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玲:课堂五问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全的教诲生活】
【守看新教诲 守看真善美】
课 堂 五 问
原创|林忠玲
来源| 静夜思享
课堂里包含着我们论及教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假如我们专心打量一下课堂百态,可以毫不费神地找到一些司空见惯的反教诲、反学习的场景。我们姑且把那些虚假学习、浅表学习、逃离学习的场景,称之为课堂病态。假如病根不明,病态不除,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深度学习很难真正发生。
林忠玲:课堂变革的动因、朝向与策略
钟启泉: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转型?——课堂转型的要害在哪里?如何从“灌输课堂”走向“创意课堂”?
一问:学生上课何以打瞌睡?
只要上过学的,一定都有过上课打瞌睡的经历,那种感受真是难以名状。因为对上课打瞌睡这件事有过切肤之感,所以每每看到有学生在课堂上欲睡不能的煎熬状态,我就觉得学生特殊同情。
有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往听一所学校的初三化学课,我抉择教室后面一位男孩作为看察对象。刚开始这孩子还能跟在老师后面齐声回答问题,偶然也在书上画画圈圈。大约十几分钟后,我发现他呆坐不动,随后就发出了细微的打鼾声。天啊,他开始睡觉了。在这个男孩子的不远处,有一个女生整节课都在想睡又不敢睡的状态中痛苦地挣扎着。下课后,我从与那个男生的简短谈天中得知,上一天晚上他的作业一直做到了十一点半。
我还看察到一个最离谱的场景:一个初三班级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目张胆地趴在桌上睡觉。随同的学校治理人员说,这些学生都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老师也拿他们没方法,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就万事大吉。
展开全文
学生上课为什么打瞌睡?站在教师的角度,可以找到这样几个理由:一是学生基础太差,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天书,干脆睡觉算了。二是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家庭作业挈拉,导致睡得太晚。总之上课睡觉,就是学习懈怠、不思进取、自暴自弃。
那么在课堂上哪些情形学生不轻易打瞌睡?以我的看察和分析,觉得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形:一是课堂上学生有明确的任务,且这些任务不只是听讲,而是要自己往探究、实践。假如那堂化学课是在化学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课,我敢肯定学生再累也不会打瞌睡。二是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小组中往,或倾听同伴,或表达自己的看点时。我没见过哪个学生和同伴讨论问题时,会打瞌睡 。三是老师的讲解趣味横生、引人进胜之时。有的老师的声音就是最好的催眠,在他的课堂想不睡觉都难;而有的老师一开口,就能挠得住学生。
学生上课打瞌睡,板子不能只打在学生身上,还应该从课堂组织方式上找根源。只要是教师以讲为主的课堂,难免学生会睡觉。为此,我们可以下这样一个武断的结论:是不是有学生上课打瞌睡,是衡量一节课是否为好课的重要准则。
新教诲实验的理想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喊
窦桂梅:听课如何听出门路?评课如何评出名堂?写课如何写出水平?——课堂听、评、写的专业治理
二问: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越不情愿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不少老师都认为启发式的课堂,就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似乎问题问得越多、越刁钻,越能体现老师的高明。于是,语文课堂上的问题一般不会少于100问,最多达到300问;数学课的问题也是数十问,最多可达150问。据某权威机构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课堂提问平均达到147问。
惋惜的是,一边是老师在拼命设计问题、发送问题,另一边是学生在躲避回答。当然在小学中低年级兴许还能看到小手林立的“喜人景象”,但年级越高主动举手回答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以至于在一些高中学校的课堂上,看不到一个学生举手发言。
在初高中学校的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要么直接点名让“自得门生”发言,要么干脆自问自答,把他认为的答案告诉学生。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要面向学生提问,目的并非一定为了启发学生深度探求,很多提问是为了让自己教的流程往前推进。提问只是一个环节转换的工具而已。
有一次在一所高中的课堂里,我发现被老师点名发言的学生可能在10人左右。于是下课时我问校长:这个班能有几人考上本科?校长告诉我10个左右。原来,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有质量的对话覆盖率,是其升学率的一个重要考量。
为什么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不情愿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呢?一是恐惧丢人的心理。学生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还没来得及想清楚,或者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是不是符合老师的准则答案,恐惧答错了丢面子。二是看清了提问的本质。学生已经看透老师提问无非就是走过场的一个形式,不想再取悦老师了。
会做题不一定真懂,会说出来是思维可视化、条理化的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标志之一。好的课堂应该追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表达自己思想、看点的机会,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师生单一对话模式,形成生生对话、组组对话、师生对话多维度的对话方式。同时,还要形成课堂容错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消除恐惧心理。
吴正宪:教师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3种途径
理想课堂与人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诲;教诲需要幸福
三问:小手林立、高潮迭起的课堂就是好课堂吗?
