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斩尽天下龙脉,可到了一座山前转头就走,刘伯温:保命要紧
自从秦始皇称帝后,中国堪舆学里象征着皇室风水的“龙脉”就被这些皇帝盯上了。
于是,觅龙脉和斩龙脉,就成为历任皇帝心中极为重要的事件。
朱元璋登基当上皇帝后,理所当然地把这件事当成重中之重。
他派出了在打天下时立下大功的刘伯温,到各地往斩断龙脉,以防止别人来夺夺自己的朱氏江山。
刘伯温是风水术数大家,堪称一代宗师。
按照朱元璋的要求,他带领一班精兵强将,历尽千辛万苦,一条一条地将分布各地的龙脉斩断。
刘伯温斩尽天下龙脉,可是当他来到一座山前,却没敢往斩龙脉,而是转头就走。
当时他心里唯一的想法,应该是保住自己的小命要紧。
展开全文
历经坎坷斩龙脉
神异莫测的龙,一直被默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中国人也以龙的传人而自居。
龙在中国的文化传承里一直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子被称为龙子龙孙。
但凡与龙沾边的事物,都极为不凡,逐渐地龙被“政治化”为帝王的喻词。
而与山川地貌亲昵相联的“龙脉”,就被视为会出天子的“龙穴”,是帝王家族极力保全而民众企看获得的风水宝地。
皇帝借此表明,其帝位是“君权神授”,龙脉逐渐被神化为能福佑子孙、后世出帝的风水奇穴。
并且伴有特殊征兆以示不平凡的意义,也就有了所谓“天子气”之说。
秦始皇东巡的时候,有看气者向他报告:“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出于吴,而金陵之地,有王者势。”
秦始皇立刻下令,把金陵改名为秣陵,并且开凿北山来断掉这股势头。
后世的皇帝再接再厉,每个人都把巩固自家龙气,灭掉别家王气作为己任,干起这事来那是不惜一切代价。
朱元璋也不能免俗,当他取得天子权柄后,当然期看朱氏江山永固。
于是他把得力助手,熟谙风水堪舆的朱伯温召来,命令他往斩尽天下龙脉。
刘伯温接到任务后,当然不敢怠慢,立刻领着一批精干的军士出发,在全国各地觅觅龙脉。
作为一名风水大宗师,刘伯温对于龙脉的知识是极为丰盛的。
按照古时的风水专著《撼龙经》所记,昆仑山是世界龙脉的发源地,也就是祖山。
以昆仑为立极点,向东发三支进进中国。
三大龙脉西高东低,看似从西天高处而来,层层跌落,旖旎东行,步步为营,最后潜进大海。
其中:黄河与长江之间称中条,尽于东海。黄河与鸭绿江夹北条,尽于辽海。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尽于东南海。
假如依照八卦细分,则北条为艮龙,中条为震龙,南条为巽龙。中国所有的城市和乡村,都依附于三大龙脉。
于是刘伯温开始走南闯北,循着龙脉的踪迹,一条一条地斩断。
其间也是历尽艰辛,甚至是碰到了许多凶险,流血牺牲在所难免。
龙脉,简单点说就是有生气的山,经过与所谓天象、地势相结合,逐步被神化的产物,一般来说,当地多会有一些神异的传说。
而想要斩断龙脉,其实手段无非是挖沟、蓄水、建塔、立碑,或者是用墓穴进行破除、封镇。
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很大的土木工程举措,那是相当的耗时费力。
刘伯温以王都金陵为中心进行探查,发现江苏三山岛上有王气,他立刻派出军士斩断这条龙脉。
可是诡异的是,虽然挖掘时没有问题,然而经过一夜休整,第二天挖好的深沟总会自动被土石填满,接连几天都是如此。
刘伯温实地踏查和推演后,命令军士们在收工之前,把挖沟的工具都插在沟里,并且派人守在旁边。
第二天发现挖好的沟终于没有被土填满,而且沟底还出现一层如血液般的液体。
刘伯温巡视到浙江地界,发现浦阳江畔有狮山、象山,像门神一样坐落在那里。
狮象管门口,日后必出反王,这是“王兆”之象。
于是刘伯温命令手下开断山岙斩往龙颈,然而继续了好几天都没能成功。
