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丨“汽车城”夺位战:谁执牛耳?谁在狂奔?
编者按
“汽车城”夺位战
3月以来,湖北地区对东风系多品牌进行政企联合补贴;上汽大众推出全车系限时现金优惠活动;长安汽车开启百亿惠民购车季……降价潮冲击波继续演化之下,汽车产业布局正经历着以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深刻变革,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与转折机遇面前,西安、合肥、深圳、常州等新晋“汽车城”强势崛起,广州、长春、重庆、柳州等老牌“汽车城”加快转型,一时间“汽车城”夺位战烽烟四起,产业链给予链布局加速重构,考验着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术定力和执行定力,区域经济版图也将随之迎来重塑。
看澜
“汽车城”夺位战:谁执牛耳?谁在狂奔?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汽车降价潮冲击波继续演化,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传导。
进进3月,湖北地区对东风系多品牌进行政企联合补贴;上汽大众推出全车系限时现金优惠活动;长安汽车开启百亿惠民购车季……截至目前,已有近40家汽车企业公布推出促销优惠或补贴政策。
在价格之战愈演愈烈的同时,多地加码争夺汽车产业制高点,“汽车城”夺位战继续升级。“这既是一场夺位战,也是一场淘汰赛,考验着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术定力和执行定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摘访的专家认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产业是重中之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合成,汽车产业正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软件化等方向加快转型。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与转折机遇面前,合肥、西安、常州等新晋“汽车城”强势崛起,广州、长春、柳州等老牌“汽车城”积极应变,整体看汽车行业仍处于变革阶段,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强者未必恒强,后来者仍有居上的机会,加速而来的大洗牌必将引发区域经济变迁。
夺位战继续升级
展开全文
“汽车城”夺位战继续升级,其中谁执牛耳?谁在狂奔?谁在掉队?
一直以来,汽车产业都备受地方政府的重视与青睐,成为诸多大中城市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摘访时表达,汽车制造具有产出规模大、产业链带动效应广、就业岗位需求多等特征,对扩内需促消费、促生产稳就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汽车时代,我国形成了七大汽车工业城市,分别是上海、广州、长春、重庆、柳州、武汉、北京,汽车产业格局保持基本稳定。如今,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软件化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主流趋势并加速演进,我国汽车工业城市传统格局正在打破。
在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博弈中,广州依旧稳居我国“汽车产量第一城”。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超310万辆,连续四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值、产量分别为446.61亿元和31.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
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和重庆。2022年,上海汽车产量为302.4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8.86万辆,同比增长56.5%;在新能源汽车强劲增长等有利因素带动下,重庆汽车产量重新突破200万辆,达209.18万辆,同比增长4.1%。
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武汉、长春等传统汽车重镇正奋力转型。武汉虽在不断加快步伐,但依然难掩汽车产量连续多年下滑的落寞,2021年,武汉市汽车产量仅为139.35万辆,较巅峰时期的2017年减少了约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是造成武汉乃至湖北省汽车产业陷进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
燃油车产业已在全国各地固定的态势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老牌“汽车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以及非传统汽车强省强市“弯道超车”的不二之选。当前,七大传统汽车工业城市均将加快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布局作为重要任务,如重庆、广州均提出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培植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西安、合肥、常州等地夺挠机遇,继续加码押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如同黑马狂飙上演赶超发展。2022年,西安生产新能源汽车101.52万辆,同比增长277.7%,反超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市生产新能源汽车99万辆,同比增长56.5%;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突破65万辆,同比增长35.5%;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量55万辆,同比增长183.4%;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36.9万辆,同比增长142.5%。
有新兴“汽车城”黑马狂飙,亦有老牌“汽车城”裹足不前,此消彼长之下“汽车城”排位赛迎来加速洗牌。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摘访时表达,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区域布局尚不均衡,东部地区集中度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数量还是少,未来汽车产业要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苏剑看来,汽车产业发展对地域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汽车产业布局的调整将更多考虑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营商环境水平。
历尽千帆再出发
老赛道是红海,内卷严重。新赛道是蓝海,尚有良机。新发展格局下,谁能率先在汽车产业格局调整中淬炼成长,谁就能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以支持“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为统领,长春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全力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冲击。
成都亦在快步跟进。依据《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产业整零比提高至1∶1,整车产能利用率、企业本地配套率分别提升至70%、50%以上。
“‘汽车城’要加快转型升级,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取,提高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摘访时表达,“汽车城”要加强与周边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和互利共赢。在此过程中,“汽车城”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产业协作关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发展。
张新原认为,老牌“汽车城”一要补上创新课,加快加强车企技术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方向转型;二要加大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创新营销等方式吸引新生代用户和市场,让老牌汽车厂商焕发新机;三要加强学习借鉴,谋求协作共赢,与新兴“汽车城”以及新兴汽车企业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四要加强本区域汽车行业人才引进和培植,提高汽车行业人才综合水平和创新能力,保持住本区域人才和产业的竞争优势。
苏剑强调,老牌“汽车城”要大胆实践探索,征服路径依靠,卸下余外的“包袱”,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力量足够释放。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摘访时提醒,老牌“汽车城”在积极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引导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招商力度强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先机。
在烽烟四起的夺位战中,新晋选手如何把握机会?张新原意见,一要加强发展汽车产业的政策引导和调控,加大相关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力度,下大力气吸引优质汽车企业落户;二要继续加强汽车产业人才引进和培植,建立完美的汽车行业人才培植机制,打造面向未来的汽车行业人才创新和创业高地;三要继续加强汽车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攻关投进力度,提高车企自主创新能力;四要进一步加强汽车产业链配套建设,形成完全的汽车产业链,提高区域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2022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同期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
觅城
广州:迈向万亿“智车之城”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李源清
