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素材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熟悉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称心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预备完美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看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看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以往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的历史学论著。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盛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垦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取,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挖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阐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盛。在过往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盛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盛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往的过往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笔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依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酷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素材。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看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素材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信赖”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漠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量往完美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如同盲人摸象一般,轻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把握历史完全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特别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牵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往推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往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展开全文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情愿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假如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假如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漠视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短缺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艺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 .下列对素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 .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垦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取,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 .过往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 .依据素材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材一与素材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美。
C .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要害的一环。
D .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 .下列选项,最适协作为论据支撑素材二相关看点的一项是()
A .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判过往。”
B .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 .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依据。”
D .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 .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素材一简要概括。
5 .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与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素材谈谈你应该如何往做。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吉祥如意
郭文斌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往。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你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食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唤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娘已经把甜醅子和花馍馍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异的味道,仿佛真有无数的神仙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重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
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但六月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殊美好。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紧上山摘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摘艾时必须食一点供品,能反抗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莜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往。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儿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往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往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嘿嘿。五月被六月惹笑了。
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六月很快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看见了蛇。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六月说,我们的手腕上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我们不是食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它它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在人的心里吗?
这样说着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用顶针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就不防滑脱,顶到肉里往,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
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即使是那些他们平时憎恨的人看上往都是那么可爱。
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上山摘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起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摘,这样摘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它们两人全时,才喊吉祥如意。六月希奇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喊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预备摘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啥要用蛋蛋来称唤太阳和露珠儿。一刃子下往,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
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假如你觉得它们同情,你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们躺到地里慢慢睡往。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往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往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六月开始摘艾。摘着摘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往。那就是摘。刃子贴地割过往,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摘艾就是摘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
一山的人都在摘吉祥如意。
多美啊。
现在,六月和五月的怀里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想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通过描写五月和六月被香气熏醒后起床的场面,表明传统端午佳节的活动对孩子们有着浩大的吸引力。
B .在上山摘艾的途中,小说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姐弟夺香包的细节,表现了六月的俏皮可爱和姐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C .小说中五月缝香包的情节,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交代了六月的关注,也表明五月初学用针的生涩。
D .结尾处的“把我的想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表现了作者对淳朴民俗的眷恋,对人性本真的温情唤唤。
7 .关于文中五月和六月碰到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唤应了上文食供品避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也为姐弟摘艾的路途制造了波澜。
B .“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表现了五月对弟弟的爱护。
C .“只要你不伤它它就不会伤你”等说法,表明作者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协调相处。
D .在断定蛇转远时,五月和六月闻到对方身上比香包还香,表明姐弟都乳臭未干。
8 .山顶摘艾,六月的思绪随着他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一般人写端午节,难以避开写食粽子和赛龙船等大家熟知的习俗。本文却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传统的端午佳节,这取得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进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B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C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D .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进/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陲/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翁主,西汉时指诸侯王的女儿,也称“王主”,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
B .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C .邑里,泛指乡里。“邑”指城邑,城镇;“里”是古代居民的基层行政单位。
D .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亲戚”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冒顿单于躲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有意展示己方虚弱不堪,诱惑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阴谋。
B .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C .刘敬提出和亲、赠予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D .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备策略,被皇帝摘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 )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14 .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进侵,晁错提出了哪些意见?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冷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冷食草青青。
冷食夜
韩偓
恻恻轻冷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①,楼阁朦胧烟雨中。
【注】①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冷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诗和韩诗都细致描写了冷食节的景物,也都能融情进景,情景交融。
B .韦诗首句围绕“冷”字层层叠加,渲染环境氛围,令人倍感萧索凄冷。
C .韩诗首句用叠词“恻恻”“翦翦”描写冷气和夜风,给人以凄迷的感觉。
D .韩诗写的全是眼前实景,韦诗前三句写所见之景而尾句转写想象之景。
16 .这两首诗都是冷食怀人的佳作,但二者表达的具体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眠,而且生动描绘了临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
(2) 《回往来兮辞并序》尾段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陶渊明顺应自然法则、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
(3) 在古诗中,很多诗人经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看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麻利甩袖,隐进画中。的宋画之美、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进了看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例,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的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娓娓道来。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国风出圈,文化破壁。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躲”,如何把青灯古态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进妥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素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① ,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假如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② ,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的演化很重要。③ ,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海绵,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枢——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探求的大脑皮层。且人类的大脑皮层还很特殊,其他动物的大脑都不像人类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们的大脑皮层特别“皱”呢?是什么决定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2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往不复返呢?
