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书不厌几回看,理想支撑紫江人
闲书不厌几回看,理想支撑紫江人
——紫江读书会2022-2023跨年“围炉夜话”小记
2022年是紫江读书会成立第十五周年,而周年年会一再推迟,最终定在了2023年初,年会前,编者联系了紫江读书会近年来加进读书会的新会员,发现大家对紫江读书会的了解不多,一次对话应需而生。2023年1月18日晚,大年除夕夜前三天,在开阳居士巷旁边“日常咖啡馆”,紫江读书会跨年“围炉夜话”在清静的钢琴曲中静静展开……原计划一小时左右的谈话足足进行了近三个小时仍意犹未尽。省内文史泰斗顾久、紫江读书会荣誉会员,资深艺术评论家帅好以及贵州文学研究先驱学者索良柱发来新年寄语,为紫江读书会明晰读书方向,果敢读书理想。
“围炉夜话”围绕“紫江读书会成立历程、读书会存在意义、如何看待读书以及理想主义者的现状及未来”四个话题,参与对话的六名会员就话题进行了出色的对话,对话以群直播的方式向紫江读书会全体会员开放并互动。编者整理内容,将对话的主要情状显现如下:
展开全文
围炉夜话
紫江读书会成立:始于天时地利人和
主持人苏青:紫江读书会成立于2007年,已经走过十五周年,这是至少省内历史最长的读书会。首先请读书会的元老小米、乾堃介绍一下紫江读书会。
小米、乾坤:紫江读书会成立之初,我和乾坤都是发起人之一。紫江读书会的成立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组合。2007 年,15年前可以说还不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咱们还是有些理想的,这是天时。当时开阳有个“涤尘茶馆”,老板给我们经常往那里饮茶谈天的一群人提供了一个“读书角”,促进了读书会的成立,也为读书会成立之初提供了稳定的活动场所,这是地利。人和就是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特殊是老会长张江英,江英会长提议成立紫江读书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同时,紫江读书会的成立与县政协也有很大的联系,老会长以及赵文敏、刘哥、言今等五六名老会员,包括复华会长也在县政协工作。老会员刘燕成起草了紫江读书会的章程,燕成虽然已经离开开阳,但是在他的很多文章里还有开阳的影子,显而易见一个异乡人对开阳的热爱。读书会成立的目地就是为读书这件私人的事情提供一个交流的渠道,与书友拓展话题。成立之初,将每月15日定为读书日,从一开始自由交流,慢慢两三人组合,轮次做分享,分享的人梳理了构思,提高了表达,倾听的人重新熟悉了书友,接收到了新的知识和看点。
苏青:后来的故事我也见证了,通过小米和乾坤的讲述,信赖大家应该也和我一样,感受到紫江读书会的转变,近年来我们很多活动越来越规范、系统,对紫江读书会目前的发展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对这种现象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有时候系统性和规范性是对生命力和想象力的削弱,因此在读书会以后的活动当中,我们要探求如何在系统规范化与保持自由生命力和想象力之间取得平衡。其次,读书不设门槛也应该是读书会的价值传承,我们要鼓励不同的人在读书会显现美好,供他人取用。
小米:我们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读书会,但是读书会真正改变我,就是帅好老师的介进,他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向,改变了我之前自我定义的“文艺爱好者”的单一概念,拓宽了我的阅读面,提升了我对思想、自由的理解,这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帅好老师是我的人生精神导师。好书和朋友是读书会给我的两大收成。
乾坤:这些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非常持久的。
读书会存在的意义:碰到光,追随光
苏青:紫江读书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路走来也坚持了自己的性情。读书会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运用这样的一个平台呢?在我看来,读书过程中的收成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来确认,这是读书的私人性,但是读书会在让我们加速熟悉自己、增加果敢性、提高推断力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小雷先生:听了读书会一路走来的历程,确实非常的可贵,但是近年来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想法没有能够付诸实践,还是有点失看的。既然读书会秉承读书无门槛的开放思想,就可以考虑把非会员的一些群体纳进到活动当中来,做一些读书方面的引导,而不仅仅是小团体的自我活动,我们关注的主体可以多一点,活动的主题可以丰盛一点。读书是一种自我提升,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保持自我,积极向上,对抗沉沦和掉落。
Lucia :我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上班、回家两点一线,精神焦虑,读书会对我的意义就是一个出口,这里有很多人可以给我养分,我觉得我有点像苏青刚加进读书会的时候那个样子,我期看读书会可以给我带来改变,首先我自己会努力,但是我期待“碰到光,追随光”,我觉得你们都是光,我要追随你们。
亚东:读书会是我的灵感来源。有一次蒋兵老师讲介绍了老会长李朝阳在20 多年前写的一篇故事,给了我灵感,我把它拍成了一部微电影,这部电影后来得奖,在中心七台播了一个多月。
苏青:2022 年“4·23”世界读书日索良柱博士为紫江读书会作了一次线上讲座,本次我们也邀请到他为紫江读书会寄语,请小雷先生朗读索良柱博士新年寄语。
(小雷先生朗读索良柱博士新年寄语)
如何看待读书:为心灵自由而读书
苏青:第三个话题,你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它在我们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应该(be supposed to )读书还是我们需要(need to)读书?
