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比亚迪
往年中旬,大众汽车集团公布了一系列在中国的人事任命。
“悍将”贝瑞德出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负责中国业务。
在就任后的第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贝瑞德说: “大众品牌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不再是其他合资品牌,而是比亚迪。”
从25岁正式加进大众汽车集团至今,贝瑞德从没离开过大众汽车。在迪斯兼任大众品牌CEO期间,贝瑞德成为与其搭档的COO。迪斯调离大众品牌CEO后,贝瑞德接过了这个职位。
往年,监事会把集团CEO给了保时捷CEO奥博穆, 安顿“自己人”贝瑞德来到北京,阐明中国市场的麻烦已经危机重重。
01
大众在中国市场碰到了强劲的对手。
自2019年创下在中国市场交付423万辆车的历史新高后。随后三年时间里,大众在华销量逐年递减。2022年,大众品牌(含捷达)在华销量为239.71万辆。与之相比,比亚迪销量为186.85万辆。
虽然比亚迪与大众仍有52.86万辆的差距,但比亚迪近几年增长迅猛,往年超越本田,成为继大众、丰田之后国内第三大的汽车品牌。
比亚迪销量大幅攀升,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式爆发有关。
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接近28%,每销售4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其中,比亚迪市占率约为27%,大众品牌市占率3.3%。
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陆续攀升,比亚迪与大众品牌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甚至有被超越的可能。
“大众品牌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比亚迪”,这并不是炒作的噱头,而是发自内心的强烈危机意识。
02
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比亚迪不仅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翘楚,在市值上也成为行业“一哥”。
截至2023年3月23日,比亚迪总市值7146.56亿元(约1071.98亿美元),比大众汽车集团(844.18亿美元)高出227亿美元。
或许除了股神巴菲特,大众做梦也想不到,这家靠“模拟”起家的中国车企,竟有实力与自己角逐。
上一次大众和比亚迪发生交集,还是十年前。
2012年,比亚迪发布1.5TID发动机,逆向的是大众TSI发动机。
比亚迪一位副总裁接受媒体摘访时,公开承认1.5 TID发动机借鉴了大众1.4TSI发动机,二者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6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也是借鉴了大众7速双离合变速箱,只是减掉了一组齿轮,该副总裁表达 “逆向研发也是本事”。
对待专利的态度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一向嗤之以鼻,认为专利是死的,都可以绕过往。
他有一句业内名言,“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5%来自原素材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
有媒体报道称,早期开发一辆新车,假如把设计交给欧洲专门的设计团队做,成本至少2000万欧元。比亚迪的做法是,组建一个多达上百人的知识产权部门,其中50多人专门面向汽车产品。这些员工每年要拆很多车,只要发现没有专利的现成技术就直接拿来用,以省掉大部分设计和研发费用。
当时,大众虽然很生气,却也很无奈,究竟专利被比亚迪绕过了,对簿公堂可能率是输。于是他们私下通知有协作的零部件给予商,不许他们为比亚迪供货。
这做法像极了当下的美国政府,为了抑制中国发展芯片产业,胁迫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ASML)对华禁售产品。
给予商不卖,就自己造。
或许正因如此,王传福始终强调和注重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目前,比亚迪垂直整合水平堪比丰田,有效实现成本掌握之余,也最大限度规避“被卡脖子”的风险。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大众造就了比亚迪。
03
理想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比亚迪逆向而来的发动机和双离合账面数据优异,但实际使用中可靠性较差。
比亚迪经销商称,第一代王朝家族的双离合变速箱在行驶里程约5万公里时就会出现故障,部分车型10万公里时就要更换变速箱。
一位唐燃油版车主告诉编辑,当车辆行驶到3万公里时出现异响、故障灯亮、顿挫等情状。
制造工艺,质量管控,这些都是非一日之功,发达国家用一百年打造的行业壁垒,不是那么轻易被打破的。
逆向开发,只能做到对发动机的机械机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机械背后所隐躲的一系列核心参数逆向是无法得知,比如说,公差、素材、金相组织、加工工艺,掌握发动机运作的底层软件系统更是看不见摸不着。
中国要想造出一个100%国产的世界先进水平汽车发动机,靠引进技术不可能,靠砸钱也不现实,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步试错,一点点探索。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20万以上售价区间是中国品牌难以突破的“价格天花板”。
因为购买20万以上的汽车消费者,对品行和品牌敏锐度极高,没有压倒性的产品优势,中国车要想获得消费者认同,太难了。
04
世界汽车行业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假如不是电动化的大趋势,比亚迪这样的中国品牌想要高端化,确实是几无可能的。但在“电动化”的时代大潮之下,一切变得皆有可能。