B .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C .同学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甜示弱。
D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2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妥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全连贯,内容贴切,逻辑周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素材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素材,依据要求写作。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情节。香菱学诗经过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首先香菱从黛玉那里拿了诗,诸事不管,一首一首的读起来,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接着写她连房也不进,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然后写她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最后写他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她的诗也终于得到众人赞评。
以上素材中,香菱学诗的经历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迪,引发深进探求。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以“立志与勤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D2.B 3.D 4.①填补了历史空白,丰盛了治史的方法。②丰盛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5.①做好前期预备工作:不断扩展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征服有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有意漠视要害的细节,力争做到客看全面。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 过往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曲解文意,由原文“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由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往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往看待历史事实”。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看点态度的能力。
B.“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依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故选B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素材二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的问题以及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有益探索。
A. 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
B. 科林伍德《自传》重在阐明历史著作的特征。
C. 胡也频的看点割裂了过往与现在的关系。
D. 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以作为素材二的看点。
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回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依据“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称心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盛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垦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可知,“口述历史”填补了历史空白,丰盛了治史的方法。
依据“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往的过往的声音”“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看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可知,“口述历史”丰盛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看法的能力。
题干假设的情境为自己作为“被访谈者”接受摘访。
依据“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可知,首先应该扩展知识储备。
依据“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往推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往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要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
依据“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情愿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抉择性的”可知,要努力征服有抉择性地回忆。
依据“假如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漠视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可知,不能有意漠视要害的细节,力争做到客看全面。
6 .C7.D 8.①在太阳刚出来的山顶上,六月对姐姐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感到希奇。
②理解了姐姐的说法,对被阳光照射成“太阳崽子”的露珠蛋儿心生同情。
③对摘艾摇落露珠,发现“美的死往原来是这样简单”而心生“怀疑”。
④受到大家摘艾的感染,从而沉浸到“摘”的美好中往,甚至由衷发出“多美啊”的赞誉。9.①从情节内容上看,小说以极具地域特色的端午节上供、戴香包、绑花绳、摘艾等民俗活动为叙述内容,丰盛并提高了读者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认知。
②从叙述视角上看,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写出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③从叙述方式上看,小说在对现实的顺叙中使用了插叙的手法,在摘艾途中,穿插了六月对姐姐缝香包的回忆,丰盛了小说内容,也舒缓了情节节奏。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 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说法错误。该部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并没有运用语言描写。
故选C 。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都乳臭未干”说法错误。应该是在断定蛇转远后,姐弟二人觉得获得了真正的安全,心绪转好,感到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六月上山摘艾过程中的思绪转变,一开始,从“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摘,这样摘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它们两人全时,才喊吉祥如意。六月希奇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喊他们的”可知,六月对姐姐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感到希奇。
从“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预备摘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啥要用蛋蛋来称唤太阳和露珠儿”可知,六月理解了姐姐的说法后,对被阳光照射成“太阳崽子”的露珠蛋儿心生同情。
从“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往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往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可知,六月对摘艾摇落露珠,发现“美的死往原来是这样简单”而心生“怀疑”。
从“摘着摘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往。那就是摘。刃子贴地割过往,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摘艾就是摘吉祥如意,就觉得有无数的吉祥如意扑到他怀里,潮水一样”“多美啊”等可知,六月受到大家摘艾的感染,从而沉浸到“摘”的美好中往,甚至由衷发出“多美啊”的赞誉。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对于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
