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红颜烈女,还是妖女婵娟?跨越千年历史,浅析貂蝉形象的发展之路

红颜烈女,还是妖女婵娟?跨越千年历史,浅析貂蝉形象的发展之路

misa2 03-26 4次浏览 0条评论

导读:

“貂蝉”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女性形象,其原型于史无征,只是隐据《三国志·吕布传》和《后汉书·吕布传》中的“侍婢”和“傅婢”而成,是宋元以来文学家和艺术家在通俗文艺基础上发明出来的艺术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貂蝉形象逐渐充足起来。从宋金元时期的院本、杂剧到明清的传奇,貂蝉故事都受到极大的关注。

提到貂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她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形象可以说是在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最终定型的,在这部描写男人征战杀伐的巨著里,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作为陪衬出现的,作者为之着墨可谓是少之又少,而貂蝉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她“色伎俱佳”、“机智勇猛”,成功地实施了王允的连环计,为匡扶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勋。有关貂蝉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然而她的原型却于史无征,目前还没有一本著作声称貂蝉是历史的真实人物,那么貂蝉的故事是从何时起,被文学创作者浓缩于笔端,又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衍生而来,并最终演变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女性艺术形象的呢?

“貂蝉”之语义

“貂蝉”,系指古代王公显官冠上的饰物,始于汉代的武官。在中国古代,侍人也就是皇宫里的太监,他们的帽子上有一种饰物——貂尾,由此历史上常以“貂侍”作为太监的别称。到了汉代, 侍从官员帽子上除了插貂尾之外, 还要饰以金蝉。《后汉书·舆服志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建武时,匈奴内属,世祖赐南单于衣服,以中常侍惠文冠,中黄门童子佩刀云。

因为具备相当等级和官衔才能享有这种装饰,故“貂蝉”一词也就成了显贵的代称。在南宋诗人陆游的《草堂拜少陵遗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至今壁间像,朱绶意萧散。长安貂蝉多, 死往谁复算?”

意思是长安城的达官贵人多得很,一死之后,还有谁能想念他们呢?在这里对“貂蝉”的阐明是:“汉朝侍从贵臣的冠上装饰品,后世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据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传奇《连环》时云:

展开全文

“元有《夺戟》剧,云貂蝉小字红昌,原为布配,以离乱进宫,掌貂蝉冠,故名;后仍作王司徒义女,而连环之计,红昌不知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貂蝉”名字的由来——由掌“貂蝉冠”,故名。而在之后的元代无名氏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记》中对其身份又有了更加详尽的描述:

“你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进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作貂蝉。”

由此“貂蝉”一词逐渐演变为一代美人的芳名,载留史册。

貂蝉形象的历史追溯

貂蝉是被艺术化的人物形象,目前还没有一本著作声称貂蝉是历史人物,在史料中也找不到直接证实其身份的记载。查阅《辞海》,貂蝉被阐明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这里的貂婵只能是艺术形象,不能以此判定貂婵这个人物的真实性。

通过查阅宋元以前的史书如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我们可以断定:王允定计除董卓、董卓死于吕布之手是事实,然“貂蝉”不见其人,“连环计”亦史无其事。要想考据有关貂蝉的踪迹,我们只能从与貂蝉相关的故事背景中来观察——“董卓之死”。

在《三国志》、《后汉书》中均有记载董卓之死的资料。 两者中的记载基本相同,王允等人定计、吕布等人刺杀董卓之事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

“卓性刚而褊,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由是阴怨卓”

二是:

“布与卓侍婢(傅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吕布深知“卓性刚而褊”,因此“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

王允此时正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了解吕布的情因之后,“是以告布使为内应”。经过王允的劝导,布最终“手刃刺卓”。也就是说,在布往见王允之前,王允就已有了诛杀董卓的计策,但没有提到王允摘用美人计,当然也就没有貂蝉的出现。《后汉书·吕布传》中: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三国志·吕布传》中:

“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吕布与卓侍婢(傅婢)私通一事当是他刺杀董卓的最直接诱因。人们大多认为这里的“侍婢”或“傅婢”与貂蝉如影随形,脱不了干系。清梁章钜《回田琐记》卷七《三国演义》载:

“……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余近作《三国志旁证》,皆附著之。”

