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小脚、文盲、大他6岁,客人以为是保姆,李大钊:是我发妻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好,假如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期看给您愉快的阅读体验。
1918年1月,李大钊受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年假从老家回到北京后,很多知识分子便纷纷上门做客。
客人引进门,李大钊洗漱整理还没到,只有一女子端着热茶走上堂来。
女子村妇妆扮,裹着小脚,递茶递水,恭敬得仿佛家里侍候的保姆,客人谁都没施以眼色,她自己在人群里也有些自卑的不敢抬头。
上了热茶后刚要提步离开,李大钊终于姗姗来迟拉住了她。
客人们笑他会享受还请了保姆,李大钊却一本正经道:
“哪里是保姆?这是我发妻赵纫兰。”
李大钊
动乱年代少有真感情,更何况还是民国时期包办与自由相互反抗的年代,能从一而终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而且当时有抱负的文人墨客,对包办婚姻都是报以抵触的态度,就连鲁迅这样对感情宽容之人都忍受不住糟糠之妻。
赵纫兰并不是多么有颜色的女子,比李大钊大了整整五岁,而且在来北京与李大钊生活之前,甚至大字不识一个。
她到底有何本事,竟能留住李大钊这个功成名就的男人的心?
青梅竹马,相依为命
多年以前,赵纫兰也是十里八乡夺着追求的好姑娘,她符合了当时传统女人的所有条件,小脚、不识字、洗衣做饭、家务之事样样熟知。
展开全文
而且赵纫兰家当时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有名的富户,赵纫兰又是家里最受宠的小女儿。
而李大钊身世堪怜,出生半岁父亲就因为肺病往世,没过多久母亲也跟着逝世,要不是有祖父祖母拉扯长大,早就不知往往何处了。
赵李两家是世交友谊,赵纫兰大他五岁,可以说是看着李大钊长大的青梅竹马关系。
所以两人会结合,也属于是顺其自然,只不过时间有些早。
李大钊与赵纫兰
1899年,年仅十岁的李大钊便娶了15岁的赵纫兰。
那年李大钊的祖母重病缠身,卧床不起,祖父一直恐惧,自己要是也撑不住了,李大钊今后的人生该怎么办?
赵纫兰的加进正好改变了当时李家的窘迫局面,也解决了李大钊祖父一直以来担忧的问题。
结婚二字从来不是一个十岁孩子能明白的,李大钊只把娶进来的赵纫兰当作姐姐。
他天天只需要专注于学业,照顾老人、洗衣做饭、操持家务这些,都直接变成了赵纫兰要考虑的事情。
1906年,李大钊的祖父母往世,对年幼的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的打击。
往年他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永平府中学,想着毕业后能赚钱养家,没想到还未学业有成,他就痛失了多年来一直惦念他的双亲。
两位老人相继往世后,他下学回家,守着家的便只剩了赵纫兰,家有薄田不至于饿死,但要供他念书,赵纫兰肯定要节衣缩食。
于是李大钊趁着赵纫兰心绪不错的一天,提出了退学干活养家的事情,没想到却被赵纫兰臭骂了一顿。
都说长姐如母,虽然赵纫兰不是他的亲姐姐,但到底是看着他长到了现在。
赵纫兰
知识改变命运的话,赵纫兰从小就深知,假如是李大钊不会学或是不爱学,赵纫兰可能都会狠下心赞同了他的请求。
但李大钊不是,他对知识的期看与追求赵纫兰都是能看出来的,那她就没理由赞同李大钊退学的要求。
再穷不能穷教诲,赵纫兰宁可自己生活苦一点,也硬逼着让李大钊重新回到了学堂。
她对李大钊无怨无悔的感情让她在后来的人生食了不少苦头,但对于让李大钊上学这件事,赵纫兰没懊悔过。
1907年,李大钊又一次向她提出了退学的请求,但这一次,赵纫兰盯着他看了良久,终于赞同了。
因为这一次,李大钊的退学,另有其意。
广求学问,为国为民
永平府中学暑假,李大钊带着包袱,辞别赵纫兰,独自一人前往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参与考试。
“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