小米:读书是需要设定目的的,有固定的看书时间,对我来说看书是一种需要。
乾坤:专业的书要泛读,思想的书要精读。而且我们需要将自己从智能手机中解放出来。
苏青:手机给我们一种信息宽广的错觉,而实际上让我们画地为牢。还是要回回书本,回回经典。
Lucia :我主要看电子书,方便我随时阅读并笔录自己的想法,最近看《白鹿原》,里面有很多方言,电子书方便我查阅。我看书不设限,领域很广。
苏青:阅读自由很重要,但是到一个阶段要设定自己阅读的领域,增强阅读内容的相关性,向着帅好老师提出的“外围阅读”的方向努力,增强自己在阅读领域内知识的系统性。
小雷先生:应该读的书很多,但是我们也需要往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停地往熟悉自己,每个阶段人心里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可能刚开始所经历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回过头往看的时候,会觉得当时的自己是不懂事的。就像这三年所经历的事情,一开始我觉得是不会这样往发展的,但是现在回过头往看,发生的一切都是“可以存在的”,通过历史,我理解了现在。
苏青:有一首日文歌喊做《写给自己的信》,刘若英唱了同首歌曲《写给15 岁的自己》也喊《陆续》。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跟过往的自己说一些话,这些话往往就是我们这些年读过的书。
亚东:应需求而读书,以前我因为拍片子的需求,被读书。迎合当下社会,迎合工作需要,你们更多的是读文字,而我是用镜头语言理解我读到的世界,再用镜头的表现力输出,这是我的阅读。
乾坤:亚东是用镜头来表达他的世界,而我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我的理解。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所读的闲书没有用,但是其实某一个时刻它就会很大的启发我们。书法创作中,困在“点”“画”之中轻易抱残守缺,必须在思想上打开,在技术上才能有所突破,熟悉上必须要拔高,苦苦追觅和探索的东西在某一个点上就激活了。
小米:复华会长在群里分享了很多好书,值得收躲和阅读。
苏青:前段时间我在群里发起了一个整理自己年度所思所想的倡议,会员宋勇军整理了3000 多字素材发给我,他这样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宋勇军感言)
关于读书,帅好老师在给紫江读书会的新年寄语中谈到感言。(朗读帅好新年寄语)
理想主义者:浪漫至死不渝
苏青:第四个话题:你是理想主义者吗?你情愿保留内心的理想主义吗?你如何往平衡,如何往努力?我们应该如何“进乡随俗”?
