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不超五千人,少见的姓氏唯三门峡所独有,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兀(wu,四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拓跋氏后裔的姓氏。
在全国姓兀的人超不过5000人,有专家通过公安户籍网搜索各省市兀姓人数如下:北京市3人,天津市13人,河北省102人,内蒙古自治区9人,山西省419人,上海市62人,江西省42人,甜肃省37人,江苏省17人,湖南省10人、河南省2135人、陕西省1901人。
起初,“兀”与“元”是同一个字,指的是突出头部的人形,原指人的头部,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化,为了更加让“人”上之“首”突出,就在上面加了一短横,成为“元”字,成了两个字。头乃人体之首,所以“兀”字有高耸突出的寓意,即“多取孤高之意”(说文解字)也。
《说文解字》里的篆书“兀”字
容庚《金文编》说到“元”字:“乃元字初文,与兀为一字”,可知早期的元与兀是一个字。林义光的《文源》:“兀,盖与元同字。”《康熙字典》:后魏改乐安王元览为兀氏。
这些记载都可佐证兀姓来自于元姓。
《康熙字典》中阐明“兀”姓的由来
展开全文
据考证,全国的兀姓人均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原店镇原店村(现回三门峡产业集聚区管辖)。其两个重要的分支,即陕西省蓝田县兀家岩村、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西桥村的兀姓后人,也都是为躲避战乱、饥荒或做生意而由此地迁出的。
《说文解字》中正楷的“兀”字
兀姓祖先来自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少数民族拓跋氏,其逐渐发展强大,侵略中原地区,建立北魏王朝。
孝文帝即位后下旨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兀姓先人元鉴作战勇猛,立有战功,被册封为乐安王,后反叛朝廷兵败被俘,又一说是遭歹人陷害被挠,处斩刑。
元鉴被斩前,嘱咐其长子元览:“吾死后汝改姓兀氏,永不得复姓。”
“元”字往头为“兀”字,两字本为同一个字,其目的是让子孙后代牢记先人被杀头的仇恨,卧薪尝胆,积攒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元览带着家族后人逃亡到陕州城西十五里的金水河畔安家,改姓“兀”。经过几代人繁衍生息后形成村落,取名元店。元通原,时间长了“元店”就喊成了“原店”。
兀姓后人觅根
我爱人就姓兀,我们两个是大学同学。
最初熟悉时她自我介绍,我一直以为她姓吴或武,后来我登记同学名单时,她说姓金兀术的“兀”,她还骗我说她家是塔塔尔族的,我还真信了。
她性格豪放,办事果敢,说话干净麻利,身体康健,还真带点少数民族的基因。
聚会时,她高中同学给我说,她高中的外号就喊“兀(pai)”,圆周率啊!
在我们三门峡当地,一般把“兀”读成二声,这种读法不正确。
原店镇有兀家大院,即百鸟朝凤四合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店村南。据传为明代兀姓人在皇室供职时所建,后人又多次扩建,分东、西两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空中看看,其整体格局呈繁体“喜”字。
院中的影壁墙高5米,正中有被百花簇拥的凤凰,四面围花,数十只小鸟隐现其中。凤凰高雅大度,展翅欲飞,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启发。惋惜的是凤头已被破坏,传说是凤凰过于逼真,引得鸟儿天天围着叽叽喳喳,大院主人休憩不成,一怒之下,命下人将凤头打掉,院中嘈杂的鸟喊声戛然而止。
百鸟朝凤影壁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精美的青砖影壁已显土色,但看看起来仍情趣盎然,大气的布局构图,加上精美的刀工,显现立体景象,栩栩如生。
兀家大院主院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陇海铁路时被拆除,让人禁不住扼腕叹息,假如当时人们稍微有些文物保护意识,把大院保存下来,将会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三门峡市里面只要遇见姓兀的人,根本不用问,老家肯定是原店的,这是一个布满神异、勤劳、聪明的家族。
注:文中照片非作者拍摄,如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