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大理段氏是怎样一个家族?

大理段氏是怎样一个家族?

misa2 03-25 4次浏览 0条评论

段誉用北冥神功吸了别人的内力后,体内真气乱窜,伯父段正明急坏了,赶紧送他往天龙寺求救。不巧鸠摩智来天龙寺找事,时任大理国皇帝的段正明把心一横,决定剃度出家,先帮天龙寺的老和尚们驱退强敌,再求长老们救侄儿的命。

关于皇帝出家,我们中原汉人只听说过梁武帝进寺舍身,让臣子们花几亿把他赎出来。要说真做和尚且再也不染指皇位这种惊世骇俗之举, 大理段氏果敢赢了。

1094年,保定帝段正明避位为僧,国人奉鄯阐侯高昇泰为主,段氏中绝。(冯苏《滇考》)

《天龙八部》剧照

大理皇帝为何避位为僧?

大理段氏属于白族,白族大约形成于南诏中后期,是乌蛮与白蛮混同之后,以“白蛮”为主体的民族。此民族自南诏时起便崇信佛教。他们熟悉佛典而少知六经,喜欢请得道高僧来教诲子弟,甚至选官置吏的准则都跟佛学修养挂钩。

不管穷困富有,家家都设有佛堂;无论僧俗少长,人人皆手持念珠;一年到头动不动就斋戒,早早晚晚亦不会忘记击鼓参礼。

展开全文

《天龙八部》剧照

因佛教导人向善,有此信仰的白族人便显得比当时云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更文明些,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愿杀生。‘’

诸种蛮夷刚愎嗜杀,骨肉之间一言不合,则白刃相剸;不知事神佛,若枭獍然。惟白人事佛甚谨,故杀心差少。(李京《云南志略》)

所以金庸设定大理世子段誉爱好佛学而厌陋习武,应该说非常合理。而段正明自称“皈依我佛”是他的夙愿,也就不显得虚假了。

不过,历数大理国历史上避位为僧的皇帝,不难发现,段氏出家的缘由,不只是“笃信佛教”这么简单。

《天龙八部》剧照

937年,段思平讨平杨干贞,建大理国。945年,皇位传到了他的儿子段思英手中。

据说段思平在世时,就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不贤,曾有废他的念头,临死前还嘱咐弟弟段思良,假如段思英胡来,他可以取而代之。果然,段思英即位后“淫戏愈甚”,同年就被废为僧,叔叔段思良做了皇帝。

后人读到这段记载时,也许会觉得所谓段思平的临终嘱托,多半是出自段思良的编造。不过就算段思良专心险恶,以中原王朝的准则视之,能给废帝留一条青灯伴古佛的生路,也已算是相当慈爱了。

段氏下一个出家的皇帝为段素隆。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不是上一任皇帝段素廉的儿子,而是侄子。段素廉因嫌自己的儿子顽顿不贤,将其幽禁至死。等侄儿段素隆登基后,皇太后心疼孙子段素真,就请人往到高国相那里埋怨了一番。结果是段素隆的皇位还没坐满五年,就公布辞职,出家往也。他把皇位还给了段素真。

祖母怜素真不得立,使人让高相。高相言于素隆,素隆避位为僧,传国素真。(《滇考》)

段素真在位十五年后,亦避位为僧,传位于孙子段素兴。段素兴因贪玩被国相与诸大臣所废,改立段思廉。段思廉在位时,朝政大权均把握在拥立他的高国相手中,最后他可能也觉得没意思了,禅位为僧,传位于儿子段廉义。

