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趁着年味浓,来推介!

趁着年味浓,来推介!

misa2 03-26 4次浏览 0条评论

今天正月初四

蚌小布祝您

万象更新,鸿业远兔!

大年初四,年味正浓

市民们纷纷外出

逛街、品小食、赏美景

尽享春节假期的美好时光

趁着这个好时节

安顿一波

热闹的蚌埠非遗项目吧

展开全文

目前,我市被列进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国家级3项,其中传统舞蹈类1项,传统戏剧1项,传统音乐1项。

省级20项,其中传统舞蹈类5项,传统戏剧2项,曲艺2项,传统美术2项,传统技艺1项,民间文学2项,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4项,民俗2项。

市级50项,其中民间文学2项,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5项,传统舞蹈7项,民俗4项,传统技艺20项,传统美术8项,传统音乐1项,传统戏剧1项,传统医药2项。

评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3项,省级20项,市级50项。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31人,市级传承人218人。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加起来大几十项

真不少啊

接下来重点介绍下

国家级、省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鼓灯

简介:花鼓灯是一种时髦于淮河流域、以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它把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完美结合起来,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进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史:花鼓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夏代,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证实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全流域。

演出形式:花鼓灯由固定演出组织“灯班子”开展演出,“灯班子”一般由锣鼓队、演员、灯主组成。其中,锣鼓队由鼓手、大锣手、大钹手、小钹手、小锣手、脆锣手组成。演员由伞把子、鼓架子、兰花组成。灯主俗称“班主”负责演出组织工作。

具体演出主要由开场锣、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后场小戏组成。

泗州戏

简介:泗州戏原名拉魂腔,1952年正式定名为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异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盛的文化底蕴,以美丽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泗州戏有“皖北黄梅”之称,被誉为“梨园拉魂第一腔”,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泗州戏历史悠久,相传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进泗州(当时的州治今泗县县城,辖境约今安徽泗县、五河、明光、江苏泗洪、盱眙)并吸取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进城市。

演出形式: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取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

"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根本,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艺人从师学艺时,学唱腔从八句 子开始,学表演从"压花场"开始。看众对"压花场"的要求非常严厉。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重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似风摆杨柳,状若出水芙蓉,舞姿极为美丽。泗州戏能够喊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数十种,如整鬓、拨鞋、提领、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旋风式、四台角、剪子股、下场步、门歪窝等。

五河民歌

简介:五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2008年6月7日进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为中心,时髦于淮河两岸广大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五河民歌进进快速发展期,涌现出马留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五河民歌手,创作出《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异节目。

演出形式: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盛,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类型主要分为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五河特色。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顺畅。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打铁舞

“打铁舞”表演

“打铁舞”是沿淮地区优异的民间舞蹈之一,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五河地处淮河岸边,勤劳聪明的人们依据打造船锚、生产工具等动作创编了“打铁舞”,其舞蹈动作粗犷有力、节奏明快,布满阳刚之气,在喜庆丰收的日子里,在农闲时,在节日里,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盛行乡里。

独杆轿

独杆轿演出图片

“独杆轿”,就是以独杆作轿。此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杆,而是在独杆之前端,设一简易圈椅,用以乘坐,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二零一四年五月“独杆轿”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濠城古名垓下(今固镇县濠城镇),明初以后,官府从山西等地大量移民,人口逐渐增多,市面繁华,建有多座庙宇。并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举办庙会,举行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独杆轿”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端公腔

端公腔演出照片

“端公腔”又称端公神调或唱阴阳戏,是流传于安徽省怀远县的一种传统曲艺。二零零八年十二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驱鬼辟邪的祭奠活动演变而成,开初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来受戏曲的影响,不断增加一些娱人的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逐渐变成了一种酬神赛会的表现形式。据老艺人推算,“端公腔”从清代中期已经形成,清末至民初为鼎盛时期。

垓下民间传说

项羽雕塑

“垓下民间传说”是安徽省固镇县垓下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二零一零年五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几千年来,固镇县劳动人民以高度的聪明、深刻的思想、纯朴的语言,通过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方式,口碑相传,笔录了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方风土人情,从而发明并流传着大量的丰盛多 彩的民间文学。“垓下民间传说”就是长期在垓下地区群众中口头流传的叙事体民间文学。

旱船舞

活动表演

五河县城关镇“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二零零八年十二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特殊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带来了南北不同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城关镇衡台社区的“旱船舞”经过五河县几代艺人的不断创新,丰盛了“旱船舞”的表演形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殊风尚。

淮河琴书

吴舜英演出旧照

“淮河琴书”是一种流传于安徽省蚌埠市、阜阳市阜南县等地区的传统琴书艺术。曲调婉转美丽,唱腔舒缓浑厚,语言纯朴生动,韵味美丽悠长,在淮河流域众多的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淮河琴书”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临北狮子舞

舞狮表演

“临北狮子舞”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淮河岸边五河县临北回族乡,它是淮河流域优异的民间舞蹈文化之一,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丰盛的文化发明力和艺术想象力,存储了淮河流域回汉人民特殊的文化看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临北狮子舞”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钱杆舞

室外演出

“钱杆舞”是分布在安徽省五河县城关镇旧县社区及周边村镇的传统民俗舞蹈。二零零八年十二月,“钱杆舞”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钱杆舞”既体现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是本地区汉民族较完全、具有典型 民间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

