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后期无名将?看懂了高顺为何能击败关羽和张飞,就明白了
一、为何三国后期无名将?
三国是一个名将扎堆的时期。所谓,名将遍地走,猛人连成排。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和造势,就更了不得。
比如,被津津乐道的赵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翻看正史,赵云其实并无突出表现,但一进《三国演义》,赵云就是妥妥的“三国战神”。
于是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三国名将喷涌,大有亮瞎所有人双眼之势。
不过成也《三国演义》,败也《三国演义》,当来到三国后期时,恐怕所有人都有个强烈的感觉:三国后期无名将,才让张郃挑大梁!
而这位名将张郃,却在三国前期,分明就是一个被虐的主儿。二十回合就败给赵云,不到三十回又被马超揍跑,还有被张飞打的弃马翻山而往……是怎一个惨字了得。那么为啥会出现这种的现象?
其实并非是“三国后期无名将”,而是三国初期的那些所谓名将,他们大多数都属于猛人,或是猛将范畴。
最能阐明这个问题是,便是拿出关羽和张飞,这两大三国万人敌当参照物。可知,这哥俩联手作战时,却被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直接打爆了!
展开全文
二、高顺吊打关羽和张飞
那是吕布夺了徐州后,刘备无奈之下,只得回到徐州找吕布,表达:其实徐州早就想给你了,如今你拿走了,正是上合天意,下顺人心啊。不过,吕兄看我现在都无立锥之地,不如让我往小沛如何?
吕布满口答应,于是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落脚在小沛。可终究这哥三都非省油灯,越想吕布夺徐州,就越来气。恰好一次,吕布命人带着重金往买战马,此事被刘备知道了,二话没说就夺劫了一把。
吕布顿时大怒,派高顺和张辽前往小沛干掉刘备。就这样高顺带着自己那七百多人马的陷阵营,来攻打刘备。
按《三国演义》的逻辑,刘备身边,可是站着关羽和张飞的,此战必会砍了高顺的脑袋吧?大错特错!
真正的历史结果是,就算是关羽和张飞联手,也无法反抗高顺,毫无悬念刘备战败,把老婆再次丢弃,一竿子跑到了曹操那里,随后不久关羽和张飞,也跟着来了。曹操早就想夺徐州了,于是便派夏侯惇往灭高顺,结果夏侯惇也遭吊打兵败而回。
若按这段历史记载,莫非高顺比关羽和张飞都厉害,是更高一级的三国名将?可为啥却没人承认呢?玄机就在此处。
高顺统领着吕布最精锐的陷阵营,人数仅七百左右,代表着吕布集团的顶级战力。也就是说,高顺之所以能在小沛城吊打关羽、张飞和夏侯惇,从交战规模上来言,就是一次数千人的比拼。
而这种规模的战斗,才是三国初期的主流。也就是说,所谓的三国前期名将,大多是带着几百最多数千人就开打。在三国名将排行榜首的吕布,也是如此。
据《后汉书》载:(吕)布常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张)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要害词:数十骑。
再看高顺吊打关羽和张飞,恐怕也是这种情状。刘备当时穷得跟鬼一样,手下大多是步兵,高顺带着七百陷阵营一个冲锋过来,刘备、关羽和张飞,还打个毛啊!
(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进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你是关羽或张飞,你再厉害,惋惜手下的兵士或无盔甲或无战马,面对高顺这种精兵冲击,你能打得过,那才喊见鬼了呢!
三、单挑和八阵图
因此,三国初期的许多名将,就这样成了名。没方法,这是三国初期的状况决定,诸侯林立,所谓的“自由竞争阶段”,交战规模都很小,兵士水平都偏低。此刻除了装备外,就是将领的勇猛程度决定了。
这也就阐明了,为何三国初期的名将都那么横,动不动就嗷嗷喊着单干,反应在《三国演义》中,就成了单挑!
可当三国进进到后期的魏蜀吴时期,为啥连《三国演义》都让阵前单挑,变成了非主流?却反而让“阵前骂战”(诸葛亮骂死王朗)牛气冲天?
因为战斗规模从数百、几千,直接上升为至少数万!而且经过三国初期的吞并,修养,整合之后,士兵都已经专业化了。你再厉害的名将,跑到对方数万人马阵营中,也跟个蚂蚁一样。
如诸葛亮为啥那么厉害?所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是靠这八阵图,对抗曹魏精兵,功成名就的!
那么八阵图是如何炼成的?必然是兵士的专业化程度所决定——如何运动,如何攻守,哪一部分挖坑,哪一部分砍人……都是高度组织化!
三国前期,可有如此高度组织化的战斗?所以,用个不妥当的比喻说就是:三国前期更像械斗,三国后期才是战斗!
至于张郃,他的名将定义,《三国志》说得很清楚:他善于利用地形,进行排兵布阵啥的!这也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对不对?
四、已非名将舞台
夷陵之战,双方总兵力大致八万。
诸葛亮北伐,双方兵力大致是十万左右的级别。
曹丕跟孙权掐架,虽无法推算双方总兵力,但曹丕却几乎是倾尽国力,大造战船。
而三国巅峰的规模之战,是淮南三叛中的诸葛诞之乱时,司马昭带着皇上曹髦出征,亲统26万大军,诸葛诞有15万人马,东吴派出3万支援诸葛诞,三方大致44万人马。
如此规模下,双方比拼的是啥?自然是实力!此刻再想靠一两位名将,就扭转了战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你总不能说,因司马昭打赢了这次三国中的巅峰规模之战,就说他是一位名将吧?
明白了这点,也就能理解,为啥费祎能打赢曹爽,曹真能平推赵云,诸葛亮能打得司马懿不敢露头。
在这些战斗中,双方的名将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再也看不见乐进动不动就突击先登,张辽率八百人就敢横行,张飞当阳立马怒吼,关二爷单骑闯阵封神,这种奇迹了。
因为越到三国后期,就越是显现出,大兵团的规模化对抗。而三国前期的那种,几百或几千人的战斗,直接变成了没法看的小玩闹。
如高顺带着七百人,就吊打关羽张飞这种情状,自然就看不见了。也就是说,个人或小分队对战斗结果的影响力,完全被稀释掉。
这其实,就是“出名要趁早”的本质,自由竞争时期(三国前期),个人英雄主义是浪漫主角。但到了后面的“高度垄断时期”(三国鼎立),就是实力、意志等的全方位比拼和较量。
这点《三国演义》,也体现得非常清楚,如夷陵之战时,是陆逊和刘备的较量。
“六出祁山”中,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次次的比拼。至于名将们,魏延也好、张郃也罢,都如道具一般存在了,反正你是再也看不见,三国前期的那种豪气冲天。
因此才说,不是三国后期无名将,而是三国后期,根本就不是名将的舞台,已经变成了统帅间的全方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