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地球上的森林增加1倍后会发生什么?科学家:后果将难以承担
各国关注气候问题
在巴黎气候峰会召开后,植树造林站在了国际上的道德制高点。因为植物能够中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人类工业发展中造成的温室效应。
在人类目前只能留在地球上生存的现在,植树造林成为了人类保护自身未来生存环境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我国在参与巴黎气候峰会后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我国开始大力宣扬植树造林。
依据美国NASA拍摄的航空图,中国和印度在2020年成为了全球唯二绿化面积正增长的国家。不过我国实现绿化增长靠的是植树造林,印度实现绿化增长靠的是农业。
目前全球的森林覆盖率在30%左右,其中亚马逊雨林占据了全球森林覆盖率的五分之一。因为世界各国对于森林的重视,亚马逊雨林这样的大型森林受到了各国的一致关注。
而像这样的大型森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亚马逊雨林每年都会排放大量的氧气,因此亚马逊雨林又有地球之肺的外号。
展开全文
从亚马逊雨林这样的存在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森林覆盖率对于整个地球气候的重要性。对此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地球上的森林增加一倍后,地球会发生什么?
爬虫时代
其实地球生态对于整个地球的影响是非常浩大的,假如对于地球历史足够了解的人应该都会知道在地球早期曾经存在过一个爬虫时代。
那是恐龙还未兴盛,爬虫称王称霸的时代。那时候整个地球都覆盖着一层厚实的森林,而森林的唤吸排放了大量的氧气,这导致当时整个地球的含氧量远高于现代。
有学者估量,当时整个地球的含氧量在35%到45%之间,而我们现代地球的含氧量才不过21%。所以当时地球的含氧量达到了现代地球含氧量的1.5到2倍。
如此高的含氧量为当时动物的生长提供了浩大的扶助,这让本来较小的爬虫长得极为浩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代和蜈蚣大小差不多的马陆虫在那个时代能长到两米长,另有一种名为巨脉蜻蜓的蜻蜓展翅可达0.75米,和我们现代人印象中的“小虫子”差了可不止一星半点。
那么这个时代为什么地球的含氧量那么高呢?这就要说到生物对于地球的影响了。很多人认为不管地球上的生物类群如何转变,地球本身是不会受到印象的。
这种想法实际上有着非常严重的谬误,我们现在的地球之所以长这样,实际上是地球生命和地球在亿万年时间里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地球诞生生命的早期阶段,整个地球是处于负氧状态的。有学者估量当时整个地球的含氧量可能只在1%到3%。
这个含氧量对于生命的发展可谓是极为不利,要知道就算是火星的含氧量都达到了0.15%,因此这时候的地球虽然诞生了生命,但是生命却极为微小和原始。
后来随着整个地球的发展和演化,这些原始生命形成了蓝藻。不要看现在的蓝藻显得如此原始和简单,但对于那时候的地球生命而言,蓝藻这种生物的诞生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于是蓝藻在地球迅速兴盛,在一段时间里展满了整个地球的海床。
蓝藻作为植物自然能够进行光协作用,因此展满了整个地球海床的蓝藻成为了当时地球造氧的主力军。
有学者估量,蓝藻的诞生使得地球含氧量从1%到3%左右攀升到了10%左右,这一过程可能用了6亿年到10亿年左右的时间。
蕨类植物造氧
更高的含氧量自然能够撑起体型更大的生物,但是体型浩大但构造简单的生物和体型更大但构造精美的生物相比自然没有竞争力,于是依据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地球含氧量达到10%左右后地球上就诞生了体型更大且更复杂的生物。
而蓝藻这个地球造氧运动元老在地球的版本更新中陷进了劣势,它的地位被更高大且更复杂的蕨类植物所替代。
正所谓一代版本一代神,蕨类植物在地球造氧运动中真的占据了地球演化的天时地利人和。
要知道植物之所以能够吸取二氧化碳排出氧气,是因为它们在光协作用中将空气吸进身体后,只会吸取以碳成分为主的物质,而以氧气为主的物质则会被它们排出体外,因此只要一颗树木活着它就会源源不断吸取空气中的碳成分。
不过这种情状只能保持在植物活着的情状下,因为当一棵植物死亡后它是会腐烂的,当植物腐烂后它所蕴含的碳成分又会重新排放到大气中,和氧气混合后又成为了二氧化碳。
因此一棵植物总是活着的时候吸取二氧化碳,当它死了之后就会将吸取的二氧化碳全部吐出来。
然而万事总有例外,假如植物能够跳出腐烂这一步骤自然就不会排放二氧化碳了。而植物跳出这个轮回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碳化,也就是变成煤炭。
在蕨类植物刚刚诞生的一到两亿年内,地球的微生物类群还没有处理这种植物的方式。因为当时地球上还没有形成草本植物,当时地球上的一切植物要么是藻类要么就是木头,而蕨类植物作为当时最为高级且复杂的植物,自然属于木质植物。
木质植物中含有一种名为木质素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让植物保持坚硬且不腐烂。一棵树假如不含木质素,那么就算它还活着它也会在细菌的侵蚀下软化腐烂。
