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原子朋克:用最极致的苏联美学祭奠逝往的荣耀与梦想

原子朋克:用最极致的苏联美学祭奠逝往的荣耀与梦想

misa2 03-26 4次浏览 0条评论

《原子之心》热来得快往得也快。曾以表达绝对“够用”的冰箱横扫视频网站。

再加上这对身材修长、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双胞胎舞者,让人不由联想到空山贵笔下的妩媚机械。

但在享受了特殊的视觉盛宴和解谜玩法的折磨之后,关于《原子之心》的讨论越来越少了。

展开全文

从复古未来主义到复古科幻

在深进《原子之心》之前,我们不妨澄清一下何为原子朋克和逆向未来主义。近年来,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等小众文化作品大行其道,逐渐为大众所熟知。从广义上讲,这些文化都是复古未来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每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通常都会开始怀旧,同时又对未来布满向往。当这两种思潮发生碰撞时,各种复古未来主义风尚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复古未来主义?

复古未来主义是指在当代艺术中模拟早期的未来主义设计风尚。通俗地说,就像艺术家回到过往的时代,从时代的角度往妄想尚未发生的未来。这种简约的风尚设计在我们的文化潮流领域不知不觉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在时尚方面,Y2K风尚将千禧年潮流的复古元素与当代新元素相结合,具有复古未来感。

在音乐方面,蒸汽波和未来放克音乐,听起来很新潮,但旋律布满年代感,属于复古未来主义。

插画师利用未来科技的空间元素进行造型,加进了复古的电影质感,也是复古未来主义。

复古未来主义在各个艺术领域都有许多美学分支。其中,游戏作为媒介的集大成者更能体现其特征。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真空管朋克都因为在各自领域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而逐渐为大众所熟知,而《原子之心》所展现的原子朋克风尚则更加小众。

太空殖民地奇幻

基于苏联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土壤等要素,原子朋克和真空管朋克在两国发展出了不同的科幻分支。Punk(晶体管朋克)对应美国,代表冷战时期两国对未来的妄想。无论是真空管朋克还是原子朋克所展现的未来,他们都通过高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然而,随着现实中古巴核危机、能源危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事件的发生,以及冷战时期战争的一触即发,人们开始陷进核危机的焦虑之中,使得此类艺术作品往往包含过多的内容。对发达技术失控悲剧的悲看反思真空朋克代表了人类开始使用计算机后社会进进的信息产业革命。它围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展开。由于技术的限制,大多数设备都依靠于大量的纯机械结构来进行动力传输。最鲜明的文艺特征是强烈的机械美学,大量直线和对称几何图形组成的装饰艺术风尚。

设置ArtDeco风尚建筑

《辐射4》的设计有着浓郁的电子管朋克风尚。游戏设定在核战争爆发后的世界。以原子能、电子管等技术为基础,发展出操纵基因、制造激光武器、发明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游戏中,你不仅可以看到1950年代的美国潮流文化,还有大量的核动力科幻未来世界与冷战时期的复古机械相结合。

由于技术限制,许多电子技术难以小型化

美国战前服装

另一方面,以苏联为中心的原子朋克,整体上包含了理想主义和对美好生活的神往。50、60年代,苏联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充裕的繁华时期。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布满了乐看的想象。同样在核危机的阴影下,原子朋克经常表达对社会主义错误发展道路和滥用原子技术的担忧。其艺术风尚多以苏联美学为基础。

然而,在《原子之心》上线之前,我们很少能在游戏作品中看到原子朋克的系统美学表达。在欧美文化和西方审美盛行的今天,曾经绚烂特殊的苏联审美却被我们遗忘了太久。

与苏联有关的原子朋克美学

正如原子朋克相对模糊的奇幻概念,由于相关作品的稀缺性,原子朋克的艺术风尚也很难用抽象的符号或设计语言来概括。我们只能从它的诞生国、苏联背后的文化土壤、审美看念甚至意识形态出发,找出原子朋克的最大公约数:建构主义、野蛮主义和未来主义。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起源也始于1910年代俄国几何抽象派画家马列维奇创立的艺术流派至上主义。Suprematism顾名思义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倡议艺术从物体的重量中解放出来,用直线、几何外形、平面色块等最简单极端的绘画元素来构成作品。

马列维奇非常擅长几何处理物体建构主义是至上主义的一个分支,它是不同的。建构主义虽然仍摘用抽象的形式,但更注重实用性,以服务生活、颂扬人民为艺术取向。当时,无产阶级运动如火如荼地席卷了整个俄罗斯。此后,建构主义渗透到苏俄基层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苏联美学的一部分。

当时苏联出现了大量社会生产题材的海报,《原子之心》甚至直接用了一些非常无产阶级味道的海报。

同时,相关作品也见证和笔录了苏联早期的一系列军事、工业和社会成就,其艺术载体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雕塑、建筑和家居用品等。

