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风声》之下
《悬崖之上》,张艺谋手下,今年72岁。
国石能拍多少年电影?我不知道。
国师会超越自己吗?我也不知道。
本来不想拿《悬崖之上》和《风声》比较的。究竟,前者是菜鸟,后者是高手。从阵容来看,有降维之嫌。
另外,《悬崖之上》放在张艺谋作品集的中间;而《风声》放在陈国富的作品集中,绝对占据前三名——他的制造人《可可西里》和《集结号》,不算。
为什么后来把两者放在一起呢?
因为张译触电的那一段,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风声》中被绑成刺猬的张涵予。一样的红扑扑的脸,一样的青筋暴起,一样的让人怀疑拍戏是不是真的被折磨,两人的表演都堪称巅峰。
还有一个原因,刘浩存在《悬崖之上》中的角色和周迅在《风声》中的角色非常相似。它们都比较小——外看小,年龄小,格格不进,最后重量轻。
展开全文
但刘浩存并没有挠住眼前这些实力派老戏骨留下的最后一口气。假如于和伟的人品不是还活着,假如这两个孩子不是老谋子好心安顿找他们,这部电影会不会“烂尾”,让人捏一把汗。
周迅呢?《风声》上映时她已经35岁了,但是把有脾气有架子的富家小姐形象演绎的很好。最后的折磨,这个角色留下的缝合线,那段话,至今都难以忘怀。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为何死往。我把这张唱片留在炼狱里,期看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时的决定,但我坚信,你终究会理解我的心绪。亲爱的,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末日,危难之际唯有自救。我的身体即将死亡,但我的灵魂将与你同在。
应该看到和鼓励年轻演员。好的对手更能激发演员的潜力和真正的实力。
也许题材不适宜,或者剧本不完全。总之,刘浩存在《悬崖之上》的表现很难说很称心。
谍战片的意义何在?除了还原往日的紧张与刺激,更重要的是用故事和人来唤起看众对时代背景的代进感,让看众体会到当年那些人的不易和艰辛。-现在赢得了幸福。
这里最重要的是“代进感”。为什么时隔12年,提起谍战片,人们还会想起《风声》?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有很多瑕疵和瑕疵,但最难得的是它没有渲染紧张的氛围,没有渲染血腥场面,用内敛的情节和精准的人物心理转变,让看众跟随电影。跟着你讲的故事走,跟着电影里的人物一起哭,保持沉默,然后抉择。
场景中,一座古堡不仅固定了故事的背景,也固定了看众。
但是《悬崖之上》从头到尾都在下雪,吹着北风。
这种冰冷刺骨的氛围固然会对故事和场景起到配角作用,但同时也会营造出一种纯粹的“第三方视角”——一种自然孤立的局外人视角。
除了电影层面的硬伤之外,《悬崖之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核。
这取决于信仰。
什么是信仰?是简单的句子“Ukla”(拂晓)吗?不。
信心是“我不知道未来有多好,但我知道现在有多糟,我要让自己或我的子孙后代以及亿万同胞摆脱这种黑暗和失看的境地”。
“拂晓”这个词很形象,但是《悬崖之上》缺少对黑夜的描写。
相应的,所有失看之人的信心,也少了一个角落。
最重要的是,所有用生命和鲜血展就的烈士们,要的不仅仅是“拂晓”。
拂晓过后,生活在阳光下的我们,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生生不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