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毛病”,全是特征,不是缺点
我意见,就是家长要理解与接受孩子身上的“缺点”,而且要明白:那不是缺点,那只是“特征”。
另外,你的孩子身上显现出来的一些特质,也未必是你看到的你想的那样,可能是别有渊源。
有位家长跟我说,她很担忧她的女儿,历数女儿身上的很多问题:浮夸、自大、浮光掠影、不爱动脑。
我说:这就是我呀。
家长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显然无意进攻我。
但我说的是真话。
首先,我给自己起的笔名是:叶倾城。
人是倾城字倾国。
这是我在初中阶段就给自己起的名字,当时没机会用。
长大之后,写东西,开始不好意思用这么夸饰的,用了较普通的名字,人家说普通名字辨识度不高,轻易重名,立刻就坡下驴,启用“叶倾城”。
问题是——任何成年人都能一眼看出这里面的浮夸自大。
这简直是立起来当靶子任人嘲笑的:就你也配喊倾城?
也不照照镜子。
我到现在,好歹写出了一点东西,这种嘲笑我可以当作风过耳。但在我的初学阶段,可以想象这种讪笑声的音量。
正常的家长都应该劝阻孩子:你会被网暴的。
展开全文
网暴我也要喊这个名字。
我就是这么自大,我就是觉得自己:人是倾城字倾国。
但是——这几乎是每个创作者生存的基石。
要不是有“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气慨,我的想法值得被全世界人看到听到,我何必要写?
其次,浮光掠影、不爱动脑这些,我也全有。
我年轻时候就喜欢看书,年轻,稍艰深的书其实就看不下往,但有虚荣心,一定要显摆出来。就像难得食肉的人,恨不能在牙缝里夹个肉丝啥的,告诉全世界:爷也是有肉食的人。
记错了、胡扯的、添油加醋的,都有,被人问得张口结舌的时候也是有的。
是慢慢地,意识到这种特质不够好,才能够“书读百遍”,才能说“值得的书至少要读三遍”。
但这是中年人的心得,二十岁之前,看到世上有这么多没看过的“必读书”,那么多焦虑 ——你们都见过那种书单吧?”三十岁之前要读完的一千本书”,事实上你一辈子都不一定读得完一千本、不浮光掠影怎么办呀。
还有不爱动脑。
我也是中年之后,才明白,年轻人不是“不爱动脑”,是不知从何动起。
我前些年看年轻人写的感情文章,会很惊诧:小孩怎么一个字没提到金钱,仿佛都没想到他不离婚是因为钱,她要离婚也是为了钱。
当时也觉得:这些年轻小孩真不爱动脑呀,稍微想深一点儿不行吗?
后来我才明白:不是人家不爱动脑,人家是真的不知道。大学毕业之前从来没亲身接触过钱,上班什么的,钱都来得很轻易。假如连金钱概念都没有,从何动起呀。
动脑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一,收集到足够的信息;
二,建立了相关模型。数字你也得先知道勾股定理才能动这方面的脑;
三,能把信息与模型连接上:知道什么题目用什么定理挺难的;
四,分析、探求、推断、得出结论。
所以,这也是一个不能苛责年轻人的东西。
年轻人,一无模型二无信息,从何动脑起呀。
再说一个我自己的私人体验。
不久前,我妈对小年夸奖我,说我做事很顽强,想做的事一定能完成。
我听了大食一惊,因为我妈在我小时候,经常说我是“三分钟热度”。
后来我回想了一下,找到了一些可能的线索。
我小时候表达喜欢写作之后,我爸妈就按照老式教诲者的套路,要求我写日记,他们还要检查。
那是一个双方都很不愉快的过程。
白天大家都玩了,回家休息,我被要求写日记——我很不情愿。
其次,我写出来的东西要交给其他人审阅,可能被指责可能被嘲笑,我也不情愿。
第三,他们天天就看里面的错别字什么的,说我大意,我更加不情愿。
所以,我尽量不想写。
而站在他们的角度,
首先,他们觉得我“跑题”了,今天往看花展,那日记就应该写花展,写别的都是跑题呀。日记都会跑题,那作文完蛋了。
其次,他们觉得我写的和真实发生的不完全相符,会努力帮我回忆到底是哪个叔叔哪个阿姨说了什么,觉得我记忆力不好,这完了,怎么考试呀;
第三,他们觉得我思想不正确,我的奇谈怪论都“三看不正“,这更是让他们忧心忡忡,觉得我甚至当不了一个好人。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在中学期间,每年都因为写日记与他们起纠纷,我就是不写。
他们也很恼火,觉得我想当个作家是吹牛、说大话,连写日记这么简单的事儿都坚持不下来。
所以那个时代,在我爸妈的心目中,我一定是一个不坚持不自律的孩子。
但真相未必如此。
比如,孩子不喊人,不一定是孩子没礼貌,可能对方是个色迷迷的大叔;
孩子挑食,不一定是娇气,可能是食物太难食;
孩子暴食,不一定是管不住自己,可能是压力大到无从发泄;
孩子不喜欢读书,不一定是不爱学习,可能是视力下降你没给他/她配眼镜。
总之,不要给你的孩子贴标签。
不要轻易对你的孩子失看。
他/她未必是你想的那样。
即使是,也可能只是你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