在当时根本看不见国家未来期看的情状下,李大钊就是靠着这样单薄的一句话说动了赵纫兰。
总有人要为了国家和人民站出来,这个人会是李大钊吗?赵纫兰不知道,但李大钊想试,那她就陪着他试一试。
而这个决定的第一个代价,就是两人的孩子。
李大钊考上北洋政法学堂的那年,23岁的赵纫兰生下来两人的长子,然而孩子还没满一岁,便因为突发疾病夭折了。
那是赵纫兰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还是个男孩,传统女人生儿子有多快乐后人根本无法体会,就这么夭折,对赵纫兰的打击有多大可想而知。
孩子夭折,丈夫不在身边,这可以说是一个女人最悲苦的时刻,但在当时,除了自我开解,根本没人能给予她心灵上的扶助,更何况,她还要为了李大钊的学业努力获取钱财。
李大钊上学六年的费用,基本都是靠着赵纫兰咬牙变卖嫁妆和家当换来的。
她的鼓励和支持成就了李大钊的人生路,两人的感情也变得越发稳定和温馨。
青年李大钊
冷暑假回老家,李大钊对她从来都是体贴照顾,他私下里喊她姐,就和小时候一样。
但在成年后的李大钊心里,赵纫兰已经不光是姐姐、爱人的存在,更像是他人生的基石。
是能抚慰他、开导他、鼓励他的朋友,也是能劝诫他、指引他走上正途的家人。
天津求学的六年里,赵纫兰先后为李大钊生下了儿子李葆华和女儿李星华。
1913年李大钊毕业后,赵纫兰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她在老家静等着他回家的消息。
她妄想着李大钊在城里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可能会为了以往的追求奔走,但他们一家最起码能团聚,可最后人是盼回来了,却不是她之前所妄想的一切。
中秋节前夕,李大钊告诉了赵纫兰他要往日本留学的消息,他的内心是忐忑的,但却不是一意孤行。
李大钊
假如赵纫兰和他诉说这些年来的辛劳,和他谈起第一个孩子的夭折,可能李大钊都会为了她舍弃留学。
但是赵纫兰没有,她喜欢侃侃而谈着理想抱负的李大钊,那样的他眼里带着光。
想到了自己当年心底对李大钊追求理想的承诺,看着面前英俊的他,赵纫兰说不出狠话,赞同了这一决定。
李大钊就似乎天上最大最艳丽的风筝,风筝上的每一笔,都有赵纫兰的身影。
赵纫兰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放飞了风筝,如今风筝飞得正好,她攥着风筝线也感到无比自豪。
倾尽所有,为爱付出
1913年,李大钊带着赵纫兰东拼西凑来的钱,前往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但他出国第二年,两人生下的小儿子就因病夭折了。
赵纫兰当时可能会有怨恨,因为李大钊的决定,不光使这个家变得更拮据,还导致一个孩子死亡。
她不知所谓的国仇家恨,也不知道李大钊究竟为自己背负了什么样的责任。
她只觉得李大钊的心太大了,大到可能都看不见他们母子的存在。
但是赵纫兰也很好哄,只要李大钊抚慰几句,她便觉得事情也没有她想的那么糟糕。
孩子意外夭折,身处国外的李大钊也很痛苦,他不光有学业事业上的压力,更有生活带给他的痛苦折磨。
赵纫兰身边有孩子予以慰藉,李大钊这里有什么?所以他只能拼命地学习,吸取更多知识来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1916年,在日本学成回来后,李大钊第一时间回到了老家看看赵纫兰和孩子。
这一次,他不会再与她分别,还在北京找了一份体面有出息的工作。
这是赵纫兰想看到的,也是她一直期盼的,多年来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一直被压着的病也找了上来。
1917年的春节假期李大钊忙着创办《甲寅》日刊,赵纫兰在老家小病不断,但来往书信里始终只字不提。
一直到5月上旬,李大钊才得知了赵纫兰患病的消息,他放下手里所有任务,马不停蹄地赶了回往。
看着井井有条的家,李大钊有些茫然无措。
这个家里,他存在的痕迹太少了,孩子看他的眼神带着孺慕和好奇,但独独缺少了该有的亲近。
这时候,李大钊才发现,自己陪伴亲人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孩子孝顺、听话、有教养,但这些和他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
