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排枪战术那么死板,为什么清朝就是找不到破解之法?
引言
公元1842年,英国人带着他们的炮舰终于对清王朝发动了罪责的鸦片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清王朝一败再败,所谓的天朝上国脸面被砸碎了个干净。
而很多人在分析了清军和英军当时所用的军事装备以后,竟然惊诧地发现,清军与英军之间的武器差异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大。是的,当时的清军还装备着大刀长矛,还用着弓箭作战,而英军则装备了大量燧发枪、少量击发枪和火炮,但是清军当时的军备中,却还列装着大量的鸟铳,也就是火绳枪,其与弓箭的装备比例甚至能够达到1:1,同样也有着火炮。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里,亲身经历此战的贝青乔在其著作《咄咄吟》里,甚至这样记载了自己所见的清军战前装备情状:
“仆自进军中,仅于副将朱贵处,见弓二张、箭二房。”
“仆自进军中,仅于副将朱贵处,见弓二张、箭二房。”
小贴士:火绳枪和弓箭五五开的装备率在清军中并不算高,要知道早在清准战争时期,一些清军部队,甚至做到75%的火绳枪装备率,惋惜在清朝彻底覆灭准噶尔汗国以后,火器接连遭到朝廷打压(防止汉民),连带着火器战术也被打压,最终使得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火绳枪装备率竟然都不如好几十年前了。
展开全文
当然清军所装备的鸟铳要比英军所用的褐贝丝燧发枪落后很多,但那主要体现在两种枪支的击发方式上,其他方面的差异很少。当时清军的火绳枪还是使用火绳点火,然后在击发率上就要比燧发枪低一些,其战场击发率只有70%左右,而燧发枪的击发率则能够达到80%~85~之间。
小贴士:这些早期枪械总会因为受到风吹、雨淋、火药受潮、击发药放少、燧石破损、火绳熄灭、火门阻碍、士兵紧张等原因而造成开枪失败,究竟在紧张的战场上,甚至有士兵会忘记装子弹。
火绳枪的装弹射击速度也因为动作繁琐一些而要比燧发枪稍慢点,大约1分钟1~2发,而燧发枪能够做到一分钟3发左右。然后,在战场上火绳枪兵因为火绳枪的倒霉特性(燃烧的火绳轻易点燃身上的黑火药),各个同伴之间不能靠得太近,同排之间要留有一米的间隔,无法组成像燧发枪兵那样的亲昵队列。
可是除此之外,火绳枪和燧发枪之间的差异有限,都是早期火器的一种,都是前装火枪,都是分别从枪口处往枪管内倒进黑火药和铅弹,装弹操作几乎一模一样。而且燧发枪有滑膛、线膛之分,火绳枪同样也有线膛和滑膛之分。可以说,假如拿一个火绳枪,把其枪机换成燧发枪机,那么这把火绳枪就会瞬间变成燧发枪,而假如把一个燧发枪的枪机换成简单的火绳枪枪机,那么这把燧发枪就变成了火绳枪,两者的差异就是如此之小。
你可以把火绳枪看做是燧发枪的弱化版,而燧发枪虽然是经典枪械,但也是一身的毛病,首先即使是在有了定装子弹技术和油纸定装弹技术后,普通士兵使用滑膛燧发枪时,在战场上每分钟顶多也就可以射击3~4发(有一分钟射击5发的军队存在,但那不是在战场上,而且射击精度也不行),要是他们使用的燧发枪是线膛枪管,那么射速只会比这更低。
燧发枪的射击精度也非常糟糕,由于线膛枪管的制造难度,绝大多数燧发枪都是滑膛枪,也就是枪管内没有膛线,情状和绝大多数火绳枪类似,这使得燧发枪的射击精度并不比火绳枪高,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主要使用的褐贝丝燧发枪举例,1811年,英国人曾用褐贝丝燧发枪进行了一次射击测试,结果发现褐贝丝燧发枪在靶场内无风条件下,射击距离大约91米的圆木盾(靶子)时,上靶率为53%,距离圆木盾大约182米时,上靶率为30%,到距离大约274米时,上靶率则只有23%。
请注重,这里的实验数据,还是英国人在无风、安全、没有其他因素打搅的靶场环境内测得的数据,而在真实战场上,燧发枪根本无法取得这样的好数据。因为士兵在战场上会太过紧张,大炮的轰喊和闪光会非常影响士兵的士气和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到其射击精度,士兵身上携带的餐盒、背包也会影响到其射击动作。另外火炮和燧发枪所用黑火药点燃后产生的深厚烟雾也会遮蔽士兵们的视线,很多时候,士兵们只能在听到命令以后,举枪对着一个大致的方向射击一轮,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如此种种都会影响到射击精度。
因此欧洲军队在那一时期不得不把火绳枪手、燧发枪手们集中起来排成整洁的方阵,或是横队、纵队,通过排枪、齐射等战术发扬火枪的浩大威力,来赢得战争的胜利,最终搞出了线式战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排队枪毙”这种在中国人看起来很怪异的战术,其实清代时,中国也有类似战术,比如“九进十连环”,惋惜清末时,许多清军都忘了个干净。
小贴士:九进十连环是清朝军队鸟枪运用的一种准则战术,由多排鸟枪士兵依次开火和装填,形成继续火力的战术,在平定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中,曾经大显神威,保护了祖国西陲的稳定。
很多人就难以理解,为什么燧发枪这么垃圾,比火绳枪优异是优异,但也优异的有限,英军所用的排队枪毙战术也看起来非常“死板”,一点也不灵巧,为什么清朝就一直没有找到应对措施呢?要知道清军有着只比燧发枪弱一些的火绳枪,而且还有堪称中国古代弓箭技术巅峰之作的——满洲弓,其威力很大,比很多早期火器都强,射速更是远超一分钟两三发的燧发枪,那为啥清军就是打不过手持燧发枪的英军呢?