由此可见,《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的“侍婢”与《后汉书·吕布传》中的“傅婢”,当是貂蝉形象的原型,是貂蝉故事的起源。

貂蝉故事在文本中的演变

关于貂蝉的故事文本并不丰盛,主要集中产生于元代,在这一时期,“貂蝉故事”被大量地移上戏剧舞台,后经文学家剧作家的不断创作,最终定型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那么我们来看貂蝉形象在这些文本中是如何演变的。

戏曲文本中的貂蝉故事

通过对貂蝉故事的文本疏理我们看到,有关貂蝉的剧目大致有《锦云堂美女连环计》、《关云长单刀劈四寇》、《董卓戏貂蝉》、《关大王月夜斩貂蝉》、《夺戟》等,此外还有明杂剧《女豪杰》、明传奇《连环记》等。

故事情节及貂蝉身份的逐渐演变

一、元刊《三国志平话》中:

却说董太师洛阳邀驾,西进长安。……王允回宅下马,信步到后花园内小庭闷坐。独言献帝柔弱,董卓弄权,天下危矣!忽见一妇人烧香,自言不得回乡,故家长不能见面。焚香再拜。王允自言:“吾忧国事,此妇人因甚祷祝?”王允不免出庭问曰:“你为甚烧香?对我实说。”唬得貂蝉连忙跪下,不敢抵讳,实诉其由:“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丞相大喜:“安汉天下,此妇人也。”丞相回堂,喊貂蝉:“吾看你如亲女一般看待。”即将金珠段匹与貂蝉,谢而往之。后数日……吕布视之,自思:“昔日丁建阳临洮作乱,吾妻貂蝉,不知所在,今日在此。”王允把盏言曰:“温侯面带忧容,不知何意?”吕布欠身具说。丞相大喜,汉家天下有主也。丞相再言:“不知是温侯之妻,天下喜事,不如夫妻团圆。”又言:“老汉亦亲女看待,选吉日良时,送貂蝉于太师府往,与温侯完聚。”吕布大喜,天晚先回。

在这里,直接交待了貂蝉的身份(吕布之妻),由于丁建阳临洮作乱导致夫妻二人失散,对于王允实施连环计也没有过多的过渡性情节,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展垫。

二、元无名氏杂剧《夺戟》,《远山堂曲品》“雅品残稿”著录《连环》,云:

“元有《夺戟》剧,云貂蝉小字红昌,原为布配,以离乱进宫,掌貂蝉冠,故名。后仍作王司徒义女,而连环之计,红昌不知也。”

在这里出现了“貂蝉”名字的由来。

三、《三国志大全》戏文·《貂蝉见吕布》:

[耍孩儿](旦)谁想我夫妻今日重相见,恰似枯树花开月再圆。想当初烟尘四起遭兵乱,俺间阻不觉三年。往常间香闺深阁重重锁,……相会了神仙半,觑了他烦烦恼恼,好教我两泪涟涟。

[又]他如今志气高,步丹墀文武全,扶王保驾在金鸾殿。我昨宵黄昏月下烧香拜,……

在这里道出了两人的夫妻关系,有烧香情节。

四、元无名氏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中第二折:

(正末做叹科,云)哀哉,汉室将倾,非人力可挽,不免对月弹琴,作歌一首。

(做抚琴科)(歌曰)吁嗟炎汉兮末运否,奸臣弄权兮干戈起。吕布骁勇兮为爪牙,虎牢一战兮众皆靡。天子迁都兮进长安,如鸟离巢兮鱼失水。三百余年兮基业倾,二十四帝兮今已矣。老夫慷慨兮怀国仇,恨不拔剑兮枭其头。争奈年华兮值衰暮,况复朝臣兮无可谋。空承密诏兮在衣带,竟乏奇计兮能分忧。日夜踌躇兮心欲碎,临风浩叹兮泪横流。

(旦儿扮貂蝉领梅香上,云)妾身貂蝉是也。自从与吕布失散,不想流落于此,幸遇司徒老爷看待如亲女一般,只是这桩心事难以剖露。如今月明人静,不免领着梅香,后花园中烧香走一遭往。……