而在蕨类植物刚出现的一到两亿年内,地球上还没有诞生能够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这就导致当时的蕨类植物死亡后并不会腐烂,于是这些蕨类植物被土壤一埋就直接将自己活着时候吸取的碳元素给带进了土里,再经过地壳数千万时间的作用,它们就变成了煤炭。
人类目前主要的主要煤炭产出地层就是这一时代,大量蕨类植物变成的煤炭到了今天成为了人类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
在这一时期的煤层厚度甚至可达三十多米,也正是因为这一时代形成的丰盛煤炭含量让人类将这一时代称为石炭纪。
大量的碳被带进地下自然会让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极速降低,在3.55亿年前到2.95亿年前,整个地球大气的含氧量从10%左右攀升了35%到45%。
我们先前说过,地球的蓝藻用了6到10亿年的时间才让地球含氧量从1%~3%攀升到了10%左右,但蕨类植物只因了一亿年左右的时间就让地球大气含氧量翻了两三倍,可见蕨类植物的造氧效率要远高于蓝藻。
石炭纪的结束
石炭纪中后期的丰盛含氧量让当时的地球十分适应生命的成长,因此当时的生命才能长得如此浩大。
不过人类却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因为人是一种在大气含氧量21%环境下进化出来的物种,大量的氧气会让人出现醉氧症,即血红细胞输送的氧气含量过大使得人体机能出现的不适应症状。
即使人能够适应这种大气环境,那大量的氧气也会让人体细胞工作的效率加快,这会让人老得相当快。
石炭纪当时浩大的大气含氧量也为当时的地球引来了灭顶之灾。目前关于石炭纪结束的原因学术界的主流看点是石炭纪燃煤事件。
受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整个地球的大陆板块是在不断漂移的,在数亿年的大陆板块运动中,地下的温度越来越高。
于是在地球上的某一块地方,地下的温度达到了煤炭的燃点,这使得地下的媒体燃烧了起来。再加上当时的大气含氧量极为浩大,这阵火相当难以扑灭,因此在石炭纪的末期一场点燃了大半个地球的大火就这么形成了。
这场大火烧了大半个地球,继续了大约五万年的时间,而这场火灾事件就是石炭纪燃煤事件。
这场“末日地火”不仅仅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绝大部分生物,还改变了当时的地球气候。有学者认为,石炭纪燃煤事件消耗掉了当时地球上的绝大部分氧气,使地球的含氧量从35%~45%下降到了11%。之后地球植物经过了数亿年的努力才让现在的地球含氧量达到了21%。
地球森林面积增加一倍的隐患
有科学家认为,现代人的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带来的不一定全是好处,也可能会有两种坏处,且后果人类都难以承担。
其中一个坏处就是基于石炭纪燃煤事件的假设了,假如地球森林的面积增加1倍,那么地球的含氧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极速攀升,这可能使地球山火频发,将对地球气候和环境造成不可推测的后果。
另一个坏处则和小冰河期有关。在地球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多次的冰河期,每一次冰河期的到来对于地球生命来说都不亚于末世灾难。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冰河期让整个地球成为了一颗真正的“雪球”,那时候整个地球的陆地和海洋都覆盖着一层坚冰,使当时的地球成为了生命的禁区。地球的这一时期被称为雪球地球时代。
虽然小冰河期没有真正的冰河期那么离谱,但是它对于地球生态的影响依旧是浩大的。一旦地球进进小冰河期,那么就会使人类面临全球气温降低、全球农作物产量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而农作物产量锐减带来的后果,每一个中国人应该都明白。
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地球已经进进了小冰河期时代,只是因为人类工业发展带来的温室气体给地球盖上了一层“棉被”,这才使得小冰河期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
假如地球森林覆盖率增加一倍,那么地球温室气体含量必然极速降低,这会让小冰河期的真正样貌展现在人类面前。
对于到底要不要大规模种树其实在学术界的争论也比较猛烈,首先反对它的人是有理论依据的,不管以上两种论点哪一种出现,其后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无法承担的。
特别是关于小冰河期的推测,现在有相当多的科学家都认可我们目前处于小冰河期的说法。
但是支持大规模种树的科学家其理由也很足够,那就是砍树轻易种树难。栽一棵树等它发扬功效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但是砍一棵树的时间只需要几分钟。
因此有不少的社会科学家认为,与其让这些国家费尽心思往保护地球森林面积的平衡,倒不如让全球所有国家都种树,反正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不会照做,但只要有少数几个国家照做了就算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