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宏图·“县”在启航】天津宁河:国家湿地畔百鸟翔集稻蟹香 未来科技城产业集聚蓄动能
澄波千顷,沙鸥翔集。即便在清冷的初春时节,位于天津市东北部的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有成千上万只大雁、野鸭欢聚嬉戏,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曾经消失10多年的珍稀鸟类又回来了。”湿地一侧,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顾问于增会看着翱翔的鸟儿,细数着湿地的转变。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观察时,对天津工作作出“要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良民生,着力加强和改良党的领导,加快打造漂亮天津”重要指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天津工作指明了目的方向,为天津发展注进了强大动力。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倾听津沽大地的回响。人与“海”、人与“蟹”、人与“城”……在水城相应、人水共生的“水香宁河”,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现代化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七里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了“鸟中熊猫”
漫步宁河七里海湿地核心区,芦苇随风舞蹈,群鸟次第起落,显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你看,今年留下过冬的野鸭子太多了,水都不结冰了!”初见于增会,他正身处一片芦苇丛中,全神贯注地看察着远处的水面。虽已年过八旬,但他仍精神矍铄,走起路来健步如飞。
“现在七里海的环境越来越好,很多候鸟都变成‘留鸟’了!”担心惊吓到鸟群,于增会压低了声音,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据他介绍,如今的七里海,已成为东方白鹳、黑尾塍鹬等珍稀候鸟的“中转站”。百余种鸟类正在这方“候鸟天堂”中,传唱着宁河人守护七里海的故事。
然而,眼前的美景在十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就是一个‘乱’!”于增会回忆道,当时,一些养殖户对湿地粗放式的开发,导致水环境和芦苇被破坏;七里海周边遍布饭店、农家乐,不少建筑拔地而起。“环境变差了,大雁也不来了。那时是真心痛啊!”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湿地保护事关经济社会可继续发展。2017年,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指挥下,宁河区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高准则制定《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下称“《规划》”),启动全面保护修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行动,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
目前,《规划》中的10大工程主要内容基本完成。宁河拆除全部违规建筑230处、疏通3条河道、兴建鸟岛20处,累计修复湿地面积约3.5万亩。
另一组数据,也见证着这片“京津绿肺”的转变——鸟类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258种,鸟类总量从二三十万只增加到近五十万只……如今的七里海,恢复了往日的原生态之美。
最让于增会惊喜的是,消失了10多年、有着“鸟中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也重返七里海。这一被当地人称为“神异鸟”的古老物种,现在已经成了七里海的常客。
“2022年,我们荣获生态环境部‘夏季监督帮扶工作表现突出集体’通报夸奖,是天津市唯一一家上榜单位。此外,我们也获得了天津市840万元财政奖励。”宁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洪雷说,“这让我们有更充足的资金投进到生态保护的工作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即将走出湿地核心区时,记者惊喜地看到一群麋鹿正在七里海林中穿行。考古发现,2000多年前,曾有大量麋鹿在七里海湿地生息繁衍,后来由于多种原因逐渐消失。2021年,宁河区将引进的麋鹿放回到七里海湿地自由生长,以加快其种群恢复。
展开全文
“你看,那几头小麋鹿,就是往年春天出生的!”于增会介绍道,“现在宁河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不光动物们回家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生态环境改变,为宁河区夯实了发展的基础。“生态种子”不仅在七里海湿地中生根发芽,更在无数的年轻人心中萌发,召唤他们回到宁河,耕耘焕然一新的家园。
新老农人端牢“生态饭碗”
“养蟹又种稻,这条路算选对了。”七里海养蟹人杜乃合难掩激动之情,“我们搭上生态快车,重新走出了一条稻蟹混养的康庄大道。”
2017年以前,杜乃合同四周村民一样,在七里国内养起了蟹。随着养殖户增多,湿地水面被分包,水环境因过度投饵被污染,芦苇因扩展养殖水面而被私下砍伐,七里海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随着宁河区开展湿地修复工程,杜乃合的承包地被拆除。养了30多年蟹的他丢不下老本行,当时有些不知所措。
2018年,《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让他再次看到期看。“七里海湿地不能养蟹了,但稻蟹混养不也是一条新路子吗?”于是,杜乃合承包了生态红线外的上百亩土地,开始专攻稻蟹混养。
还清静给绿色生态湿地,得机遇于稻蟹混养田地。七里海生态修复后,贯通的水系让螃蟹更肥美,而螃蟹翻动疏松土壤,其代谢物可作为“天然肥料”,让小站稻长得更好。杜乃合说:“我们注重养殖时的生态环境保护,螃蟹、稻田与湿地有机结合,减少了养殖废弃物排放,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双赢。”
稻蟹混养在宁河妥善开来。2022年,宁河稻蟹综合种养面积13.4万亩,总效益约6700万元。依托七里海湿地这块天然美玉,宁河百姓致富路越走越宽。