(旦儿云)梅香,将香来者。

(梅香云)姐姐,请上香咱。

(旦儿云)池畔分开并蒂莲,可堪间阻又经年。鹣鹣比翼难成就,一炷清香祷告天。妾身貂蝉,本吕布之妻,自从临洮府与夫主失散,妾身流落司徒府中。幸得老爷将我如亲女相待,争奈夫主吕布不知下落。我如今在后花园中烧一炷夜香,对天祷告,愿俺夫妻每早早的完聚咱。柳影花阴月半空,兽炉香留袅散清风。心间多少伤情事,

尽在深深两拜中。

(梅香云)我替姐姐再烧一炷香。天那,俺曾听的有人说来,道是人中吕布,女

中貂蝉,不枉了一对好夫妻。若能得早早成双,可也挈带梅香咱。

(正末云)貂蝉,你在这里做甚么?敢如此大胆也!

(梅香云)决撒了,老爷都闻声了也!

(旦儿云)你孩儿在此不曾说甚么,则为身子不快,特来烧香。……

[採茶歌]则你这腹中冤、口中言,声声道天公怎不把人怜。

(梅香云)俺姐姐并不曾说甚么,我若说谎,就变一个哈叭狗儿。

(正末云)唗!

(唱)你道是吕布人中多俊雅,貂蝉世上最妖妍。

(旦儿云)你孩儿端的不曾说甚么来。

(正末云)貂蝉,我听的你说:则愿夫妻每早早团圆。那一个是你丈夫,从实的说来,若一字不实,我打死你这小贱人,决无干罢。

(貂蝉跪云)看老爷停嗔息怒,暂罢虎狼之威,听您孩儿慢慢的说来。您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进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作貂蝉。灵帝将您孩儿赐予丁建阳,当日吕布为丁建阳养子,丁建阳却将您孩儿配与吕布为妻。后来黄巾贼作乱,俺夫妻二人阵上失散,不知吕布往向。您孩儿幸得落在老爷府中,如亲女一般看待,真个重生再养之恩,无能图报。昨日……可正是吕布。您孩儿因此上烧香祷告,要得夫妻团圆。……

(正末云)貂蝉,此言是实么?

(旦儿云)老爷,您孩儿并不敢说谎。

(正末云) 蔡学士,你好能也! 的不是连环计却在这妮子身上!

在这一折中,开篇对王允的心理做了大量的描写,“不免对月弹琴,作歌一首”,为“连环计”的产生作好了展垫。随之,故事情节有了起伏,人物之间有了冲突,就王允呵责貂蝉烧香一事反复渲染,剧中梅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伏笔,很自然地引出貂蝉的身世,道出貂蝉与吕布的关系及貂蝉与王允的关系。而且提到了吕布的俊雅和貂蝉的美貌:“人中吕布,女中貂蝉”;“你道是吕布人中多俊雅,貂蝉世上最妖妍。”

这样,貂蝉的身世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貂蝉不仅始终是吕布的妻子,而且同时也是王允的义女:三国志平话中“吾看你如亲女一般看待”、《夺戟》中“后仍作王司徒义女”、《锦云堂美女连环计》中“您孩儿幸得落在老爷府中,如亲女一般看待”这或许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改写貂蝉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貂蝉最终结局的不同

貂蝉的艺术形象是在民间不断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充足,不同时期在文学作品中会有不同的体现,这一点在貂蝉最终的结局中得到了足够的印证。

一、悄无踪迹。

在《三国志平话》中 “连环计”之后,吕布被困下邳城时,貂蝉哭着劝导吕布:

“奉先不记丁建阳临洮造反,马滕军来,咱家两口儿失散,前后三年,不能相见。为杀了董卓,无所可回,若又失散,何以再睹其面? ……”“生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别。”吕布甚喜:“此言是也。”温侯每日与貂蝉作乐。

就这样,吕布“每日与貂蝉作乐”,不积极防备,弄得众叛亲离,最终被曹操擒获,斩于白门楼下,从此貂蝉也就没了下文。同样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貂蝉的结局也是不了了之:

“董卓死后,其部将郭汜、李傕攻进长安,吕布战败,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走出关,投奔袁术往了”。

貂蝉等“家小”被弃如履。

二、团圆圆满。有关貂蝉故事大团圆结局的作品有元无名氏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我们来看其中的第四折:

