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名人翘楚 晚清重臣冯锡仁
编者按:总有人用文字,为故乡在浩浩岁月之中刻录下足迹,此心温良,令人动容。“风吹沙”便是这赤诚者,他通过查阅大量史实资料、觅访相关人士,匠心书写,终于完成心愿之作——一部关于我县晚清重臣冯锡仁生平事迹的作品。出色内容,请诸位一阅,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评论。
沅陵名人翘楚 晚清重臣冯锡仁
作者:风吹沙
1840年之前的大清帝国,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依靠丝绸之路的瓷器、茶叶、丝绸等传统商品出口,清王朝赚取了西方国家大量的真金白银。当时西方人被称为“黄发绿眼”的洋鬼子,西方所带来的大航海时代科技和现代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统治者称为“奇淫巧技”而不屑一顾。
而1840年后的两次鸦片战争,彻底地打蒙了清王朝的统治者,对外国人的认知也开始颠覆性转变,洋鬼子变成了“金发碧眼”的洋大人,中华民族自此开启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
历史上任何一个名人的丰功伟绩,都脱离不了他所在时代的大背景,本文的主人公冯锡仁(1849-1910)就生活在这个特殊的时代。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历来就是大湘西的代名词。在其偏远山区的沅江边上,有一个喊做柳林汊的小乡村,天高皇帝远,远远的战火硝烟显然没有影响到这个自给自足而又闭塞的农村,沅水静淌千年,十万大山连绵起伏,溪流无数,每一片土地依旧如诗如画。
展开全文
1849年,冯锡仁就诞生在这清静的乡村里。冯锡仁本名冯志橿 (志为其辈分排行。橿 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坚韧,可做车轮)。(众多资料记载其生卒时间为1845-1911,而依据谱书笔录为生于道光己酉二月十八日1849.2.18,卒于宣统庚戌年七月二十日1910.7.20。)
冯锡仁父亲冯云兴,曾在曾国藩以团练起步的湘军里,与太平天国作战,冯氏族谱笔录其:“以办团练出力由曾国藩咨部奖九品官秩”。冯父虽出生行伍,却极为看重读书人。长子冯锡仁,二甲进士,官至三品。次子冯锡义(本名冯志焕1854-1904),贡生,四品官衔。
一、漫漫求学路 岳麓照我心
历史文档《乡试硃卷》清楚记载了冯锡仁当时的求学经历以及家族情状。冯锡仁清同治八年(1869年)进县学,中秀才,后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光绪二年(1876年)秋,在长沙参与湖南乡试,中丙子科第三十四名举人。
初次踏进岳麓书院的山门,冯锡仁就被霸气自信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对联所震动。岳麓书院是当时全国最久远最负盛名的书院,千年历史中聚集了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无数文人大咖的研学成果而熠熠生辉。
冯锡仁求学时期的岳麓书院,正值鼎盛时期,从此走出来的湖湘学派人才也是喷涌而出,“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魏源、胡林翼、郭嵩焘、以及后来的蔡和森、蔡锷、毛泽东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岳麓书院人的共同使命。
在这里,冯锡仁从一个纯粹的乡村文人学子得到了升华,学到了责任和担当,具备忧患意识和民族气节,成为一个修为高贵、行为果决的人,也为其后来做官、参战、引退再救国提供了思想指挥和行为准则。
冯中举次年春,进京参与礼部会试中贡士,光绪六年(1880年)参与殿试,中庚辰科二甲第十九名进士。(中举次年进士及第为不实说法)
封建社会读书人地位尊崇,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为己任,而科举制度是老百姓改变命运并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途径。冯锡仁一路走来,历经艰辛而矢志不移。20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终获读书人最高荣誉。
二、大员家乡行 尽量为黎民
光绪十三年(1887年),冯锡仁的母亲病逝,冯回沅治丧。期间目睹县内里正包征钱粮时以各种名目多收税费私下敛财,百姓极为愤恨。
他登门拜谒辰州知府和沅陵知县,商量破除里正包征制,重新拟定新章程并公布于众,额外税费一律剔除,同时意见在城乡各处设点由农户自行缴纳。意见被摘纳实施后,百姓交费便利且明白,很是称心。
光绪二十年(1893年),冯锡仁奉命回沅巡视,发现百姓因天灾导致饥荒避难,而知府、知县无动于衷,民愤很大。冯为调查真像而微服查访,发现知府贪赃枉法的实证,便毫不留情上报朝廷罢免其官职,并由衙门速拨钱粮,周济民众。