汽车产业是广州第一大产业,在广州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超310万辆,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之首,这意味着中国每生产9辆车,就有一辆来自广州。
加快完美汽车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广州,正向万亿级“智车之城”的目的昂首迈进。
下好高质量发展“先手棋”
3月21日,首批3600辆哪吒汽车在南沙汽车口岸驶上“卡里领导”轮滚装船,这是目前中国造车新势力中最大单批次出口。
而在番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中,也处处彰显了“智造”的强大活力。目前,番禺汽车产业链已形成超过40家的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项目,基本建立了“三电”齐备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而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就是广汽埃安。
“汽车产业是广州的第一大产业。”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陈键华说,目前广州已形成以12家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聚集、“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的完全汽车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重镇。
陈键华描绘了万亿级“智车之城”的新蓝图:广州将坚持“制造业当家、制造业立市”,在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转化、谋划建设安全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等方面做工作。
各区也在行动。2022年,番禺实现汽车产量53万台,工业产值1019亿元,打造了传统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汽车产业链,形成了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花都则正聚焦“2+5+N”汽车产业平台,在华南地区最大规模汽车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再规划100平方公里区域发展汽车产业,新储备汽车产业用地超万亩,打造全国最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营商“软实力”助力强链补链
广州汽车产业的昂扬发展态势,既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汽车工业基础,也离不开多年来政策支持和导向的继续发力。
2022年,广州先后出台了《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展展开“智车之城”的跃升之路。
新能源乘用车项目高歌猛进——2022年,广汽埃安第二智造中心、小鹏汽车广州智造基地、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建项目二期等纷纷建成投产,有力助妥善州市新能源汽车的年生产能力突破100万辆大关。
千亿元产业链招商项目加速汇聚——2022年,广州推进汽车产业链招商项目314个,其中拟签约项目106个,总投资概算超1100亿元,涵盖汽车研发、设计、素材、装备、充换电等多个领域。
优质营商环境也在赋能广州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南沙为例,2023年1-3月南沙汽车口岸估量完成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超30倍。
为支持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汽车“走出往”枢纽海港,推动汽车出口规模化发展,南沙海关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对停靠南沙汽车口岸的滚装船实施“船到人到、即靠即查”,实现“前端装载—在途运输—装船操作”无缝衔接;南沙税务部门则建立退税减税快享制度,为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融资租赁等行业量身定制《税收政策服务方案》《优惠政策要点指南》;“多缴退税E管家”等多项快速退税服务,让企业足够享受税费优惠红利。
“我们有一个梦想,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升级,打造全国产化芯片的新能源汽车,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汽车硅谷’。”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勇说,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汽车重镇,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世界竞争力的“汽车硅谷”。
觅城
汽车之城襄阳:借“东风”促“转型”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魏昊星
■ 江伟兵 辜昌玉 杨柳
汽车产业是湖北省襄阳市的龙头支柱产业,是发展襄阳都市圈、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产业。
20世纪80年代初,东风汽车公司实施由十堰—襄阳—武汉的“三级跳”发展战术,在襄阳北部油坊岗建设生产基地,揭开了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的序幕。
30多年来,襄阳市紧紧挠住这个历史机遇,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使襄阳汽车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端到高端、从零部件到整车、从传统动力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单一的汽车制造向汽车产业化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1992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标志着襄阳汽车产业开始跨进生产整车的时代。
2000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以整车为龙头、以汽车总成为骨干、以零部件为依托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汽车产业迅速成长为襄阳的龙头产业。
2004年,经科技部批准,襄阳成为国家汽车动力与部件产业基地。随着相关支持产业陆续融进汽车产业发展,汽车产业的关联企业开始集聚,襄阳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显现。
“十一五”时期,襄阳汽车产业在市场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显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4.3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46.7%。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襄阳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以襄阳高新区为核心,辐射枣阳、谷城、老河口、南漳、保康、宜城等区域的集群式组团发展格局。东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东风日产英菲尼迪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纷纷成型,配套能力和集聚度不断提升。
天籁、英菲尼迪、新楼兰、奇骏等一批喊好又喊座的车型都是“襄阳造”。2022年,襄阳全市整车产量达到30多万辆,规模以上汽车企业实现产值达到2400余亿元,规模居国内十大汽车产业城市第九位,地级市第一位。
站上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风口才能赢得未来。襄阳市深刻把握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正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2020年8月,襄阳市出台了《加快襄阳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设立新能源汽车妥善使用专项资金,提出要以全市之力,全力以赴、果敢不移做强做优汽车主导产业。
今年1月31日,襄阳市107个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集中开工。其中,总投资106.7亿元的东风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及零部件配套项目,将实现襄阳新能源乘用车“零”的突破。
“东风汽车公司和襄阳市政府、襄阳高新区都有良好的协作关系,通过新车型的导进和对未来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开发,把产能用足用满,带动整个零部件和整车体系的发展。”东创紫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萌说。此次东风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及零部件配套项目的落地将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千亿级。
近年来,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品广受国际市场青睐。3月16日,襄阳开通了襄欧班列新能源汽车出口专列,“湖北造”新能源汽车再添国际物流新通道。而比亚迪襄阳产业园项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升级项目、东风新能源乘用车整车项目等一批具有引爆性、引领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的落户,带动了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新的飞跃。
“襄阳市委、市政府将举全市之力做好项目服务保障工作,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确保重点项目早建成、早达产、早见效,为襄阳市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湖北省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表达。
本公众号版权回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区域看察丨千年商都向何处往
●热点丨国际金价震荡:短暂回调还是就此止步?
●聚焦丨山西综改示范区:锚定目的“加步快跑”
●地区新闻点评丨看到宁波开放的未来
●关注丨金融审批差异化助力乡村振兴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续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