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只向立刻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谈谈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
唐朝将军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保护国家主权安全保护和巩固国家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出于这样的考量,从古至今,由内到外。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于军队的建设,摘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例如,在秦朝的军功爵制度的最高级的爵位之一——“大上造”。
据《后汉书·官制》当中对于“上造”的阐明就是:“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由此可见,摘用军功的方法来激励百姓从军,凝聚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方法。本文我们就以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来探究分析唐代社会的社会现象。
一、唐代农民军功情结的主要表现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农民,一直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存在,他们的社会地位或许只比奴仆高一点点,再这样的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千千万万的农民便千方百计的觅觅实行阶层跨越的途径与方法,而在唐代,投身军伍,通过获取军功来实现阶层的跨越,无疑是最佳的方法。
在唐朝建立之初,频繁的国内战争和对外战争,对于那些想要改变出身、实现阶层的跨越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大大有利的。也就是说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的主要表现就是致力于投身战场、获得军功来实现阶层的跨越。除此之外,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还表现在热衷于参与军伍,服兵役、参与武举等等。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
展开全文
战争频繁
二、唐代时期制度建设对于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的影响
1、唐朝时期的府兵制度
唐朝建立之初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一直摘用的是府兵制度,而非是募兵制。首先,府兵制度建立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政权,到了唐朝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已经发展的比较完美,府兵制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兵农合一,平时耕种,战时打仗,武器自备。
据《资治通鉴》当中关于府兵制度的记载:“旧制三年而代,及其将满,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田为永业,不过数番,戍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
由此可见,唐代府兵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以此作为酬劳,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首先,农民参与府兵军队,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回报,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当中,土地兼并的现象一直是非常突出的。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地矛盾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突出,在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下,农民往往没有自己的土地,迫于生计,绝大多数农民沦为豪强地主的附庸,接受豪强地主的驱使剥削。而农民参与军队,假如获得军功,就可以获得一份属于自己土地。对于唐代的农民来说有这样一份军功情结也就不足为奇了。
2、唐代选官制度的不完美
众所周知,虽然在唐朝前期,科举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远远没有达到科举制度后期的完美程度。唐代的科举制度不仅仅选拔的人数少,而且还有依据唐代的法律规定,有高官推举的士人不需要参与初次的选拔考试,由此可见豪门大族依旧垄断官场,天下冷门士子依旧面临无书可读的困境。
唐朝官员
从唐朝初年的诗人杨炯的《从军行》当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实际上就是在反映当时的冷门士子,依旧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可以施展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那些想要实现阶层的跨越的士人,农民,就不得不投身军旅,往博得一个立刻封侯,用刀枪博出一个锦绣前程。
3、唐朝时期相对完美的军功封爵制度
在唐朝时期,相比于科举进士,军功进仕途更加简单得多,据唐代的法律《唐六典》当中关于对军功制度的记载“若破国王胜,事愈常格,或斩将寨旗,功效尤异,虽不合格,并委军将暂时录奏。皆审其实而授叙焉” 这就可以证实,唐代拥有完美而且相对公平的军功进爵制度,唐朝的军功进爵制度,可以说是一条非常快的途径,而比起数十年的冷窗苦读还不一定能够封侯拜相,而通过战场厮杀,就能够在短短数年封侯拜相,成为一方大员。
再这样完美快速的晋升途径的诱惑下,以及科举制度的不完美发展、世家大族的垄断下,无数冷门想要实现阶层的跨越的人,特殊是受古代封建王朝剥削最严重、占据封建王朝统治基石的广大农民群众,便纷纷投身军伍,期看通过军功来实现沙场封侯的美好愿景。
唐朝军功封侯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薛仁贵的例子,
据《唐书·薛仁贵传》当中记载“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耀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生口十人”。
薛仁贵
由此可见,在唐朝像薛仁贵一样通过军功实行阶层的跨越、成为人上人的例子应该不在少数。而唐朝通过科举考试而且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的冷门士子,在史书上的记载却少之又少。
三、唐代时期的社会环境对于唐代农民军功情结的影响
1、唐朝时期尚武风气盛行
唐朝本身就是依靠军功起家的,而作为唐朝统治集团的关陇贵族,更是在南北朝时期就依靠军功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据《新唐书》记载:““朕闻武之道凭经纬而开国,春秋之功,借生杀而成岁。”由此可知,唐代受最高统治集团的影响,举国上下都盛行尚武之风,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尚文之风的相对衰弱,而民间的任侠风气、剽悍之风也大行其道。据说连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官都能够上阵杀敌,由此可见当时唐朝民风的剽悍。李白的《侠客行》当中写到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备受当时的人们所推崇。
除此之外更有甚者,专门描写边塞军旅的诗歌自成一派,成为盛唐文化璀璨的一颗明珠。 在全民尚武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出生底层的农民比投身科举更好的抉择就是投身军伍,自然而然的,那些投身军伍的农民就会有意识的往争取军功。形成了农民的特殊的军功情结。
而且加上统治者对于尚武者的认同,更加的推动那些底层的人民投身于军伍当中,在武则天时代,开创了科举制度的新模式——武举制度。这一制度的出现,可以说大大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尚武风气的发展,同样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农民的军功情结的产生。
边塞军旅
2、唐代社会对与武人的尊敬和重视
在唐代,农民从军不仅仅能够获得土地、实行阶层的跨越的物质上实实在在的好处外,还有一些心理上的、精神的跨越。众所周知,虽然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非常倡议以农为本,极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例如《史记·平淮书》当中记载着汉武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告缗令”和“算缗令”。就体现重农思想。
然而,这只不过是统治者保护巩固统治的手段与方法而已,士农工商其实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低等,与此同时,唐朝承袭六朝遗风,崇尚武力,尊敬习武之人的社会现象,举国上下纷纷以获得军功为荣。在这样的社会心理的引导以及农民底下的社会地位的双重作用下,唐代农民形成崇尚军功的情结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民军功情结盛行对唐代的社会影响
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首先推动了大唐帝国开疆拓土,走向巅峰,成就了盛唐之世,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当中记载:“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试问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朝代可以真正的做到威服四方,做到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很大一部分的程度上都是依靠千千万万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府兵成就了。
除此之外,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还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民族自信和自豪与民族特征。展现出泱泱大国的气质,从小家的角度来看,军功情结将有利于实现促进社会的相对公平,或者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好过一点,总而言之,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是积极昂扬的主旋律。
大唐盛世
五、总结
一定的时代会促成一定的时代产物,可以说,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既有唐代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唐代国家制度建设的原因。唐代农民的军功情结,他的主旋律可以说是昂扬向上的,代表着以农民为主体的贫苦大众不甜于现状,期看实现阶层的跨越的美好愿景,同时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2、《唐书》
3、《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