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回到故乡,冯锡仁都没有招摇显摆,而是切实关怀民间疾苦,并且特殊注重方式方法。因私时期客气拜谒,提出合理意见;因公则是微服私访明察秋毫,发现问题则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在当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三、为官一任 尽忠朝廷
冯锡仁中进士后。著以内阁中书(从七品)用。旋授刑部主事(正六品)。后任军机章京进值军机处,参与编辑《筹办夷务始末》,抄录鸦片战争前后至同治间对外交涉之重要档案。不久授兵部给事中(正五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朝廷着冯锡仁夺情除服(清朝为官者,父母往逝后,要辞官守孝三年,称“丁忧”,朝廷征召提前履职喊夺情,而冯母1887年病逝)。即授工部候补员外郎。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冯锡仁补授工部员外郎(从五品)。光绪十六年(1890年),冯锡仁被授予都察院山西道监察御史(正五品)、工部给事中。
四、战火考验、激流勇退
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7月25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由于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屡遭失败,清廷征集湘军。11月,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南新宁人,湘军宿将)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防剿各军,督办东征军务,对日作战。因冯锡仁在兵部任过给事中,对夷务也有所研究,刘坤一遂保荐冯掌管前敌总营务处。
冯锡仁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负责调度钱粮,保障作战部队后勤给予,协助刘坤一出谋划策,拟定作战计划,做了大量工作,得到刘坤一的足够肯定。
刘坤一带领湘军将士,数次发动大规模反攻,从而书写下湘军最为悲壮而绚烂的最后篇章。
然战局已定,清朝战事虽已大败,刘坤一仍向朝廷保举冯锡仁。刘在给朝廷密保征战有功人员的奏折中写道:该御史(冯时任都察院山西道监察御史)有“志趣雅正、忧国奉公”之风,在行军打仗中,“用兵机宜,莫不悉心研究”。日寇猖獗,清军失守牛庄、营口,关内外人心动摇之时,初履戎行的冯锡仁,处之泰然,并自请带兵出关,“其胆识运量有足多着。至于精神缜栗,智虑周详,目揽手批,事皆立办”。朝廷随即“着冯锡仁加三品官衔”。5月2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辰州府志和沅陵县志都记载了冯锡仁在战后,给朝廷上奏的折子中,他认为俄国是清政府最大的安全隐患,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在新疆、蒙古屯兵,一边防守一边生产,有点类似于后来抗战时期南泥湾的做法。
晚清重臣,一片忠心,然清王朝病进膏肓,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不久冯锡仁引退返乡。
此时冯锡仁正年富力强且官至三品大员,前途一片光明,假以时日,或许可以和晚清四大名臣齐名,却为何激流勇退,告老还乡?百思不得其解,史料也没找到直接笔录。
冯锡仁在任职军机处时,曾参与编辑《筹办夷务始末》,抄录鸦片战争前后及同治间对外交涉之重要档案,这些档案,就是清王朝被列强瓜分衰落及耻辱的见证。档案中英法美俄是传统强国,他们的船坚炮利无可奈何。但是后来清王朝经过“洋务运动”,组建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本以为一样的船坚炮利,却被小小的日本打得全军覆没,湘军后来虽奋勇反攻,却依旧以惨烈告终。
武官可以战死沙场报效朝廷,而文官即便是达到李鸿章之顶级权位,也只能在条约上乖乖签字。一个忠心耿耿的热血老臣,殚精尽量为国分忧,然而一个腐朽至极的王朝,不是仅仅买点洋枪洋炮就能挽救的,晚清的四大名臣也无法力挽狂澜,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让满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大清气数已尽,腐朽的清王朝让人失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纵看冯锡仁一生从政及后续经历,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为官期间,能力卓著、尽忠职守,即便是在服丧期间也随奉差遣,职位逐年升迁。特别是在甲午战争的血与火的考验中,他虽然作为一个文官,却不顾生死带兵出关且有胆有识,办事稳妥。升迁三品大员,也算是得到朝廷的认可和奖励。