后来刘伯温通过探听土地公和山神的对话,用白鹅血洒在山岙上,这样才断开了山岙。
并且还将狮山改为“猪山”,象山改为“猫山”,用贱名来贬损其气运,也就是现在的峙山和茅山。
浙江一地可以说是人杰地灵,刘伯温在龙头山发现了龙脉。
这一次他摘取的是镇压的方式,在龙头山上修桥建闸,通过水淹的方法断绝了龙头山的龙脉。
在青龙山,刘伯温为斩断龙脉,费尽了千辛万苦。
但是这条龙脉实在是过于强大,后来刘伯温只能切掉手指。
他用自己的断指和鲜血为代价,将青龙山底的龙潭水全都变成红色,并且还将山上的泥土、岩石都染成了红色,最终才出动宝剑斩杀了这条龙脉。
刘伯温走到南翔,发现一处龙穴地,并推断出此地要出真龙天子。
于是他就命当地官员在象征龙头的四虎桥那里,开垦出一块坟地来埋葬无主尸体,通过这种污染的方式来烂断龙颈。
他还让石冈门村庄里的人成天砍下竹子,劈成篾条做篮子。
其目的就是劈掉龙身,让龙活不起来,当地就出不了皇帝。
在山东,刘伯温费尽量气斩断了已经成型的土龙。
但是由于龙头没有完全斩断,导致又出现了一些小土龙作怪,于是刘伯温再次带领50名精干军士前往那里斩龙脉。
每个军士都手持符咒和桃木剑,摆出一个阵式,在午时三刻一齐出剑,砍掉了龙颈。
龙头终于脱离了龙身,一股溪水涌过,彻底斩断了龙脉。
刘伯温转战各地,剑开浙江碛堰山、镇封甜肃苦水街、封点四川鬼帽山,可以说是有一鼓作风斩尽天下龙脉的趋势。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余年。
直到有一天,刘伯温带领着斩龙脉军士来到了东北的长白山,这一路走来,这些军士是疲惫反常。
国家都已经稳定多时了,他们在别的地方的战友,多数都已受功领赏,安居乐业。
而他们却还要四处奔走,这样军士心中肯定隐躲着怨气。
另外,他们中的一些成员还折损在斩龙的途中,自然也会让其生出怯意。
虽然刘伯温在军士们心目中,如同神人一般,但是一路行来,他受的伤也不少。
而且由于斩杀龙脉,在风水师的传承中,肯定认为是有伤天和,因而刘伯温的心气也大幅下降。
这一天,当他们赶到长白山的时候,本以为是最后一战,就可以回往受功领赏。
不料,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刚一登上山顶,凛冽的冷风裹挟着鹅毛大雪从天而降,这就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暴风雪。
这一下,可苦了那些跟随刘伯温长途跋涉而来的军士。
他们中有些人一下子被暴风雪击倒,气息奄奄,任何人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而对于信仰风水的刘伯温而言,更是认为自己斩杀龙脉的行为触怒了上苍,于是他和军士们一商量,还是保命要紧。
大家一致决定,立刻从长白山撤回往,立刻转头回江南。
然后跟朱元璋汇报,就说已经斩尽天下的龙脉。所有人都必须严守这个秘密,这样大家才能保住彼此的性命。
事实上,刘伯温是心理作用。
按照风水传承里因果循环的说法,他当然不想“坏事”作绝。
而那些军士的因素则有很多,对家乡的思念、长年的疲累、未知的惧怕,以及南方士兵不适应北方气候等多种因素交织,都是造成这次转头就走的根由。
无所不能的陆地神仙
朱元璋之所以将斩龙脉的大计交给刘伯温,是因为刘伯温不但是朱元璋的帷幄谋臣、秘密军师,更是一位通晓天文历数、星相占卜堪舆的风水宗师。
从明史《刘基传》到后来的文人墨客、普通百姓更是不断地附会演绎,刘伯温已经被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仙化身。
1311年,刘伯温出生在文成南田武阳,也就是现在的温州。
由于刘伯温祖辈几代修文,家中典籍躲书颇为丰盛。
他博览群书,经史子集,广泛涉猎,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14岁时,他辞别母亲远赴青田拜师求学,在石门洞师从饱学之士郑复初先生,精研《春秋》,浏览山水,结交好友。
寺中高僧、山中老翁、院中塾师,都是他的至交好友。
