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何要重提“四千四万”精神?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上千言万语,食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李强总理不仅重新提了出来,而且强调“这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历久弥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被小平同志在南巡中誉为“乡镇企业,异军突出”的激情年代,苏浙两省一大批昨天还是草根的个体经营者和乡镇企业创始人,踏遍青山,行商千里,发明了“四千四万”精神。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他的“之江新语”专栏中高度评判了“四千四万”精神,并强调指出党委政府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支持,放手发展,给我们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提“四千四万”精神呢?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当代企业家精神的写照,还是因为我们面临着“年年有”的困难和风险,从经济下行的趋势尚且存在,到国外“脱钩论”的甚嚣尘上,从民粹主义的风行到孤立主义的肆虐,我们前进途中横亘着不少阻碍,需要往冲破,需要往跨越。尽管我们的发展环境、发展模式有了很大改变,但无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还是新发展理念也罢,都需要重新唤唤“四千四万”、重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气”。
重振“四千四万”精神,除了“人努力”外,需要“政策好”,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而最大的“定心丸”,正是“稳预期”。对于民营经济的“果敢不移”,中心向来旗帜鲜明、真心诚心,从来没有变过。当然一段时期以来,也有一些杂音,一是关于民营经济的不正确议论,甚至“破窗效应”引出的某些逆流,使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平台经济等等心存顾虑;二是有的部门不是搞“促进派”的组合拳,而是搞所谓“组合谬误”、反向操作,今天一个突然打杀,明天一个“半夜鸡喊”,就是不顾忌市场的“惊弓之鸟”反应和企业的“雪上加霜”困境。我们说“政策要稳”,就不要忘记小平同志三次指示“不动”年广九的范例——因为“动”了,“人家就会以为政策变了”。小平同志把“政策和策略”当成“党的生命”,万万不可大意大意,那样当心政策的示范预期甚至“蝴蝶效应”,这就是对民营经济、对“四千四万”的最大支持。
习近平同志在颂扬“四千四万”精神时,强调政府要“大力支持、放手发展”。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国,有鲜明的“市场发力、政府有力”的中国特色,不能用国外某些“原教旨”理论来套用中国的政商关系。
说到亲清政商关系,这里也要注重一个倾向,一个被过往错误倾向掩盖的另一个潜在的动向,这就是有些部门、有些同志,企业家的饭是不往食了,红包更是不拿了,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不与企业家打交道,该体贴的困难也熟视无睹,该解决的问题也避而远之,这总“清”了吧,但“亲”是不用再谈了。
这种新的倾向,值得我们注重,更不要说有的“衙门”、有的“科长”只设路障、不给路标,整天把一个“不行”挂在嘴边,企业面对这样的一扇扇“玻璃门”,纵然他们“四千四万”也无门可拍、无计可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