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扬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倡议“孝道”价值看,凸显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倡议“忠道”价值看,凸显国家利益至上,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弥补。儒家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遵守国法。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闻喜《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中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显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保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家规与国法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顿,使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结合起来,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家规的广义阐明是家族法规,是所谓“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规,或称宗族法规。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看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是靠宗族组织依据“活法”进行调和之类的“准司法”活动加以化解的,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有着较大的权力,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纠纷、保护社会秩序。中国历史上,不论上层社会如何改朝换代,猛烈动荡,而下层社会却往往秩序井然,超级稳定。家族法规与国家法律虽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保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的上的趋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假如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美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美了。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进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崔永东《家规与国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规与国法虽说分属不同领域,但在功能上一致的,都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
B .家规倡导“孝道”,国法倡导“忠道”,可以互相弥补,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
C .家规与国法都极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都把保护儒家伦理秩序作为双方共同的使命。
展开全文
D .在中国古代,家规作为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化解了社会矛盾和纠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家规与国法之间的共同性切进,阐述了家规在保护社会基层秩序上的作用。
B .文章以家规功能、内容与国法互为“统一体”为立论前提,指向论述家规的现代价值。
C .第三至六自然段阐明了家规与国家的关系,重点从家规的角度论述,运用了对比论证。
D .文章先分析家规与国法在目的上的趋同性,后联系文化背景阐述家规的现代意义。
3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
A .《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都属于家规,对稳定家族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B .家规与国法虽然价值取有相通之处,但各有自己的适用领域,任何时代都不能将家规与国法混杂等同。
C .在中国古代社会,基层社会组织有较大权力,有能力化解纠纷、保护社会秩序。
D .国法完美,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家规完美,社会就能得到治理。德法共治,国家强盛。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素材一:气象资料展示,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当天最高气温的前后两小时左右。气温高,森林可燃物温度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水分易蒸发,导致可燃物干燥,易于点燃,火灾轻易蔓延成灾。气温转变包括日转变、月转变、年转变等。统计分析表明: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发生森林火灾几率最小;-10—0℃时,发生森林火灾几率较大;0—10℃时森林火灾发生几率最大;而11—15℃时相对而言火灾减少;15℃以上时森林火灾发生几率最小。降水量大小也是决定森林火灾是否蔓延的重要因素。降水量直接影响空气相对湿度、干燥程度。干旱季,植被含水量显著下降,相对湿度较低,轻易导致大火发生,也会造成森林火险期延长,森林火情更严重。另外,风力风速是诱导森林火灾发生率提升的要害因素,也是导致森林火灾蔓延、火灾发展的重要气象因子。研究表明,大风不仅能加速地表水分蒸发,促使植被干燥,还会让森林火灾燃烧氧气给予充足,导致火速加快,蔓延加剧。平均风速愈大,大气乱流就越强,正在燃烧的枯枝落叶被卷起,成为新火源,造成飞火。此外,空气强烈上升,还可把火焰带到高处,形成树冠火,带给消防人员较大安全隐患。