首先,从情节内容上看,小说内容极具地域特色。作者没有写食粽子和赛龙船等大家熟知的习俗,而是以端午节上供、戴香包、绑花绳、摘艾等民俗活动为叙述内容,如“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娘已经把甜醅子和花馍馍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异的味道,仿佛真有无数的神仙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儿全面武装的味道”等,正是通过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提高了读者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认知。
其次,从叙述视角上看,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主要人物五月和六月是两个孩子,他们的所思所想具有儿童的典型特征。如六月碰到蛇时的想法“我们的手腕上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我们不是食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以及他对于露水蛋蛋的探求,“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啥要用蛋蛋来称唤太阳和露珠儿。一刃子下往,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这既写出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也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最后,从叙述方式上看,小说摘用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在对现实的顺叙中使用了插叙的手法,比如在摘艾途中,穿插了六月对姐姐缝香包的回忆,“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用顶针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就不防滑脱,顶到肉里往,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这些描写丰盛了小说内容,也舒缓了情节节奏,让小说始终在不徐不缓的节奏中展开,非常好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民俗的丰盛与美好,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
10 .D11.D 12.B 13.(1)两国的军队相互进攻,本应炫耀展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
(2 )陛下假如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喜欢她,立她为阏氏。14.①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②在战术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进侵。这样继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陲的安全,差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陲,这是对边陲百姓的最大恩惠。
“于塞下”作“转牧行猎”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清除AC;
“陛下幸忧边陲”,此处“幸”是敬词,表达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不能和“忧”断开,清除B。
故选D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错误,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在内。
故选D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错误,原文为“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可知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与汉朝有密谋。
故选B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矜”,炫耀;“见”,展示;“徒”,只;“羸瘠”,瘦弱的牲畜。
(2 )“诚”,假如;“妻”,做妻子;“奉遗”,赠予财物;“慕”,喜欢,敬仰。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可概括出,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
结合“要害之处,调立城邑”可概括出,在战术要塞建立城镇。
结合“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进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可概括出,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参考译文: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预备往攻打他。他派人往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躲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进攻,本应炫耀展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正月,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期看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的部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往。高祖出了包围圈。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陲,高祖非常担忧。刘敬说:“天下刚刚稳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惫,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做长远企图。”高祖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 下假如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喜欢她,立她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余外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予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皇帝说:“好。”冒顿往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派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进侵。这样继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陲的安全,差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陲,这是对边陲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戍卒保护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从事耕作,并且防备匈奴的进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术要塞,建立城镇, 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假如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急困苦的边地。匈奴进侵时,有人能阻止他们进侵,(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夺掠的财物),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进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上摘纳了晁错的意见。
15 .D16.①韦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诸弟、故园的想念之情。通过前两句诗的层层渲染、反复衬托,第三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诸弟”的怀想,既点明了题目,又阐明了前两句诗中诗人倍感冷寂孤独的原因,还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结句的想象中的情景,进一步烘托诗人对诸弟、故园的想念。
②韩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佳人的思念和惆帐而缠绵的情思。前两句诗写诗人置身凄迷的氛围中,面对梅花、杏花睹物思人;第三句诗写诗人由“秋千索”想到纤手,想到戏秋千的佳人;第四句诗写诗人想象佳人在艨胧烟雨笼罩下的楼阁里,让人可想而不可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怅惘而缠绵的情思。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 韩诗写的全是眼前实景”说法错误。韩诗前两句写所见之景,后两句写想象之景。