小雷先生:我确实自认为是理想主义者。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想做一个好医生,现实种种与我的预期差距让我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从医院辞职。当然,出来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更难,但是这样的生活会让我探求、学习,抉择做打不死的小强,慢慢地我获得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同时我开始肩负使命,树立使命感,困难总是有的,坚持就会有体会有突破。
苏青:我以前认为理想主义者是半途养成,小雷先生让我意识到,理想主义者从一开始就是理想主义者。我们要保护心里的理想主义。
Lucia :我大学是学社工的,实习当中所见到的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让我很难受,很揪心,他们这个群体是无声的,假如我们不为他们发声,他们真的没有一点方法。一次学习时,我白天看到困难群众的生存状态,而晚上回来,当地给我们预备了很多好食的,我第一次感到,痛苦是无声的,觉得自己很无能。
小雷先生:你在你的角色里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你见了,你也要往疏导你自己。
苏青:为什么有上帝伐罪之鞭,为什么有末日洪水。其实这个世界是对不起很多美好的,我们保持自己的理想,要从这些罪责中解脱出来。读书的功用有时候就是我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让这些无声的人被更多地看到,以此回馈社会。
小米:你可以把这个追问放到心里,慢慢往觅觅答案。
乾坤:要保持这份真,但是不要走进困境。
小雷先生:我们读书,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强大起来。
苏青:在场各位都是理想主义者。亚东,你觉得你的镜头是不是你的理想主义?
亚东:我对自己的镜头有要求,它必须是老百姓想看的内容,不一定要有人做过?反而,我就喜欢做这种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停更新自己,不与时代脱轨,做自己想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苏青:谢谢亚东。其实乾坤也一样,他的专业完全答应他走捷径,但是他做了很多舍弃,原因也是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乾坤:没有方法违犯内心,宁愿寂寞坚守。受到帅好老师的鼓励,接下来我要好好往磨一些作品。
小雷先生:吴老师找到了他的状态,你只管安心创作。
苏青:乾坤和小米身上都有很深厚的“文青”理想气质。请小米姐谈一下。
小米:早期我是写作的,现在读的东西越多,就越写不出了。我现在有自己阅读的方向,但是能走多远就看自己勤劳的情状。我明年就要退休了,但是我内心还是一直没有改变。阅读可以治愈我,我也喜欢音乐、大自然、人文、艺术,这些都扶助我走出人生的困窘,给我带来有益的弥补,我无法想象假如我的生命里没有了这些会是什么样子。过往三年太特殊,春天立刻到来了,我期看2023 年紫江读书会开展更多的线下活动,同时唤吁会员们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种感觉太棒了!
小雷先生:书要读纸质的,分享要见面。小米姐以前写作可能有虚荣心在驱动,但是现在你只是阅读,你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苏青:想到木心,他说“文学家要挽救历史学家”,木心的文字体现他高度敏锐的内心。爱默生作为哲学家,对心灵巧动的捕捉同样令人赞颂。所以,阅读,才能让人言之有物,有感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温存果敢的理想主义者。顾久老师在新年之际给紫江读书会的寄语我们节选了一段,请Lucia朗读一下。
(Lucia 朗读顾久寄语选段)
苏青:时间已经来到21:48 ,我们可能7:30开始的,已经两个多小时。在刚刚我们探讨的四个话题当中,我们回忆了紫江读书会成立的历程、读书会存在的意义,我们如何读书,我们还探讨了何为理想主义,以及如何捍卫自己的理想主义。下来以后我会整理一下,假如能带给听众期看和温热,今天围炉夜话的目的就达到了。感谢各位倾情分享,感谢直播间听众的聆听。
小米、乾坤、亚东、小雷先生、Lucia 、苏青
2023 年1月18日夜
紫江城居士巷·日常咖啡馆
群内留言互动,同样出色无限
春花嫂:终于读完“多彩贵州 书香高原·读书会大展台之紫江读书会 | 27°黔地标读书会线上活动系列到我的阅读看”这段文字,很开心,受益匪浅。里面有读书会的历史,读书人的精神,也有我的影子,很享受加进读书会以来的生活状态。无论工作及生活多繁忙,闲暇之余,一本书,一杯茶足也。候车室,动车上、沙发上都留下了自己读书的味道,充实、快乐,清静,是我人生中最美的生活状态。人生无常,谁知 2020年初自己的身心发生了转变,慢慢的,所有兴致荡然无存(包括最喜欢的读书和摄影),生活跌到了谷底,心慌意乱、萧条无助…。所以,也很少关注读书会的信息了。还好,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调整,现在好了,又开始慢慢读书了,最近在读王泓人的《再不远行 就老了》,感受到她的青春活力,大胆果敢,有时候好想和她一起在中东的赤色沙漠上一路狂奔,或者夜晚躺在沙漠里看着星星和月亮,无穷的情思随风飘荡,好美啊! 总之,读书让我布满了期看和瞎想,又能回来做好自己了。 为此,感谢紫江读书会对我的心里支持,感恩书友们的精神滋养,作为一个老会员,我很荣幸,非常快乐, 2023年,我会好好读书的。
赵文敏:很喜欢今晚线上活动。作为老会员,读的经典不多,特殊是现在,多半时间改为听书。”读书”让我振作前行,每每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总会在书中读到我想要的东西,我在想,假如没有阅读,我可能早也站在死亡边缘,是一次次的阅读,让我振着精神,从容面对,征服病魔带来的困扰,所以,读书吧!不管是什么书,开卷有益。近期我再次阅读老笨和燕成的作品,慢慢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祝大家春节快乐!幸福安康!
