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连弩有多厉害?为什么后来无人问津?
诸葛连弩信赖大家都不陌生,相传是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发明的,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矢,火力十分凶猛。三国名将张郃就是中箭而亡,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后继者姜维就是凭借着诸葛连弩,将司马昭围困在铁笼山上,魏军士兵恐惧汉军的威势,不敢下山应敌。
那么诸葛连弩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异呢?诸葛连弩这款武器又有何独到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诸葛连弩,顾名思义,与蜀汉丞相诸葛亮有关,传说是诸葛亮设计制造的一种弓弩,由于记载不多,我们只能从史书中找到只鳞半爪。
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后人在做注解的时候进一步指出,诸葛亮改良了连弩,称这种弩为元戎弩,箭头用铁制成,弩箭长八寸,一把弩可以一下子射出十支箭。
毫无疑问,史料中是有诸葛连弩的相关记载的,但是由于记载太少,不仅没有图样,而且连更加详尽的描述都没有,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诸葛连弩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直说法不一。
一直以来,连弩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联弩”,也就是多张弩弓串联在一起,用一条弓弦一次射出多支箭,另一种是指连续发射,拉一次弦发射一支,不过加上了特殊的上弦和“供弹装置”,可以实现快速连续击发。
展开全文
弩出现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但至迟在春秋时期,中国弩的形制已经基本健全,该有的部件都有了。汉朝人更进一步地加高了看山,使得弩箭的精准度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中山靖王刘胜墓,也就是刘备他老祖宗的墓里,出土过一件青铜弩机,在上面有五个刻度,这阐明在汉朝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弹道学原理。
至于连弩,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相关的文字记载了,墨子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一种装在大车上的“连弩”,闻名兵书《六韬》中也不断提到连弩,不过这时候的连弩应该都是类似三公床弩的那种。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了连弩的故事,秦始皇差遣徐福东渡求不死药,徐福跑了好几年依然没有找到,便骗秦始皇说海上有大鲛鱼,请求差遣士兵拿着连弩一起往。当时秦始皇也做梦梦到了与海神激战,便派人出海,等到大鱼浮出水面之后再用连弩射,那几年,游弋在黄海和东海海域的鲸鱼可真是倒了血霉。
汉朝时对弩的使用达到了巅峰,李广在右北平和匈奴人打仗的时候,亲自用大黄三连弩射死了匈奴人的裨将,他的孙子李陵就是靠着弓弩以五千步兵挡住了数万匈奴骑兵的进攻,即便李陵被俘,剩余的将士依然有数百人撤回了塞内。
诸葛亮改良的是连续发射的连弩,这种弩在三国之前就已经有了,1986年的时候,在湖北的江陵战国楚墓就出土了一件双矢并发连射弩,形制很像后来的诸葛连弩,都是有一个很大的箭匣,一次击发完成之后,上方的箭下落,上弦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二次击发,不过这把弩有并排的两个射击孔,也就是说,它可以一次发出两支箭。
改良连弩对当时的蜀汉是非常必要的,蜀地多山林,并且少马,而当时的曹魏政权拥有整个东亚最为强大的骑兵,二者的人口差距也非常大,由此带来军队数量上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根本没有方法弥补。诸葛亮要想少胜多、以弱胜强,就得想一些其他的法子。
