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大兵瑞恩》:混杂概念、政治洗脑?电影:“这锅,我不背”
很多人总是爱将历史战争电影,上升到当下政治层面往解读,混杂时空概念、混杂不同事件概念,以偏概全,一棒子统统打倒。
并不否定,人们对一个国家的印象总有不同,或十分欣赏,或深刻意见,或不偏不倚。都说国家之间,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但烦了时,如同对一个人产生了怨念,在某些方面,过往未来,总也觅不得一点肯定。
世上的事情,本没有绝对正确,也不是非黑即白,特殊是历史,都说没有错对之分,只有成败。我们不拒绝争论,当然,也不做最终结论。
战争题材电影,无论如何都有其固定政治背景,有时代属性。话说没有政治纠葛,何来战争。
任何时候,人们都是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我家先人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个前提。
那么,我们来以事论事,《挽救大兵瑞恩》作为二战最为经典的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是好莱坞在输出美式文化,在给世界人民洗脑?当然,还有人说就是美国的征兵广告?
展开全文
电影主题到底说了些什么?
《挽救大兵瑞恩》是斯皮尔伯格以纪录片形式,开篇25分钟真实还原诺曼底登陆战;然后,是瑞恩家的四个儿子,同时都送上了战场,其中三个在不同战场上牺牲,同情的母亲,接连接到三分讣告;只剩下瑞恩,总部出于人文关怀,意见将这个家庭最后一个孩子从战场上撤回。不巧的是,在登陆战头天晚上,伞兵连没有按既定位置着陆,瑞恩的部队失散,无法联系,只能差遣特殊小队前往前线觅觅。
在觅觅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很大的争议。
领队米勒上尉是登陆战中优异的指挥官,还有列兵卡帕佐、军医韦伯、狙击手杰克森、大兵莱宾、帕克、斯坦利,他们都是非常优异的战士,加上一个文职人员厄本,八个人冒着生命危急,往救新兵瑞恩,这样的行动,到底值不值得?
在卡帕佐被德军狙击手击中牺牲,“十个瑞恩也抵不过一个卡帕佐,”米勒对挽救瑞恩产生了质疑。
他在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还是“我们的任务是赢得战争”中左右摇摆,路遇德军雷达站机枪堡垒,他被后一个主张占据了意识高地,端掉德军机枪哨卡,完成更有意义的任务。
但在这次行动中,韦恩中弹了,这名优异的军医在奄奄一息时,还喊着“妈妈,妈妈,请带我回家。”
米勒很痛苦,终于明白,不管是什么任务,在战争中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死亡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完成,才是任务的终极意义。
觅觅瑞恩是路遇,当瑞恩听说自己的三个哥哥都牺牲了,他在悲痛中,苦苦觅觅与兄弟们的回忆,这是个艰难的过程。
我们无法切身体会,在硝烟充满的战场上,亲情,战友情,在更高级的人类正义与和平使命面前,还能产生多大的冲击力?
但肯定瑞恩的情绪里,有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情感纠葛。他抉择留下守桥,和战友一起把任务执行完,这个看似轻描淡写的转变,是责任与个人感情做出的取舍,抉择完成任务,有更高于个人的意义。
因此,米勒上尉和队友们决定,协助他一起完成任务。
最后,八个人牺牲了六个人,瑞恩在战争中幸存。桥守住了,前面八个救一个的比较意义已经不存在,因为,战争面前,结局是未知的,也可能全部生存,也可能全军覆没,假如不是空中支援及时赶到,瑞恩也未必能全身而退。
美国文化里的个人英雄主义
也许,是人们对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有根深蒂固的印象,在各种影视剧中,都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等,数不胜数,看起来所有主题都离不开英雄的塑造。
《挽救大兵瑞恩》也被多重解读出这种美国本土文化,重点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民主自由等等,当然,说好莱坞利用电影输出美式价值看,很多人认为别被美帝洗脑什么的,肯定包含对美式文化贬义的指责。
《挽救大兵瑞恩》里面不可避免有塑造英雄的元素,不但这部战争电影有,我们的战争题材电影也有,只过之而无不及,世界任何国家的电影都有。
塑造英雄,是地球人类的共识,也可以看成是人类主流价值看。
但个人英雄主义和英雄的概念还是有点区别的。
西方文化里,人与人之间,更注重自我权利,你可以做任何事,有放飞自我的自由,并从民主概念上,给予合法合理的推崇。个人英雄主义,是单独抉择做个大无畏的英雄,是个人积极的抉择,而不是被塑造。
所以,我没在《挽救大兵瑞恩》里发现很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假如说《血战钢铁岭》、《阿凡达》、《杀死比尔》、甚至是《我是传奇》里的主角是个人英雄主义我不反对,但同样像《黑鹰坠落》、《敦刻尔克》这样的电影,我不认为有个人英雄主义。
首先,从二战的历史背景上看,诺曼底登陆战的意义,就已经超越个人,甚至是国家单独的精神信仰。斯皮尔伯格用电影的手法,八个救一个,所传达的无外乎是人类共同非理性价值的意义,更用残暴的战争场景传达反战思维。
米勒小队从始至终都在任务职责领域内,攻打德军机枪堡垒,有部分意气用事,也有战术必要性,究竟是我军拦路虎,俄罗斯电影《这里的拂晓静静静》,都是面临同样的战时处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他们是被时势造英雄。
到后面的守桥战争,都是集体共识,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伏击战。在我国的抗战剧中,这种偶遇式的战斗,同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亮剑》,或者是《战狼》,一个不争的事实,战场随时都面临着突发状况。
自由主义也同样不会存在战争正规军事行动中的,不论是哪个国家。
说这部电影是美国的招兵广告,就更无厘头了,是又怎么样,宣扬人文关怀,正能量,还没有谁敢和我家比。
纯粹的电影价值
很多人不服气,为此举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现任特不靠谱的政治方针,来指责电影的政治立场。
我们说爱屋及乌,但不能恨屋及乌。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互动。文化上和艺术上,在世界流通的,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到人类共同的爱护和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中,正活在生活中,存在于不同的介质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性具有延续性特征。被扣上政治帽子的任何艺术,都是无法做到完美精致的。
人类的主流价值看还体现在文字艺术的流通上,世界各国的名著和电影一样,都存在各自的政治和时代背景,但它只是一件作品,是纯净的,不阻碍任何国家的人往解读和热爱它。
电影是导演,编剧,演员,和剧组的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有商业价值,也有人文社会价值。假如你一定要上升到政治高度往解读,我想,就算导演赞同,政治家也不会答应,不信,你喊特朗普来拍《挽救大兵瑞恩》试试,估量不变成个人欢乐秀,就是变成无厘头的恐惧片,反正不会变成经典。
我能理解个人情绪,在我们赞誉他人的作品时。战争是无情的,每个时期,时局都不一样,理性客看地往看待时事和历史,懂得往欣赏,才能更清楚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