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争议最大的化学家,曾用空气合成肥料,也用毒气害死数万人
一战时争议最大的化学家,曾用空气合成肥料,也用毒气害死数万人。在一战时期,有这样一位饱受争议的化学家,他在和平时期的发现,让人们不再饱受饥饿之苦。可他在战时主张使用的化学武器,却直接导致了一战战场上两万六千名士兵的死亡,他就是被称为‘‘化学战之父’’的德国犹太裔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本应留名青史
1868年,哈伯出生于东普鲁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制造染料和油漆的富商,哈伯的父亲当然期看从小就对化学工业有着深厚兴致的哈伯,将来能够继续自己浩大的产业。高中毕业之后,哈伯先后到柏林海德堡和苏黎世上大学。年轻的哈伯本来企图先进进化工领域学习技术体会,然后再回往接自己父亲的班,所以他在上学期间就陆续往了三个化工厂实习积存体会,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哈伯,开始协助自己的父亲经营家族产业,惋惜这父子俩的性格严重不和,在精明老练的父亲眼中,哈伯做事情总是太过于冒险,这样就会给自己的生意带来极大的风险。哈伯也逐渐发现自己短缺做实业的天赋,于是将兴致转向了化学方面的学术研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工业重心从英国转移至德国。德国的人口也开始快速增长,从1870年到1910年,德国人口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从3950万激增至6350万,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假如农作物的产量没有跟上,就意味着德国人最终将会面对饥荒。传统农业一般通过回收人畜粪便,种植豆类植物或实行轮作耕种的方式,提高土地含氮量,从而改良土地肥力。到了19世纪70年代,人们在南美洲的智利,发现了一种富含氮的硝酸盐矿石,氮肥紧缺的危机暂时得以缓解。到了1900年,智利生产的肥料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不过好景不长,经过几十年的开摘,智利的硝酸盐矿石出现了即将耗尽的迹象,而当时的德国正是智利硝酸盐的最大进口国,硝酸盐矿石的日益枯竭,令当时的德国人意识到,必须尽快找到能够工业化固氮的方法,将空气中丰盛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展开全文
然而这项研究在当时却很难取得突破,在这样的紧要关头下,哈伯的发现让德国人看到了期看的曙光。1909年9月,哈伯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用金属锇粉末作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的设备中成功生产出90g氨。四年之后,世界上第一套合成氨工业装置,在德国的路德维希港建成投产,发现了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哈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假如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哈伯必将以这项卓著奉献留名青史。
间接害死数万人
可是到了1914年一战爆发,哈伯的人生也就此迎来了转折点,大战的突然爆发,让哈伯和他的研究工作陷进停顿,在国家的需要下,哈伯的实验室变成了为德国战争服务的实验机构。1914年9月的第一次马恩河战争,宣告了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德法两军由此转进阵地战,德军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两个急切的问题,一是军火的需求量远远超出预料。二是需要设法将协约国军队,从战壕里赶出来,以便重新开战。哈伯也在这一年抉择与德国军方协作,最初德军的想象,是在炮弹里装进类似催泪剂的刺激性物质,但这种方式,在实战中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德军急迫需要研制出一种更有效的刺激性毒气。
这时哈伯意见军方,使用工业气瓶施放氯气,因为氯气在施放之后,可以长时间的沉淀在地表,其他战斗武器不能侵略的掩体内部,氯气也能渗透进往,而且氯气还能在施放之后逐渐与气流混合,扩展杀伤面积,利用其流动性进攻方的步兵,可以随风向紧跟在毒气云之后前进,茂密的毒气云还能遮挡敌军视线,起到突然袭击的效果。1915年1月德军总参谋长冯·法金汉,批准了施放氯气的试验,并让哈伯负责代号为‘‘消毒’’的整个行动。4月22日伴随着尖锐的‘‘嘶嘶’’声,大量气瓶喷出的氯气聚集在了德军的阵地前,形成一堵厚重的云墙,向协约国阵地飘往,协约国士兵被飘过来的黄绿色浓云吓得不轻,他们本能的四散奔逃,而德军步兵则紧跟在毒气云之后,由于法军阵地上大部分官兵,失往作战能力,战线很快就被德军突破抵达协约国阵地的德军。
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场面,敌方的士兵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一些还没被毒死的士兵趴在地上拼命的挣扎,咳嗽的同时艰难的喘着气,死前的整个过程看起来极为痛苦。在这场战争中,德军连续向协约国阵地,施放了6000罐氯气,后世将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战力,称之为第二次伊普尔战争。1916年末,德军组建了独立的化学战部门,并由哈伯负责,哈伯的研究所扩充成了军事机构,全面转进化学武器的研制,一直到战争结束,在此期间,哈伯全面负责化学战包括进攻、防备、毒气的研究和给予,甚至还包括了毒气部队官兵的选拔和练习。
所有关于化学战的命令和指示都是军官在哈伯的协助下发出的,作为一名卓著的化学家,哈伯很清楚化学武器的使用会给战场上的士兵带来多大的痛苦。他的妻子伊梅瓦尔对于哈伯卷进毒气战极为反对,可她竭尽全力的劝阻,对于哈伯来说起不到一点效果。1915年5月1日晚,哈伯的妻子拿起哈伯的手枪自杀,但妻子的自杀并没能动摇哈伯陆续妥善化学武器的信心。在妻子死后的第二天早晨,哈伯留下儿子一个人在家,自己的则像往常一样前往前线视察毒气的施放情状,然而哈伯的努力,最终并没能换取德意志帝国的胜利。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投降,在4年多的战争中,一共有26000名士兵因为哈伯的化学武器痛苦的死往。
德国的战败使得哈伯的精神不堪重负,他的身体也因为战争期间的超负荷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但当他得知德国要面对《凡尔赛合约》的巨额赔款时,哈伯很快就振作了起来,他回忆起自己曾在瑞典的物理化学家,阿伦尼乌斯的论文中看到过海水中存在微量黄金的内容,于是他很快就将同事们召集过来开会,公布了自己的计划,期看能够通过海水提炼黄金,为国家偿还赔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但经过了三年多的潜心研究,哈伯最终发现平均每吨海水中实际上只有约0.01毫克的黄金,这样的研究结果没有任何的经济意义。于是在1926年,58岁的哈伯被迫结束了自己海水提炼黄金的研究。
到了1933年,纳粹党执掌德国政权,当局的反犹法令要求哈伯辞退在研究所工作的全部犹太人,哈伯拒绝照办并愤而提出辞职。曾是化学家、军人、爱国者的哈伯如今只剩下了犹太人这一身份。不久之后应剑桥大学教授邀请哈伯离开德国前往英国讲学,但英国的气候哈伯很难适应,他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几个月后,哈伯移居瑞士。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心脏病突发在瑞士的巴塞尔逝世,享年66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德国在二战期间,将哈伯生前发明的农药杀虫剂的齐克隆B,用作了残杀犹太人的毒剂,哈伯的好几位亲人,就是被纳粹用这种化学毒剂所毒杀。
总结
回忆哈伯的一生,他既是科学天才,也是战争中的魔鬼,他曾凭借用空气制造肥料的方法,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同时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化学战之父’’正如哈伯所说,在和平时期,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在战争时期,他是属于他的国家的。历史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往回看一个历史人物的过往,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也会从中得到不同的启迪,但假如对历史只持一种漠视的态度,从不从过往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那残暴的历史终有一天还会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