段廉义死于叛臣杨义贞之手,其后高国相又立段寿辉为帝。段寿辉即位次年,亦迫于高国相的权势而避位为僧,这才把皇位传到了段正明手中。

到了段正明这一代,国相高智昇也老了。他自求退位,让儿子高昇泰陆续把持朝政。由此可见,段正明避位为僧的真正原因,可能也是逼于高昇泰权势太大。

说起来,高昇泰算是《天龙八部》开篇戏份较多的酱油角色。他首次出场乃是以一支铁笛击退了四大恶人中的叶二娘,其战斗指数在渔樵耕读四大家臣之上。

正紊乱间,山背后突然飘来一阵笛声,清亮激越,片刻间便响到近处,山坡后转出一个宽袍大袖的中年男子,三绺长须,形貌高雅,双手持着一枝铁笛,兀自凑在嘴边吹着。(《天龙八部》)

《灵敏小不懂》剧照

与一般弄权篡位的奸臣形象不同,高昇泰在小说里被描写得对段氏极为忠心。皇族对他亦十分友爱。只看小说的话很难想象他会篡位来着。

高昇泰道:“淳哥,大敌当前,你何苦在这时候为我耗损内力?”镇南王笑道:“你内伤不轻,早治一刻好一刻。待得见了大哥,他就不让我动手,自己要出指了。”(《天龙八部》)

究其原因,可能是高昇泰做上皇帝后,没过多久就病逝了,死前还交代儿子高泰明把皇位还到段氏子孙中,并令高氏子孙以后别再做篡位的事。

为什么高昇泰要把皇权还给段氏呢?也许高昇泰意识到段氏为帝、高氏为相的局面才是最平稳的,把握实权比获得皇帝的虚位重要。究竟大理国还有经常叛乱的三十七部,没有段氏的威名,高氏一家独木难支。

“段氏不振,国人推我,我不得已从之,今其子已长,可还其故物,尔后人勿效尤也。”(冯苏《滇考》)

1096年,段正淳即位,改国号为“后理”。高氏依然执柄国政。1108年,段正淳避位为僧,传位于段和誉。段和誉做了四十年皇帝后,有感于诸子内争外叛,心灰意冷,禅位为僧。

1147年,段正兴即位。二十多年后的某一天,大理城起了大雾,十六日后方开,段正兴即以此为由避位为僧……

大理段氏就这样在出家的道路上前赴后继。虽然第一个为僧的段氏皇帝并非出于自愿,此后“避位为僧”的大理国主也有被权相高氏胁迫的可能,但至少他们笃信佛教这一点是真实无疑的。

也许是因为被信仰净化的灵魂相对淡泊于权力之欲,加之受高氏制约的君权也没有多少兴风作浪的空间,段氏国主才一到暮年就四大皆空吧。

他们看到雾霾天,想出家(不想上班了),看着苍山雪洱海月,想出家(不想上班了)。

与宋朝的关系

《天龙八部》中说,大理对宋朝一直“忍让恭顺”,似乎大宋对大理不怀好意似的。其实宋朝对大理一点兴致都没有;每每回应段氏的日夜思慕之情,通常也只是做做表面功夫,本质上十分抗拒双方有真正的政治往来。

在大理段氏之前,云南地区长期为蒙氏南诏国所有(段氏世为南诏国的“清平官”,地位相当于宰相)。南诏与唐朝时战时和,这种互相消耗的关系严重损耗了唐朝国力,有鉴于此的赵匡胤便在平蜀之后一挥玉斧,以大渡河为界,不再西进进滇。

因有太祖之训,宋朝的皇帝对于大理国提出的内附请求,才往往以优礼婉辞敷衍过往。唯有段素顺曾被宋太宗封为“云南八国都王”(《云南买马记》)。到段和誉这代,宋徽宗又盛情难却地册封其为大理国主、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但到了宋高宗时期,宋朝又拒收了大理进贡的寓意为“驯服”的驯象,连进贡的马匹也都特地付了买马钱才收下,似乎并不想明确承认大理国于宋的臣属地位。

“段氏自改称后理, 向慕中国, 志不少衰。而南宋君臣视之蔑如者, 终鉴于唐季之祸也。”(《滇云历年传》)

比段和誉倾慕中国的心理更值得玩味的,是宋朝君臣这听人喊爸爸都不敢答应的谨慎。

无量山和灵鹫山

因历史资料的短缺,文学作品很好地填补了人们对大理佛国的诸多想象,这可能是读金庸小说的重要乐趣之一。那么除了段氏“避位为僧”这一设定之外,《天龙八部》里还有多少细节是借鉴自历史记载呢?