(摘自魏书精《气候转变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法则研究》,有删改)
素材二:
(摘编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4—2016年各地森林火灾情状》)
素材三:森林火灾等起因复杂,应对手段也应多元。森林灭火消防车与空中扑救力量、地面扑救力量联协作战的一体化灭火技术是森林火灾扑救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消防车普及以小吨位水罐消防车为主,原因是小型化消防车车身较小,机动性强,可适应复杂地形。北方地区,也部分配备有大型履带式消防车。总体而言,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还较单一,只有部分消防车具备泡沫灭火功能。
森林灭火剂一般分为长效灭火剂、水添加剂和A类泡沫灭火剂。长效灭火剂通常施加至未燃烧可燃物表面,间接阻止火势蔓延,即使水完全蒸发后,灭火剂也可通过抑制火焰燃烧,改变燃烧过程来发扬作用,亦被称为长效阻燃剂,其效果通常可保护数月,在国内森林火灾扑救中使用较多。水添加剂主要指水凝胶灭火剂,其灭火效能取决于附于燃料表面的厚度,通常水凝胶层越厚,其抗烧性能和阻火能越优异,在国内森林消防救援队伍中配备较广泛。部分救援队伍还配备进口水凝胶灭火剂。这类灭火剂能吸取100—1000倍自质量的水,各种性能更为优越。A类泡沫灭火剂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固体火灾扑救,作为森林灭火剂只是其众多用途之一。其特征是通过改变水的物理形态,形成灭火泡沫,提高水的黏附力,达到冷却降温灭火的目的。国内森林消防救援,这类灭火剂配备不多,使用效果也有待明确。
(摘编自李岩泉等《森林化学灭火机理与灭火药剂种类》等资料,有删改)
素材四:森林灭火消防车方面,美国研制的“奥什科什·不死鸟”重达20t,几乎可以在任何路面行驶;法国研发的最大爬坡60°的高机动多功能森林泡沫消防车,可在1.2m深水中行驶;乌克兰研制出一种坦克底盘多管灭火车,其可装载液态、胶状、黏稠、糊状、粉状或颗粒状等不同形态的灭火剂。森林灭火剂方面,20世纪60年代,陶氏化学就生产了一种新聚合物,该粉末能吸取100-1000倍自质量的水从而形成凝胶,广泛使用于美国森林火灾扑救;时至今日,美国农业部林业局合格产品清单中,已有8种长效阻燃剂产品、15种泡沫产品和13种水凝胶类灭火剂产品,技术非常成熟,使用极为广泛。
(摘自余威等《我国森林灭火技术装备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删改)
4 .下列对素材有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5 .下列对素材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依据素材二,我国森林火灾因复杂,人为原因所占比例最大,其中烧荒烧炭占比将近三分之一,而自然原因所占比例最小。
B .A类泡沫灭火剂可改变水的物理形态,形成灭火泡沫,提高水的黏附力,从而降温灭火,它广泛使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中。
C .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以小吨位水罐消防为主,部分地区配备大型履带式消防车,消防车的设计与制造,需要考虑适用地形等诸多因素。
D .多种长效阻燃剂产品、泡沫产品、水凝胶类灭火剂产品被列进英国官方公布的合格产品清单,技术成熟,使用广泛。
6 .在森林火灾防控方面,我国面临着哪些问题?请结合素材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珍
林徽因
家里移到另一个城市往,自己是多出来的一件行李。大约七岁,篁姊同家里商量接我到她处住半年,我便被送过往了。
篁姊家有一个大约十七岁年龄的女孩子,人人都喊她文珍。她有个苗条身材,一根根黑的发辫,扎着大红绒绳;两只灵巧真喊人喜欢黑晶似的眼珠;和一双白皙轻柔无所不会的手。
文珍随着喊她的声音转,一会儿在楼上牌桌前张罗,一会儿下楼穿过廊子不见了,又一会儿是哪个孩子在后池钓鱼。清早上我寂寞地踱出院子看着银红阳光射在藤萝叶上,凑巧她过来了,手里持着一些老太太早上需要的东西,开水,脸盆或是水烟袋,看着我,她就和气亲切地笑笑:
“怎么不往食稀饭?”
难为情地,我低下头。
“好吧,我带你往。尽怕生不行的呀!”
感恩的我跟着她走。到了正厅后面,她把东西放在一旁,携着我的手到了中间桌边,顺便地喊声:“五少奶,起得真早。”等五少奶转过身来,便更柔声地说:“小客人还在怕生呢,一个人在外边吹着,也不进来食稀饭!”于是把我放在五少奶旁边方凳上,她自往大锅里盛碗稀饭,从桌心碟子里挟出一把油炸花生,拣了一角有红心的盐鸡蛋放在我面前,笑了一笑走往几步,又回头来,到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地食,食完了,找阿元玩往,他们早上都在后池边看花匠做事,你也往。”
太阳热起来,有天我在水亭子里睡着了,睁开眼正是文珍过来把我拉起来,“不能睡,不能睡,这里又是日头又是风的,快给我进往饮点热茶。”
文珍拉了我的手说:“不要紧,不找那些孩子玩时就来找我好了,我替你想想法子。你喜欢不喜欢拆旧衣衫?我给你一把小剪子,我教你。”于是面对面我们两人有时便坐在树荫下拆旧衣,我不会时她就喊我扶助她拉着布,她一个人剪,一边还同我讲故事。指着大石井,她说:“文环比我大两岁长得顶好看了,好看的人没有好命,更同情!文环是跳井死的丫头,这事发生在我未来这家以前。
“文环的鬼真来么?”我问文珍。
“这事你得问芳少爷往。”
我怔住不懂,文珍笑了,“小孩子还信鬼么?我告诉你,文环的死都是芳少爷不好,要是有鬼她还不来找他算账,我看,就没有鬼,文环白死了!”