五、退位不退身 忧国又忧民
引退后的冯锡仁,既不低沉落寞萎靡,也不是回到家乡躺在功勋簿上享清福,岳麓书院的教诲熏陶让他积极面对这一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冯锡仁与熊希龄(民国第三任国务总理)、黄忠浩(湖南末任提督)等人的提议下,创办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校址就是今天的常德市第一中学),冯锡仁亲任监督,培植新式教诲人才。
学堂造就了如宋教仁、向警予、林伯渠、滕代远,还有蒋翊武等一大批功勋卓著的革命志士和专家学者。
1904年,冯锡仁意见“辰郡中学”另修新校,校址迁往今天沅陵一中所在地的天宁山,新校于1912年建成,同年移迁,更校名为“辰州公立中学校”。
光绪三十年(1904年)5月,冯锡仁联合龙湛霖、王先谦、王之春等湘绅在长沙发起破除“中美合同”、收回粤汉铁路筑路权运动,掀起了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人民收回粤汉铁路利权运动的高潮。
次年,冯锡仁等在长沙成立了粤汉铁路局,当年8月29日美国被迫与清政府签订“赎路合同”,交出了修筑粤汉铁路的所有权利。
铁路权益,一直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是主权的象征,粤汉铁路权益的收回,粉碎了美国以路权掌握主权的阴谋,保护了清朝的统治,对于湖南后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帝下令破除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的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然而新的选拔人才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好,冯锡仁便联合众多湘绅上奏朝廷,在现今湖南大学的自卑亭四周建立学校,在过渡时期为朝廷积存、保护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南巡抚庞鸿书奏准,冯锡仁总理湖南矿务三路公司,对于后期湖南的矿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为了实业救国,冯凭借自己人脉,常拜会社会上有识之士,探求矿务发展良策,并成立西路矿务公司,追求湘西开发方法。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湖南咨议局筹办处成立,冯锡仁与谭延闿、王先谦、赵启霖、黄忠浩、曾熙等人,积极推行君主立宪运动。
宣统元年(1909年)8月,湖南咨议局正式成立,冯锡仁被选为第一副议长。次年,被选为中心咨政院议员。
宣统二年(1910年),湖南咨议局连续四次要求清廷立宪。
同年,由于积劳成疾,冯锡仁不幸往世,享年六十一岁。
六、斯人已往 功德有名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享年86岁的冯锡仁夫人蒋氏往世,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悼念,其中就有众多军政界大员、学者及各地实权人物,而此时冯锡仁已经故往二十多年,依旧受此尊崇,可见其本人及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冯锡仁家躲书丰盛,曾修建有“十都山庄”躲书楼,是湖南省内知名躲书楼之一。广收全国各省、府、州、厅、县志数百种,文集数百部。
冯锡仁著作有:《听彝堂续稿》六卷、《听彝堂电稿》二卷、《听彝堂折稿》七卷、《絮庵杂著》二卷。
其柳林汊故居天井及躲书楼,部分毁于日本侵华战机轰炸,部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址现为柳林汊小学。
冯锡仁,是当之无愧的沅陵名人翘楚。然而时至今日,在柳林汊村冯锡仁的故居却已不复存在,不免万分遗憾。
冯锡仁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早年以最高学历考取了功名,为官的时候殚精尽量,即便是引退后,依旧在外争国权,内兴教诲、创办实业、总理矿务、推进立宪、关怀黎民百姓疾苦。
冯锡仁,是读书人的终极目的;是冯氏后人的自豪和楷模;是沅陵名人的杰出代表;是晚清时期的忠心重臣。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词条
2.沅陵冯氏族谱(1941年修订本)
3.文成都:沅陵名人冯锡仁
4.民间收躲的历史文档
5.岳麓书院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