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祜:26岁为国捐躯,未婚妻万里收尸,父亲张伯苓却喊:死得好
1937年,卢沟轰喊的炮火声,震响了万千中华儿女心中的悲穆国殇。
疯狂的侵略者,太懂得"欲亡其国,先亡其种"的道理;卢沟桥事变的第22天,广泛开展抗日活动的南开大学便被日寇炸毁。
面对沦为瓦砾的楼宇,以及化为灰烬的宝贵典籍,南开之父张伯苓悲痛不已。
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南开被毁的第6天,最悲壮的淞沪会战全面爆发。
远在江西的爱子张锡祜,于奉命出发的前夕,用仅有薄薄两页的笺纸,留给了双亲舍生忘死的辞别:
“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
“看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
“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
历史浩荡如潮,许多故事已被久远的时光湮灭。
可每每翻读这封绝笔家书,却总是难以掌握地泪目。
那年,拜别双亲的张锡祜仅有26岁,却用最厚重的爱国热情,诠释着精忠报国的悲壮。
【张锡祜:张伯苓第四子,满腔热血报国参军】
出生于1911年的张锡祜,是张伯苓的第四子。
受父亲精心教导,张锡祜自懂事起,便立志为国效劳。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读南开中学的张锡祜,看到家国遍地疮痍,毅然舍弃学业,参军报国。
20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果考上中心航校,成为第三期飞行员;为的便是苦练飞行技术,与空袭不断的日军交战。
展开全文
从航校毕业后,张锡祜被分配到空军第八大队第三十中队,跟随部队驻扎在江西,随时等待抗日命令。
在张锡祜随时预备奔赴抗日战场的时候,父亲张伯苓亦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下,为南开大学的命运和未来到处奔走。
从1904年辞官创办学校,到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张伯苓可谓把自己的一生精力,都交给了学校和教诲事业。
无奈,硝烟遍地的华夏大地上,已然无法护佑书桌的安宁之地。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不顾国际法规定,对耸立平津的南开大学进行了丧心病狂的狂轰乱炸。
一时间,北平危机,平津危机,中华民族危机!
得知南开被毁的消息后,正在南京出差的张伯苓悲痛不已。
此时,在江西待命作战的张锡祜,接到支援淞沪会战的命令,也立刻写信给自己的父亲。
当时由于战局紊乱,部队任务繁忙,这份仅有两页薄纸的家书,却花费数日才得以写成。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令人泪目的内容。
张伯苓接到这份信后,欣慰不已。
他与学生们分享:前几天我接到爱子来信,很是欣慰。我的孩子即将赴前线作战,这是中国空军历史上荣耀的一页,我祝愿这些年轻的孩子,为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硝烟乱世,多得是无法预料的生离死别。
自儿子张锡祜弃笔投戎那日起,张伯苓便做好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预备。
只是他没有想到,那天会来得如此之快;而这单薄的两页家信,竟成为儿子的绝笔。
那是8月13日,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争“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
张锡祜所在的飞行中队,终于接到了开赴前线的命令。
上级命令:为夺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亡驻沪日军,张锡祜所在的飞行中队,要想尽一切方法轰炸日军。
8月15日,26岁的张锡祜怀着赴死的决心,驾驶300号轰炸机,由江西吉安飞赴南京作战。
不幸的是,地面看测站对于气象监测不正确,张锡祜因飞行途中遭遇天气恶劣,最终坠毁在江西吉安。
26岁啊!这是一个象征着无限前程的年龄,明明还有许多未完成的雄心壮志,还有许多放不下的牵挂想念,却统统因为战火而匆匆消逝。
【得知儿子坠机身亡,父亲张伯苓连声高喊:死得好!】
接到噩耗的张伯苓,正在全力夺救南开学校。
身心疲惫的他,似乎没有了流泪的力气,长久地沉默着。
大儿子张锡祚怕父亲承担不住打击,几欲张口抚慰,无奈话未出,泪先流。
同父亲一样,他亦承担着万箭锥心之痛,那是他最心疼的弟弟,也是他最亲昵的伙伴。
半晌,父亲突然开口:“死得好、死得好!”
张锡祚和身旁友人无比震动,只见张伯苓再次说道:
“求仁得仁,复何恸为!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张锡祜的离开,成为张伯苓和哥哥张锡祚难以言说的痛苦。
同样的,这份切肤之痛,亦让张伯苓无法告诉妻子,那个日夜苦苦等待小儿子凯旋的母亲。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深感不安的妻子,逼张伯苓说实话;这时,她才知道儿子已经为国捐躯多年。
事实如晴天霹雳,夺走了张锡祜母亲表达的能力;那日听闻噩耗,她随后关上房门,而后失声痛哭。
也是那日后,她将所有的痛躲在心里,晚年也绝口不提此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飞行员的张锡祜,虽然身许国家,但感情也有了托付之地。
牺牲时,恰好是他与未婚妻张乐民订婚的第7个月。
两人因相同的革命志向相识相恋,在朝不保夕的国难中,这对年轻的情侣举办了最草率的订婚仪式,虽没有父母的见证,但张锡祜也曾在家书中分享,让张伯苓夫妇欣慰不已。
但由于时局紧张,张锡祜订婚后几天就回队备战。
张乐民无法接受:两人此次一别,日后竟是天地悬隔。
得知张锡祜牺牲后,这位柔弱的女子强忍着悲痛,以千里迢迢地跋涉,来到未婚夫的出事地点,觅觅残骸遗骨,并亲手安葬了自己的爱人。
纵然逝水流年,物转星移,可这世界上再没有了你。
许多年后,张乐民嫁给了一位空军军官,眉目如剑、英姿提拔,像极了26岁的那位意中人。
她为孩子取名南开,耐烦为日渐长大的孩子,讲述南开的来历和传奇。
而这一些,都是为了追思和祭奠为国捐躯的未婚夫张锡祜…
【放在最后的话】
写这篇文章时,想起一些历史:
北宋末年,岳母姚氏送子出征,勉“精忠报国”四字刺于岳飞脊背之上。
岳母泪洒古道,亦为岳飞的赤胆忠心,以身许国。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当古老陈旧的中国进进风云骤变、列强环伺的危境中,“精忠报国”四字仍刻在中国人心里;家国的悲痛,转化成为了悲壮的护我山河,无数的忠臣孝子拜别双亲,舍生取义。
纵然斗转星移,但我们不能忘却一些历史。
张锡祜所在的中心航校,总共有十六期毕业生,共计1700人。
抗日战争中,这些英武潇洒、前途无量的年轻面孔,纷纷参与了冲天参战,击落日军敌机超过1200架。
一场场近乎肉搏的惨烈战争,也定格了他们最美好的年华。
抗战胜利后,意气风发的他们,一个个变成了照片上的十字架,在悲壮残暴的报国路上,最后活下来的,只剩下两个人……
纵然如今的年代节奏飞速、娱乐至上,可这些甜愿用一腔热血,缝补破碎华夏苍穹的青年,却永远不该被我们遗忘啊!
青山已无恙,英雄终不还…谨以此文,致敬英雄!
其他文章:
日军空袭学校,沈从文想保命却遭惨骂,校长梅贻琦的表态更有深意
梅贻琦为何随蒋撤往台湾?用半生颠簸换清华平安,他的凄苦不忍看
蒋梦麟:任职校长17年,功绩仅次蔡元培,却因妻子言行被逐出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