《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不仅启发了杜乃合的转型致富路,也吸引了更多“新农人”投身绿禾飘香的稻田,探觅绿色生态产业之路。
“你看这稻谷颗颗充足、成色好,这都得益于七里海良好的土壤、水质条件。”90后“新农人”张建芳,正凭着新技术、新理念带领公司有条不紊地发展。
2018年,在外地做英语培训老师的张建芳看到了《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这让她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很激动,也让她看到了天津再次振兴小站稻的机遇。
小站稻历史悠久,有着“香、黏、弹、筋、甜”的特征,本是天津闻名农业名片,但近年来因缺水等原因而衰落。2020年,张建芳回到家乡宁河,从零开始探索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但刚开始并不顺利,“曾经有次临近插秧,我们100万盘秧苗因为没发酵好全烂了。”那天她与父亲坐在田埂旁,看着身旁或倒下或发黑的秧苗,一整天相对无言。
这样的困难让她意识到,必须学习现代稻作农业新理念、新技术。于是,张建芳利用直播培训农民,设计新包装、创品牌,并形成了“企业+协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精美化治理带来新转变,到2022年,张建芳带动农户增产增收累计达5000余万元。
“新乡村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并且能将聪明化为热爱洒在原野上的新农人。”张建芳说,天津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5年要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他们也将加大妥善力度,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天津粮、更多宁河粮。
种养殖业向绿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宁河农业农村现代化注进新活力。2022年,宁河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规模达到11.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进超过2.82万元。
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正在宁河大地展开。
政企“双向奔赴”共赢绿色产业红利
“你见过‘会发电’的房子吗?靠墙体发电。”刚一见面,天津一新素材企业负责人李顺堂就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道。
李顺堂所在公司发明的新素材,把墙变成了绿色“发电站”,从能源端实现了未来建筑的突破。
“我们公司发明生产的建筑外墙一体化板材,不仅隔热保温,还能发电,所发电量能基本称心屋内正常使用需求。”李顺堂说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妥善使用。而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正是李顺堂公司的创建初心。公司成立以来,他带领着80多人的研发团队,日夜奋斗,主攻科研,目前已拥有4项发明专利。
2023年春节刚过,凭借这款“拳头产品”,李顺堂在各种签约会间穿梭,公司也重新找回了市场。“2022年公司营收1000万元,2023年估量营收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目的达到8000万元。”
正是这种可预见的好前景,让李顺堂有了扩展企业生产规模的想法,经过一番观察,他最终决定将基地落户在宁河的天津未来科技城现代产业园区。
从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方向行10公里,就到了天津未来科技城。这是继北京、武汉和杭州之后,由中组部和国资委确定的全国第四个未来科技城,也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宁河样本”的重要载体。
“这里和我们企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七里海已然成为企业对外宣扬的一张名片,大家都觉得产品能从这里走出来,肯定是绿色产品,企业也食上了‘生态红利’。”李顺堂弥补道。
“天津未来科技城是宁河区崛起的增长极、经济建设主战场,潜能浩大。”现代产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宝丰说,目前,位于宁河的现代产业区组团是天津未来科技城规划的六个组团中,最先启动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区域。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园区同样给想进驻的企业拉起了生态红线,“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将直接回为‘红灯’项目,纳税再多也不答应落地。”朱宝丰说道。
政企在立足绿色发展理念上的“双向奔赴”,让一批批高科技、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宁河,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正逐渐显现出清楚的“微笑曲线”。未来5至10年,未来科技城将成长为新的产城合成发展区,与宁河主城区并肩,唱响宁河“双城记”。
“七里海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始终致力于把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宁河区协作交流办副主任陈军说道。
好环境也是生产力,“硬核”的生态优势成为了宁河发展的“前景优势”。2022年,宁河实现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额108.6亿元,同比增长12.17%;引进落地项目116个,总投资额74亿元。
春天,一个播撒种子、孕育期看的季节。于增会桌旁摆满了资料,正伏案编写着《七里海志》,用纸笔写下七里海的历史与传说;杜乃合隔几天便往看一看逐渐长大的扣蟹,想着今年如何让更多人品味到正宗、可口的七里海河蟹;而张建芳也正忙着开拓国内外市场,学习高效农业新理念,耕耘着这片所爱的宁河沃土……
繁忙的身影,奋进的姿态。3月的宁河,春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征程已然开始。
来源 央视新闻
编辑 段岚茜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