在民间老百姓眼里,刘伯温是预言大师,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不知道的。
他在西湖看云,然后推测到朱元璋将来会黄袍加身当上皇帝,于是他赶往追随明太祖。
刘伯温曾是历史上的三大军师之一,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建立大明王朝,他功不可没,因而有人称其为“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从小就喜欢研习堪舆之学,而且有家学渊源。
他的祖父刘庭槐就穷极天文地理,阴阳医卜诸书,后来又受教于熟知天文术数的邓祥甫,使刘伯温的风水之术大成。
因为熟知堪舆,刘伯温极善于趋吉避凶。
他利用象纬之学,设计修建了南京城,依据钟山的走势,选取宫殿地址,造就了六朝古都金陵的盛事。
后来刘伯温的传说开始神化,在狐女扶助下,他得到了一位高僧五百年道行的洗礼,并且通过与狐女双修后有了千年功力。
最终,刘伯温成为具有仙风道骨的神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而为了佐证刘伯温的神异,出现了许多署名刘伯温的天文术数、阴阳卜筮、星相堪舆各类书籍。
其中天文术数的有《天元玉历》、《白猿经风雨占候图》等书;阴阳卜筮的有《玉洞金书》、《往灵棋经》、《奇门遁甲》等书。
星相类的有《演禽图诀》、《三命奇谈滴天髓》等书;堪舆类的有《金弹子》、《一粒粟》、《披肝露胆经》、《注玉尺经》等书。
另外,还有属于兵家的《百战奇略》,农家的《多能鄙事》等一系列书籍。
明初到清代,这些书籍在民间一直流传不止。
而刘伯温的神异也进一步异化,明末有一本通俗小说《英烈传》,其中描述了刘伯温预言建文帝失国的情节。
当时朱元璋考虑继位人选时,传国师刘伯温进宫,赐给他“羊脯汤宫饼”,同时询问他的意见。
刘伯温食完饼后,取出一本《东明历》请朱元璋审阅。
朱元璋看到一首诗,其中有“燕子高飞进帝宫,水马年来格外烈……青龙火裹著袈裟,此事闻之心胆裂”等诗句。
朱元璋心中不安,当然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兴奋。
然后问刘伯温有何化解危难的计策,刘伯温密语后静静地退了出往。
随后,朱元璋就传旨预备度牒三张,剃刀一把,密封妥当,交给太监王钺,嘱咐遇大难时呈给圣上。
后来燕王起兵“靖难”,建文帝与宰相程济剃光头发扮成僧人逃了出往。
而刘伯温预言家的神异面谱刻画得最精妙的,当属《烧饼歌》的出世,这本可以算是近世中国最闻名的预言书。
《烧饼歌》是在清中叶出现的,当然一出现就挂在了刘伯温的名下。
这本预言书据说是刘伯温推测明初至民国这几百年所发生的朝野大事之作,成为脍炙人口的谶书。
《烧饼歌》书名出自朱元璋召见刘伯温,当时老朱正在食烧饼,看见刘伯温进来时就用碗盖住,问是何物,刘伯温一下就答了出来。
极为惊诧的朱元璋开始询问天下后事,刘伯温一一作答。
当然回答的语言形式是诗句,但是用的是“拆字”的方式,连在一起成为一首诗,每诗谈一件事,下有小注阐明预言应验。
有趣的是,《烧饼歌》在民间极有市场,甚至在港台等地一度极为时髦。
长白圣山的传说
那么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为什么会在长白山铩羽而回呢?这只能说是历史使然。
众所周知,最后将明朝灭亡的满清起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
其中白山就是长白山,而黑水则是黑龙江,按照风水之说,显然长白山就是满清的龙脉。
假如这个龙脉被刘伯温斩断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满州人做皇帝的可能。
既然历史上是清朝接替明朝的统治权,那么长白山这条龙脉就必须是完全的,于是刘伯温只能是失手。
