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为何仅10年就实现问鼎中原、统一六国战术?SWOT分析窥豹一斑
自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互尊对方为王开始,各国纷纷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均想成为这中原的新“天子”,战乱由此愈演愈烈。
公元前259年,秦嬴政出生,作为赵国人质(秦庄襄王曾在赵国当人质)的儿子,天天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年仅13岁的秦嬴政被立为秦王,小时候的种种经历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统一中原,一雪前耻。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击败嫪毐,罢免吕不韦,开始亲政,此后联合尉缭、李斯二人一同制定了问鼎中原的战术:一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二是陆续摘用远交近攻思想,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完成一统。
那么秦王政能否凭借问鼎中原战术成为这中原的天子?让我们从SWOT分析法及战术治理角度出发,看一看问鼎中原战术的可行性!
一、SWOT分析模型介绍
20世纪80年代,美国闻名治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了“SWOT分析法”,他认为企业战术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内部的优势(Strength)
一 内部的劣势(Weakness)
一 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
一 外部的威逼(Threats)
韦里克认为优劣势分析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机会与威逼分析则着眼于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可得出SWOT分析图,即:
SWOT分析图
从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逼时,摘取增长型战术;
展开全文
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逼时,摘取多种经营战术;
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逼时,摘取扭转型战术;
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逼时,摘取防备型战术;
“SWOT分析法”是一种进行战术治理的工具,而战术治理又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一:总体层战术,即确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总体目的;
层次二:业务层战术,即企业应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总体目的;
层次三:职能层战术,即企业应该怎么往按照方法具体实施。
二、“SWOT分析法”分析问鼎中原战术
1、秦国内部的优势分析:
首先,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耕战政策,具有问鼎中原所需的物质基础
《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民以食为天,秦国虽地处偏远区域,但各代君王均深知这个道理。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破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开始,此后秦国君王一直将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可以说耕战政策是贯穿秦国历史的一项基本国策。z
郑国渠
为了进一步发展秦国农业,秦王政在明知韩国“疲秦”战术阴谋的情状下,依旧重用郑国,修了郑国渠—东起中山,西到瓠口,大大改良了关中的农业面貌,使得土地肥力得到提升,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也因此变得富甲天下。
此时秦国的农业发展已处于领先水平,粮仓充实,具备了问鼎中原所需的物质基础。
其次,秦国从平民中选拔人才,唯才是举,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智囊团”
每位成功人士旁边都不止一位“智多星”,秦国也不例外。
人才战术
就在东方各国效仿孔子民间教诲开始培植人才时,秦国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广招天下人才,即只要你有才能,不论国籍,不论出身,都可得到重用。这是其他诸侯国不敢做的事情,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然而秦国却大胆实施“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跳过人才培植阶段,使得获取人才的时间大大缩短,事实证实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天下才子纷纷涌进秦国,追求自己的伯乐。
卫人商鞅、魏人张仪、魏人范睢、卫人吕不韦、楚人李斯......这些在秦国历史上发光发热的人物,都是秦国从其他诸侯国挖掘过来的。
在秦王政年幼之际,吕不韦掌控秦国朝政,摘取一系列措施使得秦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使秦王政问鼎中原的胜率进一步提升;在秦王政掌权之后,李斯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才能及远见,辅佐秦王筹措问鼎中原战术。
“唯才是举”的政策使得秦国内部人才济济,这些人成了秦王政问鼎中原的“智囊团”。
其三,秦国实施军功爵制,兵强马壮,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军事力量
经济发展的再好,人才重用的再多,如若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支撑,在战乱时代依然说不上话。
《商君书》曰:”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仆。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秦国破除世卿世禄制,实施军功爵制,一场战争的胜败将会改变无数人的人生,秦国士兵因此战斗力飙升,个个骁勇善战,成为了真正的虎狼之师。
骁勇善战的秦军
除了秦军士气高昂外,所用兵器也极为先进,其使用的弓弩更是号称“秦国黑科技”,在战争中发扬着重大作用。