蔡华梅:我虽然遗憾没能到现场,自然从内心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和对读书的热爱,感恩大家,感恩这个温热的,正能量满满的大家庭
小米: 2023,我们线下见,多些面对面的交流
苏青:人生的相遇总需要机缘,美好的瞬间值得交换千年。期看紫江读书会一直认真做自己、从容做自己,在遍地和声的环境中保持视觉独立、听觉独立、推断力独立,一直果敢地顺着十五年前的“远源”指向的方向流往,前方必定海阔天空!
紫江读书会往昔概况:
帅好,索良柱,顾久新年寄语原文:
帅好
各位紫江读书会书友好。这个时间我在温哥华,苏青代表紫江读书会联系我,期看读书会外省成员,能在春节前的书友会上分享一些内容。感谢紫江读书会,也感谢江英、小米、乾坤、朝阳、复华等新老朋友。我争取在几百字内谈些读书感悟吧。
15日下午从洛杉矶飞温哥华,19点,跟着庸长队伍进境检查走到抵达口时,我们发现,一个30来岁留着时尚麻利短发戴眼镜的人,在迎面的接人区亮着苹果iPad接我们姓名拼音的标识,却借着航站楼微黄的光线在读一本纸质的书。看上往他更像一名摇滚乐队的小号手,而不是一位网上接单开商务专车为生的人。此情此景,让人注目。
后来,在椿树馆群里专门说起这件事——我觉得“这是自由秩序在文明人内心的表现”。在车上,当问及读什么书时,他还利用系安全带的时间,一个手触摸手机搜索——向我们推举迈克尔·辛格的新书:《不受束缚的生活》。雨中辞别,我们阐明了海关长队耽误的几十分钟等待时间,他的行为却很绅士——同时我们心照不宣,接下来的温哥华时间里,所有需要网约车的单子,一定要留给他的。读书默化人的行为,难以言说。
这些年,看艺术展览,屡屡进出几大热门国家和地区,在飞机上、航站楼、公交车上、咖啡馆,不断遇上各种身份、各种年龄段的读书人。有一次在由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邻座有一对穿着休闲的老年夫妇,女士在读英文版的《追风筝的人》。我问其从事什么,女士说是农民,经营了一辈子农场。这本书所系之事,席卷世界心事,与眼前的二位老人却似乎不该发生关系,但是白发女士说这番话时,她的风度、教养确是大学教授所不能给予的。中国有些教授,恐怕也不会看一眼这个令世界焦虑的疑难。
这种书、境之差,在北京或省市机场,在乡野山村,很少碰到。有几次,在北京的早班地铁的人群里偶然看到拉着防摔手柄的青年单手读书情景时,我遗憾自己年轻时怎么失往如此多的美好时光。读书在我们这里尚未成为日常生活和普及修养。阅读内容上,差的不是一本、两本,可能是几十年的距离。有兴致的人可上网搜一下,清华、北大与哈弗、剑桥等大学借书内容对比情状,及相关国家全民阅读、购买书籍数量、支出的对比,你会发现一些值得探求或脸部发烫的东西。
我有一个体会,读书是非常私人的事情,甚至像你的私人空间,任何人均可拒绝逼迫阅读和反对阅读禁区。也许,仅在遇见阅读趣味的人,可分享一下体会,像知己一样深谈。或接受某个文明看念的引导,迅速独自实践。不要读书没有行动,一生纸上犹豫、汪洋兴叹。读书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自由旅程和期看。这些年,我涉及的当代艺术或历史研究中的前人未曾探求的命题,或普通交流中遇上的一般问题,无师求教的局面经常出现,因此专题研究与外围阅读,便成救命通道。关于外围阅读,我在奥密克戎康复期间录制一期,有兴致的朋友可找一下。
成年之后的阅读,是一场永无止尽的相思,它不是任务,是心灵秩序的动力与空间。读书既有天赋,也应成习惯。狄金森说,这承载人类灵魂的马车,可以随时带你走出家园,价格却又是何等低廉——这句子大学读到,直到如今依然在鼓励我每一个清晨必须早起。任何时候5点起床的习惯也因读书而固定下来。还在童年,母亲说,人勤春亦早。这20年我基本生活状态,无论从事新闻,还是艺术,长年旅途和旅馆之中是常态,所以旅途的车行、飞行和旅馆,包括候机、候车中竟然差不多读了自己一多半必读之书。
