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里最要害的4个字,刘备没注重,让蜀国功败垂成
公元201年,漂泊无依的刘备,暂时投奔到荆州军阀刘表门下。刘表还算慷慨大度,并没有看不起这位落魄的小弟,把新野县划拨给刘备,让他作为屯兵之地,暂且栖身。回忆公元184年起兵到现在,刘备在创业之路上已经奔走了17个年头,却依旧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手下兵不满千将止关张,一统河山兴复汉室的梦想,更是远远无期。
苦闷彷徨之中的刘备痛定思痛,认为问题根源还是在于人才匮乏。曹操之所以能虎步中原一家独大,孙权之所以能龙蟠江左称霸一方,除了他们本人的雄才大略,也与他们手下丰厚的人才储备密不可分。
荆州地区当时形势相对稳定,很多隐士高人都隐居在荆襄一带山林之间。刘备于是悉心访察,终于打听到一位旷世高人隐居在襄阳。刘备于是专程前往拜谒司马徽,期看能得到他的指教。谁知司马徽早已绝意功名,毫无出山之意。不过刘备也并非全无收成,司马徽向他推举了一个人:卧龙先生诸葛亮。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假如能请他出山,会对刘备的事业不无小补。
刘备大喜过看,急忙启程赶往隆中,前后奔走三次,才得以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也是个直爽人,他与刘备一见如故,并没有拿腔捏调故作高深,而是毫无保留地当即为刘备量身定制了发展战术“隆中对”。
展开全文
隆中对战术,从此成为刘备的立国方针,成为蜀汉发展史上的指路明灯。隆中对的核心精神,简要而言,就是两个基地或两条战线。两个基地,是让刘备夺占益州为后方依据地,以荆州为前哨基地。益州之地水土肥美,物产丰饶,人烟稠密,蜀道险阻,可以作为蜀汉最佳的立国之基。而荆州正好处在中原曹操与江东孙权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向北威逼曹操,向南挟制孙权。
取得荆州益州,刘备的蜀汉大业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在三国大局中,蜀汉已占尽先机,进可攻退可守。可以说,刘备从隆中对里受益匪浅。不过,隆中对里有四个字最要害,刘备却没注重,导致蜀汉大业功败垂成。
这四个字就是“西和诸戎”。当时三国在中原江淮一带打得热火朝天,而地广人稀的萧条西北一带,却被三国普及漠视。当时西北一带地势高峻,气候冷凉,分布着宽广无垠的草场,是绝佳的天然牧场,富产良马,因此成为很多游牧部族的聚集区,生活着羌人、氐族、鲜卑等众多游牧部族,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诸戎”。
这些游牧部族,凭借得天独厚的马匹资源和草场资源,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三国初期,群雄逐鹿中原无暇西顾,这些游牧部族迅速崛起,成为拥有强大战斗力的武装集团。他们的骑兵部队剽悍凶猛,是中原以步兵为主的传统军队的天敌。
三国时期,西部游牧部族曾经两次与中原朝廷发生猛烈武装冲突,都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一是在建安十六年、建安十七年期间,关西军阀马超起兵与曹操发生军事冲突,战况猛烈。曹操的实力在当时首屈一指,却数次遭受重创,使得曹操哀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而马超的军队主体,正是游牧部族组成的精锐的羌胡军团。
三国后期,西晋建立后,西部鲜卑人再度崛起,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以一往无前之势扫荡西陲,接连阵斩西晋大将胡烈、苏愉、牵弘、杨欣,天下震动。雄才大略的晋武帝在朝堂上哀叹“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结果居然“朝臣莫对”,无一人敢接茬。可见西部游牧部族战斗力之强。
诸葛亮以其超前的洞察力敏锐意识到这一点,非常殷切地期看刘备能够“西和诸戎”,团结或者利用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使之为蜀国效劳疆场。有了这支力量的协助,刘备的蜀汉军事实力就会有根本性的飞跃提升,一统三国复兴汉室就有了更大的期看和把握。惋惜刘备没有注重到这最要害的四字,最终导致蜀国大业功败垂成。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