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misa2 03-24 3次浏览 0条评论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素材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熟悉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称心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预备完美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看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史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看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盛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垦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取,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挖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阐明了口述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盛。在过往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盛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盛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往的过往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笔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就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依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酷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素材。今天,那段历史在我们的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十分重要了。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看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素材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信赖”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漠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量往完美和细化口述史的研究 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如同盲人摸象一般,轻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把握历史完全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身份有限,文化知识也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特别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牵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往推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他的立场和角度。但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往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展开全文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情愿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假如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假如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漠视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史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段口述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短缺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艺提升口述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素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垦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取,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无法被保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往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依据素材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材一与素材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美。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要害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协作为论据支撑素材二相关看点的一项是(3分)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判过往。”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依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素材一简要概括。(4分)

5 .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与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素材谈谈你应该如何往做。(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往。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你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食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唤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娘已经把甜醅子和花馍馍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异的味道,仿佛真有无数的神仙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重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

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但六月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殊美好。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紧上山摘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摘艾时必须食一点供品,能反抗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往。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儿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往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往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嘿嘿。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六月很快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看见了蛇。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六月说,我们的手腕上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我们不是食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它它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在人的心里吗?

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用顶针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就不防滑脱,顶到肉里往,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是那些他们平时憎恨的人看上往都是那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上山摘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起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摘,这样摘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它们两人全时,才喊吉祥如意。六月希奇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喊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预备摘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啥要用蛋蛋来称唤太阳和露珠儿。一刃子下往,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假如你觉得它们同情,你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们躺到地里慢慢睡往。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往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往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六月开始摘艾。摘着摘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往。那就是摘。刃子贴地割过往,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摘艾就是摘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摘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的怀里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想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描写五月和六月被香气熏醒后起床的场面,表明传统端午佳节的活动对孩子们有着浩大的吸引力。

B.在上山摘艾的途中,小说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姐弟夺香包的细节,表现了六月的俏皮可爱和姐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C.小说中五月缝香包的情节,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交代了六月的关注,也表明五月初学用针的生涩。

D.结尾处的“把我的想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表现了作者对淳朴民俗的眷恋,对人性本真的温情唤唤。

7.关于文中五月和六月碰到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唤应了上文食供品避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也为姐弟摘艾的路途制造了波澜。

B.“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表现了五月对弟弟的爱护。

C.“只要你不伤它它就不会伤你”等说法,表明作者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协调相处。

D.在断定蛇转远时,五月和六月闻到对方身上比香包还香,表明姐弟都乳臭未干。

8.山顶摘艾,六月的思绪随着他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一般人写端午节,难以避开写食粽子和赛龙船等大家熟知的习俗。本文却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传统的端午佳节,这取得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冒顿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复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进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B.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C.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D.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翁主,汉代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

B.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C.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

D.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的“亲戚”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冒顿单于躲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有意展示己方虚弱不堪,诱惑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阴谋。

B.汉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汉高祖趁雾逃跑。

C.刘敬提出和亲、赠予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用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D.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袭扰,成为北方边患。汉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备策略,被皇帝摘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4分)

(2)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4分)

14.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袭扰,晁错提出了哪些意见?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冷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冷食草青青。

冷食夜

韩 偓

恻恻轻冷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①,楼阁朦胧烟雨中。

【注】①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冷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诗和韩诗都细致描写了冷食节的景物,也都能融情进景,情景交融。

B.韦诗首句围绕“冷”字层层叠加,渲染环境氛围,令人倍感萧索凄冷。

C.韩诗首句用叠词“恻恻”“翦翦”描写冷气和夜风,给人以凄迷的感觉。

D.韩诗写的全是眼前实景,韦诗前三句写所见之景而尾句转写想象之景。

16.这两首诗都是冷食怀人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具体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不仅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眠,而且生动描绘了临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

(2)《回往来兮辞并序》尾段中“ , ”两句,表达了陶渊明顺应自然法则、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

(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经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看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 “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麻利甩袖,隐进画中。 ① 的宋画之美、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进了看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 ② 的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娓娓道来。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 ③ 、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国风出圈,文化破壁。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躲”,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进妥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素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 ① ,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假如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 ② ,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的演化很重要。 ③ ,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海绵,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枢——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探求的大脑皮层。且人类的大脑皮层还很特殊,其他动物的大脑都不像人类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们的大脑皮层特别“皱”呢?是什么决定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往不复返呢?

B.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C.同学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甜示弱。

D.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妥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全连贯,内容贴切,逻辑周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素材,依据要求写作。(60分)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情节。香菱学诗经过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首先写香菱从黛玉那里拿了诗,诸事不管,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接着写她连房也不进,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然后写她自己走至阶前竹下,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最后写她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她的诗也终于得到众人赞评。

以上素材中,香菱学诗的经历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迪,引发深进探求。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以“立志与勤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首先,D项表述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其次,“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只是原因之一;最后,结论表述过于绝对。

2.B 【解析】“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曲解文意。依据素材一“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不是“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3.D 【解析】D项最能体现出历史的多元性特征,适协作为论据支持素材二口述历史需要多角度往看待,才能提高历史真相的可信度的看点。

4.①填补了历史空白,丰盛了治史的方法。②丰盛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做好前期预备工作,不断扩展历史知识储备量,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时,努力征服有抉择性地回忆,更不能有意漠视要害的细节,力争做到客看全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C 【解析】“语言描写”说法错误。该部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并没有运用语言描写。

7.D 【解析】“都乳臭未干”说法错误。应该是在断定蛇转远后,姐弟二人觉得获得了真正的安全,心绪转好,感到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