因为清军和英军之间的情状,根本不是一两种武器能够改变的,即使是让双方都使用同种武器,在同等环境下作战,清军也绝对会是战败的一方。
武器再好,也是人在使用,以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军和绿营军的那种状态,即使给他们燧发枪,让他们往打手持火绳枪的英国人,他们也打不过!这不是夸饰,而是鸦片战争时的清军就已经烂到了这种程度,而且双方的练习程度和组织度也完全不一样。
在战争中,英军就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们发现绝大多数清军根本不敢与自己进行白刃战(虎衣兵除外),手持火绳枪的清军只会在距离很远的地方开枪乱射,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了火绳枪的有效射程,他们射出的子弹根本都不知道射到哪里往了。在这种距离上,清军发射的子弹根本就杀伤不了几名英军,而且清军士兵们还都是乱射,很少进行齐射,这使得他们手中的火绳枪威力进一步降低。
而一旦英军组成队列,顶着清军的火绳枪乱射开始前进之时,清军的士气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影响会一直延续到英军来到百米距离内,对清军发射第一轮射击时,这时清军的阵线就会出现松动,而当英军开始上刺刀发起刺刀冲锋之时,清军就会瞬间士气崩溃。清军士兵们根本不敢与英军展开白刃战,纷纷被人数少于自己的英军追得漫山遍野的逃,作鸟兽散。没方法,谁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的武备废弛已经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程度呢,清军中的很多士兵,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过多少军事练习,他们的战斗意志,甚至比民团还差。
而偏偏他们所面对的敌人都是经过近代化严厉练习,还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英国“龙虾兵”们(英军当时堪称世界第一强军,地表最强不是开玩笑的),排队枪毙战术看着简单,但那极度考验士兵的士气、勇气,以及军队的组织度和练习程度。
英军十分克制在远距离上对敌人射击,英军以及绝大多数欧洲军队的作战场景通常是这样的:在战场上组成三列线,然后排成几条横队或纵队,在大炮的轰喊下踩着鼓点伴着军乐匀速向敌军走往,当走到距离敌人差不多90米的位置时,部队最前面的一排士兵发射一轮齐射,紧接着第二排士兵发射,然后是第三排士兵射击,每个士兵的操作都是,开枪—装弹—开枪,以此不断循环,当然期间他们还会不断前进,直到距离敌人越来越近时,就会发动刺刀冲锋解决战斗。
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总结了英军的战斗方式,但惋惜他们领略得太晚了,另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已经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军队不可同日而语了,变得更加先进,完全的近代化了:
“拿获奸细,据供: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府,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我军若迎头轰击,马匹一经受伤,必然惊溃,惟有斜抄横击,轰毙必多等语。夷情凶悍,深知兵法。”
“贼队不过五六千名,所恃者炮火猛烈,固结死党,无论如何进攻,致死不退。”
“拿获奸细,据供:逆夷用兵,马队在前,步卒在后,临阵则马队分张两翼,步卒分三层前进。前层踞地,中层微府,后层屹立,前层先行开枪,中层继之,后层又继之,我军若迎头轰击,马匹一经受伤,必然惊溃,惟有斜抄横击,轰毙必多等语。夷情凶悍,深知兵法。”
“贼队不过五六千名,所恃者炮火猛烈,固结死党,无论如何进攻,致死不退。”
除此之外,英军甚至可以扛着其他欧洲国家的燧发枪射击,不反抗,一枪不发,只埋头行军,硬扛着敌人燧发枪的不断射击,忍受着高伤亡,直到走到距离敌人三十米的距离上,才发射第一轮齐射的狠人!
