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增五位“山东好人”!看看有你熟悉的吗
威海新增五位“山东好人”!看看有你熟悉的吗
依据山东省“我推举、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
有关要求
经各市各部门单位层层选拔推举
“山东好人”评选委员会评选等程序
近日
省文明办公布第132期“山东好人”
威海共有5人进选
分别是
“老实守信”好人孙德连
“见义勇为”好人刘昌琴
“敬业奉献”好人刘雄伟
“孝老爱亲”好人杨新月
“助人为乐”好人胡顺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
熟悉一下他们吧
孙德连 :
坚守海岛56年
从不收取一分诊疗费
展开全文
孙德连,男,1952年6月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荣成市港西镇鸡喊岛村村医。日前,荣成市港西镇一位乡村医生火遍全网。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微博、《半月谈》等媒体平台转发报道,多个话题阅读量累计超千万。他就是孙德连,72岁的他抉择一生坚守海岛,为乡亲医治病痛,守护健康。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哪怕是半夜敲门求医,他拎着药箱就走,56年来,孙德连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对贫困家庭,他会自行垫付药费,时间久了,他也记不清到底垫付了多少。择一事,终一生。守岛一生,是“赤脚医生”孙德连对海岛村民的承诺,承诺的背后,是他对医者仁心的坚守。
“长大后,我想当医生”
孙德连居住的地方喊鸡喊岛,是位于荣成市港西镇虎头角北约8公里海域中的一个“岛上村”,出进都靠乘船。
1952年,孙德连出生在这座小岛上。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母唠叨最多的就是“不要生病”。孩童时期的孙德连并不理解父母这句唠叨的深意,直到一天,孙德连突发腿部痤疮,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医生,他的病情一再挈延最终化脓感染。“我爸妈急得不行,冒着风浪出海,那时候镇上的医生也不多,求了半天才答应来岛上给我看病。”有了医生的救治,孙德连的腿才保住了。
正是这一次惊险经历,让“长大后,我想当医生”的种子在孙德连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1966年,鸡喊岛村响应号召,需要选派青年到荣成县龙须岛渔业卫生练习班学习,年仅15岁的孙德连毫不犹豫报名参与。经过系统化的学习,他成为了鸡喊岛上的一名村医。从此,这座偏远孤僻的小岛,有了“赤脚医生”。
“假如我走了,再有这种事,谁上?”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孙德连心中永远装着病人。过往一个口信,如今一个电话,不论远近、早晚还是冷暑,哪怕半夜敲门求医,他背起药箱就走。遇上急病的,他一路“打飞脚”,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时候着急,鞋都跑丢了,真是‘赤脚医生’了!”孙德连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脸。
当谈到为什么要留在条件艰苦的海岛做医生时,孙德连向记者讲述了两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渔船捻工,突发急性阑尾炎,却遭遇连续7天风雪天气,船无法出海。孙德连怕贻误病情,天天都往其家中看诊。几天的降温降雪导致路面结冰,而岛上坡路较多,行走起来十分困难。孙德连顶风冒雪,一手提着药箱,一手拄着木棒,支撑着结冰的地面,一步步地往患者家中挪动,10分钟的路程,硬生生走了半个小时。到了患者家中,孙德连双手冻得通红,也顾不得热身,急忙看诊。由于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反复,孙德连天天都要如此往返三四趟。7天后,风雪终于停了,孙德连亲自护送患者出岛手术,由于他的及时救治,挽救了患者生命。“当时情状很紧急,要是阑尾炎转成急性腹膜炎就轻易有生命危急。我想以我最大的努力,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后来,随着鸡喊岛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夏季都会有大批游客到岛上租住游玩,岛上游客的健康安全也成了孙德连的“份内事”。一天临近半夜,早已进进梦乡的孙连德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孙大夫,我出血了!”孙德连胡乱套上衣服,鞋都来不及穿,赤脚冲了出往。来到游客房中,孙连德被眼前一幕惊到,只见伤者坐在地上,眼角到太阳穴处开了一个口子,血流到了地板上。问询后得知,伤者当晚宴请宾客,在收拾残羹时不小心滑倒,一个啤酒瓶也随着落地,溅起的碎片正好割伤了他。孙德连上前检查伤口,发现是动脉出血,必须出岛治疗。伤者的朋友都已饮醉,他在岛上也没有熟悉的人。孙德连便一边为其包扎止血一边打电话发动邻里,找人借车、借船、打“120”。车、船到位后,孙德连与村民一起将伤者扶上车。由于沟通及时,120急救车早早地等候在岸上,第一时间将伤者送往医院。几小时后,孙德连接到伤者平安的电话,悬着得心终于放下了。
经过这两次突发事件后,孙德连留在岛上做医生的信心更加果敢。他说:“我不能走!我走了,再有这种事,谁上?”。
“既然抉择了行医,就要用一生往干好它!”