索良柱
上次与紫江交流,虽然是网络交流,但紫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高品行读书会!借跨年夜话的机会,我也说说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现实中有些事情,可能会让我们比较焦虑,甚至有时候会生出失看之感,阅读可以把我们挽救出来。我在最焦虑最无助的时候,拿起范同寿老师的《贵州历史笔记》,走进贵州历史深处,看到历史中那么多的天灾人祸,我的焦虑和无助得到了缓解。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岁月静好总是很短暂。人生在世,不得不面对各种灾难。阅读可以治愈我们,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实体会也会深化我们对书本的理解。小时候学的那些成语,比如刻船求剑、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盲人摸象等,在某些荒诞现实的映照下,我近年才得以深进地理解这些成语。跟大家聊这几句,说不上是寄语和指挥,只是参与分享心得体会。最后,祝愿紫江读书能持之以恒,祝愿读书会的各位朋友兔年吉祥身心安康!
顾久
人类本来只是地球上万千生物中的一个物种,但却是唯一有真正的语言,进而发明出文字符号来的物种。所谓“阅读”,我以为,就是手持文字这把“钥匙”,往打开古今中外各类人的心扉,体验他们的情感、学习他们的知识、分享他们的聪明。
话虽如此,数千年的人们写下多得读不完的书,所谓“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还有,人家的情感、知识、聪明,是否都值得花大把时间往读,我们都忙着呢。于是常有人问:“我该读些什么样的书?”我很难回复:尽管开卷有益,但处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需求,所读还是应该有个区别吧?
如何区别?麦克莱恩以为:人类拥有的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大脑”——最里面紧挨着脊髓的喊脑干,主管人们的种种生物基本需求:心跳、血压,肚子饿了想食,看见异性会心跳之类,称为“爬虫类的大脑”;再外面的一层,是复杂的边缘体,主管着群体的表象、情绪、共情能力之类,所谓“哺乳类的大脑”;最外面,只有洗脸毛巾大小,皱巴巴地塞进有限的脑壳中,覆盖于哺乳类大脑表面,它主管着语言、抽象能力、计算、宗教、审美等功能,喊做“灵长类的大脑”。这个“三位一体脑假说”,简洁而注重人的进化,还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等相唤应,影响力不小。且不论该假说是否正确,我发现现实社会中人的确都是生物人、社会人与精神人三种属性的复合体。据此,假如碰到生活在底层,衣食有忧的问我读什么书,我一般会劝他针对自己手边的事往阅读。这种“手边的事”,老百姓喊“活路”和“生计”,生动直捷,不做事,就是“亡路”与“死计”。我们的首要目的,还是称心生物人的需求:养活自己,找到另一半,生下后代,抚养成人吧。几百万年间,人类就是这样生存繁衍着,保存了我们这个物种。貌似不高贵,其实很伟大!人要干活路谋生计,还得陷进到“不得已但又离不开”的群体之中。他应该在群体中受人待见、赞赏,最好有尊重与尊严。所以,还应该读些道德规范,以及种种能被社会尊重的读物并身体力行。最后,假如衣食无忧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我会劝他读一点让自己情感细腻的文学类读物,一点有超越感的哲学宗教类读物,一点能洞悉宇宙的广博神异的自然科学类读物……假如是学生,我还会郑重地劝他们以课程与教材为中心——因为那是些全人类的情感、聪明与知识的结晶,是能为未来的生物人、社会人与精神人奠基的珍宝。当然,分层并不绝对,假如衣食无着却沉湎在文学或哲学书籍中的底层人(我们曾经也属此类),我会从心底感到他生命的神圣;相反,假如一个没有真正意义感、善于取巧却混得肠肥脑满又不爱阅读的“成功者”,我会为他的生命感到惋惜。