过一会儿她突然说:“芳少爷讲书倒讲得顶好了,我替你出个主意,等他们早上讲诗的时候,你也往听。背诗挺有意思的,明天我带你往听。”
第二天她果然便带了我到东书房往听讲诗。芳哥选了一些诗,喊大的背诵,又喊小的跟着念;又讲李太白怎样会饮酒的故事。文珍看我已经很兴奋地在听下往,自己便轻脚轻手地走出往了。
此后天天我学了一两首新诗,到晚上就往找文珍背给她听,背错了她必提示我,每背出一首她还替我抄在一个本子里——如此文珍便做了我的老师。
有一天她收到个古怪的纸包,里边裹着是一把精致的折扇,上面画着两三朵菊花,旁边细细地写着两行诗。
我半懂不懂地大声念扇子上的诗。这下她可真急了,把扇子夺在手里说:“你看我稀罕不稀罕爷们的东西!死了一个丫头还不够呀?”一边说一边狠狠地把扇子撕个粉碎,伏在床上哭起来了。
夏天,薄暮里大家都出来到池边乘凉看荷花,我把文珍也拉往绕着假山竹林子走,一直到了那扇永远锁闭着的小门前边。阿元说那边住的一个人家是革命党,我们都问革命党是什么样子。要爬在假山上面往那边看。文珍第一个上往,阿元接着把我推上往。等到我的脚自己能立稳的时候,我才看到隔壁院里一个剪发的年轻人,仰着头看着我们笑。
中秋前几天阿元过来,报告我说家里要把文珍嫁出往,已经说妥了人家,一个做生意的,长街小钱庄里管账的。
钱庄管账的来拜节,有人一直领他到正院里来,小孩们都看见了。这人穿着一件蓝长衫,罩一件青布马褂,脸色乌黑,看往真像有了四十多岁,背还有点驼,指甲长长的,两只手老筒在袖里,顽皮的大孩子们眼睛骨碌碌地看着他,口上都在轻轻地喊他新郎。
“你是不是要嫁给那钱庄管账的?”
“我不知道。”
“你要嫁给他,一定变成一个有钱的人了,你真能来我家么?”
“我也不知道。”
我又哭了。文珍摇摇我,说:“哭没有用的,我给你写信好不好?”我点点头,就躺下往睡。
回到家后我时常盼看着文珍的信,但是她没有给我信。真的革命了,许多人都跑上海往住,篁姊来我们家说文珍在中秋节后快要出嫁以前逃跑了,始终没有觅着。这消息听到耳里同雷响一样,我说不出的牵挂、担心她。我鼓起勇气地问文珍是不是同一个卖馄饨的跑了!”
