甜美,所着之服为舒适,所处之境为安乐,它概括了生命孕育的过程。生命之道就是生成之道、成天之道、元气之道。把生命之道弄明白了,有大欢喜、大往处,生命自会绵绵不息。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概述了人的一生所欲。一蔬一饭,称心口腹,都躲着应对人生难题的能量和聪明。而中国人的饮食滋味,最终要达到怡口通心、怡口通神的效果。饮食的最高境域就是“怡”,食好了就喊怡。所以曹操才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也许,饮食如此,教诲亦如是。

作者| 小新君

来源| 部分资料参考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健康鲜报、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责编 | 琬琰

执行主编| 张凯

切水果电脑版
“阳”了后应该食点啥?总没胃口怎么办?请查收这份——饮食指南和食疗小妙招 V社动弹了 《军团要塞2》今年夏天迎来重大更新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