秦国士兵为荣誉而战,再加上所持兵器优良,秦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加强,具备了问鼎中原所需的军事力量。
其四,秦国遵循严厉的秦律,是当时诸侯国中治理最好的国家,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法律环境
前边提到,为了促进农业和军事的发展,秦国实施了耕战政策和军功爵制。然而这两大政策能在秦国一直贯彻执行下往,全仰仗严厉的秦律以及各级官吏认真落实。在秦律中有大量关于官吏任免的条文,而核心就是能否严厉依靠法律办事。
戍律曰:同居毋并行,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
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秦律规定一户人家不得同时派2个人戍边,负责征收兵役的人假如不遵守这一法令,要罚二甲。
《商君书》曰:“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为了提高军队士气,秦律规定有军功的士兵可以进爵,授予田地,并派平民“庶子”帮忙耕种。
《置吏律》曰:“除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啬夫之送见它官者,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
在任用官吏方面,假如未经审批便擅自任用不适宜的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依靠众多的法律条文,使秦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当时诸侯国中治理的最好的国家,也为问鼎中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其五,秦国平息内乱,权利集中,君臣同心拟定统一战术,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指挥系统
秦王政刚刚即位时,年仅13岁,因此朝中大事皆由丞相吕不韦把控,又逢嫪毐结党营私,秦王政在这两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公元前238年,嫪毐借助秦王玉玺和太后玺发动叛乱,被秦王政击败;其后秦王政以此为由,罢免吕不韦官职,至此秦王政将大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得到尉缭、李斯的尽心辅佐,同他们一同商定统一大业。
2、秦国内部的劣势分析
首先,秦国地处西北边陲,不重礼节,在各诸侯国中的形象不佳
秦国本是边远小国,第一代君王更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存在,在当时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其他诸侯国对秦国嗤之以鼻,称其为蛮夷。
春秋时地理位置图
秦国处在西北角,远离中原文化,更是受到戎狄影响使得民风彪悍,十分好战,且为了胜利总是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这让以文明自居的其他诸侯国更加看不起。
即使后来秦国日渐强大,摆脱了穷困落后的局面,其他诸侯国依旧看不起秦国,称其不懂华夏礼节。
因此,秦国在其他诸侯国眼中形象不佳,对其统一中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其次,秦国漠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拼图不完全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坚持耕战政策,重农抑商,其商业发展十分缓慢。
重农抑商,顾名思义,即重视农业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以“商”为“末”。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如减少商人的政治权利,不答应其后代做官;对商人加大税收;商人不得涉足重要行业;对商人的衣食住行都有藐视性规定;为了使百姓安稳农耕,强化户籍治理,使得商人流动性大大降低。
因此,虽然秦国因农业发展迅速使得经济实力增强,但和商业发达的齐国相比,经济实力还是有所欠缺。
再次,秦国自然资源匮乏,盐、铁等战术物资依靠进口
前边提到,尽管秦国拥有肥沃的土地,农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农业生产与财富累积之间的转化率很低,再加上限制商业发展,其经济实力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秦国境地缺少自然资源,如百姓赖以生存的盐以及制造农具、兵器所需的铁,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向其他诸侯国摘购。
铁质农具
战国后期,由于铁器相比铜器更易锻造,实用性更好,各国对铁器的需求越来越大,谁的矿产资源丰盛,谁就能形成垄断经济,谁的胜算就更大些。
显然秦国在这方面被其他诸侯国远远甩在后边,其“牛耕”所需的铁农具都要依靠进口实现。
3、秦国外部的机会分析
首先,东西周灭亡,战乱不断,给了秦国问鼎中原的时机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后,周天子的王权开始急速衰落,后周朝一分为二,称作东周和西周,从周赧王开始,东西周实行分别治理,成为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小政权”。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韩国阳城、负黍,此时西周王深感惧怕,撕毁协作条约,秘密联合东方各诸侯攻秦,秦昭王大怒,派大将军摎讨伐西周,西周王自知敌不过,赶忙跑到秦国磕头认罪,并将西周土地、人口全部奉上,至此秦国掌控了西周,象征权势的“九鼎”也进秦国之手。
七年后,即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攻灭东周,至此历史上存在800多年的周王朝就此灭亡,少了名义上的“周王”,各国野心纷纷暴露出来,战乱加剧,给了秦王政问鼎中原的时机。
其次,乐毅破齐,秦国独强
公元前288年,秦国拉拢齐国共同称帝,即秦昭襄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虽然不久后两国都取缔了帝号,但可以看出当时齐国与秦国实力相当,秦国统一中原胜算不大。
公元前287年,由韩、魏、赵、燕、齐组成的五国联军攻秦失败,此时齐国趁机偷袭宋国,兼并了宋国领土,使得齐国实力大增,然而其他诸侯国不能容忍齐国一家独大,于是刚刚的“五国伐秦”变成了“五国伐齐”。
乐毅破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燕、韩、赵、魏、秦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并且大获成功:攻占齐国70余城。虽然日后由于燕惠王听信谗言导致燕军大败,齐国陆陆续续收回领土,可是国力大损,从一等国家降为二等国家,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其三,诸侯国各怀心事,互相猜忌,给了秦国逐一攻破的机会