上世纪80年代,岛上医疗条件逐渐改良,配备了许多夺救医疗包、氧气包、吸痰器等。但岛上卫生室没有B超、胸透等检查仪器,也没有分科诊疗的医生,这就要求孙德连必须具备独立诊治和推断病情的能力。孙德连自知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便每日阅读专业刊物,不断充实自己。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一本医学刊物上看到一则函授医疗卫生类招生广告,便报了名。之后的两年间,孙德连白天看诊,晚上学习,有时甚至学习到深夜。他说:“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地钻研学习,特别是中医,没有深厚的功底,切不可轻易为之。”在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孙德连还熟读各种专业书籍,结合患者病例研究,积存了大量临床体会。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孙德连的医术不断精进,并取得了医学专业的大专文凭。“随着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我再碰到紧急情状可以更专业地处理。但是学无止境,从事医生这个行业就要一直保持学习状态。”孙德连说道。近年来,港西镇卫生院每年都会举办五六次医疗培训活动,孙德连也是次次都报名参与。
行医56年来,除了探亲生病外,孙德连很少走出海岛。
他不在的日子,淳朴的村民们总会念叨着他的好。“只要有需要,他总是随喊随到。哪怕半夜敲门,他也是拎起药箱就走。”“他不在岛上,我们都不敢生病。”……56年来,孙德连行医从不收取挂号费、诊疗费,仅收取药费,对贫困家庭还垫付药费,时间久了,到底垫付了多少,他也记不清了。村民都说,没有什么困难是他解决不了的。
现在孙德连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因无人接替村医,组织让他陆续留任,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伴周月香特殊支持:“他做这个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跟他说咱坚持着干,能干到多大岁数就干到多大岁数。”
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孙德连对未来布满了期待与信心。他说,医生扶助病人是职责,所以不需要夸奖,更何况他已经守护在这个小岛50多年了,所以大家离不开他,他也放不下大家。
一个药箱,一背就是一生;一座岛,一守就是56载。从青春少年到头发霜染,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往,他仍然天天身背药箱到处奔走,为无数乡亲医治病痛,成为这座小岛上的“生命守护神”。
刘昌琴:
救人于危难之间 助人于情急之中
刘昌琴,女,1971年2月生,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蔄山镇卫生院护士长、院感科科长。自1990年参与工作以来,刘昌琴一直在基层卫生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以积极端正的工作作风和对护理工作的无限热爱,为患者缓解病痛。2022年12月2日,刘昌琴在为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进户随访时,听闻有个大爷哮喘病犯了,已经昏迷,在这个要害时刻,刘昌琴挺身而出,顾不上冷冷的天气,跪在地上为老人急救,在急救的黄金时间内让老人恢复唤吸,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白衣天使的铮铮誓言!她本人曾荣获威海市先进护理个人、威海市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威海市青年志愿者标兵等多个荣誉称号。
危难时刻伸援手。2022年12月2日,刘昌琴为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上门护理时,听闻有个大爷哮喘病犯了,已经昏迷,在这个要害时刻,大声说:“我是护士,我会急救,病人在哪里!!”围看群众立刻为她让出了一条通道,刘昌琴赶紧上前查看老人状况,老人可能70岁左右,背靠在轮椅上,脸色已经青紫、口唇发绀。出于职业本能,刘昌琴急忙拍其双肩,唤喊患者无应答,然后触摸颈动脉无波动,同时看察胸廓无起伏,口鼻无气息,她以最快的速度推断老人心跳唤吸停止,当机立断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四周的群众纷纷上前帮忙,刘昌琴护住老人的头部等重要部位,将老人平放在地上,她跪在老人身侧,将老人的衣领打开,腰带松开,双手重叠放至老人胸前,一边按压,一边看察老人的状况,同时指挥老人在场的亲属进行人工唤吸,辅助心肺复苏进行救援。一轮的心肺复苏和人工唤吸后,老人依旧没有任何转好的迹象,刘昌琴毫不泄气,依旧没有舍弃,重复着一轮又一轮的操作,她的脑门因为大量的体力消耗开始冒汗,但是手上的动作依旧没停。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开始有了反应,状态慢慢变好。“急救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一旦错过,就很难恢复了,当时脑子里也想不到别的事情,只有赶紧救人。”刘昌琴说。经过20分钟的夺救,老人的状态终于转好,心跳和自主唤吸也已经恢复,同时,120救护车也来到了现场。刘昌琴赶忙帮忙将老人抬上救护车,自己重新投进了工作当中。
