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进25万招不到瓦工,钱买不来年轻人的职业幸福感
文| 徐媛
现在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年轻人找工作还比较困难。可有个行业需求爆棚,收进也让人眼馋,年薪高达25万,但就是少有人问津。什么行业呢?瓦工。
近日,媒体报道,在北京一处装修工地,家装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年受疫情影响,导致了一部分工程延续到今年。当前装修需求激增,各家公司都集中在这段时间,加班加点夺工期,人手相当紧张。在装修市场上所有的工种里,瓦工最为紧缺。一位干了二十多年的瓦工告诉记者,往年他挣了将近20万元,今年估量能挣25万元以上,虽然挣得不少,但却招不到徒弟。
建筑工人工资高过写字楼的小白领,不是什么新奇事。但年收进能达到20万或25万,还是比较冲击眼球。要知道,2022年,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94651元,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以高薪著称的、程序员所在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为291864元;照这么看,瓦工有20~25万的年收进,在北京也算是比较体面的水平了。
往工地移一年砖,或者干干装修,赚的钱不输程序员多少,而且一大把公司夺着要,不用时刻担心被优化——在当下低迷的就业市场,瓦工活应该是个香饽饽,一大堆年轻人夺着往啊。可事实恰恰相反。瓦工队伍中大部分是40到50岁的中年人,提到年轻人为什么不加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摇摇头:年纪小的都怕脏、怕苦、怕累,加上学艺周期长,没个一年半载,很难上手,年轻人可没这个耐烦。
资料图
这契合大众对年轻人的一贯认知。之前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不肯从事制造业,就引发过一轮指责。很多人觉得90后、00后好高骛远,不如父辈那样踏实肯干。宁可天天虚晃度日,也不肯静下心来地学习一技之长,在某个领域长久深耕,将技术越磨越硬。这类埋怨背后,隐躲着一种普及的成见:似乎年轻人不肯进厂、不肯进工地的唯一原因,就是心态不正。只要他们调整心态,情愿磨砺心志、食苦耐劳,制造业的人手短缺、工地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了。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一位熟知建筑行业内情的博主,就为年轻人打抱不平。他撰文指出,大家往往轻易被建筑业的高薪吸引,但经常漠视,高薪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建筑工地粉尘多、环境各种脏乱差,夏天被炙烤、冬天被冷风吹就不用说了。一天完工之后,工人们住的是简单的活动板房,好几人一间,洗澡洗衣服都很不方便;为了赶工期,工人们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日,工程紧的时候,大晚上也得撸起袖子猛干,一天工作12个小时是常态。
展开全文
我父亲也是一名建筑工人,他选活有个原则,只选离家近的,绝不出远门。这样他下班后还能回家食晚饭,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我父亲那会还有抉择的空间,而现在,农民工要想多赚钱,就得背井离乡,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项目转到另一个项目。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吞噬了他们的私人生活,也让他们远离社交,饱受孤独的折磨和思家之苦。
可见,建筑和装修工人虽然赚得不少,但他们高薪的背后,是牺牲个人生活品行换来的。上一代人经历过经济短缺年代,体会过贫困的滋味,对他们而言,生存和赚钱是第一位的。但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来自是城市还是乡村,物质条件相对充裕。当基本的生存需要称心后,人必然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被尊重、被认可,社交娱乐、自我实现等。这个时候要求他们像父辈那样,甜于忍受日晒雨淋、高强度、不自由的工地工作,是不现实的。
再说,工地除了工资高以外,还有什么拿得出手呢?别看用工荒的新闻经常涌现,但需求不是永远都有。一个项目结束后,工人们经常不知道下一份活在哪里。虽然日薪高,但遇上工地有事不能开工,他们就是手停口停,不仅不能挣钱,还得倒贴钱。很少有施工方情愿给他们买养老保险,等到他们干不动或者年龄超纲的时候,只能回农村种地或领微薄的养老金。论职业焦虑,建筑工人一点也不输职场白领,他们经常在想,50多岁基本就没人要了,那时还能干什么呢。
资料图
建筑工人这份工作,不仅是表面“不够光鲜”,内里也有很多不如意之处。年轻人不愿进工地,未必只是因为不想食苦,而是不想像父辈一样,干一天算一天,怀揣着老无所依的惧怕惶惶度日。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谋生的饭碗,而是一份能带给他们尊严、安全保障和幸福感的职业。
建筑工种并非总是“脏乱苦差”,注定与以上的诉求无缘。比如在日本,施工现场整洁有序,休息空间、食物一应俱全。工人们一天工作8小时,有双休,月薪高达4万,有职场晋升的渠道,有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也有周全的社会保障。有的建筑公司,为了保证正式员工双休,同时不耽误工程进度和工期,会对外扩招有工作体会的暂时工,让他们分担部分工地外围工作。日本建筑工人虽然也很辛劳,但他们有很强的职业回属感,能够在这一行扎下根来。
此前就有两会代表说,“制造业不要老埋怨年轻人不愿进厂,要多想想怎么改良他们的工作条件。”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建筑行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脚投票,远离工地,某种程度上是在倒逼建筑行业进行调整,不管是完美养老、工伤保障,还是改良员工的生活条件,还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或加强人文关怀,为这一群体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都能提高这一职业的尊严和吸引力。
要做出调整很难,会挤压原本的利润分配,说不定制度方面还要伤筋动骨,但年轻人没有义务承担你的难。年轻人并不傻,他们会权衡利益,抉择性价比最高的出路。要改变他们的择业倾向,不是靠道德说教,而是得投进真金白银,改良行业的整体环境和待遇水平,用全新的职业理念往规范建筑行业的发展,当职业幸福感提高了,年轻人自会改变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