公元778年,南诏国主异牟觅改国号为大理(后复名南诏),僭封五岳。

其中,点苍山为中岳,共十九峰。点苍又名灵鹫,梵文曰“耆闍堀”。传闻点苍山巅有黑白龙池,云晦雾瞑中千百群龙出没。岩谷间则奇花异卉遍布,四时不谢。七八月份云雾较稀,唯有一带横绕山腰,早晚如是,所谓“玉带锁苍山”。

图片来自网络

绛云露山为东岳,蒙乐山为南岳(又名无量山),高黎共山为西岳,玉龙山为北岳。

光是大理五岳中的点苍、灵鹫、无量山这三个名字,你便知道古云南的历史给金庸提供了多少创作灵感。

一笔书法,两处茶花

“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本是宋人陈与义的句子,金庸改了一个字,借以为段正淳与王夫人的定情诗。

为什么偏偏是“茶花”呢?也许是因为大理和江南都盛产茶花之故——把这对异地有情人联系到了一块儿。

《滇游记》中特殊提到,云南地区的茶花有黄、紫、红、白四种,其大如碗。而点苍山上的荡山寺中更有一株名贵的白茶,其花如玉兰,中心殷红,想要分种别地都存活不了,滇南地区仅此一家。

段誉初到曼陀山庄中,就展露了自己对茶花精湛的鉴赏能力。他告诉王夫人,那白色花瓣上有红斑的,喊做“红妆素裹”;有红丝绿晕的,称为“挠破美人脸”——这不正与荡山寺中的红心白茶相似么?不过金庸本是浙江人,浙江产茶,茶花中红白色错杂的现象十分多见,所以这一笔也很可能来自生活体会。

另外,段正淳情人之一甜宝宝的名字,可能取自段智兴所建的“宝宝寺”;阮星竹住在小镜湖畔,小镜湖的名字,或许来自段思平起事时从中觅得神马的叶镜湖;无量玉壁映射仙人舞剑的桥段,也可能受到了云津洞中有“飞仙游戏”的传说的启发。

临安阎洞,旧名岩洞,今名云津洞。深二十馀里,广二十馀丈,石乳凝聚,千态万状。内有大河,清流奔驶,浮桥横亘凡七,最深处有石楸枰一,石坐具二,云系飞仙游戏处。(吴应枚《滇南杂记》)

进唐朝学书法,以至于“云南尊王羲之,不知尊孔、孟”。白族虽然一度对四书五经的兴致不大,但其中聪明俊秀者的书法却有晋人笔意,这算是有抉择的汉化吧。

晋人留给后世的背影是潇洒又痛苦,大理段氏则是无奈又从容。无奈的是大理高氏权势熏天,难以制约。从容的是你把我逼进空门,我反倒在这里明心见性,发现了世人难以达到的寂静乐土。

似乎慕容博与萧远山匿于少林寺中,本也是迫于时乖命蹇,可最后二人都情愿皈依。师从于玄苦大师的萧峰,原本连经文都听不懂,佛学造诣远不及段誉和虚竹,但他生命最后关头的抉择,却体现了舍身为人的慈悲精神。

仰头见雪山万仞,自觉佛法无量。五色花卉虽大雪漫覆而不凋,还不够你为之一笑吗?

段氏自与佛有缘。

茶花图片来自网络

PS:关于大理国历史的记载, 不同文献中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本文主要参考的是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明代杨慎的《滇载记》与清代冯苏的《滇考》。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禅游记
【民族团结进取】宾川鸡足山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玉溪《滇中诗联》2023年作品赏析(第五期)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