所以,诸葛亮搞出来的,无论是连弩,还是木牛流马,甚至是八阵图,都是囿于蜀汉的人口困局。连弩的优点在于快速击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火力优势,数千人可以打出数万人的火力,战场上可以真正做到箭如雨下。可想而知,当曹魏的骑兵满怀信心地冲击蜀汉只有几千人的步兵时,敌阵突然发射出数万人才会有的箭矢,下场应该不怎么好吧。、
诸葛连弩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的上弦方式和击发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蹶张弩,利用杠杆原理,诸葛连弩仅凭双手就能完成上弦击发等等一系列动作,并在下压到位之后完成击发。
在文献记载中,诸葛连弩使用的是铁质的箭矢。弓箭作为动能武器,其威力是与箭矢的质量和飞行速度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箭越重,威力越大。不过这有一个限度,箭的飞行速度又与重量和弩弓臂蓄积的力相关,对弩来说,弓弦每次击发对箭产生的动能都是固定的,箭矢的飞行速度是由其重量决定的,简单来说就是箭越重,飞得越慢,为了让弩箭拥有更大的威力,重量上必须做好平衡。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用简洁的公式表达出这个关系,但是最基本的原理古人还是懂的。诸葛连弩所用的箭矢只有汉代的8寸,换算到今天就是18.8厘米,非常的短小,使用竹木制造箭杆的话会太轻,诸葛亮便使用铁质的箭矢,以保证连弩可以发扬出足够的威力。
使用铁质箭矢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稳定。近年来复原的诸葛连弩使用的是木质箭杆,在弩箭的尾部都没有加装箭羽,这种箭矢在飞出往之后姿态非常不稳定,在测试的时候,五十米靶能上靶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以各种姿态碰到靶,弩箭飞出十几米的时候就已经在乱飞了,这样的复原并不算成功。
箭羽最大的作用就是稳定飞行姿态,使箭头一直能正对着敌人,假如使用的是铁质箭杆,在增加箭重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弩箭飞行的稳定性,从另一种角度增加了杀伤力。
但是这种武器也不是没有缺点。
弓弩都是利用弓片发生弹性形变进行蓄能的,因为素材和技术的限制,那个时代制成的弩弓性能并没有多好,特殊是诸葛连弩作为一款单兵武器,不可能很大,不然士兵上弦会很麻烦,假如弩的磅数过大,每次上弦都会很费劲,发射速度自然也就会慢下来。而弩箭长8寸这一点,基本就能阐明诸葛连弩弓弦对弩箭的做功距离只有不到19厘米,这意味着诸葛连弩的射程近、力道弱,这对战场武器来说是很致命的。
除此之外就是很轻易用废,由于每次上弦和击发都需要推拉,这就对弓弦造成了很大的磨损,同时,在上弦的时候弓弦每次都有很大幅度的向上运动,弩弓的弓片每次都是扭着的,这本身就违犯了弓弩类的发力方向,会降低弓片的使用寿命。
我国古代闻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诸葛连弩,不过他对其评判并不高,认为:“机巧虽工,然其力棉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用器。”宋应星认为诸葛连弩虽然非常精妙,但是威力太小,射程只有二十多步,认为只是老百姓家里防盗的自卫武器,并不是军用器具。
无独有偶,明朝的《武备志》中也有对诸葛连弩的记载,因为诸葛弩弓力较小,老弱妇孺也可以使用,在守城的时候,可以让老弱和妇孺手持着诸葛弩,站立在城墙上。另外,诸葛弩弓力再弱,打出伤口还是可以的,可以给弩箭涂上毒药、抹上粪水,让敌军中毒或者感染。张郃当时仅仅是膝盖中箭,并不致命,可能是当时汉军在箭上涂了毒药,张郃受伤后中毒而亡。
诸葛连弩在蜀汉灭亡之后被带到了曹魏,当时的人们啧啧称奇,魏国科学家马钧看到之后连连赞扬,并期看能进一步改良为“一发五十矢”,惋惜魏国上下对此并没有多少兴致。
诸葛连弩的影响不止于此,因为《三国演义》在全世界领域内的时髦,诸葛连弩也在世界上出了名,国外也有牛人复原甚至改良了诸葛连弩。德国一位喊斯普雷夫的大叔就是这样一个牛人,他受到诸葛连弩的启发,设计出了一款现代化连弩,将上边的扳杆改成了压杆,能够轻松拆卸组装,并且装了瞄准镜。可以说,他已经成功地设计出了一款现代化弓弩,威力还相当可看。
在今天,部分游戏中,诸葛连弩成为中国最具辨识度的特殊武器,因此而走向世界,被更多的外国人所熟知。诸葛连弩在成为一张文化名片的同时,也成为了构成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