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霖老师:孩子叛逆厌学,通宵玩手机游戏,父母要从源头解决!
很多父母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千辛万苦、呕心沥血把孩子拉扯大,孩子不但不感恩,反而把父母地好意当做驴肝肺,丝毫不领情,甚至还要处处和父母作对——反叛父母,拒绝沟通,不耐烦,甚至对父母动手、吼喊等等;
还有的孩子倒是脾气“良好”,他不跟你急,也不跟你吵,只是紧锁房门,通宵达旦玩手机,打游戏,把你挡在门外干着急,有的父母按捺不住了,于是破门而进,展开各种夺夺手机大战,把原本就关系紧张的家庭,升级成了鸡飞狗跳“加强版”;
孩子的叛逆言行也水涨船高,变本加厉——轻者堵死房门,重者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不可挽回的傻事来,而这一切,都似乎是在一个预设好的“怪圈”中,如约而至的发生,这对家庭而言,无疑是可怕的,甚至是摧毁性的。
比如说:
1. 当父母用特定的语气问责孩子的学习情状时(如:“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却立马变脸,显露出极不耐烦的样子,但是,父母还是忍不住要定时唠叨、说教、嘱咐、强调、问责孩子的学习(作业),搞到最后孩子彻底把父母当成了痛苦的来源——问责学习的“怪圈”。
2. 当父母以没收手机的方式来矫正孩子手机游戏成瘾行为时,孩子就会更加期看从父母手里夺回手机。因此,父母瞬间陷进了两难境地——果敢不给孩子手机,亲子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假如把手机还给孩子,孩子将会对手机更加沉迷——没收手机的“怪圈”。
展开全文
3. 当父母以说教、训斥、打骂等粗暴的管教方式,来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时,父母越是打压,孩子的不良行为越是更加严重——打骂训斥的“怪圈”。
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在做自然的反应:接受到某种特定的信号(比如:看到孩子玩手机),然后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或行为(比如:说教责骂或没收手机);当这种特定的信号表现得更加强烈的时候(比如:孩子对手机更加依靠——熬夜通宵玩游戏),父母的特定反应也随之变得更加强烈——从说教转变成打骂、咆哮等等
正如世界潜能激发大师[美]安东尼.罗宾在其著作中写道:
“我们的神经活动就像是一个点唱机,生活中所有经历都被忠实地笔录下来,存储在我们的点唱机——大脑——之中。”
他还说道:
“就如同用点唱机点歌一样,只要有适当的刺激条件,我们过往的经历终会泉涌而出。这消息刺激条件就如同点唱机的按钮一样,隐躲在周遭的环境之中。”
比方说,孩子因为没有找到学习的方法和兴致,导致对学习产生排挤心理,而这个时候,父母并没有解决孩子学习兴致以及动力的问题,而是对孩子进行各种说教、唠叨,强调孩子在这个阶段,必须重视学习,以后才有出息等等;孩子一听,当然就感觉非常不耐烦;
但是,不耐烦并不能阻止父母陆续说教和唠叨孩子的学习,因此,孩子则尝试通过对父母吼喊来让达到让大人“闭嘴”的目的,而当大人果真因此闭嘴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就会如实笔录“对父母吼喊”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等下次,父母再次唠叨的时候,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摘用“吼喊”的方式,来处理类似问题——就相当于按下了情绪“点唱机”的按钮,孩子的反叛行为就“自动播放”了。
而抉择这样做的,远不止孩子,就连咱们父母各种不当的管教行为,也经常处于“自动播放”状态。
比如,有一个父亲,看到自己孩子整天沉迷手机游戏的时候,就气不打一处来,当他偶然发现,在一次说要把孩子赶出家门的时候,孩子基于恐惧的心理,沉迷游戏的问题稍微有所收敛;
但是,要不了多久,孩子的老毛病又犯了,父母干脆就直接把孩子轰出家门了,而且,一旦父子间发生争吵和冲突,父亲都会使出把孩子赶出家门的“杀手锏”;
哪怕后来孩子已经对这一切见怪不怪了,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实质性的改变,但是这个同情的父亲所摘用的不当管教方式依旧在“单曲循环”且“自动播放”中,可悲。
正如安东尼.罗宾曾说:
“人类所有的行为均是心态的直接结果,而心态又取决于我们的储忆认知——即我们脑海中生成的画面,与自身交流的内容等。”
换句话说,假如我们没有方法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画面(意象),那么,我们就无法左右我们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改变我们对该生物做出的反应——我们将陷进没完没了的恶性循环当中。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通过改变大脑中对事物(孩子)的画面认知,从而改变我们心态,最终做出正确的有利于孩子改变的管教行为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构成储忆认知(感官信号)最要害的三个要素:视觉、听觉、触觉。
视觉——父母所传递给孩子外显出来的表情(感官信号):
负面感官信号包括:皱眉、急躁、脸红脖子粗、愤怒等;
正面感官信号包括: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惊喜等等。
听觉——父母所传递给孩子耳朵听到的声音(感官信号):
负面感官信号包括:大声吼喊、指责、责骂、说教等等;
正面感官信号包括:压低音量,和缓语气,鼓励的言词等等。
触觉——父母所传递给孩子在皮肤上的感受(感官信号):
负面感官信号包括:推、拉扯、体罚、摔东西(手机)等等;
正面感官信号包括:击掌、轻轻拍肩膀、摸头、拥抱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接收到了不同的感官信号,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当孩子给我们一个拥抱,我们的心瞬间就熔化了,因为我们感受到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爱;
而当孩子表现出对父母的极不耐烦,甚至对父母吼喊等叛逆言行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显现出血压飙升,气急败坏,感觉场面即将失控的焦躁感。
同样的,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于手机游戏,仍然是对特定感官信号的“自动播放”反应。比如,当父母与孩子谈论学习而带给孩子挫败感的时候,孩子就轻易对游戏产生莫名的依靠,因为在游戏中孩子能够获得飞檐走壁,过关斩将,快意恩仇的成功快感(自我价值实现);
如此这般,当孩子再次感受到生活上或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以及失败的时候,就会再度在手机游戏中觅觅情感托付,并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因此,假如想要彻底解决孩子叛逆、厌学、不良或手机游戏成瘾行为,通过打压(抑制)孩子“自动播放”出来的外在表象(征兆)是起不了任何实质性作用的。
我们必须从源头挠起——通过改变孩子所接收到的感官信号(视觉、听觉、触觉);从而改变孩子的自信状态(或自我价值实现方式)——不再从手机游戏来获得。
也就是说,要想真正解决孩子的手机游戏成瘾问题,就必须用“正面感官信号”来逐渐取缔“负面感官信号”,以达到从源头上来改变孩子“自动播放”的情绪反应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