(1936年6月1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文环跳井而死的情节都是从侧面来写的,这一情节看似轻描淡写,却不能省往,它既丰盛了小说的内容,又衬托了主人公文珍的形象。
B .小说细节描写生动,文珍帮“我”盛稀饭、挟油炸花生,拣红心盐鸡蛋,教“我”拆旧衣,以及撕碎扇子的细节,体现了文珍丰盛的个性。
C .文珍对篁姊家安顿的婚事有自己的主见,线庄管账人虽有钱,却没得到文珍的爱,文珍的逃婚与《祝福》中祥林嫂的抗婚,性质十分相似。
D .篁姊家是一个股实的家族,有正院厅堂,有楼池假山,有书房;有仆人,文珍敢从这个家族的深院中走出来,鲜明地体现了她性格的转变。
8 .文珍与《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杨德群身上有着相似的闪光点。请简要概述。
9 .本文叙事上颇有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君子守国安民,足用保民,是谓至公耳。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臣愿固辞。”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进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雠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往矣,顾吾射子也 !”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
B .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
C .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
D .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相同。
B .“臣愿固辞”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
C .“羔见咎犯而谢之曰”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D .“相与作歌”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案论》)两句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楚共王的胸怀眼界还不够大,还局限在楚国人的领域,不算“大公”,真正的大公无私没有国域界限。
B .虞丘子德才兼备足以胜任令尹之职,但为了楚国强大,他举荐孙叔敖代替自己,并为孙叔敖的公而忘私倍感兴奋。
C .咎犯心胸宽广,一心为公,在国家需要人才时,举贤不避仇,放下私人恩怨举荐了虞子羔,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
D .令尹子文公私分明,大义灭亲。廷理执法不公,他愤而斥责,要求廷理秉公执法处罚自己的族人,受到百姓赞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
(2 )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往矣,顾吾射子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景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冷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②燕市,燕京。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妥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直抒胸臆,既表达出收到老友书信后暂且可以缓解愁怀的且惊且喜心态,又感慨自己华年已逝,深沉而抑郁地倾诉作者满怀的离情别思。
B .颔联写昔日与好友在燕京的短暂欢聚,如今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诗人独自吟诵杜甫的诗篇,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
C .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世态流变,青年男女穿红戴绿一片欢乐景象。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宽自慰豁达潇洒心静的表露。
D .全诗虚实结合以诗人主看视角的转换来描述和抒怀,首联起笔扣题写对友人的怀思,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抒写发自肺腑的真情。
15 .本诗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冷枝”抒情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描述蜀道的开凿过程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用“粟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消耗之大。
(3 )《蒹葭》中写追觅伊人,可道路高险难以攀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卫生红色传承》这本书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再三斟酌,最终遴选出建党百年来,为我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杰出奉献的116位优异代表人物,讲述他们敬佑生命、______的事迹,弘扬他们甜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发扬百年来医疗卫生界大医精诚、______的优良杏林传统。这些医疗领域的翘楚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通过呵护人民的健康,为百年来逐楚复兴的伟业______,为乘风破浪的红船保驾护航。他们的共同之处,不仅在于学识渊博、医术精湛,而且在于奖掖后学、甜为人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才铸就了中国医疗卫生界今日的辉煌。
17 .在横线处填进妥当的成语。
18 .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是多源的,① ,西辽河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区在史前时期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但到夏代时,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枝独秀,成为连续发展的文明。② ,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中原文明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轻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发扬“边缘效应”的优势,吸取其他地区文明中的先进因素。