[水仙子]原来那风道人掷布本仙机,蔡学士你为谋早预知,董太师果敢送在连环计。

(杨彪上云)你众官看阙跪者,听圣人的命。

(正末同众跪科)(杨彪云)卓本关西一武骑,自恃雄豪足盖世。亲提健卒进朝来,眼底全无汉皇帝。揽权擅威行不道,纳用子妻如狗彘。腹心牙爪尽崩离,已知此虏为天弃。即今斩首银台门,焚尸长安正厥罪。……吕布讨贼建首功,封王出镇幽燕地。其妻貂蝉亦国君,随夫之爵身荣贵。李肃曾是卓家奴,晚能自拔往返义。可以骠骑大将军,仍领羽林作环卫。老臣王允怀王忧,当筳巧使连环计。是用报狂卿左丞相,与国同休永无替。(众谢恩科)

可以说,在此剧中,所有参与连环计的人都得到了奖励,作者在剧中所体现整体情感倾向是肯定的——惩恶扬善,貂蝉不仅得到了封赏,而且是夫荣妻贵。之后明传奇《连环记》中的故事情节与此剧基本相同,结局安顿貂蝉婚配吕布,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团圆圆满。

二、惨遭杀害。

关于貂蝉“惨死”结局的剧目主要有无名氏元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三国志大全》戏文中《关羽斩貂蝉》、《夜读,关羽问貂蝉,貂蝉夸关张》,弹词《三国志玉玺传》卷六。《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已无存本,《三国志大全》戏

文《关羽斩貂蝉》、《夜读,关羽问貂蝉,貂蝉夸关张》中,均有貂蝉为关公所斩的故事情节,《三国志玉玺传》卷六“关羽斩貂蝉”的情节:

“曹操在白门楼诛吕布,关、张袭吕室,云长得貂蝉,惊其美。貂蝉自请为尼,云长命死,以全温侯一世之名。貂蝉请求,云长不允,乘女转身不防,斩之。”

四、得道成仙。

明杂剧《女豪杰》:

“诸葛君以俗演《斩貂蝉》近诞,故以此女修道登仙。而于蔡中郎妻牛太师女相会,是认煞《琵琶》,正所谓弄假成真矣”。

貂蝉的四种结局中,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人们对貂蝉的感情是或赞赏或仇视,不知所踪与惨遭杀害体现了男性视角对女性的漠视,体现了男权语境下女性的必然结局,圆满团圆与得道成仙又体现出作者对貂蝉的肯定,并加以颂扬和颂扬。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

三国故事是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盛,许许多多民间艺术家都为之付出了聪明和心血,然而这些比较零散的故事有待于系统化,在话本和杂剧中的人物形象也需进一步的写实和升华,罗贯中“据正史,摘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看易进,非史氏苍古之文,往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发明性地加工整理出了《三国演义》。而貂蝉这一艺术形象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人物形象不断充足。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首先调整了人物关系,对貂蝉的身世重新做了安顿:

其女自幼选进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

在这里,貂蝉与吕布本不相识,也不再是夫妻关系,貂蝉仅是王允府中的歌伎,“允以亲女待之”。她不仅具有“闭月”的美貌,还擅长歌舞,“色伎俱佳”,她烧香祷告不再是为了和吕布夫妻团圆,而是为了分担王允之忧,报答王允之恩,最后甜愿为匡扶社稷挺身而出,赴汤蹈火。

美与义的结合

人们常以“闭月”来代指貂蝉以昭其美,说皎洁的月亮见了貂蝉的美貌都自叹不如,暗自躲到云彩后面往了。貂蝉在《三国演义》中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美与义的双重结合。作者在赋予貂蝉漂亮的同时不忘为她加上具有那个时代的英雄情结——忠义。我们先来看书中是怎样描写她的美貌的。在第八回中,在司徒王允的精心安顿下,先招待吕布,后侍奉董卓,在两位翻云覆雨的时代英雄面前,都突出地描写了貂蝉的美貌。而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赋予了貂蝉那个时代的英雄情结——忠义。 报答王允的培育之恩,貂蝉自愿“拼舍这如花似玉身”,在执行任务之前,她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的环境,清楚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一旦有闪失将性命不保,还会累及他人。而为了抚慰王允,却说:

“但有使令,万死不辞”、“妾许大人万死不辞,看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大人勿忧。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一连三处“万死不辞”,表明了貂蝉果敢的立场和决心,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冷,壮士一往兮不复还”,舍生取义,大义凛然。