照顾妻子的时日里,他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在他心里,全家移到北京的想法也愈加肯定。
移家虽然费时费力,但他可以把妻儿都带在身边照顾,孩子们也能在北京接受到更好的教诲。
他能主动帮忙料理家务,减轻些赵纫兰一个人带孩子的负担,也能在赵纫兰身边成为她的依靠。
李大钊的子女们
终于,1918年春节假期后,李大钊带着妻儿一同前往了北京,赵纫兰也苦尽甜来地过上了她理想的生活。
可是,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北京的日子里,赵纫兰也有一些难言之隐,那是在老家不曾有过的几分自卑。
相互扶持,革命夫妻
年龄不是让赵纫兰自卑的要害,不识字才是,北京大学李大钊的夫人裹脚不识字这件事对自尊心强的赵纫兰来说是丢人的。
不光是丢自己的脸,更是丢了李大钊的脸,虽然李大钊总是宽慰她,让她不要放在心上。
但他越这么说,赵纫兰越是挂念,孩子送往学堂后,她收拾完家务闲来无事,便也捧着书本学了起来。
李大钊对此乐见其成,他有教学的体会,也当是乐趣,经常在家传道授业。
不知不觉间,赵纫兰识的字竟也能读得完全本的红楼梦来,从那之后,与其他文人、夫人交谈,她也敢与人说上一二。
识字带给她自信的同时,还有对丈夫事业的了解。
她明白了革命的含义和李大钊对国家发展的奋斗,当年那句单薄如纸的话历历在目。
如今李大钊按着自己的步骤一步步脚踏实地,她也不会抉择挈他的后腿。
李大钊要钱她就省食俭用的给他预备,同志和李大钊商谈私密事务,她就在门外站岗放哨。
到后来一些更为大胆的秘密接头、传递情报等等,都是赵纫兰帮着李大钊来做的。
她长相纯良还裹着小脚,怎么看都是良家妇人的模样,根本没人会当她是革命战士。
可天有不测风云。
1927年4月6日,由警察、宪兵和特务组成的秘密小队,按照名单上的地址,对重要人物进行了挠捕,这其中,就有李大钊一家。
幸运的是,当时大儿子李葆华与友人外出郊游正好不在家,被冒险相救的周作人带回了家保下一命。
从李大钊被挠到行刑二十多天,天天对赵纫兰都是噩梦般的煎熬,她清楚地知道李大钊此次肯定是凶多吉少,但她却还抱着孩子盼看着奇迹发生。
明明在移到北京后,一家人天天都是团圆温馨的生活,从什么时候开始,行动越来越隐秘了?
为了减少对李大钊的思念,赵纫兰整日都会回忆过往,她想起1919年5月4日,李大钊领导“五四运动”时的风景。
因为那时她刚好怀李炎华,身子不便利,李大钊又忙得根本照顾不了家庭,于是那年她又被李大钊亲自送回了老家养胎。
也是从那之后,李大钊组织的秘密活动开始变多,他们在报纸刊物上宣扬共产主义,抨击封建军阀。
赵纫兰生完孩子回到北京后,组织上私下的活动和任务多了起来,她每日的活动量也变大了很多。
作为北方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李大钊的事业比之前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而在这期间,赵纫兰接连又生下了两个孩子。
惋惜1921年出生的李钟华,在1924年被白喉病夺取了生命,而同一时间的李大钊,正在被北洋军阀通缉逮捕。
李大钊躲躲的位置只有赵纫兰知道,不是他信不过其他人,而是对他来说,能给予他安全感的只有赵纫兰。
在他修书一封消失后,赵纫兰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虽然对她来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为避免突发状况,赵纫兰还是收拾行李带着孩子们回了老家。
警察在身后跟着赵纫兰,妄图得到李大钊的躲身位置,但近一个月下来竟一事无成。
经历过风霜的人也慢慢学会了如何应对风霜,要是一般女人带着孩子碰到这种情状,可能会被吓得手足无措,但赵纫兰却学会了从容面对。
她不怕每日恶作剧般的看管巡视和偷偷潜进,她恐惧的是他们会对家里的孩子下黑手。
于是她先喊来弟弟帮她守家,然后自己静静觅了新的住所,突然一天带着一家老小移了出往,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想到这里,被囚禁多日的赵纫兰露出了一丝微笑,但回过神看着身边的孩子,那丝微笑荡然无存。
假如她和李大钊都死了,最小的李欣华还不到一岁,最大的李葆华也才刚刚18岁,他们将何往何从?