人类进化成为人类,站立起来,开阔了视野,解放了双手,发明了工具,据说已有数百万年;成为智人,至少也有20万年了,但最早的人类文字,迄今发现的也才不过6000年左右(而且早期的文字,似乎都把握在神职人员手中,大众化的阅读,出现得更晚)。于是,有文字者自诩为“文明人”,而视无文字者为“野蛮人”。我在想:没有阅读的人与有阅读的人,他们看见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呢?或许,前者就像长年生活在一个黑暗的茅草屋内,只有一个小小的,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界定了风景的小窗户,此中生活几代乃至几十代,有如一代人;后者则探索一个个新的知识点,就像在不断推开了一扇扇新窗户,等到窗户都开启了,这个小茅屋就变成敞亮的殿堂。
我再问自己:是不是有阅读的人就一定比没有阅读的人幸福呢?住殿堂的一定比住茅屋的幸福吗?一般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个人收进额与受教诲程度呈正相关——读书越多,工资越高;工资高了,就有更多的闲暇往读小说、哲学、宗教,所以精神应该更充实。但是,我曾在很贫困的苗寨下过几年乡,发现当地百姓大多不懂汉语,更认不得几个汉字,但他们未必不幸福,特殊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又食又饮,又唱又跳,有发自内心的欢乐。现在,当地人读书多了,大学生也多了,收进多了,洋房也修起来了,但是活得更紧张、更内卷了,幸福感似乎没有伴随阅读面和知识面的增加而增长。这促我深思:当年苗寨处于农耕社会,在有限的耕地与计划经济环境之下,他们的谋生是“消遣经济”——节制消费、扩展休闲与社会交往;他们的人际是“熟人社会”——建立在血缘与地缘之上,真诚质朴、互助协调;他们的行为残留着“万物有灵”的神圣习俗——敬畏自然、敬惜资源;他们的心态处于知足长乐、平淡自然、甜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状态之中;而今中国进进工商社会,好的一面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使得国强民富;不好的一面是欲看与消费齐飞,物质共享乐一色,显得欲看满满,一路狂奔,失魂落魄,内卷躺平……
当然,这与纯粹的阅读关联不大,属于阅读者所处时代环境与阅读者的心态:是工具理性促使的功利式阅读呢?
还是在达到衣食无忧(我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指全国人民的衣食无忧)之后,阅读者与自身“求利”的生物人和“追名”的社会人保持适当距离,追求更多的精神丰裕呢?我真诚地神往这样的时代环境与阅读心态:不忘农耕时代的“初心”:不求大富大贵,平淡从容,温馨互助,敬畏自然,追求诗意与永续的远方。这是否乌托邦呢?为此,我郑重推举读读尹伊文写的《幸福与GDP:主流发展模式之外》,并请特殊关注其中“亚洲幸福指数最高”的不丹,其中有答案。
点赞收躲加关注!
开阳生活不迷茫!
扫码进群
家乡好就业群
长途拼车群
消息爆料、招聘求职、相亲交友、房屋租售、策划活动、妥善宣扬、广告协作、物料制造、食饮玩乐、同城购物
尽在动静开阳!
动静开阳协作电话
招聘|房屋|二手|相亲| 拼车
尽在 动静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