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招聘司机暗躲“以租代购”猫腻
专家提醒,求职时勿轻信口头承诺,警觉合同中贷款、租赁等字样
阅读提示
应聘货运司机后,不仅对方承诺的高薪、稳定货源没有兑现,还陷进“以租代购”的陷阱,背上了贷款。专业人士表达,相关部门应强化“以租代购”监管,求职者找工作时也应警觉合同中的贷款、租赁等字样,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尽可能保留证据。
“历时一年多,合同终于成功去除,那些债务和我没有关系了,心里的担子终于放下了。”近日,在广东深圳工作的张师傅提起3年前“以租代购”跑货运的经历时这样说道。
“以租代购”本质上有利于减轻货车司机的资金压力,挣钱、买车两不误。然而,记者摘访了解到,“以租代购”存在被恶意利用的现象,不少货运司机求职者不仅遭遇钱车两空,还背上了贷款。
打着高薪招聘的名义卖车
2020年3月,正在求职的张师傅看到一则货运司机招聘信息。对方称,应聘者“以租代购”买车,公司可免费提供货源,还够3年贷款后,车辆回其所有。考虑到货源有保障,3年后还能落得一辆车,张师傅在公司工作人员引导下签了购车合同,但是没想到很快就陷进了尴尬境地。
“当时先交了1万元的首付,每个月还2680元贷款,总共36期,最后一期还2万多元,算下来,加上利息总价12万多元。”然而,签完合同提完车,张师傅发现,公司承诺的货源不仅过于分散,而且全程需要自己装卸。
“从早上5点多忙到下午2点多,要跑七八个地方装货卸货,只能挣200元左右,连辛劳钱都不够。”张师傅申请换货源,但公司表达:“没有其他抉择,爱跑不跑。”
张师傅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互联网投诉平台搜索“以租代购”,相关投诉达1200多条。湖北鄂州的邵先生告诉记者,招聘公司声称保底工资1.2万元,先交5000元租金,以后每月发工资后交4500元,租期满3年后车辆回自己,中途不想干了,把车还给公司即可。
邵先生信以为真,并很快按要求签署了一份电子合同。但没想到提完车回来,这家公司已经人往楼空。他试着联系跟自己对接的工作人员,对方称自己已经离职。
“车贷是以公司名义办的,但是车本是我的名字,车也在我这里。”邵先生怀疑招聘公司和车行有协作,打着高薪招司机的名义实际是为了卖车,自己陷进了套路。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盘和林表达:“‘以租代购’是融资租赁的一种,实质上是一种分期消费手段,对车主来说,假如货运盈利状况好,交付租金则没有压力,假如经营出现不佳的情状,很可能钱车两空。”
不仅没挣到钱还背上了贷款
在广州中山务工的蔡先生跑了一阵货运后发现,公司不仅没有足够的货源以保障每月正常还款,有的货款还收不回来。
还了4期贷款后,蔡先生想退车退款,但公司要求再拿出2万多元才能去除合同。蔡先生没赞同,但停止了还贷。
展开全文
“停止还贷后不断接到催款电话,甚至打到我家人和朋友的手机上,很无奈。”蔡先生说。直到不久前,车辆被公司挈走,催款电话才逐渐少了。蔡先生算了一下,自己前后搭进往4万多元,还耽误了半年时间,他只好重回工厂打工。
而对于当时签订的合同,蔡先生直言当时并没有认真看过。“里面有很多条款都没给时间看,签完后,贷款公司就发来短信,工作人员又督促拍人脸照,并在一个网页上签名。”
按照蔡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致电该公司,工作人员表达,“以租代购”属于自愿行为,不具备强迫性质。记者又电话联系该公司一位冯姓经理,对方得知记者想了解蔡先生的购车贷款如何处理后,立刻挂断了电话。
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虎表达,“以租代购”式的融资租赁,从法律上来说是答应的,但是使用的方式轻易出现问题。假如双方在清楚各项条款的情状下,仍自愿签署合同,则应按照合同履行。“但是依据民法典,假如合同是建立在一方有哄骗、欺诈、恶意承诺的情状下,属于可撤销合同,公司假如要求缴纳违约金,也属于不合法行为。”赵虎说。
求职者不要轻信口头承诺
牵强还了10个月贷款后,张师傅实在难以为继,也停止了还贷。一个月后,声称是贷款公司的托付方将车开回。
“催款公司整天打电话,问什么时候还款,还说要给老家村里寄律师函,那段时间天天担惊受怕,在厂里上班也上不好。”无奈之下,张师傅找到律师朋友扶助诉讼。2022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予以立案。同年8月份,法院判决合同去除,并要求公司退还款项5444元。
“从当时交的1万元首付里扣除两个月的租金后,公司又退给我5000多元钱,以前每个月还的贷款就相当于交的租金。”张师傅告诉记者,退的钱虽然不多,但是合同去除后,那些债务终于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记者在裁判文书网以“以租代购”为要害词检索发现,2012年至2020年,相关裁判文书数量呈上升趋势,在2020年达到2000余件的峰值后,近两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盘和林表达,追根溯源,还需要加强对开展融资租赁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开展融资租赁的金融机构需要资质,融资租赁也要在监管下开展,才能合规合法。
“各地人社局、金融监管局,应加强对劳动市场、金融市场的监管,警觉‘以租代购’背后暗躲猫腻。”赵虎说。
此外,赵虎还强调,司法实践中,处理“以租代购”纠纷的难点在于是否有证据,因此,求职者不要轻易信赖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而是尽量将承诺落实到合同中。求职者假如碰到低门槛、高薪招聘、先交钱、签订贷款合同等要求时一定要谨慎,避免陷进纠纷和陷阱。权益受损时,及时向市场监督治理部门或司法机关投诉举报。(记者 陶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