“边缘效应”原本是一个景看生态学概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时,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转变。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殊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③ ,以协调共生结束,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猛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边缘效应”对群落景看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等生态过程中发扬着重要影响。
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边缘效应”同样运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妥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全连贯,内容贴切,逻辑周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边缘效应”原是景看生态学概念,却能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请参考“边缘效应”的最初定义简述中华文明的“边缘效应”现象。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正确顺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八、素材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素材,依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各尽其妙。譬如一个“享”字,诗人们就用不同的诗句传达了不同的心声。白居易《山下宿》中“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抒写了个人“独享”的情致;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唤取尽余杯”,道出了与人“分享”的乐趣;蔡襄《上元应制》中“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寄寓了与民“共享”乐事的情怀。
独享、分享、共享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
以上素材对我们颇具启迪意义。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素材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悟和探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B2.C 3.D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在功能上是一致的”表述不严谨。家规稳定的是家族秩序,而国法稳定的是国家秩序,在功能上能够互相支撑,而非“一致”。
C.“ 家规与国法都极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都把保护儒家伦理秩序作为双方共同的使命“表述错误,原文是“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保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此处略掉了”单从历史上看“这个前提。
D.“ 家规作为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偷换概念,由原文“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看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可知,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应是“凝聚了基层族群的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看念和规则”。
故选B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运用了对比论证”错,由“山西闻喜《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中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这就阐明了……”可知,摘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故选C 。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国法完美,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家规完美,社会就能得到治理”中的“就能”一词过于绝对,由原文“假如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美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美了”可知,国法完美是国家得到治理的必要条件,家规完美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必要条件;并不是足够条件。
故选D 。
4 .A5.B 6.①自然方面:气候转变,如气温高、降水少、风力风速大等极易引起在林火灾,难以防控。②人为方面:人为原因是森林火灾发生的最大因素,如烧火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等,这些进为因素多且复杂,难以防控。③装备方面: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单一、功能有限;灭火剂产品单一且配备不足,技术不太成熟。
【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 空气相对湿度引发森林大火”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相对湿度较低,轻易导致大火发生”。
C.“ 风力大产生充足的氧气”错误,原文是“还会让森林火灾燃烧氧气给予充足”。
D“ 风速大以致空气强烈上升”错误,原文为“空气强烈上升,还可把火焰带到高处,形成树冠火,带给消防人员较大安全隐患”,没有提到“空气强烈上升”的原因是风速大,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A 。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它广泛使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中”错误,原文为“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固体火灾扑救”,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回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气温高,森林可燃物温度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水分易蒸发,导致可燃物干燥,易于点燃,火灾轻易蔓延成灾”“降水量大小也是决定森林火灾是否蔓延的重要因素”“风力风速是诱导森林火灾发生率提升的要害因素,也是导致森林火灾蔓延、火灾发展的重要气象因子。研究表明,大风不仅能加速地表水分蒸发,促使植被干燥,还会让森林火灾燃烧氧气给予充足,导致火速加快,蔓延加剧”可分析概括出,自然方面:气候转变,如气温高、降水少、风力风速大等极易引起在林火灾,难以防控。
