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汤姆·汉克斯,凭什么被称为“美国精神之父”?
汤姆·汉克斯。
为了证实对他的喜爱,媒体喊他“国民老爸”。
中国网友也不甜落后,说他是“好莱坞最后一个好人”。
他的代表作太多了,《阿甜正传》(1994)、《挽救大兵瑞恩》(1998)、《绿里奇迹》(1999)、《荒岛余生》(2000)、《菲利普船长》(2013)、《萨利机长》(2016)……
仔细看这个片单就会发现,他演的几乎都是主旋律电影,宣扬的都是精神。
展开全文
《阿甜正传》(1994)
尽管是主旋律电影,汤姆·汉克斯却从未让人觉得反感,在如此,在国外也一样。
对比那些同样因为出演主旋律电影就招黑的演员来说,这其实是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恰好眼下汤姆·汉克斯有个特殊政治正确的电影要在内地院线公映,我们不妨借这个机会,来说一说他致胜的法宝。
这部电影,就是翻拍自瑞典小说的《生无可恋的奥托》。
这个老头想往
POST WAVE FILM
先说这个电影的故事吧。
《生无可恋的奥托》,改编自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小说《一个喊欧维的男人决定往》。
可能更多人知道的,是那部依据这个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在豆瓣上,原著小说评分高达9.1,瑞典同名电影也有8.9的高分。
瑞典翻拍的电影版本
它说的是一个59岁的怪脾气老头,天天早上就开始在社区里巡视,检查谁家的垃圾分类是否合格、埋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咒骂那些停车不守规矩的邻居、仇恨小区里出现的一切小动物。
但跟邻居相处不好还在其次,他更大的问题是,老想着自。
故事一开始,他就在超市买绳子,想吊自己。
奈何绳子不坚固,他就跑往超市投诉人家绳子不承重,然后把自己关在车里,想用汽车尾气闷自己。
结果又失败了,因为新来的邻居老是打搅他,索他就想给自己来个干脆的,拿把枪顶着下巴,就要开枪时,他爱人生前教过的学生跑来求助,突然敲门的声音吓得他打偏了,结果又没成。
整个故事,就在他不停想自,却又不断被邻居意外骚乱里展开。
就在想却不了的过程里,这个怪老头发现了生活的意义,那就是学会与人生的困境和解,学会往爱四周的人和事。
应该说,这是个极其正能量的主旋律和价值看,甚至说一句“太鸡汤了”也不为过。
但就是这么个显得特殊鸡汤的小品故事,却被汤姆·汉克斯演绎得温情又自然,亲和力爆棚到让人想跟他做邻居。
小骂大帮忙
POST WAVE FILM
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奥托一出场,毒舌又较真。
他往超市买绳子,服务员善意地说要不要帮忙,他就怼回往说:你觉得我不会割绳子?你觉得我企图割伤自己然后告你们?
被怼懵的服务员赶紧撤离现场,奥托却不依不饶地陆续怼了他一句“白痴!”