8.①在太阳刚出来的山顶上,六月对姐姐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感到希奇。②理解了姐姐的说法,对被阳光照射成“太阳崽子”的露珠蛋儿心生同情。③对摘艾摇落露珠,发现“美的死往原来是这样简单”而心生“怀疑”。④受到大家摘艾的感染,从而沉浸到“摘”的美好中往,甚至由衷发出“多美啊”的赞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9.①从情节内容上看,小说以极具地域特色的端午节上供、戴香包、绑花绳、摘艾等民俗活动为叙述内容,丰盛并提高了读者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认知。②从叙述视角上看,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写出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③从叙述方式上看,小说在对现实的顺叙中使用了插叙的手法,在摘艾途中,穿插了六月对姐姐缝香包的回忆,丰盛了小说内容,也舒缓了情节节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D 【解析】“于塞下”作“转牧行猎”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清除A、C两项;“陛下幸忧边陲”中的“幸”是敬辞,表达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不能与“忧”断开,清除B项。

11.D 【解析】“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说法错误。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

12.B 【解析】“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可知,冒顿单予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

13.(1)两国的军队相互进攻,本应炫耀展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年老体弱的士兵。(“矜” “徒” “羸瘠”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陛下假如能把嫡长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喜欢嫡长公主,册立嫡长公主为阏氏。(“诚” “奉遗” “慕”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②在战术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想要往攻打他。汉高祖派人往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躲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年老体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汉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进攻,本应炫耀展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年老体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汉高祖非常生气,用刑具捆绑刘敬押到广武城。汉高祖先到了平城,但军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单于出动四十万精锐的骑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汉高祖使用陈平的秘密计策,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单于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假使得到汉朝的土地,但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期看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好会合的时间,但王黄、赵利的军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于是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恰逢天有大雾,汉军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汉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向外面向敌军射击,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往。汉高祖冲出了包围圈。汉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冒顿单于屡次袭扰汉朝北部边陲,汉高祖非常担忧,询问刘敬。刘敬说:“天下刚刚稳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经很疲惫,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单于。冒顿杀死父亲自己继位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以用计策做长远企图。”汉高祖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假如能把嫡长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喜欢嫡长公主,册立嫡长公主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余外而匈奴缺少的东西,屡次慰问赠予给他们,再趁机派能说善辩的士人用礼节来委婉规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汉高祖说:“好。”冒顿单于往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又派宗室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汉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来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袭扰。这样连续多年,那么中原穷困困苦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陲的安全,差遣将领征发士兵来治理边陲,这是对边陲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命令远方的戍卒保护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人的作战能力。不如抉择长期居住在那里的人,成家立业,从事耕作,并且用来防备匈奴的袭扰,利用有利的地形建成高大城墙,深挖沟堑。在战术要塞,建立城镇,每个城镇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假如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急困苦的边地。匈奴袭扰时,有能阻止他们袭扰的人,(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夺掠的财物)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进攻匈奴时不怕死亡。这样做不是因为对皇帝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内外亲属,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延续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帝摘纳了晁错的意见。

15.D 【解析】“韩诗写的全是眼前实景”说法错误。韩诗前两句写所见之景,后两句写想象之景。

16.①韦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诸弟、故园的想念之情。通过前两句诗的层层渲染、反复衬托,第三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诸弟”的怀想,既点明了题目,又阐明了前两句诗中诗人倍感冷寂孤独的原因,还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结句的想象中的情景,进一步烘托诗人对诸弟、故园的想念。②韩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佳人的思念和惆帐而缠绵的情思。前两句诗写诗人置身凄迷的氛围中,面对梅花、杏花睹物思人;第三句诗写诗人由“秋千索”想到纤手,想到戏秋千的佳人;第四句诗写诗人想象佳人在艨胧烟雨笼罩下的楼阁里,让人可想而不可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怅惘而缠绵的情思。(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2)聊乘化以回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3)示例一:艰难苦恨繁霜鬃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三;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18.①登峰造极(出色绝伦) ②淋漓尽致 ③刚柔并济(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

19.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食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看众的传统文化基因。(每句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可酌情给分)

20.①“无尽躲”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躲也”,强调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库。②用“青灯古卷”代指优异的传统文化,“流光溢彩”代指优异的现代艺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的古朴深邃,现代艺术的光电效应,及用现代化形式萃取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的景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A 【解析】文中的“你”与A项中的“你”都泛指任何一个人;B、D两项中的“你”是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唤说话的对方;C项中的“你”是指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

22.①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 ②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 ③神经系统越复杂的生物(每处2分,符合语境及字数要求即可)

23.【写作指挥】素材从“香菱学诗”的情节进手,提到香菱经过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香菱学诗时行住坐卧都不离对诗歌的探求,可见其学诗的志向有多么果敢。起初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好似呆傻状态。然后专注一念,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迷的程度。最后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思极深,梦中来见。她与诗歌融为一体,梦境都是诗意。香菱学诗之勤劳,达到了执着一念的境地,实属难能可贵,所以学诗成功是自然而然的。而在工作生活中,假如我们发扬这样精神,又有什么学不会的呢?人生志向又何愁不能实现呢?

作文要求的主题“立志与勤劳”,是一个关系型话题。立意要紧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志向的指引,勤劳努力就是盲目的,会无所依凭;只有志向没有努力就是空想家,期看的成功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论证过程要讲清两者的辩证关系,不可偏废一方。

另外,作文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具有号召力。作为时代青年,一定要联系当今的时代进行写作,所写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激励和鼓舞,强调只有将立志与勤劳亲昵结合,才能做时代的成功者和弄潮儿。

参考立意:①志向指引方向,勤劳助你成功;②志向与勤劳是成功的双翼;③揽志在胸,勤劳笃行。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fc兵蜂
燕博园 2023 届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CAT)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胖东来:员工工资越高,企业成本越低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