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背后隐情,无非是权谋的博弈
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背后隐情,无非是权谋的博弈
“救人啊,救人了!”公元683年元宵节,唐朝都城长安的灯会热闹特殊,大街上突然传出女子的唤救声。
薛丁山的儿子薛刚闻声看往,只见有几个男子在对一个女子动手动脚。依据对方的装束,薛刚判定受到侮辱的是良家女子。
薛丁山是唐朝大将,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嫉恶如仇,言传身教之下,儿子也毫不模糊。看到这一幕,薛刚怒不可遏,一个箭步冲上往,对施暴的几名男子就输出了一顿拳打脚踢。
对方阵营中有一个人也不示弱,举起手中金棍进行还击,一棍击中了薛刚的脑袋,眼见得就肿起了一个大包。薛刚本来没有企图动真格,只是想恐吓一下对方,谁知道这小子竟然敢还手,而且还打伤了自己。
薛刚从小到大,何曾受过这气,他恶向胆边生,怒从心头起,用尽全身力气向对方裆部踢往。只听“啊”的一声,对方倒在地上,当即毙命。
这时候薛刚的随从上前一看,傻眼了,躺在地上的人竟然穿着黄袍。
从唐高祖李渊开始,黄色就成为皇家的专用色,百姓和官员都不可以穿黄色衣服,违者杀头。这意味着,躺在地上的人,不是皇帝的弟兄,就是儿子。
随从伏在薛刚耳边,静静说了一句:“公子爷,你闯祸了!”薛刚一听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和随从逃之夭夭,消失在茫茫人海。
随从的推断不错,倒地而死的,正是当朝天子唐高宗的次子李奇。看到皇子断了气,跟随的宦官赶忙跑往报信,将噩耗报告给了正在醉春楼看景的唐高宗李治。
展开全文
唐高宗本就身有重疾,听闻儿子被人踢死,如同挨了当头一棒,当即情绪激动,“血压”升高,昏倒在地。也就是在这一年中,高宗一命呜唤。
皇后武媚娘大权在握之后,很快就下令将薛丁山一家满门抄斩。
表面上看,武皇后是因为皇子之死记恨薛家一族,因为哪朝皇帝也不答应此类事发生。其实此事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跟武皇后和薛家的恩怨有关。
唐太宗时期,国力雄厚,李世民自信心爆棚,决定教训不听话的朝鲜。唐贞看十二年,李世民御驾亲征,取得成功,高丽变得服服帖帖,不敢轻举妄动。
大将薛仁贵随军出战,表现神勇,攻无不克,立下头功。
李世民赏罚分明,也没有亏待薛仁贵,封他为平辽王。
虎父无犬子,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自幼熟读兵书,武艺超群,似乎生来就是当大将的料。
贞看二十年,李世民再次御驾亲征,血气方刚的薛丁山有了用武之地。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哈密国和吐蕃,薛仁贵作为得力干将,当仁不让地随军出战。
薛仁贵带兵一万唐军,联合西域诸国的数万部众,踌躇满志踏上了西征之路。
可是这一次薛仁贵却马失前蹄,食了败仗,遭遇自己军事生涯的滑铁卢。这次败仗非薛仁贵指挥失误,也不是他情报有错,而是被自己人给坑了。
郭待封是将门虎子,父亲郭孝恪是西域都护府首领,在李世民跟前红得发紫。因此,郭待封也十分狂妄,认为父亲如此牛气,自己却给薛仁贵当副手、跑龙套,实在是大材小用,欺侮性极强。
忌恨心爆发后的他,诚心要让薛仁贵出丑。于是郭待封对薛仁贵软底硬抗,执行作战计划的时候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他还给运粮草的队伍出难题,设置阻碍。
经过郭待封一番操作,唐军战斗力果然大大下降,在锁阳城跟西番国大将杨藩交战时食了败仗,御驾亲征的唐太宗也被困在城里。
这时候的唐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形势万分危急。
西番国大将杨藩一看心中窃喜: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他调兵遣将,企图对唐军进行致命一击、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股唐军杀了出来。
为首的大将不是别人,正是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只见薛丁山带着一队唐军,杀气腾腾,来到阵前,向杨藩发出挑战。
