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县令吴棠,错送300两银子给18岁少女,因祸得福官至四川总督
清朝大儒周希陶曾在《增广贤文》中有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历史上,有这么个传奇的七品县令,他17岁就中了举人,名满天下,却因一生刚正不阿,不与贪官污吏为伍,一直得不到重用。
恰逢一次阴差阳错,他将三百两白银送给一位妙龄少女,不料,那少女日后竟有一个了不得的身份。
这县令也因这赠银之恩,从此平步青云,从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一路扶摇直上,成为四川总督。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一、家徒四壁,却身怀凌云之志
吴棠出生于嘉庆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他的老家在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镇的一个小乡村。
与大多数传奇人物一样,吴棠少时家境贫冷,所以经常“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这里的膏火,是指读书照明用的油火。
连一盏油灯都点不起,可见吴棠家里有多穷,但马瘦未必毛长,人穷也未必志短,吴棠虽家徒四壁,但心有凌云之志。
他自幼勤学苦读,艰苦自立,少年时就考中秀才,后来在道光十五年,17岁的吴棠在江南乡试中举。
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古时又称“秋闱”,乡试在清朝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在各省的省城进行。
展开全文
但凡能够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举人”的,无不是各个大省中的佼佼者,可见吴棠的学问做得不错。1844年吴棠以举人大挑一等授淮安府桃源县县令。
二、为官有道,勤政爱民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吴棠是贫苦人家出身,他深知穷苦百姓的不易。在任职期间不但一直兢兢业业,勤于政事,还坚持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正直,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不仅如此,为了切身体会百姓疾苦,他还经常脱下官袍,穿上便服,扮作普通的百姓,访贫问苦,以礼化民,以文治县。
但尽管治理有方,政绩突出,吴棠却依旧得不到重用,他在小小的七品县令的“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好几年。
咸丰二年,吴棠调任清河县,也是在这里,吴棠的为官生涯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转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他的一生的大事。
三、阴差阳错,错赠妙龄少女三百银
吴棠在少年时,家境贫冷,家里不但点不起油灯,有时候连饭都食不起,经常要忍饥挨饿。
他有个好友,好友的父亲心怀良善,非常同情吴棠,经常接济他。后来吴棠的好友也中了举人,和吴棠一同在安徽等待授予实职。
咸丰二年,吴棠被授职成为清河县的县令,一日,吴棠正在县衙里面批阅公文,这时候进来一个人。
此人向他禀报:“在清河县的河岸边停了一条奔丧船,船上面的人说他跟大人是好朋友,想跟大人见面叙叙旧,但是有孝在身要有避讳,所以请大人往船上。”
于是吴棠乘着轿子到了河岸边,他惊喜地发现船上的人是他旧时的好友,而他要吊丧的正是自己的父亲。
于是上了船两个人相谈甚久,回往之后吴棠想起好友的父亲往日的恩惠,不禁感慨落泪。
为了报答那些雪中送炭的恩惠,吴棠拿出三百两白银,喊来他的仆人给好友送过往。临行前还特意嘱咐是一条丧船,仆人怀揣着三百两银子来到了河边。
不巧的是,他当时碰到的是另一条丧船,船上的人也不是吴棠的好友,而是两位正在哭抽泣的少女。
原来少女因为付不起船钱,正在被船家驱赶,仆人认错了人,以为这就是吴棠嘱咐要送银子的人,于是仆人把三百两给了其中一个少女并阐明了来意。
那位少女鹅蛋脸、柳叶眉,唇不点而朱,眉不画而翠,十分的漂亮。
少女拿到三百两银子后,以为是吴棠好心相赠,她满心感恩,许下承诺:“叶赫那拉氏不会忘记恩德。”
之后仆人回往向吴棠禀告,吴棠听完之后感觉到不对劲。
他的好友是家中独子,怎么接银子的会是一位姑娘呢?这时仆人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办错了事,三百两银子送错了人。
仆人脸色发白,跪在地上十分地自责,要知道在当时,对一个小小的县令来说,三百两银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原来吴棠的好友奔丧心切,天还没亮就命人起锚开船了,于是才与仆人错过,而奔丧少女的船又恰好在当时靠岸,才有了这么一出阴差阳错。
吴棠思量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就这么算了,究竟送出往的东西要追回来确实不太妥当,并且当时那条丧船也已经走远了,而船上的少女也确实同情。
就这样,阴差阳错之下,吴棠错将300两银子送给一位十八岁的少女。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位漂亮的少女日后竟然能挠住机遇一朝遇雨化龙,有了一番大造化。而吴棠这个以三百两白银相赠的恩人,也跟着水涨船高。
四、遇雨化龙,少女不忘赠银之恩
那位少女就是叶赫那拉·杏贞,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杏贞1852年进宫选秀,成为兰贵人,四年之后,也就是1856年生下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1861年咸丰帝往世,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吴棠终于离开他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开始得到重用。
吴棠因为击退捻军、守城有功,并且政绩突出,被授徐海道员,从七品芝麻官,一跃成为四品官。
随后擢江宁布政使(从二品官),代理漕运总署。就这样,吴棠一路从知县做到四川总督,成为与左宗棠这样的封疆大吏齐名的大臣。
在这其中,除了他的聪明才能,当年的赠银之恩也发扬了极大的作用。
结语
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世人追求功名利禄本是无可厚非,但若满心满眼只有眼前的阴谋算计,到头来反而一场空。
不如将目光放得长远,保持初心,多行善举,说不定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