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这么好,为啥不结盟
中国最高领导人正在俄罗斯访问,中俄关系的话题热度随之狂飙。
中俄关系有多好?中方下的定义有“新型大国关系典范”“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术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俄方的花式赞誉有“21世纪国家间高效协作的典范”“大国之间协调与发明性协作的典范”。
“典范”是共识,阐明中俄都是真心自豪,认为他们的相处之道值得其他国家,特殊是大国学习借鉴。
西方向来见不得中俄关系好,但喜欢给中俄贴上“盟友”标签,还别有专心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威权联盟”“邪恶同盟”。
众所周知,中俄没有结盟,西方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
中俄两国元首3月21日签署并发表的联合声明说,中俄关系不是类似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该种国家关系模式,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俄关系越来越好,两国又同时被美国打压,是不是应该结盟呢?
要觅觅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结盟的本质是什么,结盟的利弊又是什么。
结盟是指两国或者更多国家建立长期亲昵的军事政治关系,相互之间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在盟国受到威逼或者侵犯时要给予支持。本质来看,就是国家捆绑在一起,把你的敌人变成我的敌人,把我的敌人也变成你的敌人。
一国跟他国结盟的好处是感觉自己有保护伞了,心里暂时踏实了,但要细想的话,其实是敌人更多了,而且因为敌人感觉更不安全了,敌人可能也会往找盟友,或者摘取猛烈反制措施。假如大家都往结盟的话,就会造成不同阵营对立对抗,冷战热战可能随之而来,天下就会大乱。
北约这个军事同盟多年以俄罗斯为假想敌,抱团反俄,结果酿成冷战后欧洲大陆最大地缘政治冲突。
目前来看,中俄不会结盟,简单说三点理由。
展开全文
理由一:不结盟是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之一。
不结盟这三个字,现在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要放在上世纪后半叶那个时髦结盟的时代,那可是几代人经历了多少痛才得到的领略。
中国曾经有过结盟的历史,其中有过教训,这为中国外交后来转向不结盟埋下伏笔。上世纪60年代起风起云涌的不结盟运动,也为中国外交的大转型提供了启迪。
回根到底,不结盟是中国顺应时代转变做出的理智抉择。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形成两大阵营,许多国家为求自保而结盟。随着冷战画上句号,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首要需求是广交朋友,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自己。中国外交顺势而为,提出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
在“三不”中,不结盟属于核心与前提,体现了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他人,也不屈从于他人。我们不只是跟俄罗斯不结盟,而是跟所有国家不结盟。
理由二:中俄不结盟已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协作条约》是指挥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不长,不到3000字,其中闪耀的聪明光线如今却是更加耀眼。
条约颠覆了国家间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旧思维和旧模式,为中俄关系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一锤定音,牢筑根基。
《中俄睦邻友好协作条约》经中俄两国立法机构批准,具有法律效劳。
中俄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也多次强调不结盟。2016年6月,中俄在普京访华期间发表的联合声明说,“中俄关系不具有结盟性质,不针对第三国”。
2021年6月,中俄就《中俄睦邻友好协作条约》签署20周年发表的联合声明说,中俄关系不是类似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该种国家关系模式、不谋求权宜之计、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全面考虑彼此利益、互不干涉内政、具有独立价值、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际关系。
理由三:结盟有违中俄初心,也不利于两国发展友好协作。
中俄关系有其内在发展逻辑。中俄互为最大邻国,最纯朴最直接的愿看就是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此造福两国人民。
在美国为了保护单极霸权而打压他国的当下,中俄还要携手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造福全世界人民。中俄越走越近有美国围堵打压的因素,但中俄发展关系不是为了反美,结盟有违彼此的初心。
盟友关系做不到完全平等,看美国在盟友体系中的大哥地位就知道。中俄都是大国,双方都要成为多极世界中独立而强大的一极,都不能接受不平等的关系。
结盟还会影响国家公信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扬影响力就难以做到灵巧自如。试想,假如中俄已经结盟的话,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不可能保持中立,劝和促谈更是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