投身志愿热人心。蔄山镇卫生院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时,刘昌琴第一个报名参与,每当单位组织开展“为爱义诊”“家庭医生”等志愿服务时,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有的时候连着上了一个夜班的她也要往社区量血压、测血糖,接受市民健康咨询,针对不同群众的健康需求,为他们讲解了健康保健生活常识,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活动之外,刘昌琴还有一个自己的“志愿服务小册子”,它里面笔录着每次进户义诊时,每一位病人的身体情状和用药情状,秦权社区的张大爷说:刘护士长心真细,每次我的药快食完时,她就送药上门,还给我量血压、测血糖,一年多了,我没有为食药发过愁。刘昌琴总是说,志愿服务是好事、是为民办实事,进一步拉近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通过活动也能激励奉献、友爱、互助、进取的时代新风,吸引更多人参与志愿、投身志愿。
刘昌琴的同事们听到她见义勇为的事情没有丝毫的惊诧,他们说:刘昌琴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经常跟我们说救死扶伤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能用自己的所学扶助到他人是很快乐的事。刘昌琴也说:这都是应该做的,我信赖每一个医护人员碰到这种情状都会伸出援手的,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孙雄伟:
消防尖兵
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孙雄伟,男,1995年1月生,山东威海人,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消防救援站灭火战斗三班班长。孙雄伟2017年10月加进消防员队伍,他苦练能耐,积极练习,从消防“新人”成长为技术尖兵,先后参与2018年8月潍坊市特大洪灾夺险救援、2021年4月威海港中国富强号轮船起火夺险救灾等重大事故救援。5年来先后参与消防救援累计2500场次,和战友挽救人民财产累计1650万元。2022年9月被共青团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授予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善于钻研的岗位标兵
2014年9月,孙雄伟进伍于武警陕西省总队宝鸡市支队,从事看护、运输档案工作,2016年9月退伍。2017年10月,加进威海消防救援队伍,正式开启“火焰蓝”的“追梦之旅”。
武警的从业经历让孙雄伟练就了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碰到困难迎难而上的基本水平。刚进职的孙雄伟对消防领域不熟悉,他以“军事过硬”为准则,主动向老消防员取经,不断查找自身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练习,即使休息日,也能在练习场上看到他的身影。过硬的身体水平加上辛勤汗水,孙雄伟顺利由一名消防新人,成长为技术尖兵、行业排头兵,在车辆和装备知识、灭火实战演练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孙雄伟先后荣获烟台市2018年夏季练习比武竞赛“楼层火灾救人操”第二名、2019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暨全省消防行业技能竞赛决赛破拆救援项目第一名、2020年山东省化工园区应急救援队伍技术竞赛“单兵夺险救援”一等奖、2021年全国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灭火战斗员项目优异奖等荣誉。2021年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9月被共青团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授予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顾全大局的楷模典范