苏联宣扬海报

苏联宇宙风器具

时至今日,在苏联曾经称霸的北方土地上,我们仍能看到用鲜血和汗水铸成的雄伟雕像。他们有的是无产阶级战士,有的是粘着妈妈的孩子,有的是生产线上的工人。普通工人……

“工人和集体农庄妇女”雕像

“祖国在唤唤”雕像

《原子之心》一尊酷似“祖国在唤唤”的雕像

是的,无一例外,他们都代表着用镰刀和锤子撼动欧亚大陆的共产主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主义往往反映了苏联政治背景下的集体主义——无论是建成的莫斯科航天博物馆,还是想象中的第三国际纪念塔和苏维埃宫殿,都属于苏联.特定的产品也构成了原子朋克这一起源于苏联的科幻小说的最基本和最典型的特质。而且你不得不承认,人类一直对巨人有着难以言表的神往,而巨人本身也可能是集体主义的一部分。

莫斯科航天博物馆

苏维埃宫

《原子之心》袖珍版苏维埃宫殿

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诞生于战后重建时期,起源于英国,后兴盛于苏联。其特征是在未上漆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上,保留了素材本身的粗犷、厚重、粗犷。由于造价低廉,这种建筑风尚在英、法、日等因二战空袭而急需恢复城市面貌的国家发扬了重要作用。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住房危机,开始兴建大型的简易住宅楼,楼层数不多,外部没有太多装饰。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丑陋的赫鲁晓夫福楼都是苏联粗野主义的象征之一。

其实,在此之前,粗犷的气质已经渗透到苏联科技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苏联黑科技”,令人浮想联翩的军事武器,口耳相传的真品.“苏联恐惧实验”。

例如,冷战时期建造的KM地效飞行器,因其可以在接近水域、沙漠、雪地等特殊地形的情状下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飞行,被北约单方面命名为“里海”。怪异的外形布满了邪恶的美感。怪物”。

又如苏联在冷战时期秘密研制的一种名为“军用鼹鼠”的核动力钻机。可搭载人员和物资深进地下近百米,坚硬的钻头甚至可以钻穿花岗岩巨石。

军用鼹鼠也是《原子之心》中钢钻的原型

《原子之心》中的机器人:捷列什科娃

从沃兹罗日德尼亚岛的炭疽事件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因“忽略”(或技术不足)造成的科学事故太多了。毫不夸饰地说,苏联的科学发展史是一部历经沧桑的科技发展的启迪录。比如乌克兰游戏公司GSCGameWorld开发的《S.T.A.L.K.E.R.(潜行者)》系列就是以切尔诺贝利事件为背景的世界看,而本作也被视为毛派废土的代表作。

未来主义

二战后,无论是西方还是苏联,各行各业都普及看好人类未来的发展。航天、核能、计算机等尖端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对未来的生活布满期待。一时间,关于机器人为人类社会服务、描绘未来城市发达面貌、人类乘坐宇宙飞船游历漂亮太空等层层叠叠的想法层出不穷。

在艺术设计方面,苏联从不掩饰其技术乐看主义。所以你可以在早年苏联的宣扬海报中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科幻场景:人们乘坐磁悬浮汽车穿梭在城市上空,流线型的公共列车四通八达,机器人妈妈怀抱机器人宝宝,还有人类义无反顾地奔向太阳和世界。星星...

在建筑方面,苏联设计师过往经常在钢筋混凝土和土壤上挥洒想象力。他们似乎认为,只要置身于这些布满科技感的建筑中,就能直接通往光明美好的未来: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国家机器人研究所、火箭般的医院、雅尔塔的友谊疗养院乌克兰、保加利亚的新会议中心就像一个圆形的飞碟,捷克耶斯特克山上的电视塔就像一个倒转的陀螺,还有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玫瑰革命广场的后现代主义拱门看起来就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未来主义建筑。

圣彼得堡国立机器人研究所

新保加利亚会议中心在制造业方面,机器人技术曾经是苏联的重点制造领域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联不仅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国,还研制出了具有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机器人——因此原子朋克和《原子之心》将机器人描绘成重要元素。这是正常的。

但遗憾的是,在那个红色国家“死亡”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很难从基于苏联美学打造的原子朋克中提炼出太多更直看、更具体的元素。随着苏联的解体,与原子朋克有关的各种视觉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也随之崩溃。只有通过《原子之心》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幻题材的特殊韵味。

《原子之心》:苏式奇幻的极致再现

试想,假如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家还存在,当时的苏联会是什么样子?StudioMundfish的《原子之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答案。

在《原子之心》的世界看里,苏联并没有解体,而是进进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谢切诺夫和查尔斯两位顶尖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名为“聚合物”的物质,使苏联机械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在大集体1.0时代,机器人代替人类从事体力劳动,在即将到来的大集体2.0计划中,人们只需要通过神经聚合物连接到共同的神经网络,便可以自由掌握机器人,共享知识,实现真正的生产力解放。