2008年,比亚迪第一款B级轿车F6,指挥价8.98万元起,乏人问津,最终停产。
2020年,比亚迪汉EV,21.98万元起,上市首月订单破3万,终端排队提车。
在燃油车领域,比亚迪是一 位模拟者,但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却是一位引领者,果敢不移地搞自主创新。
2008年推出混动车F3DM,2010年推出纯电动车e6,2011年推出纯电动大巴k9,2012年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秦”,2018年推出双模版SUV“唐”,2020年推出纯电动中级轿车“汉EV”,2021年搭载DM-i混动技术的“秦PLUS”上市……
比亚迪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从低端、中端到高端,从研发、给予到生产,从整合、开放到发展,比亚迪甚至比华为做得更出色,自身拥有了“从顶到底的竞争力”,是全球唯一把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
春江水热鸭先知,2022年5月30日,马斯克发推,说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动汽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
马斯克讲的是事实,不是在吹彩虹屁。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一共卖了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63% 。
2022年,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中已夺取超过六成份额,优势陆续扩展。
2022年,我国汽车专利公开量36.22万件。其中,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利占比达到41.95%。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13.32%,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19.77%。
2023年初,某媒体曝出一汽-大众奥迪或将搭载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车企之间相互摘购是一件稀疏普通的事,比如,2007年标致雪铁龙公布,其与宝马集团共同开发的1.6升4缸直喷涡轮汽油发动机。2014年,英菲尼迪Q50L搭载了奔驰M274930的2.0T发动机。
但像奥迪这样的奢华品牌主动摘购中国品牌的核心动力技术,却是闻所未闻的。
贝瑞德虽未做出澄清,但他说大众不能再简单地将欧洲设计好的汽车带到中国来卖了,这样,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中国车企在两年半内就开发出一款新车,大众却需要四年的时间。
贝瑞德意识到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已经不能漠视中国先进的技术了。
05
3月21日中午12时,广州海珠合生广场一楼,有三家汽车品牌店在卖新能源车,比亚迪、一汽-大众和SMART。
编辑走进一汽-大众店内,店里仅展示了一辆ID.6 CROZZ,隔壁的比亚迪店则展示了四辆车。
“如今大众光景大不如前,比亚迪夺了他们很多生意,比亚迪新能源产品多,性价比也高,这家是王朝网,离合生广场不远处的米立方大厦,还开了一家比亚迪海洋网。”商场工作人员告诉编辑。
比亚迪2021年财务报表展示,员工总数增加了63906人,报告期末在职员工的数量达到288186人,共有6个重要的在建工程项目,建成后,比亚迪将从现在的三大生产基地扩大到九大生产基地。
这几年各行各业都过得不轻易,有许多企业在裁员收缩,开源节流,而比亚迪却抉择在逆势积极扩大。
王传福认为, 中国市场只争天天,新能源车取缔纯燃油车或许就在近几年间。
“新生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等比例的,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也就是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变革,而且新事物在中国市场变革的速度和效率比国外要快。”“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只会快,不会慢。我们都经历过公交电动化历程,越是到最后,变革的速度越是超出想象,私家车也是一样。” 王传福在公开场合如是说。
欧洲一些精英人士也意识到,在电动化领域,欧洲车企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
最近他们开始意见:2035年,车企可以陆续在欧洲市场销售燃油汽车;只要你使用的燃油,是“碳中和的合成燃油”。
何为“碳中和的合成燃油”?
就是指从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然后和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合成类似汽油的燃料。由于合成燃料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获得;燃烧后,又重新释放到空气中,并没有新增碳排放;所以,这种合成燃料,被称作“ 碳中和的合成燃油 ”。
据悉,保时捷、法拉利等欧洲车企,在前些年重点押注了合成燃料,进行了燃料合成技术,和相关发动机的研发。也是这些车企,极力推动欧盟答应“使用合成燃料的燃油汽车,在2035年后陆续销售”。
新能源是未来。
王传福说:“我自己的钱已经够用了,能花费多少呢?我们做的事是在革命,100年一次的机会,稍纵即逝。”
大众汽车集团高层何尝不知道,不想被革命,就得“补短板”,“扬长项”。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看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 END ————
法
律
顾
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