记得刚参与工作时,一些名师们用他们的体会告诉我们:好课堂要小手林立,表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我揣测,至今仍有一些老师在评判课堂时,仍然把这种虚假的繁华作为好课的准则之一。
老师们在课堂提问时,一般都有这样两种期待:一是期看所有学生都举手发言,有的老师还喜欢在课堂上制造一人提问集体回答的“繁华景象”。二是期看学生的答案与教师心中的准则答案相似度高。假如答案稍有出进,老师会在重复学生发言时,巧妙地将学生的答案替换成准则答案。
在课堂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问题一提出来,假如有学生举手,老师便立刻让其发言。配合老师发言的学生,成了老师教学的“救命稻草”,这也是成果好的学生会获得更多的课堂上与老师对话机会的原因。
老师一提问,学生小手就都举起来,这阐明所提的问题没有任何思维含量。不需要动脑子就能随口有答案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低智型、寓答式的问题。老师一提问,假如立刻请有了答案的好学生发言,轻易屏蔽其他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不需要探求,只要坐着等答案的习惯。
何为好的问题或好的课堂提问?
其一要少而精。一节课也就四十分钟,语文课能处理3-5个有质量的问题就不错了。问题满天飞的课一定不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
其二要有挑战性。问题一提出来几乎没有人立马找到答案,而是要通过回到文本、对话同伴的过程,答案才能逐步清楚起来。
其三要有坡度性。问题要体现由易到难的过程。如学习《鸟的天堂》的一文,提出“‘鸟的天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属于“理解”层面的基础性问题;提出“ 《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主角是鸟还是榕树”的问题,就是“分析”层面的挑战性问题;提出“《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名篇”的问题,就是“评判”层面的挑战性问题。
其四要有生本性。最高级的问题是来自学生的问题,这样最能体现“以学定教”的原则。我见过一位学习共同体的名师上过一节课: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把预习过程碰到的问题提出来,老师记了满满一黑板。然后老师将其中基础性的又觉得有必要学习的问题选出来,让学生自己再研究文本、或在小组内讨论;接着将学生提出的最有价值但又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列为整节课的讨论重点。整节课的主干部分,就是借着学生的好问题展开的挑战性学习的过程。
后来这位老师说,其实他想提出的问题,已经被学生提出来了。好老师能够推测到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好学生也是能提出直指学科本质的好问题。有些课堂学生不会提问题,是因为老师把学生提问题的欲看给钝化了。
“理想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理想课堂的14个必要认知
徐芝纶:怎样提高课堂讲授的质量?——50年教学体会总结
四问:你教过了,学生就会了吗?
在教师办公室里,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某老师捧着一堆作业本走进来,身后跟着几个“冥顽不化”的学生。然后,老师把作业本往办公桌上一掼,对着几个孩子吼道:“我都讲过多少遍了,你们怎么还错?”脾气大点的老师接下来还有更难听的话。
把学生出错的回因全部甩锅给学生,从来不想一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不是有效,这是当下教师中普及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固然在天资上有明显的区别,有些聪明的孩子老师一讲就会,甚至老师不讲他也会。我甚至这样想:真正聪明的孩子,不一定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有时我们老师别用自己不专业的教学行为,贻误人家孩子就万事大吉了。
在很多人的脑子里,“上课就是老师讲课,好的课就是老师讲得好的课”的看点根深蒂固。讲得好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这两年我用闲暇时间听了不少樊登讲书。说实话,樊登讲书的水平算得上是盖帽儿的。可是我总觉得,听过的书记住的没多少。而自己拿起来读过,且经过圈圈画画过的书,留存下来的东西要比听书多得多。这是为什么?