结合素材二的图表,火灾中,烧荒烧炭占31.23% ,上坟烧纸占18.94%,野外吸烟占6.57%,小孩玩火占3.49%……据此可分析概括出,人为方面:人为原因是森林火灾发生的最大因素,如烧火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等,这些人为因素多且复杂,难以防控。
结合“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还较单一,只有部分消防车具备泡沫灭火功能……水添加剂主要指水凝胶灭火剂……在国内森林消防救援队伍中配备较广泛……部分救援队伍还配备进口水凝胶灭火剂……国内森林消防救援,这类灭火剂配备不多,使用效果也有待明确”可分析概括出,装备方面: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单一、功能有限;灭火剂产品单一且配备不足,技术不太成熟。
7 .C8.①友爱相助(关爱他人)。文珍帮“我“盛稀饭,为防受热着凉,把“我”从水亭子里拉醒;刘和珍中弹后,杨德群冒死往搀扶她。②敢于反抗(勇毅)。文珍逃婚,投奔革命党;刘和珍反抗杨荫榆校长,与杨德群向执政府请愿。③和气可亲。文珍拉“我”食早餐,教“我”拆旧衣,显得和气可亲;刘和珍始终微笑,始终和气可亲。④思想先进。文珍否定文环变鬼的说法,探看与投奔革命者;刘和珍毅然预订《莽原》全年。9.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事,叙写文珍助“我”、逃婚、参与革命诸事。②以时间为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从“我“到篁姊家写起,写到夏天、中秋,直到“我”回到自己的家,脉络清楚。③以“文珍”为线索来串联情节,小说写了文珍与“我”的诸事,文珍逃婚与参与革命,她引发了“我”的思念。④多用对话形式。小说写了文珍与“我”的不少对话,使叙事更集中,人物形象更鲜明。
【解析】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性质十分相似”不对,文珍的逃婚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祥林嫂抗婚体现的是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
故选C 。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文珍帮“我“盛稀饭,如文中写道“她自往大锅里盛碗稀饭,从桌心碟子里挟出一把油炸花生,拣了一角有红心的盐鸡蛋放在我面前”,为防受热着凉,如“睁开眼正是文珍过来把我拉起来”,是文珍把“我”从水亭子里拉醒;而刘和珍中弹后,杨德群冒死往搀扶她,如文中写道“同往的杨德群君又想往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进,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可见两人都是友爱相助、关爱他人的女子。
其次,文珍逃婚,投奔革命党,如“篁姊来我们家说文珍在中秋节后快要出嫁以前逃跑了,始终没有觅着”;刘和珍反抗杨荫榆校长,与杨德群向执政府请愿,如文中写道“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可见两人都敢于反抗(勇毅)。
再次,文珍拉“我”食早餐,教“我”拆旧衣,如文中写道“笑了一笑走往几步,又回头来,到我耳朵边轻轻地说”“我不会时她就喊我扶助她拉着布,她一个人剪,一边还同我讲故事”,显得和气可亲;刘和珍始终微笑,始终和气可亲,如文中写道“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气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故在府门前喋血呢”,可见两人都和气可亲。
最后,文珍否定文环变鬼的说法,探看与投奔革命者,如文中写道“小孩子还信鬼么?我告诉你,文环的死都是芳少爷不好”“阿元说那边住的一个人家是革命党,我们都问革命党是什么样子。要爬在假山上面往那边看。文珍第一个上往”;刘和珍毅然预订《莽原》全年,如文中写道“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可见两人都思想先进。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首先,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事,如“大约七岁,篁姊同家里商量接我到她处住半年,我便被送过往了”“感恩的我跟着她走。到了正厅后面,她把东西放在一旁,携着我的手到了中间桌边”“回到家后我时常盼看着文珍的信,但是她没有给我信”,叙写文珍助“我”、逃婚、参与革命诸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其次,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从“我“到篁姊家写起,如文中写道“如“大约七岁,篁姊同家里商量接我到她处住半年,我便被送过往了””,又写道“夏天,薄暮里大家都出来到池边乘凉看荷花”“中秋前几天阿元过来,报告我说家里要把文珍嫁出往”“回到家后我时常盼看着文珍的信,但是她没有给我信”,脉络清楚,故事情节完全。
再次,本文以“文珍”为线索来串联情节,小说写了文珍与“我”的诸事,文珍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助“我”、逃婚、参与革命,这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了“我”对她的思念。
最后,文章多用对话形式。小说写了文珍与“我”的不少对话,如“‘怎么不往食稀饭?’难为情地,我低下头。‘好吧,我带你往。尽怕生不行的呀!’”“‘文环的鬼真来么?’我问文珍。‘这事你得问芳少爷往。’”使叙事更集中,人物形象更鲜明。
10 .D11.C 12.C 13.(1)我才能够在中原诸侯中居尊位,使政令推行到偏远的地方,最终称霸诸侯,假如没有您将会怎样?(2)推举你是因为公事,仇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因为私事而损害公事,你赶紧走吧,难道要我用箭射你吗!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设立廷理,就是要治理触犯王令国法的人。现在你违犯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平,心中怀有私念。
“犯王令”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清除BC;
“释犯法者”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清除A。
故选D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治”,得到治理/治理。句意: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并且使士民回附/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二者含义不同,本项正确。
B.“ 固”,果敢/本来。句意:我要果敢辞往令尹的官职/本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又在哪里呢?二者含义不同,本项正确。
C.“ 谢”,向……谢罪/劝告、告诫。句意:虞子羔拜见咎犯向他谢罪说/多多劝告以后的人们。二者含义不同,本项错误。
D.“ 相与”,一起,互相援助。句意:于是一起作歌道/(东方六国)摘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来对抗秦国)。二者含义相同,本项正确。
故选C 。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错,依据原文“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往矣,顾吾射子也!”可知,咎犯并没有放下个人仇怨,只是不会因私事而损害公事。