事实上,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长白山都被描述得极为神异。
在官方,康熙帝为突出长白山的神圣性,直接将中原的“龙脉”之源,回根于长白山。
于是,长白山被提升到与五岳并列甚至超出其上的地位。
康熙下旨:“封为长白山之神,照五岳例,春秋致祭,礼仪并同”。
康熙还作了一篇《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的专论,认定“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
直接将长白山“龙脉”的走向,引伸到满族另一发祥地兴京赫图阿拉之开运山,再曲折向南穿平原过大海直至泰山,乃成五岳之首。
以此论证,历代中原王朝举行封禅的泰山,其龙脉,其实根源于东北的长白山,东北、中原本为一体,而满族,则恰好发祥于中原龙脉源头之长白山。
言外之意,满族进主中原,承昊天之神运、沿地祇之龙脉,具有正统合理性。
以此进一步阐明,满族之兴盛,处在与泰山相连的同一系统的龙脉体系之中,发祥轨迹步步与这一体系相合而未脱离,绝不是无根由的旁系进进。
经过这番宏论,长白山在整个中华大地上的神圣地位大大提高了,满族进主中原,也在这自然造化所赋予的“神运”中找到了其合理依据。
表明满族的统治纯系正统,天经地义,而其人也无愧为真龙天子。
位于吉林省的长白山,其上有海拔高度为2189米的天池,是我国境内最大的火山口湖,也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源”。
在奔淌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长白山有过诸多称谓。
最早是在《山海经》中称之为不咸山,汉代称单单大岭,北魏称盖马大山,前魏至南北朝称徒太山,唐朝称太白山。
女真承靺鞨建立金朝,认为国运之兴源于长白山的孕育庇佑,尊其为“东岳长白山”,封其为“兴国灵应王”,这是长白山定名之始。
金世宗于1193年复封长白山神为“开天宏圣帝”,奠定了长白山在女真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清代满洲统治者对长白山的尊崇比先世更甚,而且还进一步把民族起源与长白山联系在一起。
1636年修纂的《太祖武皇帝实录》,最早记载了“长白山之东北布库哩山下”仙女佛库伦生爱新觉罗始祖的神话。
这段神话不但进一步为长白山涂上龙脉的传奇色彩,更为爱新觉罗家族披上了君权神授的神圣外衣。
1677年,康熙帝以长白山为祖宗发祥之地的原因,派大臣勘察长白山。
第二年正月,康熙帝命“赍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如五岳”。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亦于出关东巡时,多次郑重祭奠长白山。
清末安图知县刘建封所著《长白山江岗志略》中曾有:“每至五百年,山即摇动一次”的说法。
这其实就是每五百年王朝就要更替的历史循环意识,也就是间接地说长白山是龙脉。
这里还有一则传说,即女娲的曾孙女用三天三夜磨出石针,以此来补缀天池四面的群山,结果从中隆起十六座奇峰。
而天池则被认为是海眼,这就是天池和十六峰的由来。
这里还流传着天池龙王、黑龙江龙江、东海龙王的三方大战,更突显出长白山的龙脉之说。
当然,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龙脉也只是成为一个动人的传说。
但是龙的传人称号却始终是国人的强大凝聚力,一直激励着国人奋勇向前。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汪亭存,满族长白山崇拜论析,民族文学研究,2009(11);
[2]刘阳,刘伯温传说的神异性情节类型研究,温州大学,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