故选D 。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判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韦诗前两句“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的意思是雨中的冷食节更显得冷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喊喊。“空斋冷”“独坐听”写出了冷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绪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氛围。而到第三句“把酒看花想诸弟”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出来对“诸弟”的想念。所以,前两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表达的是诗人对诸弟、故园的想念之情。
而韩诗前两句“恻恻轻冷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意思是切肤的轻冷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渲染一种凄迷黯然,但又并不十分繁重的氛围。诗人面对梅花、杏花睹物思人,布满思念之情。而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则是作者描写眼前之景,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当年的情事。第四句是作者的想象,“楼阁朦胧烟雨中”,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看往,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怅惘而缠绵的情思。所以韩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佳人的思念和惆帐而缠绵的情思。
17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聊乘化以回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示例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聊、奚、艰、鬓、潦、斑。
18 .登峰造极(出色绝伦)淋漓尽致刚柔并济19 .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看众的传统文化基因(或:看众的传统文化基因被激活了)。(状语若不单独提出,改为三个短句亦可)20.①“无尽躲”,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此造物者之无尽躲也”,强调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禁,用之不竭的宝库。
②“青灯古卷”代指优异的传统文化,“流光溢彩”代指优异的现代艺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的古朴深邃,现代艺术的光电效应、高科技等,及用现代化形式萃取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的景象。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典之美”可知,前一空是赞誉宋画之美的无人能比,或者达到了最高水准,可填表达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境域的“登峰造极”,或者是表达出色美好到了极点的“出色绝伦”。
第二空,语境指“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例,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全面的、足够的展示,可填进形容文章、说话表达足够深刻或愉快到极点的“淋漓尽致”。
第三空,依据语境,“动静互补”是对“静而不郁,动而不惊”的总结,那么对“婀娜又兼具力量”的总结可填进表达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弥补,使恰到好处的“刚柔并济”。
19 .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先把句子的主干抽取出来独立成句:《只此青绿》激活了看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然后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和“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要加上主语“《只此青绿》”,变成“《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把“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单独提取出来作状语。
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成完全的句子即可。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无尽躲”是引用,“无尽躲”加引号,表达引用,可联想到苏轼的《赤壁赋》中的“此造物者之无尽躲也”。“无尽躲”泛指事物之取用无穷者,这里指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躲”,强调了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禁,用之不竭的宝库。
“青灯古卷”是借代,“青灯古卷”形容清幽的灯火和纸张泛黄的书卷,这里用年代久远的“青灯”和“古卷”代指优异的传统文化。用“青灯”和“古卷”代指优异的传统文化,突出了传统文化古朴深邃的本质特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流光溢彩”是借代,“流光溢彩”形容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这里代指优异的现代艺术。用“流光”“溢彩”来代指优异的现代艺术,突出了现代艺术的光电效应,以及用现代化形式萃取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的景象,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21 .A22.①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②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③神经系统越复杂的生物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称代词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
A. 泛指任何一个人;
B. 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唤说话的对方;
C. 指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
D. 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唤说话的对方。
故选A 。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和“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可知,说到人类大脑就会联想到核桃,是因为两者的外形相似,此处填原因,所以应该填写“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
第二空,依据“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可知,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再结合“假如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可知,核桃沟回的情状,和人脑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填写“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
第三空,依据“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演化”和“它的演化等级越高”可知,填进神经系统的情状,所以应该填写“神经系统越复杂的生物”。
23 .例文:
菱花迎难志犹在,勤劳不辍终成才
细读《红楼梦》,一众才貌俱佳的奇女子中,唯有一位让人叹服,为人不逊“迎”“探”,容貌不输“凤”“秦”,才华不让“湘”“黛”,她就是香菱,只惋惜幼年罹祸,命途多舛,可是在此种境遇之中,她竟然决绝立志,勤劳学诗,精血诚聚,成为学习的佳话,真是不禁让人连连赞扬。
历来人生的境遇难以由自己遂心地抉择,许多人不能成功,往往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来抚慰自己那颗受伤的心灵。所以困窘之中,多了很多庸常的叹息和无奈的悲喊,让步于环境的不利和主看的萎靡,因此亲手折断了自己可能成功的羽翼,徒留万般的假如和无尽的忧愤,蹉跎了自己的一生。
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乌江决战亦非绝境,可他始终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一腔热血却难以再立新志,只留下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历史慨叹;当今华人影圈才华横溢的李安导演,大学毕业后事业频频失利,七年的岁月靠妻子养家糊口,假如不是他立志追逐自己的梦想,用时光和青春的汗水一路打拼,怎会达到自己事业的巅峰?