公元前257年,秦军在邯郸被赵、魏、楚联军打败,给秦军造成了30多万人的伤亡,如若各诸侯国能像邯郸之战一样齐心协力,共同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必定会推迟。
然而经此战争后,各诸侯国没有乘胜追击攻打秦国,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互殴,以军事力量强大的赵国为例,赵国此后多次与燕、齐、魏开战,使得秦国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直接影响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术。
秦昭襄王开始摘取远交近攻的思想,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逐个击破,给秦王政问鼎中原提供了战术思想。
其四,第五次合纵的失败成了秦国问鼎中原的催化剂
眼看秦国越发强大,东方诸侯再也坐不住了,于公元前241年,再次组成五国联军(赵、韩、楚、魏、燕)决定打击秦军的扩大势头。
原本进攻顺利,一度进军至函谷关内,不料遭到吕不韦带领秦军的反击。吕不韦认为五国联军同床异梦,短缺团结之心,只要能击败其中一个国家,其他国家必定不战而退。于是他带领精锐部队于夜间突袭楚营,一方面楚军远道而来,军心涣散,另一方面楚军夜间疏于提防,结果就是楚军匆忙撤退,其他四国见此军心动摇,纷纷撤退,第五次合纵攻秦无功而返。
合纵连横
此战后,秦王政下定决心“灭诸侯、称帝业”,不给其他诸侯国再次联合的机会,就这样第五次合纵攻秦成了秦王政决定问鼎中原的催化剂。
4、秦国外部的威逼分析
首先,外围胡患虎视眈眈,稍不留意华夏文明毁于一旦
战国时期,由于中原混战,给了北方匈奴与诸胡发展壮大的时机。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燕国面临着东湖的侵扰,秦国与赵国担当着抗击匈奴南下的责任,假如秦国贸然出兵攻打其他国家,中原必定大乱,势必会给匈奴和诸胡可乘之机,中华夏文明很有可能在多方混战中毁于一旦。
北方匈奴
为避免这种事情发生,秦王政派大将蒙恬带领20万大军驻扎在阴山草原之南,防止匈奴进侵。此后无论统一六国的道路多么艰难,这支大军从未被调动过。可见匈奴也是秦王政问鼎中原路上的重大阻碍。
其次,赵国仍是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自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令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即使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坑杀40万大军,其军事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原因之一在于赵国拥有一员猛将—李牧。李牧善用计策,腹中兵甲,因常年在赵国抗击南下的匈奴,名气不大,所以秦国攻打赵国时漠视了这个因素。
秦灭六国图
事实证实,秦国三次灭赵行动均被李牧破坏,事后假如不是秦王利用反间计使赵王除掉李牧,秦国想要彻底灭掉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假如在此期间其他诸侯国反应过来支援赵国,后果不堪想象。
正因为赵国军事实力强大,变数太多,秦王政才制定了先消亡韩赵的战术。
5、结论:SWOT分析图
将以上秦国内部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逼放到一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内部优势远大于劣势,外部机会远大于威逼,因此可以实施“增长型战术”,即“扩大型战术”。
SWOT分析图
这个“扩大型战术”即秦王政同李斯、尉缭一同制定的问鼎中原战术:一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二是陆续摘用远交近攻思想,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完成一统。
下边再从战术治理角度分析秦王政问鼎中原战术的可行性:
三、问鼎中原的战术治理
首先,总体层战术,即确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总体目的
秦王政想要统一六国,确定的“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目的切合实际。
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以来,经过100多年历代君王的兢兢业业,秦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相反周王室则逐渐衰落,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国力衰退。至秦王政时代,秦国已是一家独大,是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
其次,业务层战术,即企业应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总体目的
秦王政摘取的远交近攻的方法,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的方法切实可行。
吸取秦昭襄王邯郸之战失利的教训,秦王政决定陆续实施“远交近攻”的战术思想:
韩、魏两国地处中原,具有极高的战术意义,是统一大业必须收拾掉的国家。并且韩、魏两国不但距离秦国近,而且国力不强,稍强的魏国由于处在地图中心,四面受敌,常年作战早已使这个国家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先攻占这两国既轻松,而且意义重大。
楚、赵两国相对韩、魏来说实力更加强大,是秦王下一步要灭掉的国家。
齐国距离秦国较远,如若派兵攻打必然经过韩、魏两国,行军途中易产生变故;并且综合国力强大,派少量军队必然不可取胜,而派大批军队就算取胜又不能守住齐国领土,周边国家必会争夺。燕国同样如此,因此要笼络燕齐,留到最后收拾。
最终实施的时候稍作调整,按先后顺序消亡了韩、赵、魏、楚、燕、齐,但可以看出大致方向是对的。
再次,职能层战术,即企业应该怎么往按照方法具体实施
职能层战术分为人才战术、军事战术、经济战术。
秦王政在制定了正确的方法后,在人才战术方面摘用量人使用原则,任用李斯、蒙恬、王翦等文臣武将;在军事战术方面摘用强攻与智取相结合的方式;在经济战术方面陆续实施耕战政策,重视农业,稳定国内经济发展,为问鼎中原战术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综上,秦王政在适宜的时间,制定了适宜的方法,并通过引进人才、发展军事、繁华经济具体往实施,最终确定的问鼎中原战术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正是在正确战术的引导下,秦王政才能在短短10年时间内灭掉六国,结束长达500多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心集权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