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李叔同
1905年李叔同先生满怀报国热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说起《送别》的填词人李叔同,那真是非常了得。无论音乐、绘画、书法、篆刻还是话剧……他要么是先驱人物要么造诣颇深,远远将其他人甩在了身后。
大画家刘海粟曾说:“近代人中,我只钦佩李叔同一人。”作家林语堂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个人之一。”鲁迅得他一幅墨宝叹道:“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纵奇才,却在写下《送别》3年后抛家弃子遁进空门。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只留下弘一法师。而多年以后,人们听他的《送别》,总能从中听出一种飘零的哀愁。这份哀愁,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还得从他传奇的一生说起。
一法万缘五言联(1919)
展开全文
致某居士
佛号(1930)
一即文随七言联(1931)
广大寂静七言联(1932)
20岁前,历经许多幻灭
李叔同自幼看惯了世间繁华。
1880年,他出生于天津,家族经营钱庄和盐庄,可谓富甲一方。他父亲曾中头名进士,交游来往的人,尽是朝中财势冲天的人物。身为家族中最受宠的幼子,李叔同从小就锦衣玉食,什么样的气派场面没见过?
然而6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母亲是侍女出身,身为庶子的他眼睁睁看到母亲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大家族中遭尽白眼。这让年幼的他体会到一份世情冷热。他依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总觉得“低人一等”,以至于15岁那年脱口吟唱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
在看族之中,李叔同受到的教诲自然一流,加之天生聪颖,10岁便通读《古文看止》,令族人叹为神童。不过这也改变不了母亲的处境,苦闷之余,李叔同醉心于文艺,甚至找《大悲咒》《金刚经》来读。可能从那时起,他对人生的虚空,对生命的悲悯,便早已有所感悟。
那时,他无心于“正学”,厌烦作八股,一度逃学出往鬼混。母亲得知,一包老鼠药吞下,他哭着回家,再不敢混了。唯一放不下的,是对戏曲的喜爱。梨园之中,他最喜名伶杨翠喜,花了不少钱捧,倾慕间带着怜爱。惋惜不久后,杨就被卖进官宦之家。李叔同闻讯,几度伤心欲绝。
李叔同京剧扮相
18岁那年,母亲为他做主,娶了一位俞姓女子。这又成了李叔同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对俞氏,他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只好转往文苑摘花:二哥送他30万大洋置家,他转身先往买了一架钢琴。从戏曲到西洋音乐,从绘画到书法。一有时间,他就躲进屋子,沉醉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
血气方刚的年纪,他不是没有宏志。参与科举时,他在答卷中针砭时弊,大肆指责八股文的腐朽,自然不被录用。之后听说梁启超、康有为变法,他热血沸腾,天天读报。“维新”失败之际,他一把将报纸撕碎,转身回屋刻下“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气得仰天长叹。
可以说,无论出身、爱情还是抱负,李叔同在20岁之前,都经历过些许幻灭。那淡淡的哀愁,已跃然其人生的纸上。
佛号与莲池大師偈语(1922)
一生中最平淡的岁月
丰子恺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征是认真。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这在李叔同留学日本时体现得格外真切。
留学时,为了足够利用时间,在约定之外,李叔同绝不会客。中国话剧奠基人欧阳予倩就曾回忆说:“有一次我跟他约好了早上8点见面,结果晚往了5分钟,没想到他打开窗户说,我们约好了8点见,你来晚了,我现在没时间了,改天再约吧。”欧阳予倩知道他的脾气,只好回家。
在极度的自律中,无论音乐、绘画、话剧,李叔同都成就斐然。画一手漂亮油画,当地日本媒体都赞其“笔致潇洒”。在日本“新派剧”的影响下,他成立戏剧社团“春柳社”,第一次公演《茶花女》,男扮女相,轰动一时。
李叔同扮演“茶花女”
他还雇日本女子做模特,留给后世一张人体作品《出浴》。在白马会展中,他的作品到达画展中最高水准。此外,他还自编音乐杂志,传播西方乐理,妥善作曲方法。追求极致的精神,让他成为了中国许多个“第一”:
主编首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首创中国报纸广告画;
最早编著《西方美术史》;
最早创作和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
最早介绍西洋乐器;
最早将西方戏剧理论引进中国;
特别是在1911年毕业回国后,他更是为中国的文艺启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中华民国成立之时,回国的李叔同被请到上海主编《太平洋报》文艺版。此时他已彻底脱往纨绔习气,成为一个埋头于桌案的清心寡欲之人。然而,就在他以为天下即将太平时,革命受挫,国家再一次陷进乱局。不久,李家百万资产遭受金融震荡,《太平洋报》停刊,李叔同只好受聘任教,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谁能想到,当初那个满目英气、一身锦衣的公子,竟能身穿素衣、脚踏布鞋,做个极其纯朴的老师。不但衣着纯朴,教起学生来,李叔同有板有眼,十分严厉。难怪丰子恺说他一生只在“认真”二字:每次备课,他要预备几个小时,为了讲课时更高效,他会提前把黑板写满。
