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猛将之位,尉迟敬德配得上吗?
隋二世义宁二年,李渊起兵称王,拉开唐朝序幕。提起唐朝,必然绕不开一个要害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开创贞看之治,对外开疆扩土,为盛唐打下坚实基础,在其多方治理下,逐渐显现国泰民安之象。
而伴随着李世民戎马一生的开国功臣们则在后世引起了广泛讨论,盖因李世民在长安城修建凌烟阁以此表彰开国功臣,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唐初第一猛将之位,究竟是不是像世人所想的花落尉迟家呢?
凌烟阁排名论英雄,武将第一姓尉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位居第七的尉迟敬德,是武将排名第一人。尉迟敬德作战之勇猛闻名遐迩。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有记:“大业末...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
一场作战下来,他的潜力和凶猛初展露人前,便荣获赞誉,更是直接官名加身。而后效劳刘武周时期又“接应吕崇茂,袭破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唐俭等”。
种种作战经历足以让人称一声彪悍骁勇。时势纷乱,战争四起,这些皆是尉迟敬德隋末辗转各势力而为,虽有些许建树,但不过水花之势,而后效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尉迟敬德才算是迎来了人生真正的高峰期。
展开全文
初降的尉迟敬德并不受李世民幕僚的信赖,面对质疑,李世民给予了尉迟敬德极大的信赖。
“男子汉大丈夫相互之间讲究的是一个意气相投,不要因为一点小仇小怨就介意,我最终并没有因为一些谗言而害了忠良”。
话毕,李世民递给他金子做盘缠,给予了他往留的自主抉择权,贯彻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
在这样的信赖支持下,尉迟敬德自然不会辜负他,他不但留了下来,在接下来面对王世充一众时,尉迟敬德更是倾力护主,杀出重围。
公元626年,尚为秦王的李世民兵权被解,谋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不被答应接近李世民,武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更是被调离。至此李世民真正陷进了孤军无助中,左膀右臂皆被砍往。
在尉迟敬德“况且我们还有八百多的勇猛将士,现在都已经进宫,控弦被甲,形势已成,您又何须迟疑推辞!”的劝导下,李世民一请谋臣,二设潜伏,除往太子和齐王,于是三迫旧皇,至此再无人可撼动他的通天路。而尉迟敬德也因在玄武门救下李世民,又将齐王李元吉斩于马下,可论首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此后尉迟敬德在李世民麾下骁勇善战,屡立奇功,虽偶有高傲自满之时,但并不影响他成就傲人战绩。尉迟敬德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和功绩自然无愧于凌烟阁武将首位。然隋唐时期从不缺骁勇善战武艺精湛之人,终究是功绩的如虎添翼,为其实力是否称得上是真正第一的质疑埋下了伏笔。
隋唐第一好汉,无敌的李元霸
李元霸其人的出名,源自于小说《说唐》,《隋唐演义》,文中提到他力大无穷,手持巨锤,手撕当时第一的宇文成都,在描述中,他赫然成为了无人可敌的武神。深受小说影视的影响,很多人觉得李元霸拥有这般武艺,已无需争辩,自是板上钉钉的隋唐第一猛将。
但事实上这些都无法立足于正史之中。众所周知,小说本就带有作者的主看意识,且含有创作和虚构的成分。而被众人所认为的隋唐第一李元霸,事实上不过是一个杜撰的角色,隋唐时期并未有名为李元霸的猛将,更遑论列举出史书中的功绩来分析他的实力。
若非要将其对应原型,那么只有李世民的同母胞弟李玄霸尚能一提。
“卫王李玄霸,唐高祖第三子也,早薨无子。武德元年,追赠卫王,谥曰怀。”
但很惋惜的是李玄霸是文弱之人,年仅十五便离世了。从整体上看,李元霸这一角色的塑造类比李玄霸的真实情状,显然创作成分占了很大比重,李元霸和史书记载的李玄霸相似之处甚微。
故而在角逐隋唐第一猛将中,李元霸便率先出局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隋唐时期谈及尉迟敬德,自然还有一位武将会被提及——秦琼。对于现代人而言,二者都不算陌生,门神上赫然印着的便是这二位猛将。比起同李元霸相比较,围绕此二人的争议自然更大。而秦琼在凌烟阁排名屈于末尾的现实,成了他不如尉迟敬德的佐证。但真的仅此就判定他的武艺不如尉迟敬德吗?
