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2022-2023学年高三2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试卷)

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2022-2023学年高三2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试卷)

misa2 03-25 5次浏览 0条评论

2022学年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周练统一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躲高原诞生了。青躲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特殊,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躲高原上,许多浩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躲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躲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看极富转变。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躲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掌握中国的行星风系。假如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法则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四周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掌握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聚,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四周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假如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四周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躲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取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进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充满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进,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进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躲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躲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躲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冷的青躲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躲高冷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躲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聚,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如同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似乎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躲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躲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躲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面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进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躲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展开全文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躲高原这样的高冷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躲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萧条,了无生气。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躲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进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进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进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躲高原。原来,随着青躲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冷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热的北极地区变得冷冷。但在青躲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冷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躲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垦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躲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陆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躲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 下列对素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浩大能量。

B. “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躲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 “超级水塔”“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 “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躲高原的动物。

2. 下列对素材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躲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浩大影响。

B. 位于北纬30°四周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躲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 青躲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 青躲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发明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宽广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 依据素材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躲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躲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 青躲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依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 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法则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法则。

D. 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掌握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 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青躲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 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素材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牵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四周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冷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四周,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卫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绪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往视察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似乎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似乎一个在异国的旅客暂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突然比较顺畅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劳,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劳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往,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往“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食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往,刚到门口,可就停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慢慢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似乎是表达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往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往。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展前,正企图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注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唤,觉得格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达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看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企图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阻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诉说,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致,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突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果敢,而不是灰心失看。他们都深深激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喊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面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异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绪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 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紊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 在G君打招唤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企图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搅“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征。

D. “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断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 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暂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显示他的身份做了展垫。

C. “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 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尽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8. 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

9.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素材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素材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回,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需要停顿的三处作出抉择,并把答案写在下面横线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四方”意思不相同。

B. 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 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 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往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 子贡出使吴国,期看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往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 子贡出使越国,劝导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果敢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 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陆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4. 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赞同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回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绪并没受到影响。

B. 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 “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随意状态。

D. 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布满喜悦。

16. 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十九首·涉江摘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问答之间交代了主人公忧思的缘由。

(2)诸葛亮在后世深受推崇,如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就表达了对他由衷的赞颂。

(3)古代诗歌中往往用不同季节来表现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珍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锦上添花。“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含奥运标志、运动员和比赛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楚,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美丽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使得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展示了中国对世界的果敢承诺。

18.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饮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饮热水能提高代谢,(①)。理由是饮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饮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②),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 A ,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 B 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展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饮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饮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③),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继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 C ,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0.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妥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全、逻辑周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进妥当的成语。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顺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适用云南、安徽)

23. 阅读下面的素材,依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看极富转变,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普通巷陌。

请结合以上素材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移用现代文阅读的素材,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汉字找茬王
愿“全网最冷门专业”从此不再是“绝学”| 新京报快评 全网“最冷门专业”的95后博主,在抖音教甲骨文爆火出圈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