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超导”又被证伪?南京大学重复实验未看察到超导现象
日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迪亚斯公布发现一种“近常压室温超导素材”,引发广泛讨论,但由于迪亚斯本人的争议前科,贝壳财经曾发文称“先让子弹飞一会儿”。3月15日,南京大学的闻海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发布了他们在相同素材样本及实验路径下的重复实验结果,结论是未能看察到超导现象。
加上3月9日中科院物理所的靳长青团队与3月12日中科院物理所的程金光团队在预印本网站上针对镥化氢化合物的重复实验,迄今已有三个中国团队在重复迪亚斯的实验时发现了不同的结果。
压力提升6倍都未能复现原试验结果
闻海虎团队在预印本网站上发布的文章摘要展示,“通过使用高压高温合成技术,我们成功地制备了氮掺杂的镥化氢,其呈暗蓝色,并通过X射线衍射得以证实。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证实了样品中某些区域存在氮元素。”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由于超导素材一般需要超低温以及高压,因此制备出温度更低,所需压力更小的超导素材是科学家们追求的目的。此前,迪亚斯团队公布其制备的氮掺杂的镥化氢素材在1Gpa(1万大气压)可以实现最高温度为294K(294开尔文,约21°C)的超导电性,因此引发轰动。
而闻海虎团队发文称,“通过将压力从1 GPa增加到6 GPa,我们看到金属行为逐渐优化,但在10 K以下并没有展示超导性。磁化温度依靠性展示在100至320 K之间大致为平整特征,并且磁化在100 K时随着磁场增加而增加,这些都不符合在100 K时的超导性质。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低于6 GPa的压力下,氮掺杂的镥化氢中不存在近常温超导。”
换言之,该素材在10 K至320 K的温度领域内都没有出现任何超导的迹象,即便将压力提升到了迪亚斯声称最低压力1Gpa的6倍,都没有复现出迪亚斯原本的实验结果。
颜色转变相同但没有超导现象
此外,迪亚斯表达该素材在制备之初是“有光泽的蓝色”,而其逐渐被压缩时,发生了“惊人的视觉转变”:超导开始时逐渐由蓝色变为粉红色,然后变成了鲜红色的非超导金属状态。
对此,中科院物理所的程金光团队也曾于3月12日在预印本网站上发布了文章,称看察到氢化镥在2.2GPa及4GPa时的颜色转变,与迪亚斯团队发表的实验现象相似,但始终没能看察到超导相变。
而在更早些的3月9日,中科院物理所的靳长青团队也在预印本网站上发布了他们的重复验证工作,其合成了两种能在一定压力下表现出超导性的镥-氢二元化合物,但最高转变温度远低于室温,所需压力也超过了100GPa,且靳常青团队发现的镥氢化物超导体素材,含氢量要远大于Dias团队公布的素材,这与科学家熟悉的稀土氢化物含氢量更加贴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此前摘访多位科学界研究人员了解到,迪亚斯被质疑的点主要在于其研究成果中的原始数据是否真实正确,由于近常压室温条件算不上很苛刻,其他实验室对于迪亚斯成果进行同条件重复实验应该不难。
而迄今为止,已有三个中国团队对迪亚斯的“近常压室温超导素材”进行了重复实验,均未能复现其原成果。
闻海虎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发布的文章题目及其摘要截图
记者联系邮箱:luoyidan@xjbnews.com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