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艺术民族化的有力探索——评歌剧《鸾峰桥》
日前,宁德首部歌剧作品《鸾峰桥》以其高品位、高水平的艺术质量登上中心歌剧院的舞台。这部歌剧共四幕八场,以“鸾峰桥”作为全剧的审美象征符号,穿插在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中,使之交织并进,虚实结合。《鸾峰桥》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民间音乐的“俗”与现代歌剧的“雅”融为一体,彰显了以“地方性”显现“中国性”、以“民族性”展示“世界性”的多重艺术效果。
歌剧《鸾峰桥》描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宁德下党乡人民齐心协力改变现状、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在剧中,作为下党乡的地理文化标识,鸾峰桥以一个特殊的“角色”参与了当地老百姓摆脱贫困的历史过程,同时,又以“守看者”的身份见证了这场历史性的山乡巨变。下党乡党委书记大周和王二的妻子翠红是剧中的两位主人公。这两个角色的表演串起歌剧的两条叙事线索。在大周的鼓励和带领下,下党乡人民从麻痹变得振奋、从贫困走向充裕,这是全剧的主线;翠红从失看到期看、从逃离下党到重新回来,是剧中的副线。双线并进的艺术结构方式展展剧情,不仅刻画了老王、王二等一系列被唤醒之后自强不息的农民集体群像,同时还塑造了大周的妻子陈丹、水泥厂吴厂长等支持鼓励下党乡的先进人物形象,体现了涌现于闽东山区的携手共进、群策群力的人间大爱。
在这部歌剧作品中,“鸾峰桥”这一符号既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它不仅是歌剧的现实场景,更是这部歌剧在审美精神上的象征物。中国古典文艺看认为,形象比概念更能指向事物的深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样的看念对中国的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廊桥亦被称为“风雨桥”,桥身有顶盖,可遮风挡雨。榫卯结构则是廊桥的灵魂,木料与木料在进退之间彼此依存,刚柔相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聪明,成为世界建筑文化大看园中的一朵奇葩。歌剧在最后一幕合唱道:“我们是木料,你也是木料/党组织是工匠帮我们建桥/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屈不挠/就能建起摆脱贫困的鸾峰桥”。这使“鸾峰桥”从一种实体的存在上升为一种闪耀着精神之光的审美象征物。
在舞台设计方面,以“鸾峰桥”为主题的舞美提升了舞台的灵巧性,有层次感也有丰盛的意境生成。架在舞台上的“桥体”可以依据剧情不断地变换角度,纵看是桥,横看则成为庄重的宗族祠堂,配合人物形象和灯光打造场景和氛围,结合音乐的编排烘托,显现出丰盛多元的舞台效果。鸾峰桥上反复回环着音乐“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这是闽东寿宁相传千百年的民谣,体现了中国边远地区在精准扶贫之前的交通之难与百姓之累,被闻名音乐家、本剧作曲章绍同改编之后贯穿了整部歌剧,既纯朴又富有转变。依据剧情与人物性格发生的转变,这部歌剧把农村摆脱贫困之后改天换地的面貌,通过鸾峰桥形象得以向全国、向世界传递,从而使“鸾峰桥”这个审美符号显现出丰盛多样的艺术内蕴,折射出新时代的思想光线。
西方歌剧作为舞台艺术一直被认为是表现高雅文化的艺术形式,对普通看众的审美品位构成一定的挑战。《鸾峰桥》却大胆地聚焦中国的农村大地及生活在其上的劳动人民,通过有效的审美取舍、丰盛的创作手法和独具匠心的音乐编排,努力在“雅”与“俗”之间取得平衡。整部剧作不仅有情怀、有故事,还有丰盛的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在探索民族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之上重绘时代主题。这既是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创新,也是丰盛发展中国歌剧艺术的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小 郑
审核:叶子 施晓斌
猜你关注
央视报道|福建宁德:念好旅游“山海经” 奏响振兴“交响曲”
2022年度个税汇算清缴已开始,请做好办理汇算前预备事项!
央媒齐聚焦!歌剧《鸾峰桥》进京展演
盛典 |《主播带你游》荣获第十六届小康电视节目工程“最佳短视频”奖
全国电视工作者齐聚宁德,以影像表白我们的新时代
广 而 告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