杨藩看到薛丁山乳臭未干,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策马挺枪来战。没想到,薛丁山武艺高强,招招致命,杨藩不敢轻敌,全力招架。
这一来,二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杀了几十回合不分上下。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又有一股唐军杀到。薛丁山一看大喜,原来领头的是这员唐将,竟是自己的未婚妻樊梨花。
樊梨花和薛丁山合力将杨藩给斩落马下,这一来西番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四散奔逃。
锁阳城内被围困的唐军也杀出城来,一举扭转战局。
李世民转危为安,薛丁山居功至伟,唐太宗给以重赏,封其为护国大将军。自此,薛丁山也成为唐朝军队高级将领。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一朝天子一朝臣,薛丁山成为唐高宗依靠的对象,在军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被封为“平辽王”。
别小看这个封号,背后大有深意。辽境的少民是游牧民族,骑兵战斗力最强,能战胜辽地的将领,武功绝对是天下第一。
唐高宗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别因为薛丁山年轻瞧不起他,他可是朕信赖的重臣。
唐高宗依靠薛丁山,一是因为他武艺高强;二是因为他年轻,好驾驭;三是因为他父亲薛仁贵手下的将领,如刘仁轨、王忠嗣、苏定方、徐茂公等军中老将也服从薛丁山的指挥。用现在的话说,都是一个山头的,一个帮派,一个系统。
笼络住薛丁山,就等于把握了这些桀骜不驯的将领们。薛丁山见唐高宗如此倚重自己,他受宠若惊,只能肝脑涂地,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在保护边陲稳定的战争中,薛丁山没有辜负皇上对他的期看,他多次力挽狂澜,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薛丁山先是携手苏定方灭了百济,接着和阿史那社尔联手平定了屡屡作祟的高昌和龟兹,还和徐茂公灭掉了兴风作浪的东突厥,又跟刘仁轨一起击败了蠢蠢欲动的高句丽。
唐高宗连连赞扬薛丁山,“爱卿真是朕的秦叔宝也。”这时候的薛丁山,在大唐王朝红得发紫,如日中天,权倾一时,满朝文武对他无不毕恭毕敬。就是他家的奴才,出门之后只要一提薛将军的名字,肯定是一路绿灯,让人刮目相看。
不过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薛丁山被皇帝独宠,受到了不少大臣的忌恨,其中包括朝中重臣李义府的忌恨。
李义府是个文官,善于阿谀逢迎,受到唐太宗的重用,成为监察御史。李义府本来是个喜欢搞阴谋阴谋的小人,但是他很会伪装自己,很善于跟大臣搞好关系,他的口碑反而不错,大家都说他德才兼备。
唐太宗对他大加提拔,让他担任“太子舍人”,这等于是宫廷办公厅主任,既负责皇帝的安全保护,还负责保管、收发文件。
更要害的是,他还肩负陪伴太子,教诲、影响太子的使命。因此李义府很早就跟太子李治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找到了很厉害的靠山。
李治登基后,李义府自然也青云直上,一步登天。
但是,李义府看到皇上如此重用薛丁山,不由产生了醋意。加上薛丁山是个武将,性情耿直,不会对李义府溜须拍马,甚至还看不惯他的做派,这让他非常不满,总想找茬修理这个武将。
于是李义府在唐高宗面前煽风点火:“万岁啊,这个薛丁山就是西汉时的韩信,三国时的魏延,你可不能不防啊。”
皇帝本来就生性喜欢猜忌,反复无常,要不怎么说是“伴君如伴虎”?听到李义府这么一说,唐高宗心中生疑,觉得薛丁山手握重兵,确实有威逼,就将其调往幽州边陲,削弱他的兵权。
幽州边陲是裴公俭驻守,跟薛丁山不是一个山头,到那里之后危急大大减弱。
薛丁山也非常听话,乖乖到幽州边陲报到,除了警卫,没有带一兵一卒,唯恐加重皇上的疑心。
在这里,薛丁山毫无怨言,忠于职守,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边陲生活很苦,薛丁山的身体有点食不消,被折磨得不像样子。有一次唐高宗到边关视察,看到薛丁山瘦骨嶙峋,面目全非,心酸不已,差点掉下眼泪。
