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临终前,留下了17个字的遗言,道出了当年空城计的真相
《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它描写的故事可谓出色至极,诸多经典篇章成为了各大影视剧以及民俗戏曲文化的素材。就拿“空城计”来说,每当读者看到此处,无不感叹诸葛亮在绝境中展现的聪明与镇静。
但是我们从司马懿的角度往考虑,作为能与诸葛亮对标的超级谋士,面对“空城计”,他内心至少要有提防的意识,派出小股力量刺探一下才对。然而司马懿看到城中大门敞开,直接下令撤军,这其中是否存在蹊跷?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为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深知此刻不能与敌军硬碰硬,必须要保留有生力量才能与前来追杀的魏军抗衡。然而大部队撤离了,他这个总指挥却在正预备撤离的时候被司马懿的15万大军截停在西城。
当时诸葛亮在西城的兵力只有2千余人,想要和15万人进行对抗,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在他镇静的探求下,他命令手下将城门打开,士兵扮演成老叟出门扫地,自己作为主帅则是坐在城头抚琴唱歌,甚是潇洒。
展开全文
当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时,他立马喊停部队,随后诸葛亮在城头对司马懿各种嘲讽,司马懿告诉身边士兵有诈,直接下令让部队撤退。对于魏国来说,这次失败的战术决定,让魏国多承担了数十年的战乱之苦。
若是将诸葛亮当时占据的西城被攻破,将诸葛亮俘虏或者杀死,失往了指挥的蜀国军队必然无法反抗,魏国可趁机直接攻进蜀国腹地,灭国之灾也许就是2个月之内的事情。
司马懿作为三国顶级谋士,手握15万军队,攻城也是足够的,为什么他都懒得试探,直接掉头撤退?为司马家族建立开创晋朝基座的狠人,难道就只有这点智谋嘛?
司马懿当时能做什么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当时的司马懿大军已经兵临城下,面对门户大开,并且最多躲兵几万的西城,他完全可以派出一支敢死队上前冲锋。从古代军事理论角度出发,守城战打开城门乃是大忌,直接下令冲杀进场乃是毫不犹豫的决议。
当敢死队探明事实后,诸葛亮还有心思在城门上抚琴唱歌嘛?其次《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就坐在城楼上,司马懿大军距离如此之近,15万军队不可能没有弓箭手方阵,在陆地上也没有草船,直接下令一轮箭雨放过往,诸葛亮就算能活命,那城中空虚的事实也就该暴露了。
就算是恐惧“草船借箭”的情状发生,那也可以派出一小部分射箭很准的弓箭手对诸葛亮拉弓射箭,把这个蜀军主帅给杀了,那对蜀国也是重大打击,究竟当时的蜀国处于一个人才极度断层的时代。
就算是司马懿不想消耗手底下士兵的性命,也不想“浪费”任何一根弓箭,那么将这个西城围起来,锁死水源和粮食给予,诸葛亮和手底下的士兵也不是神仙,总回会饿死。
所以不论如何,司马懿都没有理由直接撤军,加上他的智谋,他也不应该做出这样错误的决定,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这是司马懿有意的决策。
司马懿为何如此决策
司马懿的聪明在正史记载中在早有来源,小时候在家族中被称为神通,学什么会什么,还知晓举一反三,并且做事既有目的性。既然司马懿明知道能够在西城铲除诸葛亮却不这么做,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司马懿在临终前面对自己的子嗣,说出了17个字:“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惧怕。”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字面意思是:我在魏国当臣子多年,每个人都怀疑我有异心,我何尝不为此感到惧怕?
但其实际,他是告诉孩子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松警觉,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想好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司马懿之所以情愿陷进空城计的陷阱,就是因为他想好了自己的下一步。
和《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不同,司马懿和曹操并不算是一个年代的人,司马懿在仕途中,主要效劳的魏国君王是曹丕和曹叡。从曹操的角度往看,司马懿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奇才,但他的心机太深,可以将工作交给他,但必须加以提防,不可完全信赖。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仕途上绽放光线,还是因为得到了曹丕的重用,曹丕也知道司马懿这人是聪明到诡异的角色,加上曹操的劝诫,他对司马懿必然抱有戒心。
司马懿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嘛?他在曹操执政的时候就已经知晓曹家人对自己有所提防,所以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留一手。对于当时的魏国来说,最为忌惮的敌人,就是诸葛亮,这也是司马懿的价值所在。
假如当年在西城直接除掉诸葛亮,看上往是大功一件,加官进爵是必然的结果,但问题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的价值在哪里呢?北伐鲜卑,鲜卑人不是蜀军,都轮不到司马懿出手,太多将领能够完成这件任务了。
下东南征服吴国,看上往很有挑战性,但曹家也不短缺自己信得过的人才,就算对方有个陆逊,还有他的儿子陆抗又如何?吴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不是所有的主君都像孙权那么明智。
所以灭了诸葛亮,看上往对自己有益,实际上就让自己失往了存活下往的价值,司马懿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他的想法是篡位,为后代建立王朝基石。
留下诸葛亮,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也许诸葛亮也是看穿了司马懿的心思,才会想着摆出空城计,让司马懿知道,我诸葛亮的命,不是你想拿就能拿的,你也要看上面人的脸色。
明明是效劳于两个不同国家的顶级谋士,在这一刻,却表现出了极为契合的默契,这也许就是聪明人之间独有的心灵感应。从结果上看,司马懿的抉择是正确的,曹叡36岁英年早逝,甚至都没有时间告诫后代,一定要小心司马家族的领导者司马懿。
司马懿隐忍一生,最终耗死了3任魏国国君,找到了篡夺魏国政权的机会,从而为司马家的王朝野心奠定了完美的开局,说他是三国第一谋士,真不为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