在魁北克战争中,英军3300人袭击驻守魁北克城的法国军队,在战争开战前一天的晚上,英军偷偷来到了距离城堡2000米的地方,摆出了长度为1000米,前后两排的线式队列。第二天一大早,法军派出3500人出城迎战。
法军摆出的是经典的三排线式队形,随后双方开始互相接近,当相距大约200米的时候,法军就开始了射击,但英军陆续移动不停,在经过了几轮射击后,英军陆续倒下约五分之一的士兵,但是英军就是一枪都不发,一点反应都没有。一直等到英军能够看见法军的眼白(有时是两根长矛相连的距离),也就是大约30米的时候,英军才开始了发射第一次射击,然后这第一轮射击过后,法军就倒下了近三分之一的人。随后,英军踩着鼓点,前进了几米,发出了第二轮射击,结果法军又倒下了一大半,随后英军就发动了刺刀冲锋。这时候,如此瞬间的高伤亡之下,即使是强如法军也支撑不住了,纷纷掉头向魁北克城疯狂逃跑。
魁北克战争只继续了大约15分钟,此战英军伤亡600人,法军伤亡2000人,英军取得了胜利。而类似的战术,英军在欧洲战场上用了不止一次,打得同样使用燧发枪作战的其他欧洲国家军队难受至极。在这种情状下,清军如何能够获胜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上文说,即使是给两者同样的武器装备,或者说让清军手持燧发枪,让英军使用火绳枪,清军都仍然打不过英军的原因,双方的组织度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或许换清初时代的满洲八旗军上来,还能和英军打一打,但清晚期时代的八旗军和绿营军还是算了吧。
至于清军所装备的满洲弓确实威力强大,但那是清初时的情状,鸦片战争前后,清军所使用的满洲弓虽然还喊这个名字,但拉力比清初时的弓箭拉力小了很多,威力相差极大。用缴获此物的英国士兵的话说就是,“威力差不多和我们的玩具弓相等”,而即使是这种威力的弓,清军中也没有几个人能用好,武备废弛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有人可能想到了燧发枪这样的火器对环境要求很高,在高潮湿和下雨天,燧发枪几乎没方法使用,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闻名的“三元里抗英”了,清军为何不挑下雨天和英军作战呢?
问题是作为一个有着炮舰支持,有着海军优势,在沿海地区行动的军队,英军可以自由抉择时间和地点与清军交战,大不了人家下雨天上船或是固守营地不出战。
而且英军当时除了装备燧发枪以外,还有性能更好地击发枪可以使用,这种枪械对雨水具有不错的防护能力。另外即使燧发枪没有了射击能力,它仍然还能作为冷兵器使用,其所装备的刺刀同样具有威力。而清军的武器同样也会受到雨天的影响,甚至所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火绳枪的火绳一旦被雨水浇灭,就很难再点燃。
清军鸟铳难以近战
并且清军所用的鸟铳还没有肩托设计,也没有刺刀,除了杈子枪上的叉子能牵强作为近战武器外(牵强),鸟铳几乎无法近战。同时清军所装备的满洲弓,由于属于筋角复合弓,因此当它碰到雨水之时,泡的时间长了就会遇水疲软、开胶,弓力下降,无法使用,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损毁。因此假如清军真的在下雨天和英军交战,就只能用冷兵器跟对方打,但问题是上文提到了绝大多数清军根本就没有这个胆子和组织度敢于和练习有素,组织有序的英军(还有密集的炮火支援)进行近战,他们的士气真的有时候连广东、湖南、湘西等地的民团都不如。
清军的步兵如此,骑兵也没啥亮点,冲不破英军的线列,所用的弓箭也都没啥威力,面对英军的开花弹就很有可能会瞬间崩溃或是主动撤退。碰到人数少于自己,但经过近代化练习的英军骑兵也根本打不过,在张家湾之战中,英军第一龙骑兵团和费恩骑兵团,以一次猛烈冲锋就击败2000清军骑兵,当时参战的印度锡克骑兵这样评判自己所碰到的清军骑兵:
“很难挠,但一旦挠到就没什么危急了。”
“很难挠,但一旦挠到就没什么危急了。”
假如清军真的有清初时八旗军的那种勇气和战斗力,再配合行之有效的组织调度能力和人数优势,在中国大地上重演南非祖鲁人对英军的大胜,也不是不可能,但惋惜历史没有假如,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就是连非洲手持长矛、皮盾作战的祖鲁人都不如(祖鲁人有一些火枪,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手持冷兵器)。
或许鸦片战争时,让那些没有“沾染汉习”的索伦人参与战争(索伦兵在清朝一直以来被视为最悍勇的士兵),或许清军的情状还能好点,究竟满打满算,清军中也就索伦兵还保持有一定的战斗力,拉得开硬弓,玩得转骑射,近战能力也爆表,堪称清中后期的救火队员,在雍正和乾隆两朝大放异彩,清缅战争、远征尼泊尔都有其身影,在嘉庆时期也有过亮眼表现,惋惜历史没有假如,索伦兵自始至终都没来得及参与鸦片战争。
而且虽然索伦人在清中后期还有些战斗力,但是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少了,终清一朝其总人口都没有超过十万,抽不出多少士兵来,他们如何能和那些经过三个月练习,发把燧发枪就能上战场的英国龙虾兵们拼消耗呢?特别是清军的野战炮还那么垃圾,几乎无法给与索伦人多少火力掩护。
最好的场景估量也就是索伦人拼死杀死了一些英军,然后被英军的火炮和火枪集火消亡掉,表现可能会比虎衣藤牌兵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