勇与谋的化身

在做好了一切思想预备之后,貂蝉毅然决然地奔赴到这场战斗中。当司徒王允向貂蝉阐明自己的计策后,她不假探求:“妾许大人万死不辞,看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貂蝉周旋于董卓和吕布这两个凶暴的男人之间,左右逢源、恰到好处,着实展示出了貂蝉的胆量和聪明。貂蝉使出自己浑身的解数,一步步将董卓与吕布对自己的争夺引向了高峰。董卓随即将貂蝉载往郿坞,阻断吕布与貂蝉相见,而吕布只能是“眼看车尘,叹惜痛恨”,心里郁郁,最终走上了手刃董卓的道路。《三国演义》中的第八回和第九回可以说是貂蝉形象最为出色的部分,罗贯中在这里赋予她美貌与聪明的同时又赋予她忠义与勇猛,打破了以往貂蝉的定型,毛宗岗评曰:

“貂蝉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是一位“兵法颇妙”的女将军。

后人读书至此,有诗叹曰: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貂蝉成功地完成了王允匡扶天下的大计。 貂蝉形象是民间艺人们在长期的讲唱传说中逐步发展,最终在《三国演义》中定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短缺内在精神到独立自存的演变过程,实现了其情感价值取向向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并且被赋予了自我的情感品行,气韵贯注,栩栩如生。

貂蝉形象的悲剧成因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均是以男性为中心,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这就必然地形成了强势的男性话语权。女性话语权不仅受到挤压,而且几乎完全被剥夺。这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规范和主流意识中可以得到明显的确证。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其最基本的特征便是艺术所体现出的男性视角——以男性为中心,以保护男权社会和夫权地位为旨回,作为评判女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貂蝉”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不仅是源于她倾城倾国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所扮演的政治角色。

她的美貌只是一种砝码,使其得以世代流传,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同时葬送了自己。在源远流长的男权社会背景下,整体的情感倾向从来都是偏于男性的,从作为独立女性个体的角度来看,女人永远都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臣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处于卑贱地位的女性。当她们面临被国家和皇权征用为政治工具的时候是没有抉择权的,在个人的情感与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只能抛下个人情感服从于社会角色,这种共性的矛盾注定了命运悲剧产生的必然性。

从貂蝉身边的人物看她的悲剧结局

到貂蝉的命运,我们不仅要与她所处的时代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她身处的环境,也就是与她身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先来看看貂蝉身边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与貂蝉联系最亲昵的人物按照次序应该是王允、吕布、董卓,王允是她的义父,相当于养父,吕布是她的丈夫,而董卓只能是她为了完成王允的政治目的的战利品。而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战斗中,似乎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一、失败的政治家义父——王允。

在《三国演义》中,对王允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实施连环计的过程中,他除了具有东汉末朝廷顾命大臣这一身份外,另一身份就是貂蝉的义父。由于他的政治身份,王允必然地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看到董卓荒淫残暴、紊乱朝纲,王允想到使用美人连环计来诛杀谗臣,由此,他想到了自己调教多年的养女貂蝉,以牺牲貂蝉来完成他的大业。但在诛杀董卓后,王允并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果实,终因自己的失策被董卓的部下要了性命。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九回前评曰:

张柬之不杀武三思而被害;恶党固不可赦,遗孽固不可留也。但李傕、郭汜拥兵于外,当散其众而徐图之。不当求之太急,以致生变耳。故柬之之病,病在缓;王允之病,病在急。

这足够阐明,王允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英明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并非一个优异的政治家,而貂蝉作为实施王允连环计的最要害的棋子,尽管功德圆满,为匡扶社稷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这场政治争夺战中的牺牲品。貂蝉作为王允义女的这一身份,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二、荒淫残暴的“禽兽”——董卓。

《三国演义》对董卓的塑造主要集中在前十回,他荒淫残暴、紊乱朝纲,率兵进京师洛阳,废汉少帝,立汉献帝,专断朝政,不仅“赞拜不名,进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无比”,而且“绞死唐妃,鸩杀少帝”,“奸淫宫女,夜宿龙床”;他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尽驱洛阳百姓,使其“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 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罪责贯盈,人神共愤”。因此,当他被杀后:

“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而貂蝉却要冒着生命的危急往侍奉一个血腥残暴、为世人所憎恨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牺牲。

