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大赛(第17季)丨吴天胜:幸福的道路会唱歌
幸福的道路会唱歌
文/吴天胜
在今天梁平区境内,至今还能觅觅着古驿道的痕迹。沿古驿道走到龙溪河畔,就能走上那条会唱歌的路。
一
这是一条会唱歌的路,被称为重庆第一条音乐公路。倘若车辆时速在40公里,可隐约听到车窗外响起《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你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车窗,声音更加悦耳。
两岸低垂的杨柳、笔挺的银杏、新修的栈道和缓缓流淌的河水,纷纷牵绊你的思绪,放慢你的脚步。你忍不住停车驻足,一探究竟。原来会唱歌的路是一条沿河路,名喊鱼米路。漆成红色的路面被切割得宽窄不一,正是这种宽窄不一,汽车行驶在上面才会产生摩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形成一首歌曲的旋律。
鱼米路原本是不会唱歌的,它的前身是紧挨国道318线且连接仁贤、礼让两个镇(街)的乡村土路。鱼米路的旁边是交通要道——岔路口。岔路口是国道318线上的一个小地名,沪蓉高速没开通前,南来北往的车辆走国道318线,必经岔路口。在这里加水的、食饭的、转车的人很多,它虽不是场镇,却比场镇还要热闹。沪蓉高速开通后,走这条路的车辆逐渐减少,岔路口日趋萧条。
可不知是从哪年开始,岔路口慢慢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及至某一年春节,正在派出所值班的我突然接到电话,让往岔路口疏缓交通。往了一看,三个方向汇来的车辆各堵了一两公里长,岔路口已堵死。谁都想早点过往,结果谁都过不往。我一边疏导交通,一边暗想,人们的生活条件真是好了,家家都有小车,连小小的岔路口也堵车了。
连续堵了几年后,两个镇(街)政府下定决心,要新修一条公路,绕开岔路口这个堵点。鱼米路成了首选,窄小的乡村路一下子变成了宽敞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车辆终于能绕开岔路口这个堵点了。幸福的人们走在鱼米路上,很自然地就唱起了“我们走在大路上……”
二
商贾互通,物流快递,交通离不开路。名宦俗子,贩夫走卒,出行也离不开路。
展开全文
来知德其实不算名宦,百度百科上说,来知德是明代理学家、易学家,闻名诗人。《清嘉庆梁山县志》(校注)中记载,嘉靖四年,来知德生于沙河展釜山下。沙河展即今天仁贤街道的前身。仁贤这个地名也是有由来的,据考是来知德之父来朝义还遗金,被朝廷敕封义士,并获赐地名仁贤。
既是桑梓,想必来知德曾走过鱼米路。要么是到龙溪河边玩耍,要么就是出行路过。我想来知德老先生可能出行经过鱼米路的时候颇多,因为他曾进京会试,后游泰山、华山等名山大川,又外出访学多年。
其实,鱼米路打来知德小时候就有,一直到我小的时候还是那个样子。
我试着猜想,400多年前的来知德,出行是多么的不易。路上荆棘丛生,肯定是深一脚、浅一脚,举步维艰。400多年后的我,大约10岁的样子,每次往嫁到礼让镇的姐姐家都要作一番思想斗争。姐姐家在鱼米路的另一端,要往她们家,须得经过鱼米路。那时的鱼米路似乎特殊漫长,总难走到头。往吧,路太远,每每要走到脚疼才到;不往吧,又抵御不了姐姐做的美食。在猛烈的思想斗争后,食欲战胜了脚疼。每次姐姐在大门外朝大路上看了又看,美食热了又热,我才会挈泥带水地走进她家。
来知德出行虽难,且屡试不第,但他坚持穷研经史。历经29年后,终于深得易理精髓,将《周易》融会贯通,完成了易学巨著《周易集注》。为易学研究开了新风潮,被称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他从家乡鱼米路走向了书山,登上了理学巅峰。
三
百里竹海中的那条古驿道,始建于什么年代,无从考据。有的说最早发轫于秦汉,成型于唐宋,盛兴于明清。《清嘉庆梁山县志》(校注)中也只有这样的描述:“梁邑东至万县一百六十里,西至垫江县一百里。明原设白洋、太平、沙河、袁坝四驿。”“《通志》载梁山县……自西路沙河展起,三十里至赛白兔塘,四十里到石桥展塘,交大竹县界七十里。”也就是说梁平境内的古驿道,自明代起才有笔录。赛白兔塘就是一处驿站,至今在百里竹海中还能找到它的身影。
但在百里竹海中却有着这样一个传说。1200多年前,唐玄宗李隆基为博取杨贵妃的欢心,专修了这条驿道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那驿夫以800里加急的速度从几千公里外的南方,日夜兼程赶往长安,就为了博得贵妃一笑。到达赛白兔塘的时候,驿夫根本无心欣赏身旁的美景,或许只是换过一匹马,连那甜甜无比的竹海泉,也没来得及饮一口。他哪里敢停下休息。不难想象,驿夫的内心是多么的焦虑,生怕耽误工夫荔枝变坏,会害了身家性命。