彼时年轻的秦琼在张须陀手下从事,从大破卢明月起义军的名誉鹤起,随后多方平定起义军,屡建战功,便令他名扬四海。只是碍于天下形势,张须陀殉国,秦琼便先后投靠于裴仁基、李密。而得到秦琼的李密当时亦放言“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李密无疑是个聪明人,正是他一力将瓦岗寨的实力抬上历史舞台,方可听闻瓦岗军三字。智囊代表的李密却对秦琼推崇不已。这无形中正是对秦琼武艺精湛的肯定,在李密眼中,秦琼便是当世最勇猛最厉害的将军。
但同尉迟敬德一样,秦琼的人生高峰转折也是自他投奔秦王李世民开始。唐武德二年三月,刘武周举兵攻唐,李元吉失守太原逃往长安。李世民临危而出,引发了后世的柏壁之战。
秦琼潜伏于美良川,进敌军便斩首数千余,正是“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李世民乘胜追击,亲自带兵冲杀,最后以刘武周败北逃往突厥,尉迟敬德投降回顺拉下了帷幕。
其实在柏壁之战中,秦琼破尉迟一说便已经佐证了——秦琼在实力上战胜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已然败北于他。
柏壁之战大捷,成功收复河东,此战再次打响秦琼善战勇猛之势,秦琼在此战中战功最高,唐高祖李渊更是言“你不顾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远来投奔于我,又立下如此大功,假如我的肉可以食用的话,我情愿割下来赠与你...”可谓是对秦琼欣赏至极。
而后秦琼跟随李世民更是逢战必胜,敌军中有猛将耀武扬威之时,李世民便让秦琼出战,秦琼“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
正是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一身好武艺,一番勇猛之姿,跃然纸上。这时的秦琼意气风发,深受器重。照此以往,秦琼应当留名青史,拥有不亚于凌烟阁众人的盛名。
秦怀道墓志铭现世,隋唐第一猛将姓秦
1974年,唐朝名将秦琼之子秦怀道的墓出土,随之而来现世的是他的墓志铭。其中一段文字顷刻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上刻“祖叔宝,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于美良川。”
这句话的现世,直截了当的点明了——勇猛强大的尉迟敬德在美良川被俘于秦琼,而后回顺李世民。这恰与旧唐书中“破尉迟敬德”相唤应。史书的书写必然与当朝政治相互维系,故而史书固然是纪实的,可也有会存在一些暧昧不清的态度。相比之下,私人且长埋于地下的墓志铭显然是更为可靠,更为切实的。
那么比尉迟敬德更为厉害的顶级武将秦琼为何在凌烟阁排名反而落在末尾呢?
在李世民人生转折的重要支点上必然有玄武门之变一事,在此事中,同样是李世民麾下的勇猛将士,尉迟敬德在太子李建成策反之际便毫不犹豫拒绝,并劝导李世民起兵谋通天路。而后更是在李世民危机之时倾力相救,拿下李元吉人头。
而有顾虑的秦琼却稍有明哲保身之意,抉择守门而非进取。其实今人不难理解秦琼的决定,究竟李渊之于秦琼尚有君臣之恩,秦琼忠君不愿主战玄武门本无错,站位于李世民抉择留驻玄武门外也无错。但对于李世民而言,这样相较,“无错圆润”的秦琼自然是比不过主动带兵立功的尉迟敬德。
凌烟阁的排名很显然不仅仅是一方面的实力,着重在多方面综合的功绩。尉迟敬德在李世民重要的转折点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李世民更为亲近自是应当。凌烟阁排名与其说实力的高低,不如说是在排名李世民心中的功绩和地位。玄武门之变的犹豫终究是使秦琼棋差一步的因果。
年轻时征战四方,名扬天下,人至晚年,秦琼竟是长叹感慨:“我年轻时长久地骑马征战,一生经历了两百余场战争,多次身受重伤,计算我战时出血也有几斛了,又怎么能不生病呢”。
此后长病于室,或不显露于面,慢慢淡出了众人视线。
贞看十二年秦琼病逝,陪葬昭陵。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于历史中看现实,于现实中看历史
史料结合方能窥见悠远历史的真面貌。史书和物料的重新解读,揭开了历史更确切更真实的一面,人们开始不断质疑不断验证地往看事物,这才能透过迷雾看到历史中英雄豪杰的现实。
透过历史的缩影和体会论的体现,纵然会无限接近地走在不易出错的道路上,但仍会在经过那些英雄豪杰的缩影时心生唏嘘。
也无怪乎李贺也会感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参考资料: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旧唐书李密传》
《旧唐书秦琼传》
《旧唐书太宗本纪》
《资治通鉴》
《南园十三首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