三、徒有其表,有勇无谋的丈夫——吕布。

“貂蝉”这一名字无论是出现在戏曲文本中还是出现在诗词歌赋、古典小说中,总是和吕布连在一起。然而这个她所依附的男人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三国演义》中, 罗贯中对吕布真可谓是极尽渲染之能事,用大量的篇幅来突出他的外貌和他精湛的武艺。如在第三回中吕布一出场时,作者写到:

“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

在三国的众多武将中,吕布不仅相貌不凡,而且武艺出众,绝无仅有,不愧担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然而他的结局却与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不仅没有成就一番霸业,反而数易其主,身无立足之地,早早地结束了他悲苦的一生,成为一个令人鄙弃,令人叹惋的人物。而造成这样的结局恰恰源于他自身。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 吕布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不仅短缺政治斗争的智谋和权术,短缺政治远见和领导气质,而且刚愎自用、反复无常、不守信誉,违犯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沉迷女色,轼父背主,在一切以忠义为准则的社会背景下,被涤出战场的只能是他。而貂蝉依附于这样一个人物,她的悲剧结局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王允、董卓、吕布在三国那个战乱的年代都曾占有过显要的地位,风景一时,但终因个人的内在因素退出了政治舞台。而这三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是貂蝉割舍不了的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在那个“从父、从夫”的社会,貂蝉别无抉择,根本也不具备抉择的权利,为执行父亲的政治目的献身董卓,牺牲自我,之后的命运又必然地与丈夫吕布联在一起,吕布战败的同时,也就是貂蝉陨落之际。她逃离不了这个生存环境,她的命运只能由她身边的男人来主宰,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貂蝉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她的悲剧命运

自从建立以男权统治为基础的人伦社会,千百年来,女性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完全的个体和男性并肩站在一起。“阴阳乾坤说”定下了男尊女卑的基调。

孔子大唤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女性还总是与淫乱、祸水联系在一起,被视为不祥的代码,是人主失国的祸根,是一切罪责的渊薮。在男权统治的约束下,女性无意识地舍弃了做人的权利,以主体的沉默和无条件的屈从进进男性为她设置的“三从四德”的牢笼之中,完全丧失了主体意识和人格尊严,沦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在正统的封建文化中,女性一直是一个被严厉限制的弱势群体,女人一旦进进家庭成为人妇,就必须臣服父、夫、子,彻底地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

“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在罗贯中的内心,女性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她们不过是丈夫的附属,征战杀伐的政治工具,不必考虑她们的人格和尊严,更不必考虑她们的幸福和前途。最能体现罗贯中的封建女性看的就是在故事情节中加进了“刘安杀妻”一节,来表现刘备的人心所向、众看所回,“刘备匹马避难,途中绝粮,猎户刘安杀妻食之。”“刘安杀妻”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传统落后的封建女性看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男性的政治工具和战利品,女性还会指看有什么“人”的待遇?红顔祸水、政治工具、妖精鬼怪、尤物魔障,总是作为文学作品女性形象的象征,他们无视女性的真实存在,向壁虚构,对女性做了丑化和歪曲,体现着深深的男权主义和性别藐视。

在《三国演义》中,到处张扬着男性的自恋和英雄情节,表现了男性极强的历史感和征服欲,在这样的背景下,貂蝉的不知所踪也就可以理解了。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最终还是服从了男性统治的政治需要。貂蝉肩负的“家国重任”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像,按照男权意识构筑的貂蝉形象,只能是在奔走和辛劳之后得到行为失效的宣告和无所旨回的结局。胜利之后,不仅没有赢得与她所立下的功勋相匹配的名誉与地位,甚至连奖赏都不曾有,就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她的悲剧命运,在于这个封建的男权社会。

结语:

貂蝉形象虽然于史无征,但还是得到了文学家、剧作家的青睐,在宋元时期一度繁华,最终被罗贯中塑造成典型的封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她的演变过程折射出了当时士人们的创作心理,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社会女性身上明显的男权印记,显示出了在男权语境下女性悲剧的必然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女性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主宰,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与此同时,她也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后世文学家、作家提供了有价值的探求。

秦美人礼包大全
我不答应还有人不知道!中国式想象力对比哈利·波特 刘长杀审食其案-一出由汉太祖刘邦导演的八卦狗血伦理剧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