故选C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长于中国”,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中国长”;“中国”,中原地区;“令行于绝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令于绝域行”;“绝域”,偏远的地方;“霸”,称霸。
(2 )“怨”,仇恨;“以”,因为;“顾”,难道。
参考译文:
《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宽广博大。”处理公事不以权谋私,掌管国家法令不偏袒亲人,奉行公事举荐人才不回避仇人。真正的君子能守护好国家从而让百姓安居,使物资丰足从而让百姓生活有保障,这才是大公啊。
楚共王出宫打猎把弓弄丢了,侍从请求把弓找回来,共王说:“算了,楚人丢了弓,由楚人捡到,为什么一定要往找回呢?”孔子听了说:“惋惜啊,他的胸怀还不够大,也可以说:‘一个人丢了弓,由另一个人捡到,为什么一定是楚国人呢!’”孔子所说的正是大公。
楚国的令尹虞丘子对楚庄王说:“我担任令尹十年啦,国家没有进一步治理好,争讼之事没有止息,我却久居高位,阻碍众贤士晋升之路,未能治理好政务空食俸禄。所以我私下里抉择国内才智出众之士,有一个乡下士绅名喊孙叔敖,他秉性没有贪欲,您假如选拔他并且授予他处理政事的权力,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并且使士民回附。”楚庄王说:“您辅佐我,我才能够在中原诸侯中居尊位,使政令推行到偏远的地方,最终称霸诸侯,假如没有您将会怎样?”虞丘子说:“长久固守官位的是贪;不推举贤能的人是欺君;不让官位给他人的是不廉洁;以上三件事都不能避免的是不忠。我要果敢辞往令尹的官职。”楚庄王服从了虞丘子的请求,任命孙叔敖为令尹。不多久,虞丘子家里有人犯法,孙叔敖逮捕并杀了他。虞丘子心里兴奋,进宫晋见楚庄王,说:“我说孙叔敖可使他掌管国政,果然是这样。奉行国法而不袒护亲友,可谓公平。”楚庄王说:“这是夫子给予的恩惠啊!”
晋文公问咎犯说:“谁可以派往担任西河守(官职名)?”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西河守,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虞子羔拜见咎犯向他谢罪说:“感谢您原谅了我的过错,把我推举给晋侯,使我能够当上西河守。”咎犯说:“推举你是因为公事,仇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因为私事而损害公事,你赶紧走吧,难道要我用箭射你吗!”
楚国令尹子文家族中有个触犯法律的人,廷理把他挠了起来,听说是令尹家族的人就放了。子文找来廷理责怪说:“凡是设立廷理,就是要治理触犯王令国法的人。现在你违犯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平,心中怀有私念。现在我的族人犯了法已十分清楚,而你因为我的缘故而放了他,这阐明我的不公平的想法,已在国事里清楚显现出来了。我把握一个国家的大权却让别人听到我有私心,是让我活着没有道义,不如死了。”廷理恐惧了,于是处罚了他的族人。国家的老百姓听说了之后,说:“令尹像这样公平,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于是一起作歌道:“子文族人,违反法令,廷理放人,子文不听,忧生民愤,方正公平。”
14 .D15.①尾联摘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②不畏“岁冷”的“涧底孤松”既是自况,也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行,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
③以岁冷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行,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 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说法错误,颈联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写的是当今世态,不是追忆。
故选D 。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
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绘客看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显示作品的主旨。尾联中作者表面上是赞誉孤松不畏严冷的精神,实际上“涧底松”是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冷枝”的意思是: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繁茂,足有两千尺高,足够展示着它不畏严冷的精神。诗人化用左思诗意,“涧底松”已经成为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孤”字,写出了松树的孤标独傲;“二千尺”写出了松树的高大伟岸。即使冬冷严酷,狂雪残压,他仍然傲然屹立,葱绿一片。诗人以此来自比,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行,表达了他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
“涧底孤松”喻指宁愿处身卑微也要保持气节;“岁冷枝”,古人以岁冷喻世乱,以松、竹、梅为岁冷三友,喻坚持气节的人们。尾联的诗意由想念友人,而升华成为对友人的鼓励,诗人以岁冷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劝勉张纬文坚守节操,要像松竹一样,挺立在岁冷之际,学习“孤松”品行,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16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重的字形有:“摧”“钩”“磷”“庾”“溯”“跻”。
17 .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添砖加瓦18 .①该句是引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医疗界能有今天的辉煌,就是源于那些优异的医生们具有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医疗界引进了“源头活水”,增添了活力;
②句子简洁凝练,增添了语段的文学性和诗意性,更富感染力。
【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文意可知,“116位优异代表人物”均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杰出人物,所以他们的事迹应和夺救生命、治病救人相关,据此可用成语“救死扶伤”,阐明为:夺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泛指医务人员的职责。
第二空,结合该句中的“大医精诚”“优良杏林传统”可知,该成语也应是古代用来颂扬医生救人于病痛的,所以可用成语“悬壶济世”,阐明为: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