保家卫国,勇猛就义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押解刑场勇猛就义,享年39岁,临死之前,他用妻子是乡下妇女什么都不知道的理由为她开脱,把所有事情拦在自己身上。
于是在李大钊受刑的那天傍晚,赵纫兰和孩子被放了出来,第二天清晨在报纸上,赵纫兰才看到了李大钊遇害的消息。
尽管心里其实早就有了答案,当亲眼看到后,她还是止不住的哭昏一次又一次。
她突然有些懊悔当年让李大钊往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懊悔让他留学,懊悔让他走上这条路。
她时而哭晕不知日月,时而清醒后又泪流满面。
每一次醒来她都格外清楚,在她当年放手让李大钊“翱翔”时,李大钊就已经不是只属于她一个人,所有的后果都应自己承担,怨不得他人。
李大钊虽然已经逝世,敌人的迫害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没了李大钊的庇护,赵纫兰受到的骚扰变得日益严重。
有人夹带私货,恐吓威逼变本加厉不说还带着敲诈勒索,可谁人能想到,一代伟人死后,家里存款仅只有一块大洋。
老家有田有地有房子,村民相互熟悉,赵纫兰想到了带着孩子回老家,却一直未能下决定。
她迟迟不走不是对城市眷恋,而是李大钊的尸体还没有真正进土。
可时局动荡,赵纫兰一介妇人挈家带口,没有钱财也没有能力,这件事就只能一直挈了六年。
这六年,李葆华加进了革命队伍,子承父业,最小的儿子李欣华也能识人断字。
香消玉殒,一代英豪
革命的号角早已吹响,但属于李大钊的那页却似乎翻了篇,在老家的赵纫兰精神状态一日不如一日,思念起李大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感觉自己时日不多,1933年,赵纫兰便前往北京,找到了当年李大钊的战友,期看大家能帮她,让李大钊进土为安。
李大钊葬礼
这场葬礼多方交涉后变成了示威游行,这也是李大钊这个人,最后一次完完全全地投进到革命队伍中。
这次的游行中,赵纫兰从大后方走了出来,也同李大钊一样,站在了革命队伍的最前列。
1933年5月28日,李大钊下葬三十五天后,过分悲痛的赵纫兰病故,享年49岁。
大儿子李葆华奋战在一线,得知母亲病逝后泪如雨下却不能离开,李大钊的友人帮着安葬了赵纫兰。
“生同衾,死同穴,。赵纫兰病逝后,如愿葬在了李大钊的旁边。
墓碑上刻着李夫人之墓,1983年翻修更改,变成了李大钊夫人赵纫兰之墓。
后记
在当年的革命者眼中,赵纫兰是李大钊同志人生道路上最好的帮手,是革命者最贤惠懂事的妻子。
但在我们后辈眼中,赵纫兰同志和李大钊一样,都是当年奋战在一线的革命战士。
她早已不是谁的附庸,她属于独立的自己,她值得自豪的,不光是她成就了李大钊,更因为她也是人民的英雄。
她与李大钊的孩子也为队伍奉献了新的力量,他们的故事也将随着队伍的逐渐壮大而扬名。
李大钊先生当年的良策,在赵纫兰的扶助下,让红旗下的我们在多年以后,也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