2021年8月,在全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比武集训期间,因高强度练习,孙雄伟膝盖、脚踝旧伤复发。剧痛难忍的孙雄伟一度想要舍弃,但是“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是集体项目,他的离开会影响到集训队的整体成果,也许大家这两个月的努力会因自己而付之一炬。想到这里,孙雄伟凭着过人的克制力,征服伤痛继续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90天的艰苦练习,孙雄伟所在的团队获得了全省第八的好成果。
2019年9月孙雄伟开始担任灭火战斗三班班长,他除了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还足够发扬“帮传带”作用,带领队员一起学习和钻研车辆装备日常保养、紧急快修等,确保特殊情状战备需求。各种脏活、累活他更是冲锋在前,发扬好表率带头作用。
无所恐惧的钢铁战士
2021年4月20日,威海港中国富强号轮船起火,集结的号角吹响,此时正在休假的孙雄伟主动请缨和队友们一起奔赴火灾第一线。现场滚滚浓烟混着强烈刺鼻的气味,各种蚊虫肆虐,孙雄伟和战友们分工协作、争分夺秒的进行现场作业。孙雄伟主要负责现场远程供水水带展设,为了确保灭火供水不出现纰漏,他24小时巡逻监护水带和浮艇泵等运行,困了累了就在消防车顶或者路边稍作休息。4月22日,孙雄伟在船舱内部巡查的时候发现远程供水水带有破损现象,假如在继续使用将会导致水带爆裂,严重影响现场供水任务。他立刻联系前方指挥员汇报相关情状,得到前方指挥员停止供水的命令后,立刻停止水泵运转,并组织更换远程供水水带,为成功打赢这次战争赢取了宝贵时间。
2018年8月下旬,潍坊市出现了特大洪灾,交通、农作物以及房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全市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使市民生活尽快恢复正常,威海市消防支队抽调消防官兵紧急支援,8月28日,孙雄伟和战友们一起前往灾区进行夺险救援。孙雄伟和战友们主要任务是进行清淤,确保排水通畅。孙雄伟和战友们利用铁锹、锄头等工具在河沟、街道等进行疏通,同时利用排水车抽淤泥。小伙子们汗水无数次浸透衣服,可没有一个战士退缩。经过十多天的艰苦奋战,支援潍坊的“战争”取得胜利,孙雄伟和战友在潍坊人民的欢送中凯旋。
五年来,孙雄伟先后参与消防救援累计2500场次,和战友挽救人民财产累计1650万元,用行动践行“投身消防即为家,赴汤蹈火永无涯”的使命担当。
杨新月:
好儿媳照顾失忆公公
以孝正己传播好家风
杨新月,女,1978年8月生,山东威海人,威海南海新区小看镇七甲村村民。8年来,她如亲女儿一般无微不至地照顾因车祸导致颅内损伤致残并伴有失忆的公公,毅然舍弃自己的工作,用单薄的身躯扛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管公公的日常起居、身体护理和复健。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照管下,公公的记忆和身体机能都有所好转。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杨新月用爱撑起了这个小家庭的一片天。面对困难挫折、内心的苦闷,杨新月总是默默承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为妻为媳之道。
照顾老人,尽心尽量无怨无悔
杨新月的公公在2014年因一场意外车祸,导致的颅脑损伤伴有失忆症状,对于身边的家人一概不熟悉,再加上行动不便,时刻不能离人。杨新月便将照看老人,期看老人康复的事放在心坎儿上,摆在第一位。她天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全家人做饭,再侍候公公穿衣洗漱,自学了康复按摩手法,一天按摩5次,一次20分钟,上午做完康复按摩后,就带着公公出往散步遛弯磨练腿部肌肉,晚上侍候洗脚,再按摩头部,为老人擦洗身体,端屎倒尿,清洗贴身衣物、床单被罩从不嫌脏,洗得干干净净,展得板板正正,这一坚持就是八年。老人失忆后不记得儿子、儿媳,杨新月天天不停地重复自己和爱人的名字,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下老人逐渐地恢复了些记忆,记起来身边一直照顾他的儿媳名字。生活的艰辛并没有让杨新月失往阳光的笑脸,脸上写满了善良与坚强。每当被问及这么多年侍候公公有无怨言时,杨新月总是笑呵呵地说:“我觉得公公就像自己的亲爹一样,我没有理由对他不好。”
百善孝先,特殊时刻更显真情
老人刚出院的时候因丢失了部分记忆,不记得家人名字,只想回到以前生活的地方,为方便照顾老人,杨新月把公公接到自己家一起住。有一天凌晨,杨新月习惯性地醒了看看公公有没有需要上厕所,突然发现人不见了,便立刻在村里奔跑觅觅,看到在村里老房子门口坐着的公公,顿时心里松了一口气,这时,她突然觉得双脚冰凉,原来自己竟然是穿着挈鞋,冷冬腊月的天气,她的双脚已经冻得经冻得通红。但此时的她也顾不得这些,牵起公公的大手,像哄小孩子一样带回了家。不仅仅是失忆,公公的表达也不太清楚,性格思维也像3-5岁的小孩子,动辄哭骂撒泼打滚,杨新月每每都会耐烦地带着笑脸像哄自己的孩子一样哄着公公食饭、穿衣、走路遛弯,村里人天天都能在路上看到杨新月牵着公公的手在进行走路康复,大手拉小手,一步一步走。