李叔同自画像
虽然看上往严厉,但李叔同从不对学生发火。有同学上课爱看杂书,他并不当场指责,只等别的同学都走了,他才说:“这些书还是放在下课看较好。”还有同学来迟了,关门声太响,他也不恼,下课将同学喊到身边,一脸严厉:“以后切勿吵到别人。”说罢,轻轻鞠上一躬。
李叔同教学生,靠的是美育和德育。有一次,丰子恺与训育主任发生冲突,主任食了亏,心里不服气,提出上报教诲厅,要开除丰子恺。李叔同当即站出来:“丰子恺是个人才,平时也无大过,若能原谅,全其人格,将来必大有作为。”事情平息后,他把丰子恺喊到房中,捧出一本《人谱》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丰子恺摇头,李叔同说:“想做一个好的文艺家,先要学会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文艺家没有器量和知识,无论技艺如何精湛,皆不足道。”
另一位学生刘质平,毕业后留学日本,留学经费出了问题,差点在日本自杀。李叔同得知后,决定每月抽出薪水的一部分资助刘质平。彼时,李叔同薪水105元,要照顾天津、上海两地家人,却拿出20元给学生。
李叔同还特意写了封信给刘质平,申明三点:
一、这是馈赠,并非借贷,不必还;
二、不得告诉第三者,家人也不行;
三、资助的期限至刘质平毕业为止。
当时,李叔同已拟定了出家日期,但为了资助学生,他推迟出家时间半年之久,陆续在学校任教,以帮刘质平度过难关。
所以好友夏丏尊说:“叔同教学,没有学生不尊敬,他有人格做背景,如同菩萨有光,学生打心底里敬畏,就是不提醒,也自会用功。”
任教6年间,李叔同先后开设素描、油画、水彩、西洋美术史、作曲、写生,第一个让学生们画裸体模特,让学生们自己创作歌曲,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以美育人。在他的影响下,出了音乐教诲家刘质平,美术教诲家吴梦非、李鸿梁,文学家曹聚仁、蔡丐因、黄寄慧,还有画家丰子恺、潘天寿、沈本千……仅这一份名单,便足以阐明李叔同在教诲史上的地位。
也正是这个时期,李叔同越来越纯朴。年近中年,见过高楼见过楼塌,见过世事纷乱和国势衰微,他心里的哀愁已变得有几分凛冽。
于是乎,在与友人辞别之际,他写下“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冷”。
不经人世苍凉,何以至此绝句?
弘一大师拄拐像
救国必须念佛
李叔同的“真”,是“真”到骨子里的。
所以即便是做和尚,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他偏偏选了最苦的律宗。他常言:“僧人必须比俗中人守持更高的道德准则,方能度人。”
弘一法师与学生合影
为了修行,能苦到什么程度?夏丏尊邀他往家乡做客,弘一法师打开展盖卷,用破席展在床上,被褥破旧,拿僧衣当枕头,毛巾又破又黑。夏丏尊说:“我帮你换一条新毛巾。”弘一法师却说:“还受用着哩,不必换。”食饭时,他就着白菜萝卜食粗米饭,夏丏尊当即落泪。
大画家刘海粟也回忆:“他出家苦修律宗,一次来上海,许多发达的旧友招待他住奢华饭店,他都拒绝,情愿住在小小的关帝庙里。我往看他时,他赤脚穿草鞋,房中只有一张板床。我难受得哭了,他却双目低垂,脸容肃静。我求他一张字,他只写了‘南无阿弥陀佛’……”
生活用品,他缝缝补补地用,始终不舍得扔。别人拿纸请他写字,写完后,他会把裁剩下来的碎纸条一并奉还,一丁点都不肯浪费。
有一次,他受青岛湛山寺之邀为僧众开讲南山律学。寺庙将四个菜送至他的寮房,他一筷子没动,别人只好送稍差一点的进往,他仍不食。第三次,减了两个菜,还是不食。最后只好送了一碗和大家一样的普通饭菜,弘一法师问:“假如寺庙都食这个我就食,否则还是请送回往。”
弘一法师行脚途中
自南宋之后,南山律宗就失往了真传。弘一法师却不辞辛劳,悉心钻研南山律和《四分律》,使失传几百年的律宗得以再度发扬。
此后半生,他以戒为师,每日两餐,全部粗茶淡饭,衲衣僧鞋一穿就是十几年,云游外出,只用一张破席裹一条破单被。
遁进空门后,他并非不问世事。1924年,他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提议:“我来作画,法师配诗,协作一本《护生画集》,以弘扬佛学和人世间的大仁大爱,如何?”弘一法师欣然答应。当时他六艺俱废,所写诗文,都是偈语。
抗战爆发后,弘一法师云游四方,四方宣讲“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按理说,他闭关时不与外界接触。厦门第一届的运动大会邀他写一首会歌,他觉得国难当头,理应鼓励国民强壮体魄,又再次破例写歌。
1942年,在弘扬佛法、渡劫众生的路上,弘一法师的生命也来到尽头。圆寂之前,他再三嘱咐弟子:“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弥留之际,他对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随后留下临终绝笔:悲欣交集。
他这一世传奇,就此划上句号。
一个十分像人的人
李叔同一生将文艺园地走遍。无论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都做到了一流。甚至做和尚,也苦守戒律,成了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拿丰子恺的话说:“凡做人,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里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从少年风流,到弃离红尘,李叔同一直努力活成这样一个“十分的人”,一个能不为世俗杂念所动摇的人,只求安放内心。
他这样活着,常人是追不上。究竟世间大多数人,都难以超脱现实的引力。但上接丰子恺之言,我们活不成一个十分的人,活不成一个八、九分的人,至少能尽量活得像个人。若是连人也不像,那就活得太草率了。
佛教领导赵朴初先生评判弘一法师时,曾题诗道:“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这一轮明月,也当照亮你我的心。