浅绛彩瓷画

省级传承人季永创作浅绛彩

“浅绛彩瓷画”是极富安徽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以中国传统书画技法在瓷器上创作书画,集诗、书、画、印、瓷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一种艺术样式,是书画与陶瓷这两大国粹的亲昵邂逅。二零一七年十一月,“浅绛彩瓷画”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浅绛彩瓷画”产生于清代晚期的同治光绪朝,由安徽籍书画家参与景德镇瓷器绘画而逐渐发展成熟,后流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江 苏等地。

清明庙会

清明节巡出隍城

“清明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是淮河流域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和足够展现民族精神的庙会。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清明庙会”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据民间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五河渡口遇难时,因五河城隍营救有功,就特封他为忠佑王。为庆功受赏,清明这天用一顶绿色大轿,八人抬着城隍在街上巡游,供人瞻仰。此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山人海,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热闹特殊。年年如此,时间久了,清明这天也就形成一年一度的清明会。

涂山大禹传说

舞剧《大禹》

“涂山大禹传说”是怀远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它在怀远人民中产生广泛影响,许多传说家喻户晓,流传深远,有的甚至成为千古绝唱。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涂山大禹传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早在四千年前,怀远已是涂山氏氏族聚居之地。广大劳动人民以纯朴精炼的语言,通过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口碑记载,记 录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土民情,发明出大量丰盛多彩的民间文学。

涂山禹王庙会

怀远禹王庙

“涂山禹王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二零零六年十二月,“涂山禹王庙会”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大禹治水会诸侯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重大、最有影响的历史事件,此后,先民们便有了缅怀大禹的祭奠活动。“涂山禹王庙会”在一千多 年前的唐宋时期已形成规模。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苏东坡过涂山,作《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就描述了数万人登山赶会的盛况。

卫调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三代婆媳》

“卫调花鼓戏”起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是淮河中游两岸群众喜爱的剧种,广泛流传于五河、凤阳、定远、嘉山、怀远、灵璧一带。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卫调花鼓戏”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心意六合拳

省级传承人梁红宣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以形取意,取龙,虎,熊,马,猴,蛇,鹰,鹞,鸡,燕十大形动物的特征发明出各种拳式。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心意六合拳”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杨氏微雕

微雕大师杨其鹏

微雕也称牙雕、微刻,是一门以刀代笔,以“微”为特征,以“精”为准则,集“书法、绘画、篆刻、色彩”众家之长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集“书、画、雕”三妙而相映成趣。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杨氏微雕”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余家皮影戏

余家皮影戏省级传承人余家坤

中国皮影艺术源远流长。余家作为皮影戏世家,代有传人。 民国时期余运身、余运兰、余运太跟随父亲学艺、从事皮影戏艺术生涯。1947年来到蚌埠市老西游场演出——传统剧目东、西、南、北四大游记,其特殊流派艺术风尚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迅速成为地方一绝。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余家皮影戏”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进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蚌埠玉器加工技艺

蚌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蚌埠玉文化也同样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蚌埠当代玉器制造发轫于建国初期,1958年建成蚌埠玉雕厂后,培植了一大批玉雕人才。随着改革开放,“蚌埠玉器加工技艺”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仿古玉器更是闻名遐迩。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不像太极拳的拳种。据考证,陈家沟拳术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集蒋发所授的三丰太极拳与陈式炮捶改编而成,此后世代相传,有传子不传女之说。故而,外人不得窥其貌,更难知其髓。

一直到陈家十四世陈长兴传拳与河北广平府(今邯郸永年)杨露禅后,“陈家沟拳术”才被世人所见,并渐次衍变为当今之“陈氏太极拳”。

胡门少林大洪拳

“胡门少林大洪拳”系河南正宗少林派内家拳术,是少林大洪拳内传之拳法。胡门少林大洪拳是我国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之一。

“胡门少林大洪拳”的创始人胡德山,5岁时便随姑父习武,不仅继续传统正宗少林拳老套路,而且深得内传大洪拳法之精髓。蚌埠市创办成立消防队后,胡德山被聘为蚌埠市消防队首任武术教官,定居蚌埠,并在蚌埠移运码头、朱家岗、宋家滩等地,开场子教拳。

赛龙船

“赛龙船”和汩罗江的龙船大赛一脉相承,是五河端午节主要活动之一,同时深受南北文化主要是徽商文化和扬州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它是淮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五河县城关镇顺河街的“赛龙船”,是一种集娱乐、比赛与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形式。民国时期及以前,每年端午节都在顺河街河下举办龙船大赛活动,经费由当时顺河街商人赞助。

最后附上近期

开展非遗活动、各类民俗活动计划表

更多信息请下载“蚌埠发布”客户端

往期回忆

时间定了!又要调整!

免费开放!年初三至年初六

农历新年第一喜!蚌埠,全国第14!

31省份经济成果单揭晓:安徽等16地跑赢全国

重要提醒!正在严查

安徽公布:免费!

给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的新年寄语

市委书记市长给蚌埠人民拜年!

素材提供:蚌埠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侯靖

校检:成凯

审核:朱素贤

今日推举

点送

禅游记
1-1!西甲再爆冷马竞战平升班马联赛2负1替补被罚下 传奇3光通版:经典画风,人气超高,新区刚开,散人首选!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