言传身教,孝道精神永传承
杨新月八年间无怨无悔地精心照顾,这种无声的言传身教让她的女儿也学到了什么是孝道,正在上高中的女儿一放假就会帮妈妈做饭、收拾家务、照顾爷爷。有一次,杨新月还没起床就听到厨房有声音,看到女儿正在预备早饭,从来没有教女儿什么,但是女儿从她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孝顺,杨新月感到非常欣慰。八年如一日的照顾,杨新月孝敬老人的事迹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当地传为了佳话。她经常说“孝敬老人,照顾好家人,让全家人幸福,我才幸福快乐”。杨新月虽然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道,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陆续传承。
胡顺军:
人群中的微光
胡顺君,男,1960年6月生,山东威海人,威海高新区怡园街道西北山社区卧龙山小区楼长。胡顺君是小区里远近闻名的“全能楼长”,“只要是通电的,没有胡师傅不会修的”,自学成才的胡顺君,一直秉持着学无止境的态度,自学无线电技术与知识,并用自己的专业无条件地扶助四周的人,同时培植了一批成材的优异徒弟。胡顺君是茫茫众人中平凡的一员,在自己的能力领域内尽可能地往扶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像黑夜的山谷里闪起的点点萤火虫,用自己的微光照亮着这片土地。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银奖。
有福同享,做全村的“免费影院”
在无线电刚刚兴起的那个年代,“无线电”对人们就是一个新奇名词。胡顺君本着奋斗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在主动了解了无线电之后,就起了深厚的兴致,看到了无线电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自学相关的知识与技术。1982年,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他组起了全村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台黑白电视在当时的村里是人人都想一睹的“奇珍异宝”。胡顺君没有紧关大门牢牢捂住这仅有的一台“宝贝”,而是邀请全村老少到他家里看看这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天天胡顺君的家里都门庭若市,看电视的人堵到了房门口,他依然乐呵呵地把家里让出来提给予大家作为看看电视的场地,做全村的免费“电影院”。直到现在,胡顺君的“免费服务”精神仍然在陆续,他经常为周边的居民免费进行无线电家电维修,一修就是十几年。
师徒情深,做小儿麻痹症徒弟的“指路明灯”
这些年,许多同行的老伙计纷纷转行往做了更赚钱的营生,大家都说凭着胡顺君的手艺,更是能有不错的出路。但胡顺君却说,“虽说挣不了大钱,为人民服务,咱心里觉得兴奋。”于是胡顺君凭着多年积存出的一手精湛的无线电维修技艺,带出了很多优异徒弟,遍布省内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而在这一群徒弟中,有一名徒弟格外得胡顺君的照顾。这位徒弟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但他从来就没有舍弃过与生活对抗,执意要跟着胡顺君学习无线电维修技术。他情愿食苦,肯下功夫苦学的执着精神打动了胡顺君,胡顺君没有因为这位徒弟有身体缺陷而拒绝采纳他,而是将他收进师门,更加悉心地教导他,把一生所学倾囊相授,一手把徒弟培植了起来。胡顺君说,“他想学,人家虽然是有残疾,但咱是说爱心也好,起码这个徒弟,一方面是他能食苦,再一个是爱学习,我也喜欢这样的徒弟,所以不在乎他身体是不是有缺陷,我们一拍即合。”最终徒弟也在胡顺君的扶助和教导下获得了许多奖项与成就,开启了人生的新道路。
逆流而上,做疫情防控的“保护线”
2022年的疫情来得猝不及防,许多逆行者奔跑在抗疫的前线,其中就不乏胡顺君的身影。核酸检测保护现场秩序、跑楼进户调查登记信息,胡顺君挺身而出,回回都冲在前,从疫情封控开始直至疫情结束,胡顺君全程参与,为辖区居民健康安全保驾护航,从无怨言、从不说累。
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我们四周的普通人,默默做着扶助别人的事情,每当有人说“得亏胡师傅,谢谢您啦”,他都会说,“举手之劳,为人民服务。”
从2000年开始,胡顺君坚持每年献血,2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因为热心助人,胡顺君获得的各种奖状、证书,甚至锦旗已经有了厚厚一摞,但是他从来不愿主动提起自己的事迹,胡顺君像一只萤火虫全力亮起自己的灯,只为点亮这一方天地。正是因为有胡顺君这样的微光,才凝聚起表率的力量,为更多的人们照亮前行的路。
签审: 由华伟
审核: 吕梦玉
编辑:王 菡
来源:文明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