第三空,依据后文“为乘风破浪的红船保驾护航”可知,此句的意思是为百年来逐楚复兴的伟业尽一点力量,做一些奉献, 所以可用成语“添砖加瓦”,阐明为: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该句是引用诗句,此诗句的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亮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后经常用此诗句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域。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是将那些优异医生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比作医疗界的“源头活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为中国医疗界今天的辉煌成就做出的浩大奉献。
从形式上看:以诗句的形式表达,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使语句更具文学色彩,更有诗情画意,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增强感染力。
19 .①除中原地区外
②原因是多方面的
③以猛烈竞争开始20.①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原文明因处于几大文明的中心地区,与其他文明交流频繁,吸取了其他文明中的先进因素,生产力水平较高。
②一开始中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有猛烈的竞争,但经过互相交流借鉴,不断合成,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21.“边缘效应”在研究群落景看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等生态过程中发扬着重要作用。
【解析】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中华文明是多源的”可知,此处要填的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再结合后文“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枝独秀”可知,此句指的是中原文明,为了和后文“……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衔接连贯,此句应填“除中原地区外”;
第二空,分析后文“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可知,这是“中原文明一枝独秀,成为连续发展的文明”的原因,所以此空的意思是原因有很多,据此可写“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三空,此句应和“以协调共生结束”结构上相照应,故其结构为“以……开始”,再结合后文“由猛烈竞争发展为……”可知,该空应填写为“以猛烈竞争开始”。
2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边缘效应”的最初定义在第二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时,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转变。
依据第一段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一枝独秀的原因“因为中原文明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轻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吸取其他地区文明中的先进因素”可概括出,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原文明因处于几大文明的中心地区,与其他文明交流频繁,吸取了其他文明中的先进因素,生产力水平较高。
依据第二段介绍的“边缘效应”的特征“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殊活跃……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猛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可概括出,一开始中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有猛烈的竞争,但经过互相交流借鉴,不断合成,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
2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三:
(1 )“对……过程中发扬着重要影响”中“对……中”搭配不当,应把“对”改为“在”;
(2 )成分残缺,在“群落景看”前加“研究”;
(3 )“发扬着重要影响”搭配不当,应把“影响”改为“作用”。
22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素材作文题。
所供素材,用三句诗分别引出“享”的三种含义,即独享、分享、共享,并提醒考生,这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时体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结合诗句看,“独享”对应的是“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这是在与外界疏离的处境中,抉择的一种遗世独立、自修其心、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一种心态的淡泊清静、灵魂的圆满具足、精神的自主独立、人格的清高坚守。“分享”对应的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唤取尽余杯”。这是在与人相处的情境中,抉择的一种与人心无隔阂、情意相投、相互关怀、共同分享美好事物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一种与人为善、乐于分享、协调共生的价值看。“共享”对应的是“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在治国为政、服务社会的情境中,抉择的一种与民同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一种以民为本、贵民安邦、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生活中,随着境遇的转变,我们可能相应地摘用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安身、与他人互动、跟社会相协和。
写作时,可以重点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最好还是能把三者相结合,辩证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立论为:人生中要能独享、分享、共享兼备。然后辨析其间的关系:独享修心,让自己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这是能实现真正的分享、共享的前提;分享养德,让自己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是把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桥梁,避免孤芳自赏,引向乐人之乐;共享开阔情怀,胸怀众生,兼济天下,这是独享修心的目的之所在。
立意:
1. 独享养心修身,共享兼济天下。
2. 退则独享守初心,进则共享济苍生。
3. 与人分享携手行,共享盛世华夏兴。
4. 莫孤芳自赏,要与春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