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明评校尔康诗集《在路上》:以禅思打开诗意的窗口
文/庄小明
校尔康的诗集给人一种印象——一位孤独的僧人,扛着手杖,迈着果敢的步子,走在行人寥寥的路上。他的行李很小,普通人实在无法理解他如何在路上度过漫长的岁月。但他其实还负着另一个东西,诗意,光晕一般随行,使得他的生活、生命,获得了另一种存在方式。
校尔康踏进佛禅之路,颇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江苏姜堰,祖籍内蒙古,祖先为蒙古黄金家族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据考证系成吉思汗的后代。他曾在南京理工大学读书,后混迹于珠江路的碌碌红尘谋生。2009年在南京九华山依传真法师学禅修道,并在玄奘寺带发修行,四年后从师命下山访道参学。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信佛追禅,意味着一种对人生的澄净、超越,而校尔康从他的修炼之途中,最终开悟到:爱,才是信仰的真谛。他的诗篇《爱是通向天堂的路》,可谓他对这种“爱”的一种阐述、命名,并赋予其现代的光芒。诗篇一开始,诗人便咏出“爱是自由的灵魂”,由于信仰的力量,这种爱超越了世俗的羁绊,穿越了物欲的魔障,“尽虚空遍法界”,展开灵魂的翅翼,自由地翱翔。这种爱,“能除一切苦”,使孤独寂静发光,使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拥有了丰盛的觉性”。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诗集《在路上》中的诗篇,就是来自这种对万事万物的爱的光线的折射。
佛禅的中心问题“空”“虚”,与老子的“道”一般,一直挑战着后人的思维与想象能力,具有无穷无尽的可阐发的诗性空间,校尔康作为一位佛禅诗人,对此自然会有属于自己的体悟。他有一首诗《问禅:花之心》,通过一位禅者与一位侍者的对话,展开了对一朵花的“空”的探索。在现实的感知中,花之心应在花瓣花蕊的簇拥中,然而,当一切都摇落净尽,只剩下空枝的时候,侍者陆续问禅者:“花有心吗?”禅者说:“有!”一旁的诗人,由此听着欢喜,因为他得到了一种启悟、共喊:一朵花的“空”,就在一朵花的心,在花瓣花蕊的簇拥中。经过一个摇落的历程后,这空枝上的“空”,已不仅是一朵花的“空”,而成了一种生命的“空”、一个世界的“空”,或者说,成了某种宇宙的中心。“空”的意义,由一朵微小的花,而获得了无穷的弥散,获得了无限的诗意空间。
这种“空”的意义,在《大吉祥云:烟花散时虚空无尽》中,有着清楚的显现:“炸裂过后烟花散尽∥突然发现进进了一个虚空/在所有因缘和合的时候/那是一个中心/世界的中心”。在《心生便是罪生时》中,更有着美好的延伸:“真空是/人们与心灵间/纯洁的连接”,这里,“空”不仅是一种中心,还成了一种水晶桥梁,引渡着人们纯真的心灵。无疑,诗集《在路上》的这类诗篇,是佛禅诗人校尔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既有着古典禅诗的顿悟,亦有着现代新诗的理的展开,相融无间,浑然新篇。在表现形式上,这些诗篇亦不拘一格,有纯诗体,有寓言体,有对话体等,且语言舒卷自如,自由清新,契合着作者追求的禅境。这些都为中国当代禅诗的创作注进了值得关注、珍惜的新品行。
展开全文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有些人浑浑噩噩地尾随着前面的人群,却总是发现走错了路或走过了站,处于不断的懊恼中;有些人匆匆忙忙奔向某个神往的终点,满怀期看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而坠进失看。显然,这些都与校尔康的世界无涉,作为一位在路上的行者诗人,他关注着每一个与他相遇的事物,以自己的禅性在这些事物上开启一扇扇门,而进进一个诗意葱茏的世界,丰盛完美着自己的人生。然而,一个人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的禅性呢?诗人在《门:在路上》一诗中,引用了《金刚经》中的一段名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看。”通俗一些说,就是要把生命看深刻了,把世界看“空”了,“觉醒/ 才会/ 自然而然地发生”,人与所遇事物之间的那扇门,也就自然开启了。
