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年轻,不会是我导吧,不确定再看看……
导师是90后是什么体验?
这些导师出手了……
91年博导!与学生同龄
出生于1991年的唐从辉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不仅从导师到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研究的方向也紧扣前沿,聚焦能源和医药导向的绿色催化。
专业第一保送北大
海外读博回母校任教
唐从辉是仙桃人,高考考进华中科技大学使用化学专业,随后以专业第一的成果保送至北京大学,毕业后前往德国和美国攻读博士后,于2020年回到母校任教。
在高中时,他就定下了学化学的方向。“我很幸运,在高中碰到一位非常有热情、有方法的化学老师。在一次课上,讲到苯环的一种命名为凯库勒结构式,为纪念化学家凯库勒,他对学生们说:‘期看有一天,我的学生当中也出现一位化学家,研究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成果,写进教科书里,我们在书中相遇。’”
展开全文
唐从辉在做实验 (记者肖僖 摄)
这段话让唐从辉深受触动,从那时起就决定要走化学研究的道路。他学习成果一向优异,不仅是华科学习特优生,在北大读书期间曾获校学术十杰、优异博士论文、优异毕业生等称号。
在国外结束学业后,他抉择回到母校任教。“我有母校情结,毕业后一直想念华科的食堂、操场和梧桐树,回到华科一直是我的目的。同时,我对武汉城市的发展也布满信心,信赖可以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和大多学生同龄,实验室氛围活泼
“心绪愉悦,大脑才转得快”
在实验室里,除了高精尖的化学实验设备,还有一些“年轻”的小细节。冰箱上贴着的“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里写着:“实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操作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冰箱上方,放着一个音响,是学生们听歌用的。
唐从辉在给学生讲解题目 (记者肖僖 摄)
“做实验很苦,有时为了调剂一下,学生们会用音响放歌,好多歌我都会唱。”唐从辉带的博士生大多和他同龄,在谈专业时他是严厉的导师,专业之余他更像一起学习的“同班同学”,一起打篮球,跑校园马拉松。
谈起年轻博导的特质,唐从辉说了两个词:活力和信息化。“我期看实验室氛围是轻松活跃的,心绪愉悦,大脑才转得快。”他对网络、信息、新媒体的整合运用能力强,专门为课题组制造了一个英文网页,里面全面展示着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科研进展等。“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开放的时代,我们要看世界,也要为世界提供一个看到我们的窗口。”
立志飞往火星的美女博导
陆盈盈是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导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出国留学。2015年进选国家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全职回浙江大学工作,研究领域为电解质素材产品工程等。
100万奖金,“存着买往火星的飞船票”
从事锂电池研究11年的陆盈盈有一个梦想——飞往火星,看看她的锂电池在火星上能不能使用。2021年,陆盈盈获得了达摩院青橙奖百万奖金,她笑称要“存着买往火星的飞船票”。
但除了上火星,陆盈盈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梦想就是能够为人类社会往奉献一点点,哪怕改变微乎其微,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往努力就很有意义。”她从微看机制到系统治理等多个层面推进了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有效治理,显著提升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及经济性,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的。
而我所能为她做的事
就是让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发展
陆盈盈说,在浙江大学本科学习期间,自己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是在不断探索之中的。身为化工人,逐渐发现自己对能源转换领域比较感兴致,在兴致的驱使下,她抉择进进储能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和研究,做一名“科学家”的想法应运而生。
2014年前后,我国开始布局新能源电池技术的研发与使用。陆盈盈觉得专业对口,毫不犹豫抉择回国,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出生在这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回国做科研就是一件再适合不过的事。一个国家强大不强大,能不能往前走,需要每一个人尽自己的一份力。而我所能为她做的事,就是回来做好科研工作,让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发展。”
仗剑走“光谱”天边的武侠博导
1993年出生的湖北潜江人王胜,已是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在纳米光学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他也是该校目前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武侠迷“火眼金睛”探觅纳米世界
“我是一个古龙小说的忠实粉丝。迷惘困惑时,我回忆《多情剑客无情剑》;想要幽默和欢乐时,我重读《陆小凤传奇》和《欢乐英雄》;短缺信心时,就看《孔雀翎》……”与王胜教授的摘访,从聊他的武侠爱好开始。
王胜对各路侠客的特技如数家珍,他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里,也身怀特技——识别纳米积木特性的“火眼金睛”。 “纳米,即10的-9次方米,直看来看,是头发直径的10万分之一,或10个氢原子排在一起的宽度。”王胜介绍,当凝聚态素材缩小到纳米尺度时,量子效应会更加显著,显现和体素材完全不同的特性,人们研究和开发纳米技术的目的,是要实现对整个微看世界的有效掌握。
王胜所研究的方向是在纳米尺度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特殊特性。他做的就是用纳米尺度的表征手段,主要是扫描探针技术,来识别纳米积木的具体结构以及研究相关特性,建立“结构—特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在建立关联后,进一步,就可以操控纳米积木中原子的排布,实现所需要的结构和功能。
“一往情深”扎根纳米光学
2010年,王胜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在做本科毕设期间,他跟随张振宇教授深进接触到纳米光学研究。“课题是利用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场增强效应来提高太阳能电池薄膜对光的吸取,我主要负责场增强效应的纳米光学模拟。”当时,王胜认为此方向有很多基础物理问题可以探究,同时也会有潜在的实际使用,故而决心仗剑走上这片“光谱”天边。
学成回国,要把红旗插上科学高峰
7年科研生涯就在纳米光学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王胜觉得是时候回国效劳了。此时,家乡的武汉大学也抛来了橄榄枝。 “科教报国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一直以来受到的培植教诲更加强化了这一点。”王胜说,他特别对中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感悟颇深,立志要“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
对于年级相仿的学生,王胜除了告诉他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还特殊强调要学会学习方法。“有一点很重要,要善于觅觅和利用优质公开资源。譬如一些慕课平台甚至B站等,都有非常优质的系统性的资源。”说着,王胜打开了自己的B站主页,收躲夹中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培训视频映进眼帘。这也许是“90后博导”不一样的一面。
王胜个人B站收躲夹
对于如何与可能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相处,王胜说:“我觉得导师和学生是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成就的关系。”
王胜介绍,他曾指挥过一些高年级本科生做适合他们的独立项目。看着这些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之下,完成项目过程中,得到磨练和成长是很令人欣喜的事情,“我感觉在和这些学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经常能够带来不一样的角度和新奇的想法。”
对“最年轻导师”的羡慕和敬意,将激励青年教师和学子们在猛烈的竞争中向表率学习、用担当破题,以青年人的志气和锐气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开拓奋进。
封面自取
编 辑 | 赵一格 校 审 | 张姮姮
来 源 | 微信公众号“学校共青团”(ID:tzyxxb),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ID:zjuhangzhou)、“学术会议咨询(ID:ACzixun)”、“高分子科学前沿”(ID:Polymer-science)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向优异青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