转业从警后,我的工作地在鱼米路一头的仁贤街道。鱼米路已经硬化成了两米多宽的乡村公路,也是我走村进户必经的一条路。一次警民恳谈会,由我主持在村里开。会前,我驾驶警车左挑右选,不期然就上了鱼米路。那时,我的驾驶技术仅限于有证而已,对于这种只有车身宽的路面,我十分忐忑。恳谈会那边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催问我什么时候到,我却在公路上如蜗牛爬行。到了现场,我一个劲地向群众致歉。群众十分宽厚,打趣地说,等以后路再修宽些,你就开得快了。
四
在蟠龙镇银河村,至今仍保存着一段非常完好的古驿道。因蟠龙半山腰反常陡峭,古人在此依山势修建了108步石阶,故称“百步梯”。
“百步梯”行走十分艰难。有史记载,清嘉庆年间,县令符永培治理梁山期间,蟠龙山“百步梯”的峻岭雄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嘉庆十二年(1807年),符永培题“蜀岭雄风”刻于百步梯右侧崖壁上。清道光三年(1823年),湖南文人胡瀛,行至“百步梯”,吟叹跋涉艰辛,咏赞雄岭险峻,有感于李白的诗境,于是在“百步梯”右侧崖壁上留下了“蜀道难”三个字。
清朝末年,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用三天时间,从万州进进梁平最东边,走古驿道穿过梁平全境到大竹县。她在游记《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一书中记述:“走路成了滑行、涉水、跌滑和跌进深泥里,‘坐轿’使我出尽洋相,与苦力所经受的一样,一路跌跌撞撞,行进缓慢而烦人。沿途运输繁忙,给我的感想是:假如有更好的交通手段,运输量会大大增加。” 显然,伊莎贝拉·伯德在那三天的行程里感受到了路难行。
从这本游记中还可以了解到,她曾经过“百步梯”和赛白兔塘。也许,在夜宿梁平的时候,李白曾与她在梦中隔空对话,让她不由自主地呓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而今天的人们在“百步梯”旁开山造路,建起了一条长约91公里的环城公路,串起蟠龙、仁贤等9个镇乡(街道)、31个村。环城公路既可通远山,又可进城区。以往“看到的屋,走起哭”的山路,现在借助车辆,不但能快速通达,还可欣赏沿途美景。人们纷纷感叹社会在进取,公路在延伸,幸福在增长。
五
无独有偶,在鱼米路四周的万石耕春景区,也修建了一条会唱歌的路。这条路无疑是为欣赏万石耕春的美景而建的,那首歌,也肯定是为庆贺丰收的喜悦而歌唱的。
万石耕春其实是梁平大坝良田万倾、春播秋收的盛况,也是梁平绚烂辉煌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
南宋初年,这个景看名称已正式确立。当时建有“万石楼”和“瑞丰亭”,既可供官员在此视察春耕,鼓励农业生产,也可欣赏“千里沃野,万石耕春”的美景。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经过梁平时,感慨其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写下了《题梁山军瑞丰亭》一诗,深情颂扬“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晴雨得雨”。
800多年前的瑞丰亭,既是风调雨顺的祈愿,也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印证。回溯历史,陆游途经梁平时,恰逢庆丰年,也就是南宋乾道八年。历史的评判如是说,南宋乾道皇帝赵昚注重内政,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显现稳定局面,史称“乾淳之治”。赵昚也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被史家誉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那时的梁平,才会让陆游不由自主地吟出“父老罗拜丰年赐……纵产芝房非上瑞”这样千古传诵的佳句。
今天,人们在万石耕春景区复建了瑞丰亭,既可近览万顷良田千重稻浪,又可远眺巍峨之东山,梁平美景尽收眼底。行走在往瑞丰亭的那条路上,必定会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且越唱越响。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