等到结账的时候,因为算账方式不同,奥托非得说超市坑人,闹得副店长和等待结账的其他人,都很不开心。
从一出场,奥托的形象就极具个——他是冰冷的、固执的、较真的,在交往中让人觉得难以相处。
在电影里,因为看看的距离问题,他会是个喜剧角色,让人觉得好有趣。
但假如这样的人出现在你现实生活里,那你绝对不会想跟他多说一句话。
这种文学里常用的“间离化效果”,既强化了角色身上的故事,又让他的这种格缺陷,变得可以被接受,因为在喜剧类型的故事套路里我们知道:肯定有某种原因,让他成了现在这样。
所以随着故事推进我们知道,其实奥托有个悲苦的过往。
他7岁时,母亲因病往世;15岁考上大学那天,父亲不小心被火车撞;参军时因为先天心脏肥大,又被拒之门外;
眼看着人生无看,却在坐车回家路上碰到真命天女,让他重振对生活的信心,可是就在他和怀孕的爱人出门旅行时遭遇车祸,孩子没了,爱人还落下终身残疾;但这还不是最惨的,而是在他59岁这年,不仅被公司辞退,爱人也因病往世。
汤姆·汉克斯这个白眼翻得也太可爱
人生失往托付的奥托,陷进到莫大的虚空。
换个不太妥当的说法,这种手法就是典型的“小骂大帮忙”。
“小骂”说的是它在塑造角色时,先暴露给看众他的格缺陷。
“大帮忙”说的是你终究会知道,这种格缺陷自有它的成因。
这就是《生无可恋的奥托》塑造角色的套路,它先让你知道,奥托是个格怪癖的老头,然后在循序渐进的故事里,回忆他不尽如人意的一生。
当你知道了他的过往,也就原谅了他的现在。
也就是说,在这个套路里,主角有让人难以接受的缺点,这些缺点很多时候还可能是致命的,甚至会贯穿故事始终。
但是,反看另一类我们没方法具名的主旋律电影,它们中的大部分主角,从一开始就是完美无瑕的伟光正,义正辞严的、正气凛然的、舍生忘我的——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是英雄。
但现实中的我们,绝大部分都是为五斗米折得腰都快断了的普通人,我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有难以征服的缺陷。
奥托抚摩妻子衣服的这一幕让人心碎
我们之所以喜欢看英雄的故事,根底是我们没方法成为他们。
我们之所以会跟普通人的共喊,是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缩影。
这就是汤姆·汉克斯主演了那么多主旋律电影,却从来不让人反感的秘诀所在。
因为我们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蠢笨(比如《阿甜正传》),看到自己的善良(比如《绿里奇迹》),看到自己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比如《荒岛余生》),看到自己面对危急时的惶恐和惴惴不安(比如《挽救大兵瑞恩》《菲利普船长》和《萨利机长》)。
他时刻都在看似成为英雄的路上,提醒自己他跟我们一样,其实也是个贪生怕的普通人。
被漠视的温热
POST WAVE FILM
但这还不是汤姆·汉克斯出演主旋律电影却还让人倍觉亲切的全部原因。
更大的要害其实是,他传递的并不是诸如“虽远必诛”、“舍我其谁”或“无私奉献”之类的浩大价值看,反而是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可能被漠视的温热。
以《生无可恋的奥托》为例。
你在这个故事里,找不到诸如家国、奉献、牺牲之类的庞可能念,它充盈的只是关于生活的碎碎念,比如活着好累、困境好多、爱很重要、学会和解,等等。
换句话说,假如我们连自己这干饭人的普通生活都没有过好,又何谈无私奉献或兼济天下?
就像《生无可恋的奥托》的原著写的,他为什么会成为让很多相关部门头疼的“投诉王”?那是因为他的妻子残疾后,他努力为她争取属于残疾人的权益而不得。
这恰好也是汤姆·汉克斯版稍显不足的地方,因为这次改编删除了这个细节,让他的格养成显得很不完全。
类似还有二战题材的《挽救大兵瑞恩》。
《挽救大兵瑞恩》中的汤姆·汉克斯
在这个很轻易滑向家国情怀的主旋律电影里,汤姆·汉克斯扮演了一个紧张时会掌握不住手发抖的上尉,他也怕,也会对上级命令有敌对情绪。
但随着故事展开我们知道,他执行命令并不是为了某个领导的一封信,而是为了让一个妈妈还能留下一个儿子,让一个家庭还能延续生命。
这里的汤姆·汉克斯,身上传递的依旧不是浩大的口号和概念,恰恰相反的是,它依旧很普通,却也很轻易被摧毁。
《挽救大兵瑞恩》中的汤姆·汉克斯
更多的电影和角色,这里就不再赘述。
假如你把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主旋律电影,跟某一类主旋律电影类比,很轻易得出比这里说的要深刻得多的理解。
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并不是认为拿来做类比的主旋律就是错的,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说的是,汤姆·汉克斯之所以出演那么多传递正能量价值看的电影,却还不让人反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总结来说就是:他很少扮演那种强调奉献、舍我其谁的英雄,反而在极度贴合普通人的角色里,让我们感悟到生而为人,真正应该珍惜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作者丨头
所见即所想。
编辑丨三水 排版丨石页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