由此可见,漂亮的人生需要你不忘初心,风吹雨打志向果敢,雷电霜雪勤劳不止。
您看,让人怜爱的香菱即使不这样奋发努力,也会深得大家的同情和同情,可是她却从不以此卖惨,向别人求取什么。相反,追求在树下地上、阶下竹前,挖心搜胆,心无旁骛,潜心学诗。人生可贵的是,面对庸俗艰难的境遇不只是生活在伤口的痛楚之中,这种高雅的追求,尤为难得。
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脑瘫诗人余秀华,行动不便,口齿不清,在普通人看来,这种条件,嫁给健全的丈夫,还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人生赢家。可是志向、勤劳和才华的叠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可敬的女诗人。余秀华曾说过:“女人最可怕的事,是欲看少了。”这种所谓的“欲看”,何尝不是一种果敢的志向和追求。可以断言,不管有人如何诟病,活成人间清醒的她,有翱翔高空的理想和诗句,也有脚踏实地的生活和坚持。
青年滑雪冠军谷爱凌一跃成名,粉丝无数,有人喜欢她的天分,有人喜欢她的漂亮,有人喜欢她的身姿,有人羡慕她的家世,其实都错了,她说:“我觉得天赋只是帮你在最开始滑雪时,有可能让你学习滑雪的速度比别人快一点。但当你开始练习如此有难度的动作时、当你必须往健身房开始练习时、当你必须进行心理建设时,这都是努力,99%都是努力。我觉得我真的把所有可做的东西全部做了。”原来美女冠军最注重最喜欢的是认准了方向的努力和勤劳啊!
“青年,在任何困厄的处境中都有站起来的力量。”池田大作如是说。
如今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我们当下的青年一代,已经喊响了“无奋斗不青春”的口号,热血与青春的组合,足以激发出高远的志向和不辍的步伐! 时代的召唤,家国的期许,谁的青春不热血,谁的人生不期看出色?志向不同,人生的风景也不同。只有果敢的志向和勤劳的付出,才会看到世间最美的彩虹。年轻人,向着朝阳,努力奔跑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素材作文题。
素材从香菱学诗的情节进手,提到香菱经过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香菱学诗时行住坐卧都不离对诗歌的探求,可见其学诗的志向有多果敢。起初茶饭不思,坐卧不定,好似呆傻状态;然后专注一念,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到了痴迷的程度;最后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思极深,梦中来见。她与诗歌之间神意相合,融为一体,梦境都是诗意。香菱学诗之勤劳,达到了执着一念的境地,真的难能可贵。所以学诗的成功必是自然而然。而在工作生活中,假如我们发扬这样精神,又有什么学不会的呢?你的人生志向又何愁不能实现呢?
作文要求的主题“立志与勤劳”,是一个关系型话题。立意要紧扣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志向的指引,勤劳努力就是盲目的,会无所依凭;只有志向没有努力就是空想家,期看的成功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论证过程要讲清二者的辩证关系,不可偏废一方。
另外,作文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起到号召力的作用,作为写作的时代青年,一定要联系当今的时代,写出对大家的激励和鼓舞,强调立志与勤劳,二者相辅相成,只有亲昵结合,才能做时代的成功者和弄潮儿。
立意:
1. 志向指引方向,勤劳助你成功。
2. 志向与勤劳的是成功的两只羽翼。
3. 揽志在胸,勤劳笃行。
4. 立志与勤劳亲昵相关,是成才的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