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陈美老师: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叛逆厌学,一招让孩子脱胎换骨

陈美老师: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叛逆厌学,一招让孩子脱胎换骨

misa2 03-26 4次浏览 0条评论

不得不说,我们父母很为孩子某些行为挠狂——沉迷手机、通宵游戏、反叛父母、拒绝沟通、抽烟、早恋、偷钱等不良或成瘾行为。

为什么挠狂?因为我们老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就像我们的手挠不到背部的“痒点”,医生的针扎不中暗躲于皮肤下层的血管,我们就会挠狂——我们拿他\她\它一点方法都没有。

实际上,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当我们放弃焦虑以及火急火燎,真正沉下心来,耐住性子,孩子的来龙往脉就水落石出了,比如:

沉迷游戏

孩子所追求的压根就不是酷炫闪动的画面,以及手指敲击键盘的快感;而是全身心投进(逃离现实)的虚拟充实感以及自我实现感,其根源不在游戏,而在于现实生活的乏味、焦躁与挫败——父母的唠叨、指责、说教等等。

反叛父母

孩子所追求的压根不是父母生气后脸红脖子粗、气急败坏的样子;而是通过“反叛”这个行为来换取更多的平等话语权,他不是真的想把父母气得半死才甜心,他只是在捍卫内心期看已久的“独立”和“自我”。

抽烟早恋

孩子所追求的压根不是把呛鼻(眼)的烟吸进喉管的难受,更不是早早地想步进感情或婚姻生活,而是在觅觅(探觅)一种排解烦恼,倾诉苦闷且获得关注的通道,这才是暗躲在孩子行为背后的“驱动力”。

展开全文

而导致父母“挠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这些外显的行为征兆,却对其背后的深沉次原因以及内在驱动力视而不见。

“挠狂”背后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加上“没完没了,恶性循环”,换做谁估量都受不了——当父母的职责变成了在孩子身上“找茬”,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必定千疮百孔!

怎么办?漠视孩子的行为征兆,牢牢挠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力源头(内在驱动力),父母才能够真正力挽狂澜,扳回局面!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帮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把脉”呢?

探求以下两个问题:

1. 把过往父母曾经激励过孩子的场景称为“经历-1”

比如:

a.竖起大拇指对孩子说:“你把地扫得真干净耶!”

b.夸奖孩子真有礼貌,每次见面都向隔壁老奶奶问好!

c.对孩子说:“假如今天能提前半小时完成作业,可以多玩15分钟手机。”

探求:假如我们处于孩子的位置(角度),当听到以上这些话语时,我们的脑海里会显现出哪些画面及感受?

2. 把过往父母能激励孩子做某件事(付出行动)的场景称为“经历-2”

例如:

a.赞扬孩子“ 地扫得真干净”后,促使接下来更情愿帮妈妈分担家务,或者更情愿扫地,并且把地扫得更干净。

b.夸奖孩子“对老人有礼貌”后,促使孩子每次一见到隔壁的老奶奶,就更加积极主动地向老人问好!

c.要求孩子:“只有提前完成作业才能多玩会游戏”,导致孩子写作业更加挈拉,或者对“玩手机”更加沉迷,甚至无法自拔。

探求:为什么父母同样是在激励孩子,但是有的“激励”能够驱动孩子的行为,而有的起不到该有的效果呢?这其中的区别在哪里?

世界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在其著作中给出了答案:

“相似的储忆会发明出相似的心态和感觉,而相似的感觉和心态又会激发出相似的行为。”

换句话说,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激励行为,实际上都是在向孩子的“大脑储忆系统”传递一副画面或图像,而这幅画面将会给孩子带来相应的感受,假如我们所带给孩子的感受是积极快乐的,那么孩子将会更加情愿发展出更多与之吻合的行为;

所以,当父母赞扬孩子“地扫得真干净”或“对老人有礼貌”的时候,孩子就不自觉地将被父母赞誉、肯定的快乐与以上这些行为亲昵关联起来了,并且轻易形成“我是一个爱干净\懂礼貌的人”的自我认知(思维意象);

最终为了再次获得类似的快乐感受以及与自我认知相吻合的“认同感”,就会发展出越来越多的积极行为——变得更加勤劳、爱干净或懂礼貌。

相反,假如我们所带给孩子的感受和心态是消极痛苦的,那么孩子则会竭尽全力规避与痛苦行为相关联的一切因素。

而与之相对的是,父母把“玩游戏”变成了写完作业后的奖励,这无形当中,又唤醒了孩子大脑储忆系统中,所有与“奖励”相关的画面,并且牢牢地关联在了“玩游戏”上了,孩子在游戏成瘾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就不足为奇了;

甚至可以毫不夸饰地说,在孩子手机游戏成瘾的路上,父母成了“不知情”的第一推手。

正如安东尼.罗宾在另外一次演讲中说道:

“回根结底,沮丧、失落和快乐都不是客看事物,而是通过特定的心理画面、声音和生理行为发明出来的行为,是可以有意无意掌握的。”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掌控孩子内在驱动力,从而扶助“手机游戏成瘾”的孩子重新回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呢?

最有效的战术思维莫过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借力使力不费力,四两拨千斤”;如何正确地理解这一思维战术呢?

首先,我们要有“化敌为友”的魄力,才有机会借“对手”之力,来促成共赢局面(而非两败俱伤、鱼死网破的局面)。

对于“手机游戏成瘾”孩子的父母来说,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是“手机游戏”了,不少父母在与儿子“手机夺夺大战”惨败而回后,开始把矛头对准游戏开发商,对其各种指责和谩骂,但不得不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少孩子每次玩手机游戏的心绪都是很复杂的——要么是基于对父母不当管教(例如:唠叨、说教、责怪、训斥等)的焦躁,要么是基于学习挫败的逃离,把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关注以及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托付在虚拟的世界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在大脑储忆系统里,早已经将“手机游戏”和无数次的“内心慰藉”、“自由空间”、“精神托付”、“自我价值实现”等孩子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要素亲昵关联起来了。

换言之,父母假如要把手机摔个粉碎,至少在孩子看来,这无异于开着精神上的“推土机”,预备铲平孩子视之如生命的精神世界一样,估量第一个拿起“武器”起来反抗的,就是孩子自己;

因此,父母的矛头不应该指向手机或游戏平台,而应该指向如何扶助孩子重塑另外一个更加出色、温馨且布满爱意的精神世界,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游戏手机游戏
手机游戏概念股异动拉升,腾讯控股涨超3%,游戏沪港深ETF(517500)涨超2.5%,游戏ETF(516010)涨超1.8% 微软:假如成功收购动视暴雪将推出手机游戏商店与苹果、谷歌竞争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