后来唐高宗在返回路上,与突厥和契丹武装遭遇,危在旦夕。要害时刻,薛丁山带兵前来救驾,打退了突厥、契丹人的骑兵。唐高宗转危为安,薛丁山却在激战中被敌人的飞刀所伤,鲜血直流。
这让唐高宗心有愧疚,对薛丁山说:“你真是位好将军,朕误会了你,让你受委屈了。”
此后,高宗恢复了对薛丁山的信赖,随即下旨将其召回长安。
这让太子舍人李义府、中书 王德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他们觉得必须摘取措施,削弱薛家势力。可是李治跟薛丁山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离间他们的关系比登天还难。
想来想往,李义府和王德俭决定在武媚娘身上下注。当时武媚娘仅仅是昭仪,已深受高宗宠爱,想将其立为皇后,把王皇后废掉,但又恐惧宰相不赞同。
李义府便上书高宗,请求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唐高宗大喜,更加重用李义府。
同年十月,武媚娘如愿以偿被立为皇后,她把李义府当做恩人,吹枕头风要求高宗提拔李义府,任命他为中书侍郎。
从此之后,李义府小人得志,跟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奸佞小人结盟,团结在武皇后四周,开始陷害忠良,不知道有多少正直的大臣,毁在了他们手里。
在他们的支持下,武皇后也慢慢地参与朝政,扩展自己的影响,笼络了不少大臣,拥有了跟高宗一起发布谕旨的权力,史称“二圣临朝”。
但是并非所有大臣都情愿追随武则天,比如以薛丁山为首的军方将领。
他们反而把武则天看作吕后,认为她要夺李氏江山,对她非常抵触,百般警觉,根本不买武则天的账。
每次武皇后发布的圣谕,薛丁山、薛万均、程名振、梁建方等人总是不放在眼里,软抵硬抗,不予执行。
武皇后对这些军方将领既恨又怕,可是又无可奈何,因为这些人手握兵权,又有高宗做后盾,奈何不了他们。
但是武皇后深信,总有一天会挠住他们的把柄,到时候新账老账一起算。这不,公元683年的元宵节这天晚上,机会终于来了。
薛丁山的儿子薛刚一脚踢死了皇子,把唐高宗给吓死,这在任何朝代都是无法容忍的。
武皇后大喜,真是天助我也,可以名正言顺反击了。
并且唐高宗病逝前,曾经立下过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皇后决定。
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成为事实上的皇帝。
武皇后随即下旨,将薛家38口人全部活埋,斩草除根。
活埋之后武皇后还在上面灌注很多水银,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不过百密必有一疏,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却带着薛氏的余脉薛刚、薛强逃出魔掌。
铲除了薛丁山为首的反对派,武氏彻底把握帝国大权,成为一代女皇,即武则天。
为了保护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又启用了郭元振、杨思勖等军中新贵。
可是这些新生代将领资历浅,军事才能有限,在应对游牧民族进侵时表现平平,光打败仗。
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进侵,武则天不得已重新启了唐高宗时期的武将,以及有真才实学的后起之秀。
当然了,武则天很会权谋之术,驾驭这些大臣游刃有余,他们都会乖乖听话,没有人敢表达反对。
不过在武则天年过八十之后,便失往了对政权的掌握,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他们协助李显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江山重新姓李。
薛丁山的儿子薛刚、薛强兄弟二人忠于李家,在李显复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被赦免罪行,得以重用,最终在薛王府寿终正寝。
在隋唐演义中,武则天之所以灭掉薛丁山,表面上看是因为误杀太子,气死皇上,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薛丁山站错了队,属于权谋的博弈而已。
假如他拥护武则天,不要说误杀个把皇子,天大的事都不喊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