与一个事物相遇,即有一扇门,而与事物的不断相遇,便出现一扇又一扇的门——正是这一扇扇的门,构成了行走之“道”,这是校尔康的《门与道》这首颇为玄秘的诗告诉我们的。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以得道的高人自许,或像某些常见的“高僧”那般有意玩弄玄虚,他像一个真诚的友人一般,袒露着他行走在这条“道”上时的探索、困惑:
但经常
是无路可走
处处
似十字路口
并非所有的门,都可以轻易打开,因为诗人并不能完全割除他的肉身,肉身仍会在某个时刻展示出它的欲看、重量,成为一种魔障。即使进进一扇门后,诗人又会面临一个新的抉择,如在十字路口,因为一扇门并不会告诉他下一扇门的方位或“道”的方位,一切还得靠自己陆续探索下往。但诗人以这样的体悟鼓励着我们,以及他自己:
从未体验过
就不会
自然生长
实际上,也正因为此,我们才得到了佛禅诗人校尔康。一条深刻的大道,恐怕只能得到一些偈子,而不会得到真正的诗歌。校尔康本质上是一个以佛禅探索世界的诗人,而他的探索,亦使佛禅具有了更浓郁的诗意。诗集《在路上》中的一些最有特色和感染力的诗篇,就可谓诗人开启一扇扇门时的复杂心理呈示。《无相》一诗,写诗人一次碰到一群飞鸟,他撒下一碗米,期待鸟们能来与自己对话,一同愉悦于“雨后落花:带我穿过山门”的禅意。但现实的状况是,诗人虽神往“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但他清楚自己并没有真正通鸟语,亦不知道鸟的“觉性”能否感知自己的心愿。在这扇诗人与鸟之间的门前,诗人陷进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悖论,枉然诉说着自己的期待,而鸟始终一言不发。诗的最后,诗人挠了一把落花抛起,“风一吹有些飘进水里/有的落到脚边”,似乎暗示我们,答案就在这落花、流水、风中。
在另一首诗《解脱》中,诗人由听到一只鸟的“破空而喊”,突然联想到“落花流水/生命无常”“照见五蕴皆空”。在佛禅的要义中,世界的本质就是一种空,一种大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然而,在这由鸟声偶然启开的一扇门前,诗人却犹豫起来,“人世间的沧桑与世间人的悲伤突然升起”。在这里,校尔康的诗人身份与他的佛禅信徒的身份发生了冲突,他并不想永久居住于“五蕴皆空”“无限的寂静”,他只是想借此来到达“花开花落/来往自如”之境——他想转向另一扇门。但冲突似乎并未解决,作为一个佛禅信徒,他不时地感到世界的空无、寂灭,而他作为诗人追求的“花开花落/来往自如”之境,在这个冷酷的现实世界,实际上倒是很难抵达。最终,他干脆愉快地让自己“放开大哭/泪奔如流”,以一种颇为世俗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解脱。
一场痛哭,并不能解决信仰问题,但在不断的探索中,校尔康觅觅到了自己本真的生命,并以此定位了自己的信仰。我与校尔康尚无面缘,但依我从他的诗中得到的粗浅理解,他定位的信仰,应是一种佛禅与老庄合成后的禅宗。《留得残荷听雨声》一诗中,讲述了诗人与一位得道者的相遇。得道者告诫诗人:世事坎坷,如履薄冰,唯有远遁没有人迹的地方,方能见到世界的奇看。诗人则回应了自己的追求:花开花落,顺其自然,无论是穿越坎坷世事,还是踏进人迹罕见处,都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这首诗中,诗人心境萧远,然而拥有了一种清静。
拥有了心境的清静,并不意味诗人在路上的脚步将变得平缓,而是变得更为平稳、果敢。校尔康天性是一位行者、思者,他探求时间,探求终极,探求痛苦,探求死亡,探求再生,探求他所触及的一切,于是,有了这本《在路上》。但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有终极答案,校尔康只是以他的禅思,为我们这个僵化的物质世界打开一扇扇诗意的窗户,让我们领略到人生的另一番风景。只要他还在发现着,就会在这条寂寞的路上陆续走下往,因为他是如此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你”:
在路上
我不辞辛劳
转山转水
只想碰到你
在路上
我顶礼焚香
一心一意
就想求到你
在路上
我戒情戒义
时时刻刻
皈依你
在路上
我从从容容
无知无觉
就路过了你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