游戏最出色的设计是从各个方面真正构建了苏式美学体系。在习惯了欧美游戏的西式审美表达后,《原子之心》带来的视觉体验在整个游戏圈独树一帜。

首次进进游戏,跟随主角P3的视角环顾四面,机器人从事体力劳动,清扫、移运、售卖、站岗、工作,将人类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畅谈自己的爱好,崇尚知识,追求理想,神往太空,四面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

游戏中随处可见特殊的苏式建构主义和未来主义建筑。布满未来感的建筑外看设计大量运用直线和基本的几何元素,显现出超前的工业感和未来感;同时,铅灰色的外壳体现了苏联特有的简约与品行。

大街小巷,城市秩序井然,明亮古朴的建筑一览无余。海报描绘了赞誉科学研究和劳动人民的形象。

而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形态各异、职责各异的机器人。这些看似简单却有聪明的“铁疙瘩”,无不彰显着毛泽东式“大巧不工”的科技作风。

充当列车长的机器人

机器人送汽水

弹钢琴的机器人

以红色为基调的大型机器人巡游场面气势磅礴,透露着磅礴的力量感,象征着社会主义的“红色震动”。

假如只看游戏的开头,《原子之心》的世界看简直让“惊苏”欣喜若狂。它向我们展示了苏联理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对苏联技术的崇拜。但随着游戏的进行,《原子之心》显示了这个乌托邦潜在的隐患。

就在大集体2.0即将实施之际,3826号城市机器人集体失控,将人类当成敌人消亡。随着P3特工的深进调查,这个光鲜亮丽的乌托邦国度其实隐躲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腐朽现象,比如权贵的歌剧院,恐惧的人体实验,以及各怀鬼胎的高官。《原子之心》似乎是想证实,即使是在这个妄想中无限接近共产主义的理想化的苏联,也可能不可避免地走上一条与历史相似的道路。

在游戏过程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台词,让这款以苏联奇幻为题材的游戏更加有血有肉。比如在与一个死往的NPC的对话中(游戏设定中,人类配备了神经聚合物,即使死往的大脑在完全腐烂之前仍然可以运作),叛逆的贵族公子仗着父亲的力量,对自己布满了不屑。工人阶级。

又如,当P3对谢切诺夫博士因查尔斯的上岗而舍弃人人平等的理念感到愤怒时,查尔斯回应“平等也分等级”——回忆开头的生活场景游戏、结合实验的人都成了高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查尔斯的话尤为讽刺。

虽然高喊人人平等,但无论是高官的权力追求,还是夏尔这种变态的个人主义,亦或是谢切诺夫博士极度理想化的思维,在多方力量的斗争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各方利益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从一开始,GreatCollective2.0就注定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

诚然,MundfishStudio从艺术的角度对苏联审美风尚进行了极好的再现,揭开这一层就可以看到,《原子之心》哀悼苏联意识形态,通过苏联留在社会上。共产主义道路上的残骸,是对全人类的终极折磨:个体与集体的疯狂对抗,将把人类引向何方?

追逐未完成的共产主义梦想在共产主义在全球领域内走向衰落的今天,无论是原子朋克,还是曾经风靡一时的苏联美学,都不可避免地被西方主流文化和审美所沉没。正如作为世界两极之一象征着苏联超强军事实力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冰冷的北冰洋中无声沉没——当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时,有没有改变的余地。

这明明是你我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只是不想承认罢了。

即使我们不再像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那样熟悉车尔尼雪夫斯基、肖洛霍夫,不再熟悉《铁流》《毁灭》;虽然满是苏式风情的宣扬画,但我们的心中仍有一颗赤诚的红心在跳动。

《原子之心》到底是缅怀无所不能的苏联,还是指责苏联背叛共产主义伟大信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或许连本作的制造组Mundfish都无法给出一个准则的答案。

看起来确实想念共产主义,但在这个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国经展园依然靠“隐性检查程序”来判定参看者的智力水平:工农被视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即智商低的人),而知识分子则相反,然后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导游方案。

在Mundfish工作室的想象中,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苏联是一个布满矛盾的终极混沌体——无关对错,只关乎人性本初的善与恶.

或许和许多追随共产主义的人一样,对于蒙德菲什来说,苏联早已成为他们对过往挥之不往的美好回忆。就像人类从婴儿期觉醒后的第一声啼哭。明净炽热,却在残暴的成长中变得酸涩破碎。于是,在这个漂浮在欧亚大陆的红色“幽灵”的注视下,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因素纠缠在一起,汇成了部分俄罗斯人乃至所有共产主义者的神话。.

而现在,Mundfish将向所有玩家提出关于共产主义和苏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他们无法通过原子朋克和《原子之心》回答的——即使根本没有答案。

很多人说《原子之心》是第一款真正定义原子朋克概念的游戏作品。从此,原子朋克有了极好的典范。在万千共产主义信徒的眼里,原子朋克的精神内核一直清楚到胸口。百年来,它在胸中膨胀,让人心潮澎湃,最后凝聚成一句铿锵有力的句子:Internaxonalmustberealized。

巨石启示录
人类在11500年前就进进了虚拟世界?从天而降的人工智能立方体 以赛亚·伯林与俄罗斯文化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