其实,学习金字塔早就揭开了这个秘密:听讲模式,信息留存率为5%;而教授给他人听或立刻运用,信息留存率为90%。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选取两组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告诉其中一组,一星期后要考试,你们挠紧时间复习;告诉另一组,一星期后要给学弟学妹讲一讲这部分内容。一周后,全部参与测试,结果第二组成果显著高于第一组。
讲过了,只表明老师教的任务完成了,而学生学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因此学生屡屡出错也就不足为怪。因此,意见老师们,假如学生总是出错了,不妨先想一想:是自己教过了,还是让他们自己学过了?
窦桂梅:如何立足鲜活的课堂实践研究,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让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五问:你让学生分组学习,就是在协作学习了吗?
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不少老师已经熟悉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不能只是“一讲到底”或者是“我来问你来答”,也在尝试着协作学习。特殊是有“公开”性质的课,几乎少不了“让学生协作”的环节。然而,由于一些老师只是把“协作”作为装点门面的幌子,课堂上学生合坐在一起后,并没有出现比老师讲授更有效的状况。有人甚至怀疑,协作学习就是作秀。
某位老师的语文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探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大约一分钟后(大约800多字的课文,一分钟是不是可以浏览下来?),老师提醒学生与同伴讨论。于是前排学生转身与后排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像模像样开始交流。令人遗憾的是,小组内只有成果相对好点的学生主动发声,其余的学生还是在听别人讲。当有学生举手示意时,老师立刻喊停讨论,让有了答案学生开始进行师生对话了。
假如只是看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设计得蛮好,体现了通过协作让学生协作探究的思想。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课堂现场,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协作,形式大于了内容,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进协作的状态,充其量只是分组学习一下。
钟启泉:草根改革,从课堂出发的变革
分组学习就是在协作吗?未必。美国学者约翰逊说,协作就是“在教学中摘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足够地发扬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 协作学习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科学划分小组。小组相对固定,且分组科学,座位方式便于彼此形成倾听、对话关系。像有些班级里ABC三个学生并排坐却组成一个学习小组,A和C对话时方便吗?更有甚者,把班级里调皮孩子的座位放在讲台旁边,或是教室最后面的角落里,小组讨论时他们是“独学”的状态(其实是在独玩),差生就是这样被一步一步地“修炼”出来的。
二是明确协作任务。有些课堂之所以协作不起来,是老师出示的任务要么交代不清,要么是任务过于简单不需要协作就能完成。好的任务设定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好的任务还有明确的完成准则、完成方式、时间限定等。协作学习专家郑杰说,自由讨论不是真正的协作学习。
三是运用协作技能。没有经过协作技能的练习,学生即使合坐在一起,也不会有真正的协作。所以平时没有协作,到了公开课时想协作几乎很难。协作学习中常用的技能一般有如何倾听、如何表达感谢、如何赞誉他人、如何反馈、如何提问、如何致歉、如何公开发表看点、如何说服他人、如何解决冲突、如何鼓励他人参与、如何给予他人指令、如何给他人提意见、如何给他人指挥、如何有礼貌地打断别人讲话、如何向他人表达异议、如何与他人达成妥协等。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钟启泉:“最近发展区”的界定与新型学习看——草根改革,从课堂出发的变革
顾明远:把精力放在课程与教学上
特殊推举 收躲共读|朱永新:新教诲实验二十年:回忆、总结与展看(上)
特殊推举 收躲共读|朱永新:新教诲实验二十年:回忆、总结与展看(下)
了解和加进新教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看新教诲】,守看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看新教诲】!
《麦田里的守看者》有一个词语,守看。教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喊“守看”。——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看如朝曙。——日新集
信赖种子,信赖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看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全——新教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全的教诲生活 》)
守看新教诲: 守看真善美,
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全的教诲生活。守看新教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看新教诲:聆听大师的教诲聪明,分享高人的教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诲发明,助力有缘的教诲梦想。
新教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植卓著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著课程、家校协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扶助新教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全的教诲生活为目的的教诲实验。
新教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楚,由贫乏走向丰盛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往续承,往发扬,往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